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山大地震看心理援助

来源 :青年心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czs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徐凯文(北京大学
   临床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采访/李一茗
  
  5·12汶川大地震,将32年前惨烈的一幕又呈现在唐山人的眼前,唤醒了他们深埋已久的伤痛。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到底在唐山人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伤痕?唐山人走过的心灵之路又能给此次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心理学会灾后心理援助项目专家、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创伤心理治疗师徐凯文。
  
  《青年心理》:您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心理状况做过研究,主要针对哪些人群?结果怎样?
  徐凯文: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经历了唐山地震的普通市民,还有一个就是经历唐山地震之后致残的人群。大多数的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创伤发生的时间越早,对人毕生发展的影响就越大,这是研究的出发点。我有把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发生唐山地震时,年龄在5岁以下的,也就是说他现在的年龄在35岁以下,而另一组是5岁以上的两组对照以后发现,在高唤醒、回避等创伤症状方面,这两组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主要的差异是人格的改变——地震发生时5岁以下的人,更易发展出偏执、边缘、强迫、依赖、自恋等病态人格。
  我们还比较了经历唐山地震致残的人,和有同样程度残疾但不是因为唐山地震造成的人,相比之下前者的症状明显要严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现在还有残余,比如高唤醒、回避行为、羞耻感很强等。实际上三十多年过去,但在普通市民当中,还有75%的人残留有创伤症状,可能是轻度,但是还有表现。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的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多年。
  《青年心理》: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结果?
  徐凯文:影响人们心理状况的不仅仅是地震那一瞬间,更主要的是地震带来的种种结果,比如幸存者经历亲朋和财物的丧失,体验到死亡的威胁,体验到身体的残疾,自身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都会导致创伤,而年龄越小的人,受到的影响会越大。
  
  《青年心理》: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山人的反应很大,这种反应是正常的吗?
  徐凯文:汶川地震揭开了唐山人心中的伤疤,他们的反应很强烈,因为受灾人群目前还处于休克期,所以看起来唐山人的反应比汶川人还大。不过有一些反应是很好的,比如积极救援、捐款、献血,这实际上都是为了克服当时创伤造成的伤害,做一些事情会有助于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但提到地震,唐山人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反应,比如每年地震周年纪念,人就特别心神不宁,特别容易发火,没有安全感,每年看地震周年演出,对唐山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因为勾起了创伤回忆,大家会哭成一片,很多人会中途退场。
  
  《青年心理》:唐山人的这种反应,需要心理干预吗?
  徐凯文:需要,不过目前没有力量做这件事。三十年前我们没有干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来做就比较困难了。像我们研究中的那些在5岁前经历地震的人,病性人格已经形成,想要扭转很困难。
  
  《青年心理》:唐山地震发生后,对幸存者完全没有进行心理干预吗?
  徐凯文:如果说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干预,当时是没有的,但从大环境来看,领导人的表现,全国人民的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从效果上看都是非常好的治疗,因为这是一种可以惠及到每个人的社会支持,对创伤治疗来说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心理工作者个人的治疗还要重要。打个比方,地震后,如果说每个人的创伤水平都是不及格的话,感受到这种社会支持后,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可以及格。当然有一部分人还是不及格,对这部分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个体小环境中的支持,具体来说就是他的家人,他最亲密的人是不是还在,是不是还能相互支持。所以理论上来讲,最容易受到危险的人是丧失孩子的父母,丧失父母的孩子,丧失伴侣的老人,还有一个人群,就是原来就有心理障碍的人,在地震这个压力下可能比较容易出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青年心理》:这次您到四川灾区,接触了一些幸存者,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您之前预期的有什么不同吗?
  徐凯文:到四川之后,发现灾区人民的心理状况比预期的要好,我想这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个体来讲,可能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技术可以帮助他比较快地走出创伤,但有些因素可以对更广泛的人产生影响,比如刚才说到的大环境的社会支持——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救援,另外四川的地域文化可能也在发生一定作用——四川人的生活本来就比较悠闲乐观,这些对人们心理的支持可能比心理治疗师的个人努力更有力量。换句话说,一个人生了病之所以会好,实际上最主要的不是靠医生的治疗和药,而是他有免疫力,一个免疫力强的人,可能不用治疗或者用一点儿药就会好,而免疫力弱的人神仙可能都救不了。就像艾滋病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人的免疫系统被破坏了。任何时候自身的免疫力都是一个基础,医生的作用是激发免疫力,帮助他加快康复的过程,或者防止一些恶化的状况出现。心理康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说要集合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从整体上提高人们的免疫力,每个人都再加些分,出现问题的人就会更少。
  
  《青年心理》:汶川地震会有多大比例的人出现比较严重的应激障碍?可能会出现哪些比较危险的状况?
  徐凯文:汶川地震是很大的一个灾难,没有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准确预测,到底会有多大比率的人出现问题。就算美国的研究结果是30%,中国文化不同,社会体系不同,受创伤的严重程度不同,太多因素在发生作用,我们无法做出很准确的估计。不过受灾者的绝对数字很大,就算只有1%出问题,也是很大一个人群。
  从现在幸存者的情况来看,还处于休克期或者说急性期,还没有彻底反应过来。根据国外研究资料,休克期后一个月到半年当中,可能会出现自杀或比较严重的应激障碍。日本有这样的研究结果:很多人在地震后死亡,而不是因为地震而死,是因为自杀,或者老年人丧亲以后免疫功能下降,社会支持失去,对身体状况造成致命影响。这是我们需要警惕和干预的一个状况。另外,余震一直不断,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有些人可能会提前进入耗竭,比如那些社会支持少,又一直在拼命工作的人。在绵阳时很担心医护人员,他们一方面是救护人员,一方面也是受害者,地震之后一直拼命工作。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不去想那些糟糕的悲惨的事情,但是人在这种急性应激状态下,是可以激发很大潜能的,所以他们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或者非常疲倦但还是能坚持工作,这样能量消耗得特别快,可能很快会消耗完,之后就可能会出现很危险的状况。
  《青年心理》: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研究,可以给此次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工作哪些启示?我们已经制订了怎样的心理干预计划?
  徐凯文: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研究告诉我们,心理创伤不经过处理,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还可能会影响身边的人,影响他的孩子,形成代际间的传递,所以,这个创伤可能会影响两代甚至三代人。因此,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持久战,是非常长期的工作。我们现在积极在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培训专业的创伤治疗师,另一方面,就是想在当地建立一个心理康复和监测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干预,发现有严重问题的人,及时治疗或转诊。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首先要建立一个示范点,要怎么建,谁都没有经验,我们希望可以积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把这个工作开展起来,也许可以给政府提供一个样板,继续按照这样的模式迅速复制这样的点,如果能在所有灾区包括四川、甘肃等地都建立起这样的心理康复中心,就能有效地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高潮。好在我们现在还有一点儿时间,休克期还没有完全过去,人们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
  
  《青年心理》:专业的创伤治疗会有怎样的效果?真正的创伤是无法忘记的吧。
  徐凯文:是的,创伤不可以忘记,创伤治疗的目标是减轻或者去除创伤中痛苦的部分,让它变得可以忍受,而不是说必须要用自杀或者酗酒、吸毒、滥交等自我毁灭的方式,来应对自己情绪上的崩溃感。我们要帮助大家学会和创伤一起生活。
  图/陈明贵 编辑/张鸣 李一茗
其他文献
宋征宇,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自2004年起,被任命为长征二号F火箭副总设计师,一直从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前沿课题的研究,先后参与并完成了从“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任务的火箭系统有关研制工作。    1.你怎样形容自己的性格?  没有固定的模式,内向和外向兼具,只是表现在不同方面。顺利时有危机感,看问题偏负面。而真正遇到危机时恰好相反,会更多地看到积
期刊
2008年5月13日夜,温总理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看望了12岁的羌族孤儿刘小桦,总理带着哽咽的叮嘱和小桦不断哭泣的一幕,使亿万国人为之动容。过了许多天,刘小桦还在不断地对别人说,“爸妈很快就来找我的,他们正在翻山过来找我。”这份永远无法实现的期待,已经成为了她的心理支撑。  和刘小桦一样,汶川地震使得太多的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一名连续在灾区采访的记者,受到惊吓,出现了明显的强迫症,头部发麻,肩部
期刊
访谈节目,一位老太太在控诉老伴这么多年从未说过一句贴心话,声泪俱下,让人心酸。一辈子相濡以沫,必然是有沉甸甸的爱作为基础,但拒绝表达让对方的心田渐渐干涸。相爱一辈子,期待一辈子,痛苦一辈子,问题就在于有爱在心口难开。  这让我想起一次自己的咨询经历。  那是一场家庭治疗的讲座,我要通过现场扮演雕塑的方式,让学员把家庭中的情感关系表现出来。这时候一个学员举手,希望我能给她的家庭做一个雕塑。一般说来,
期刊
只有我一个人叫她丫头    和馨儿认识的那年她大一,我大四。寝室一兄弟大头是馨儿室友小婷的堂哥。听起来关系挺复杂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小婷特想让她的这位好姐妹成为堂哥的女朋友。她在电话里将馨儿从头到脚夸了一通,然后很够义气地说,哥,我们肥水不流外人田,馨儿可是我们班的班花!那是一所文科大学,近乎于女校,要成为班花可得美若天仙啊!我们这位大头兄清了清嗓,按捺住内心的喜悦,镇定地说:“嗯,那么就先见一见
期刊
陈醉,学者、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侧重裸体艺术研究与创作,专著《裸体艺术论》荣获优秀科研成果奖等三项大奖,为该领域的资深学者。绘画创作个性鲜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洒脱狂放且极富韵律美。代表作有油画《火祭》、中国画《长恨歌》和书法《微雨田桑》等。出版画集有
期刊
专栏主持:吴志翔,学者、随笔作家。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教育信息报》副主编,著有《肆虐的狂欢——传媒美学谈》、《诗酒年华》、《忧郁的享受》、《性感的美学》、《为教师声辩》等。    生命,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坚强,也会显示脆弱的一面。有人能在废墟的狭小缝隙中守望阳光,但也有人在生命潜能还未发挥时便轻易地切断了通往未来的道路。几年前浙江的女中学生吴雯雯因为头发没扎好被老师挡在考场外,投水自杀。无独有偶,湖北
期刊
她像《暗算》里的黄依依一样渴求自由,像《新上海滩》里的方艳芸一般风情万种,像《相思树》里的尚洁一样敏感多情。  她有无数个侧面,但最像的还是她自己——目标明确,追求完美的陈数。她努力证明着一条真理:无论是谁,只要做到了,那就有权利骄傲!    《青年心理》:很多人把你饰演角色的类型定义为“青衣”,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吗?  陈数:这不是我是否赞成的问题,而是是否符合条件的问题。比如说唱美声,你的音色适
期刊
历时100余天,环球航行终于渐渐走向尾声。最后一站,最留恋的是什么?是湖光山色,还是人文历史?再或者,其实充满在心头的还是不甘,是离愁?    我一直很喜欢海伦凯勒的一句话:假如能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第一个英文单词就是从她的书里学来的:水。在我想来,一个连“水”都要通过触摸才能明了的人,心里那种对于光明的渴望、不甘和无奈,其强烈程度不是我等正常人所能想象到的。就像没有出过海的人,很难想象大洋中央的壮
期刊
2008年6月22日,20位来自四川绵竹灾区的同学在首都电影院免费观看了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其间,有心理专家和明星跟孩子们做了互动游戏。青年心理杂志社作为赞助单位,在活动现场向孩子们赠送了我们的杂志,希望他们能够早日脱离灾难的阴影,重拾健康心灵。
期刊
专家/孙云晓 采访/张鸣    某电视台记者采访帐篷小学,一个男孩正在吃烤鸭,他的同伴冲上来说:“小胖子,你惨了,电视台拍了你吃烤鸭。”  一个女孩儿落水时被路人舍命救起,从此不断有人提醒她:你要好好学习,因为你背负着另一条生命。多年后,女孩儿说:我恨那个救我的人。  因为一个感人的敬礼,小娃娃郎铮一夜间成为名人。络绎不绝的采访慰问后,“敬礼娃”郎铮却出现了情绪问题。  ……  灾难中的孩子一定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