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从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期,在这一关键时期,青少年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立志向、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但青少年在这一时期也更容易产生一些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恶作剧、爱骂人、好打架、小偷小摸、逃学等等,这些行为令老师头疼,家长担心。若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很可能导致这些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一向视这些有不良行为学生为“另类”的老师们非常有必要好好解读他们,了解他们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的矫正他们的行为。
一、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这些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从大量的个案来看,其产生原因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所谓外部原因主要是家庭影响、同辈群体及学校影响和成人社会影响;而内部原因则主要是学生成长中依据道德标准,有选择的接收外部影响和调节行为的能力不强,以及发展期所特有的年龄上与个性上的某些心理特点。
1.中学生情绪的易动性是其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
情绪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随着内抑制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青少年期的有选择的情绪反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青少年情绪的易动性使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爱说、爱笑,带有很大的情感冲动性,不善于调节自己情感的过高兴奋,常表现出青少年所特有的热情,这样就会导致产生诸如扰乱课堂纪律之类的不良行为。而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又容易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在他们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不出自己的看法时,就烦躁不安。当他们对某个问题形成一定的看法或观点时,就激烈地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甚至会原因一言不和而大打出手。
2.压力是中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
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生活压力,例如:学习中遇到困难,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期望过高,与同学发生冲突,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等。
压力所引起的紧张、恐惧、情绪低落、沮丧、易怒等情绪反应是很不舒服的,因而人便被激发起做些事以减轻这种不适感。
每个人都采用独特的方式来处理压力情境,但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怎样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遇到困难可能会采取一些不良的应对方式,如意志消沉、逃避攻击等。这些应对就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很可能造成人生的沉沦。有些中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功课不佳,跟同学相处不好或者受到老师责备,可能“逃学”,有些中学生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打架或者父母性情凶暴,受到虐待;或者中学生自己贪玩好斗,在外若是生非后受到父母亲责备便离家出走——“逃家”,这种逃避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如果个人逃离某种生活情境之后能够痛定思痛,总代表反省以往遭受挫败的原因,重新确定未来的人生方向,鼓起勇气,再度出发,则过去的挫败经验可能变成一种宝贵的教训,从而不至于重蹈覆辙。然而,如果他无法从以往的挫败经验中吸取教训,不能发展出积极解决生活问题的行为,则“逃避”便可能导致他更大的失败,带来更多的困难。有些青少年逃学、逃家之后,参加不良团伙,染上吸毒、酗酒、滥交之类的不良习惯,甚至做出盗窃犯罪等行为,那就会造成他人生的彻底沉沦。
有的中学生在充满挫折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父母经常打架骂人,他可能养成较强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无论是语言的辱骂或是身体的打击,都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如果他把这种习气带以学校,以攻击行为来处理与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其结果将十分糟糕。
3.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和不当教育通过其内部心理活动而产生的
拿中学生违反纪律或不文明行为为例。它首先与缺乏家庭管教或教育不得法有关。如父母娇惯使其养成任性,家长动辄打骂使他们爱在外泄愤,父母早丧或工作过忙,使他们缺乏照顾而放荡不羁等;其次,也跟他们或由于成绩差,缺乏学习兴趣或者能力强在课堂上满足不了求知欲,或者个性倔强与教师对立,或者由于有乱班生活历史而养成了散漫习惯等情况有关,还可能与社会上各种坏影响,不良同伴的感染,接触武侠小说或武打而误以为“闹是英雄”等情况有关;而缺乏明确的纪律观念和自制力则往往是他们的主观原因。总之中学生不良行为多半是其在缺乏社会导向能力的情况下适应不良情境或屈从于外部诱因及内部冲动的结果。
二、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
大量教育实践证明,不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采取符合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个性、年龄特点的教育措施。这些措施大致有: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经常受到家长、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同学们的耻笑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进步同学有戒心或敌意;但他们又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这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有时直接告诉学生“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好坏看今后的表现!”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最根本的办法是调整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当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指导,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2.给予情感关注,注意预防和疏导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打架斗殴等现象便不会发生。
中学生张某自幼父母离异,他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父亲忙于生意,没有给他足够的家庭温暖,17岁的他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对别人的话语非常敏感,所以就不断的发生打架斗殴的现象。他的行为,其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父母在情感上给予足够的关注。父母应该经常找子女谈谈心,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精神转移疏导法。所谓精神转移疏导法,是指开展多种多样有教育意义的趣味性活动,调节学生的精神生活。把学生的剩余精力及时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上来,以冲淡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所以适当开展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多种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才能获得发展,同时也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约束自己,处处以此对照、要求自己。中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运用理智和意志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就一定可以真正地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了。
3.因材施教,贯彻个别对待原则
教育中的个别对待是指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是应考虑到各个人在气质、性格、动机、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品德修养方面的差异,灵活地选择最适当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要选择最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对学生个性的各种表现应该有深刻的了解。如教师如果想克服少年执拗的毛病,那么他就应该了解执拗的原因是什么,其表现有什么特点。一个少年表现执拗、任性、不听从别人意见,可能是由于父母的过分宠爱而养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可能是由于成人对他已发展的独立性和能力进行压制引起他的不满和反抗;也可能由于对独立性、自主性的不正确理解,而不适当地表现自己的独立意志,只有弄清了个性表现的实质和原因才能找到适当的教育方法。
又如,学生在课堂上不执行教师对他提出的要求,行为不文明,在班上逞英雄,干扰同学的学习,这在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一些学生也许是由于基础知识缺漏太多,失去学习信心,却故意表示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对这种学生应该给予个别帮助,补好基础。另一些学生的上述表现,也许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他不尊重或要求过严,激起他的对抗。对这种学生,教师应作必要的自我批评,设法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而后加以引导。第三类学生也许是因为家里或在校外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心境不佳而恼怒泄愤,这就要和家长联系,共同想法解决。此外也有一些学生也许是因为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与教育提出过高而难于完成的要求,或不善于循循善诱,一味地说教与指责,而引起反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和自己改进教学,提高工作水平。
一种教育方法对这个学生有效,对另一个学生可能就不那么有效,对第三个学生可能起反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心理特点。例如同样是赞扬,对于“吃软不吃硬”、自尊心强而且倔强的学生可能生效;对于“吃硬不吃软”、顽皮习惯于畏服的学生则不一定起作用;而对于怀有成见而戒心重的学生,甚至被看作是讥讽,反而引起更大的反感或对抗。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方式,例如,对自尊心强的,要注意照顾面子,有问题用个别谈心、批评的方式解决;对好胜自负的,要一面肯定成绩,一面指出问题;对感情冲动的,要暂放一放,等冷静下来后再讲明道理,陈述利害;对性情软弱,缺乏自信的,要多予以表扬鼓励,肯定成绩;对讲哥儿们义气的,要提高认识,指出危害。
另外,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依靠青少年个性中积极因素,例如,合理的兴趣、特长、自尊心等来矫正其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个性中总有某种积极的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现这种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引导他们前进,一些消极因素将更易于消除。
教育的对象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着的活生生的青少年。因为他们在成长,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不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行为和问题。我们是为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而去工作的,因此不能回避与害怕这些问题,只要我们坚持教育原则,不断探索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灵活而切实的教育方式,我们就一定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
一、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这些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从大量的个案来看,其产生原因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所谓外部原因主要是家庭影响、同辈群体及学校影响和成人社会影响;而内部原因则主要是学生成长中依据道德标准,有选择的接收外部影响和调节行为的能力不强,以及发展期所特有的年龄上与个性上的某些心理特点。
1.中学生情绪的易动性是其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
情绪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随着内抑制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青少年期的有选择的情绪反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青少年情绪的易动性使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爱说、爱笑,带有很大的情感冲动性,不善于调节自己情感的过高兴奋,常表现出青少年所特有的热情,这样就会导致产生诸如扰乱课堂纪律之类的不良行为。而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又容易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在他们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不出自己的看法时,就烦躁不安。当他们对某个问题形成一定的看法或观点时,就激烈地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甚至会原因一言不和而大打出手。
2.压力是中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
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生活压力,例如:学习中遇到困难,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期望过高,与同学发生冲突,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等。
压力所引起的紧张、恐惧、情绪低落、沮丧、易怒等情绪反应是很不舒服的,因而人便被激发起做些事以减轻这种不适感。
每个人都采用独特的方式来处理压力情境,但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怎样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遇到困难可能会采取一些不良的应对方式,如意志消沉、逃避攻击等。这些应对就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很可能造成人生的沉沦。有些中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功课不佳,跟同学相处不好或者受到老师责备,可能“逃学”,有些中学生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打架或者父母性情凶暴,受到虐待;或者中学生自己贪玩好斗,在外若是生非后受到父母亲责备便离家出走——“逃家”,这种逃避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如果个人逃离某种生活情境之后能够痛定思痛,总代表反省以往遭受挫败的原因,重新确定未来的人生方向,鼓起勇气,再度出发,则过去的挫败经验可能变成一种宝贵的教训,从而不至于重蹈覆辙。然而,如果他无法从以往的挫败经验中吸取教训,不能发展出积极解决生活问题的行为,则“逃避”便可能导致他更大的失败,带来更多的困难。有些青少年逃学、逃家之后,参加不良团伙,染上吸毒、酗酒、滥交之类的不良习惯,甚至做出盗窃犯罪等行为,那就会造成他人生的彻底沉沦。
有的中学生在充满挫折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父母经常打架骂人,他可能养成较强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无论是语言的辱骂或是身体的打击,都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如果他把这种习气带以学校,以攻击行为来处理与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其结果将十分糟糕。
3.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和不当教育通过其内部心理活动而产生的
拿中学生违反纪律或不文明行为为例。它首先与缺乏家庭管教或教育不得法有关。如父母娇惯使其养成任性,家长动辄打骂使他们爱在外泄愤,父母早丧或工作过忙,使他们缺乏照顾而放荡不羁等;其次,也跟他们或由于成绩差,缺乏学习兴趣或者能力强在课堂上满足不了求知欲,或者个性倔强与教师对立,或者由于有乱班生活历史而养成了散漫习惯等情况有关,还可能与社会上各种坏影响,不良同伴的感染,接触武侠小说或武打而误以为“闹是英雄”等情况有关;而缺乏明确的纪律观念和自制力则往往是他们的主观原因。总之中学生不良行为多半是其在缺乏社会导向能力的情况下适应不良情境或屈从于外部诱因及内部冲动的结果。
二、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
大量教育实践证明,不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采取符合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个性、年龄特点的教育措施。这些措施大致有: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经常受到家长、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同学们的耻笑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进步同学有戒心或敌意;但他们又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这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有时直接告诉学生“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好坏看今后的表现!”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最根本的办法是调整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当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指导,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2.给予情感关注,注意预防和疏导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打架斗殴等现象便不会发生。
中学生张某自幼父母离异,他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父亲忙于生意,没有给他足够的家庭温暖,17岁的他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对别人的话语非常敏感,所以就不断的发生打架斗殴的现象。他的行为,其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父母在情感上给予足够的关注。父母应该经常找子女谈谈心,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精神转移疏导法。所谓精神转移疏导法,是指开展多种多样有教育意义的趣味性活动,调节学生的精神生活。把学生的剩余精力及时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上来,以冲淡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所以适当开展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多种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才能获得发展,同时也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约束自己,处处以此对照、要求自己。中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运用理智和意志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就一定可以真正地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了。
3.因材施教,贯彻个别对待原则
教育中的个别对待是指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是应考虑到各个人在气质、性格、动机、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品德修养方面的差异,灵活地选择最适当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要选择最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对学生个性的各种表现应该有深刻的了解。如教师如果想克服少年执拗的毛病,那么他就应该了解执拗的原因是什么,其表现有什么特点。一个少年表现执拗、任性、不听从别人意见,可能是由于父母的过分宠爱而养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可能是由于成人对他已发展的独立性和能力进行压制引起他的不满和反抗;也可能由于对独立性、自主性的不正确理解,而不适当地表现自己的独立意志,只有弄清了个性表现的实质和原因才能找到适当的教育方法。
又如,学生在课堂上不执行教师对他提出的要求,行为不文明,在班上逞英雄,干扰同学的学习,这在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一些学生也许是由于基础知识缺漏太多,失去学习信心,却故意表示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对这种学生应该给予个别帮助,补好基础。另一些学生的上述表现,也许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他不尊重或要求过严,激起他的对抗。对这种学生,教师应作必要的自我批评,设法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而后加以引导。第三类学生也许是因为家里或在校外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心境不佳而恼怒泄愤,这就要和家长联系,共同想法解决。此外也有一些学生也许是因为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与教育提出过高而难于完成的要求,或不善于循循善诱,一味地说教与指责,而引起反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和自己改进教学,提高工作水平。
一种教育方法对这个学生有效,对另一个学生可能就不那么有效,对第三个学生可能起反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心理特点。例如同样是赞扬,对于“吃软不吃硬”、自尊心强而且倔强的学生可能生效;对于“吃硬不吃软”、顽皮习惯于畏服的学生则不一定起作用;而对于怀有成见而戒心重的学生,甚至被看作是讥讽,反而引起更大的反感或对抗。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方式,例如,对自尊心强的,要注意照顾面子,有问题用个别谈心、批评的方式解决;对好胜自负的,要一面肯定成绩,一面指出问题;对感情冲动的,要暂放一放,等冷静下来后再讲明道理,陈述利害;对性情软弱,缺乏自信的,要多予以表扬鼓励,肯定成绩;对讲哥儿们义气的,要提高认识,指出危害。
另外,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依靠青少年个性中积极因素,例如,合理的兴趣、特长、自尊心等来矫正其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个性中总有某种积极的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现这种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引导他们前进,一些消极因素将更易于消除。
教育的对象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着的活生生的青少年。因为他们在成长,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不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行为和问题。我们是为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而去工作的,因此不能回避与害怕这些问题,只要我们坚持教育原则,不断探索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灵活而切实的教育方式,我们就一定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