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体经济和电子商务中的恶循环与中国经济未来展望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ao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普及,渐渐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电子商务给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特有的问题。本文利用两个“恶性循环”来分析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并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作出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体经济;恶性循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1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8万亿元,增长47.4%,依然维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4年,网络购物交易额大致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年度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10%。随着移动购物市场的飞速发展,典型电商企业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的扩张,未来几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仍将保持30%左右的复合增长。2012-2014年期间,电子商务在企业整体业务中的占比逐步提升,其中B2C市场在2014年完成1.26万亿元的交易额,在网购市场中占比45.3%,B2C平台(旗舰店/专卖店等)业务发展迅速,但平台业务的发展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品牌建设需求,独立B2C商城建站热潮一时风靡。此外,2014-2015年期间,跨终端、海外购、多元化等新特征出现,为了提高运营效率,节约成本支出,企业在电商软件管理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2015年,随着“互联网 ”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探求与互联网的融合之路。
  2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21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可以认为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经济奇迹,但这奇迹背后隐藏着许多隐患: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最快的21世纪的前10年,过于追求经济总量的上升,代价却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简单的生产技术、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产能过剩。遭遇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后,我国渐渐回归了理性,不再追求片面的GDP增长时,但已经开始承担前十年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后果。
  笔者选取以下几点与美国实体经济的状况作为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实体经济的发展陷入了令人担忧的危机之中。
  第一,土地成本。由于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和GDP增长而施行的卖地政策,导致中国实体经济的土地成本越来越高,2015年中国工业用地地价约为1 600元/平方米,而美国地价仅为29元/平方米,仅仅是土地成本我国就比美国高出50倍。
  第二,资源成本。中国资源丰富,但是资源使用率却较低,这导致我国的石油、电力、水等资源成本还是远远高于美国。
  第三,税负和借贷成本。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负也不少于欧美国家,但是我国企业的借款成本却远远高于美国,即便是年利率10%的银行贷款利率都很难实现,银行往往暗中加大贷款利率,更不用提及年利率至少20%的民间高利贷,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几乎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第四,绿色经济成本。中国也在倡导绿色经济,科学发展观,那么,在我国制造业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实现绿色经济,无疑又给中国的实体经济加大了负担。
  第五,劳动力成本。那么我国唯一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呢?自2013年后,我国与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接近相同,这说明,我国唯一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更有经济学家预测到2018年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甚至要低于中国2%~3%。随着物价、房价的飙升,中国人的生存成本陡然上升,那么中国劳动力价格必然上升,对于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也水涨船高。相比美国,美国拥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利用率大大降低了其劳动力成本。
  最后,中国的制造业也因为高速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钢铁、煤炭、水泥、风电、光伏及石化等多个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3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两个“恶性循环”
  3.1 生产者恶循环
  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加之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使中国的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者陷入了以下恶性循环:低利润→低生产动力→质量低下的产品→消费者较低的消费激情→较低的消费水平→恶劣的价格竞争→低利润。
  恶性的价格竞争不仅仅限于实体经济也突显在电子商务领域。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淘宝平台。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其巨大的市场与交易额离不开“盗版”。盗版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生产者的成本,加速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对于市场的渗透,但是往往导致更严重的价格竞争。实体经济成本突显,电子商务的冲击又使商品价格进一步降低,越来越低的利润使实体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实体经济的萧条也导致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这更加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难。如果中国的实体经济不能得到良好的转型,继续积攒泡沫,我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就不会光明,同时电子商务这种依托实体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经济形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3.2 消费者恶循环
  消费者人群大多为工薪阶层,他们的消费能力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双重影响。由于实体经济企业和公司发展同时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导致其利润较低,也就直接导致了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较低,再加上中国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中国的消费者普遍拥有较低的消费能力。
  这样就产生了中国消费者的恶性循环:企业低生产利润→劳动者低收入→消费水平低→更注重商品价格→转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消费→实体经济不景气→企业低生产利润。
  中国的消费者较为务实,注重价格,这不仅仅出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平有限。人均收入的统计学层面上的上升不足以提升广大工薪阶层消费者的消费动力,这也是大多数消费者选择价格更优的电子商务消费模式的原因。但是电子商务的繁荣并不能为社会创造持续的、优质的经济增长。这样,实体经济的萧条导致广大的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降低,工薪阶层转而通过电商购物,往往导致了电子商务的虚假繁荣,而这又进一步冲击了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困难。
  4 中国经济分析与未来展望
  中国实体经济面存在着土地价格过高、税负压力大、内需不足、劳动力成本优势流失、资源成本较高、市场不完善及资金的匮乏等。中国的实体经济在各种压力下艰难成长,虽然在20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中国实体经济的困难越来越大,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新兴的电子商务也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兴的电子商务将原本实体经济中的劣势放大,当更加便捷和低廉的电子商务逐渐被市场所接纳时,实体经济所能产生的利润便进一步压缩,这也是近几年中国市场的资金流向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原因,因为制造业利润较低。中国的经济问题虽然很多,但是还没有形成危机,只是处于一种成为危机的状态,只要没有爆发危机,那么中国经济未来扭转局势的可能还存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中国的实体经济可能仍然低迷,电子商务可能进入平滑期,但是十年之后的总体预期还是乐观的。我国现在只要逐渐完善市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创新,积极应对困难解决问题,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和机遇,消除“恶循环”,让电子商务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壮大实体经济,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创新,那么未来中国的经济形势便是前景光明的。
  5 结 语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近几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未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将趋于平稳,中国电子商务将随之进入转型期。由于我国目前实体经济发展问题没有得到良好解决,同时电子商务环境管理逐渐趋于严格,依托于实体经济的电子商务必将面临巨大考验。未来的几年中,我国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营造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实体企业治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才能克服我国经济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恶性循环。同时,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规范电子商务市场,才是中国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出路。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形势有所改变,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也经历了重大变化,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主要难题,我国目前针对公立医院开始实行卫生体制深化改革,提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这种趋势下,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所产生的数据容量
以黄土丘陵区安家沟小流域为例,计算了植被最小需水量,评价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用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蒸散量均与植被类型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对于相同年份,乔
随着业务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系统结构也变得十分复杂,常规基于规则的方法已经很难判断多个系统相互作用下的复合型故障,也难以对潜在故障进行预测.本文在多业务系统的复杂场景
弹射杆操纵系统是弹射型舰载机的关键系统,影响飞机起飞成功。以固定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套液压收放弹射杆系统,介绍了弹射杆操纵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系统结
计算机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职教学活动的不断改革下,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毋庸置疑的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本文主要针对高职
依据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分析了1990~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因子为海拔与坡
Accurate and reliable predictions of pest species distributions in forest ecosystems are urgently needed by forest managers to develop management plans and m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