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推动辽宁全面振兴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最深层的动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反思并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当下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国人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深入挖掘和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思想内核和文化元素,将有助于加快实现辽宁全面振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辽宁全面振兴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4-0057-02
  
  当今时代,在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全面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和文化元素,使之与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文明相协调,在实现文化创新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服务,是我们辽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工作者当下的重要职责。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首先从文化说起。“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文化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2],就是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的活动”[3]。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广义的文化包括了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而狭义的文化,从其存在形态上说,主要是指人们创造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因而与人们创造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行为形态的东西相区别;从其活动领域或内容上说,主要是指人们从事科学理论研究、教育和文学艺术创作等的活动。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及其成果。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核心。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文化体系,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塑造了中华民族淳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4]笔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永远向上的规律,积极进取,奋斗不息。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文化元素。
  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质和核心价值,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的理念蕴涵于《诗》《书》《礼》《易》《春秋》之中。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思想。“和实生物”的含义是指“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春秋末期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和”是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理念或和谐哲学的实践意义,是在于能够化解人类面对的两大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各种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发展真正能沿着体现“和而不同”理性前行。
  三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也是儒学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其强调“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但不应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二、弘扬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推动辽宁全面振兴
  
  为尽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发挥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弘扬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建设创新型辽宁。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因素。尽管各国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响,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则不是很快能扭转过来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层次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下全国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其战略重点选择是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为贯彻国家创新战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就必须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态,同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创新是文化进步的灵魂,创新文化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只是强调科技自主创新,不在创新文化上下工夫,使之有一个突破性的转变,必然会给科技自主创新的绩效和发展进程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核心。文化根基和构建精神家园是以文化传承为前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文化传统。在全球化视域下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合理理念并进行综合创新,必然会为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用力的智力和精神支撑。创新是一种冒险,必然要经历失败的磨练。但是,只要不断进取,勇于实践,敢为人先,就能打破常规,有所创造。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主体通过构建创新对象而把人的本质力量展现出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创新离不开大胆怀疑、“异想天开”的创新灵感和想象力,而没有鼓励探索的有效机制,也难以催生出创新成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建设创新文化,也是要解决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各种制度约束。培育创新精神需要创新观念的支撑,更需要制度的保障。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是一项包括观念、制度和行为建设等的系统工程。把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作为辽宁文化创新的重点,建设创新型辽宁,就要不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和机制,进而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二,弘扬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建设和谐型辽宁。构建和谐型辽宁,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和谐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基本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发扬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周易大传·坤·象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认为大地包容着万物,有道德的人应如大地一样,胸怀宽广,能包容各方面的人,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儒家的上述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思想方式,运用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有助于协调各种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如“天”人、人人、身心等)[5]。例如,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矛盾时要宽容、和谐待人。依照“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准则,对各种意见就要做到“和而不同”,即在容纳不同意见的同时,和合其正确的部分,这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道德支撑。显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优化当代社会道德风尚,融洽人际关系;有助于领导重视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推动和谐辽宁构建。
  第三,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建设生态型辽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人们刚刚走出金融危机的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近期一些国家政府纷纷推出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不断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经济增长点,并把眼光聚焦到绿色的低碳经济上。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哥本哈根会议表明,应对气候变化,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辽宁老工业基地正处在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也是辽宁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在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厚实的思想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见解。如汤一介先生所指出“‘天’与‘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在真善美问题上的价值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命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其核心在于人类应该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是“主客合一”。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彰显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思考。人类对自然生命体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营造人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中断、失落了,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明有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作基础。《周易大传》曾指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一种更为全面的观点,即既要改革自然,发挥人的主动性,也要顺应自然,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同时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
  (执笔:冉鸿燕)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M].上海:中华书局,2008:37.
  [2]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3.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9.
  [4]张岱年:张岱年全集(5)[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5]于春梅: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探讨.2007,(3).
  责任编辑杜福洲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
宇宙是怎样开始的?许多科学家都把这一问题当作是最深奥、最难解的问题之一.然而对于霍金(他可能比其他任何人都接近于回答这一问题)来说,这一问题实际上连答案都没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机械制图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课,也是学生怕学、难学的课程。在学习上只有知道“难”,才会知道需要多花功夫,想轻轻松松地混过去是不行的。但若由“知难”而变成恐惧那也不行。这门课程的所谓“难”实际是指必须经过认真学习,艰苦的努力才能掌握。若不努力,不认真,就不能掌握,就会感到“难”。面对现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解决才是可行的呢?通过我与其它学校机械制图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得到如下的
建立了分离酪胺与酪氨酸及其它杂质的反相键合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讨论了流动相添加剂对色谱分离的影响和离子相互作用的分离机理。在 C8烷基键合相分离柱上 ,以含 Tris-高氯
[摘要]由于父母只注重小孩的考试成绩,导致家庭孝德教育缺位;农村核心家庭逐渐增加,每个家庭人数和代数减少,家庭日益小型化,孝道在维系家庭稳定方面的作用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子女获取知识经验不再依赖父母,而且赚取财富的能力超过父母,父母的权威大大下降,子女缺少行孝的动机。学校教育中缺少孝道教化的内容,更没有采取合适的孝道教育的方式,孝道教育基本上退出了学校教育。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孝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摧毁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些不靠谱的梦想,我的青年时代也一样。从“兰战”大院到部队,从业余宣传队又回到“兰战”歌舞团,并最终走上主持人的道路,这一路兜兜转转,我终于找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