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合作学习是多数教育家所认同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本文以教师和学生为出发点,探讨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成效和局限性。
关键词 合作学习 成效 局限性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美国,到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它对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专家们的关注。
教育专家(美国:斯来文、约翰逊兄弟,我国的王坦、裴娣娜)论述,合作学习打破传统僵化模式,为师生、生生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也不管什么课都采用,看似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合作学习只作为课堂点缀、走过场、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合作呢?
一、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很重要。
1.合理搭配、明确分工
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如: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组长负责组织、管理;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报告员负责填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并且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小组成员只有相互配合、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才能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当中。在这种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才能交流,合作学习;学生才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创设生动的合作情境
教师创设有效的合作情境,及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他们去想办法、探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观察物体》时,给出一个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的几何形体,“根据三幅平面图,利用手中的立方体,搭出这个几何形体吗?”于是孩子们纷纷操作起来,半分钟不到却发现自己手中的6个立方体,无法完成任务,于是孩子们便主动地采用小组合作,将几人手中的立方体凑在一起,拼出了符合题意的几何形体。
4. 恰当地启发引导
把握好每次合作的契机,及时引导,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不断地吸取与反思,提升理性认识。如“乘法估算”时,小组间进行估算比赛,并说出估算方法。教师要适时引导“先想一想,再说自己的想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样就把学生推到发现者的位置上,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去探索,在合作中扩大交流面、获得思维的碰撞,自己发现规律。
5.师生共同参与交流
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亲密伙伴,平等地发表见解,接受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学习的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随时处理合作学习中的突发问题,合作学习中产生的教学资源也要及时进行引导。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有一道拓展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在四边形里画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得出其内角和是360°,学生们纷纷表示同意。小结时,一个学生说在四边形内画两条对角线,就把四边形分成了4个三角形,内角和是720°。怎样让大家都理解这多出的360°呢?讨论后学生们积极发言,多出的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应减掉360°,让学生去分析,去讨论,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学生的角色
合作学习的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合作的技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合作前獨立思考
学生合作前要有独立思考时间,才会对合作的问题有较深层次的认识。有些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讨论。课堂气氛看似比较活跃,多数学生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要么坐享其成,对组内不同见解,根本判断不出赞同或反对,更无法吸取有效的成分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还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2.学会倾听
平时要提醒学生,讲话只要对方能听得见,要尊重其他组的同学,时时记住他们也在讨论,不能影响他人。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3.总结汇报
确定好发言人,组织好语言,说的要有条理,别人能听懂。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时,教会学生汇报的流程,明确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及探究过程。在教“面积的认识”时,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对面积进行探索,学生会探索出许多新的知识,说起来肯定会很乱,给学生制定了一个汇报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就可以有条理地说出诸多发现。
4.及时反思不断调整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常说“我认为怎样。”而不是说“我们小组认为怎样。”说明他的意见在经过交流之后没有任何的修补。如果说“我们小组的意见是什么,我保留了自己的意见”是可以的。要求学生合作后及时的反思、调整,这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内化与升华。
三、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合作学习也有它的局限性。要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外丰富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没有明确地界定。
四、未来展望
在“新课改”精神下,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只要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与学生紧密合作,学生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多一些难以忘怀的探索,多一些令人激动的发现,多一些印象深刻的交流,多一些愉快心情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伍新春,郑秋,张洁/译,《合作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建平,《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 合作学习 成效 局限性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美国,到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它对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专家们的关注。
教育专家(美国:斯来文、约翰逊兄弟,我国的王坦、裴娣娜)论述,合作学习打破传统僵化模式,为师生、生生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也不管什么课都采用,看似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合作学习只作为课堂点缀、走过场、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合作呢?
一、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很重要。
1.合理搭配、明确分工
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如: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组长负责组织、管理;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报告员负责填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并且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小组成员只有相互配合、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才能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当中。在这种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才能交流,合作学习;学生才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创设生动的合作情境
教师创设有效的合作情境,及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他们去想办法、探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观察物体》时,给出一个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的几何形体,“根据三幅平面图,利用手中的立方体,搭出这个几何形体吗?”于是孩子们纷纷操作起来,半分钟不到却发现自己手中的6个立方体,无法完成任务,于是孩子们便主动地采用小组合作,将几人手中的立方体凑在一起,拼出了符合题意的几何形体。
4. 恰当地启发引导
把握好每次合作的契机,及时引导,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不断地吸取与反思,提升理性认识。如“乘法估算”时,小组间进行估算比赛,并说出估算方法。教师要适时引导“先想一想,再说自己的想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样就把学生推到发现者的位置上,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去探索,在合作中扩大交流面、获得思维的碰撞,自己发现规律。
5.师生共同参与交流
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亲密伙伴,平等地发表见解,接受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学习的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随时处理合作学习中的突发问题,合作学习中产生的教学资源也要及时进行引导。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有一道拓展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在四边形里画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得出其内角和是360°,学生们纷纷表示同意。小结时,一个学生说在四边形内画两条对角线,就把四边形分成了4个三角形,内角和是720°。怎样让大家都理解这多出的360°呢?讨论后学生们积极发言,多出的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应减掉360°,让学生去分析,去讨论,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学生的角色
合作学习的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合作的技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合作前獨立思考
学生合作前要有独立思考时间,才会对合作的问题有较深层次的认识。有些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讨论。课堂气氛看似比较活跃,多数学生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要么坐享其成,对组内不同见解,根本判断不出赞同或反对,更无法吸取有效的成分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还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2.学会倾听
平时要提醒学生,讲话只要对方能听得见,要尊重其他组的同学,时时记住他们也在讨论,不能影响他人。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3.总结汇报
确定好发言人,组织好语言,说的要有条理,别人能听懂。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时,教会学生汇报的流程,明确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及探究过程。在教“面积的认识”时,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对面积进行探索,学生会探索出许多新的知识,说起来肯定会很乱,给学生制定了一个汇报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就可以有条理地说出诸多发现。
4.及时反思不断调整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常说“我认为怎样。”而不是说“我们小组认为怎样。”说明他的意见在经过交流之后没有任何的修补。如果说“我们小组的意见是什么,我保留了自己的意见”是可以的。要求学生合作后及时的反思、调整,这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内化与升华。
三、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合作学习也有它的局限性。要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外丰富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没有明确地界定。
四、未来展望
在“新课改”精神下,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只要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与学生紧密合作,学生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多一些难以忘怀的探索,多一些令人激动的发现,多一些印象深刻的交流,多一些愉快心情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伍新春,郑秋,张洁/译,《合作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建平,《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