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语文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人们的日常交流都是借助于语文进行的,语文教育质量的高低,每个人都有切肤之感,还因为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会发现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现状 不利影响
一、语文教学现状
曾经有人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概况:“巨大的成绩包含着巨大的问题,空前的成就受到空前的批评。”的确,回溯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这其中有革命性的改变,也有里程碑式的收获,但是自从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以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讨论与批评好像就从未间断过,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人们总是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总会对语文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真理总是朴素的,事实也总是客观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语文教学中的确问题多多。无论你是学生、专家、学者,还是仅仅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稍微多一点了解的人,如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最深的感触,以下三点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1)大多数中学生语文水平不过关;(2)大多数中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3)大多数语文老师感到迷茫、尴尬。人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会有这种认识的原因是复杂的,下面我们从实际出发对这种结果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中国文字,获得扎实的基本功,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进而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是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当中学语文教学接过教育改革的“圣旨”,手握新课程标准的“接力棒”时,我们看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那么为什么语文教学改革会进行得如此艰难,收效甚微?这大概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有关。因此,要想加快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必须弄清弄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学的不利影响
(一)对语文学科的描述和界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仅“语文”一词的概念,学术界就一直争论不休,难以界定。可以说概念本身的不确定,给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范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无形中也给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学科对象的不确定,给学科的学习、教学甚至考核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产生了更加突出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高考、中考,因为招生考试都带有选拔性,容不得你仅仅停留在水平合格的基点上,既然是选拔,就必须提高要求,要求一提高就变得难以把握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就被无限加强了,变成了“学无止境”,师生一门心思都用在应付考试上,欲速则不达,语文的教和学愈显得难上加难。
(二)由于语文学习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短期内无法看到语文教学效果。
它不像数理化等学科体系具有明显的由浅入深、自上而下的连贯性、递进性等特点,所以语文学习只能采取螺旋式,需要一个相对循环、互相补充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只能靠勤奋、靠积累,树立“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才有可能获得最终意义上的成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有“一口吃成胖子”的想法。
(三)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就语文而学语文。
正是因为语文这一学科的复杂性,它才会引起社会如此程度的关注和讨论。然而语文教学似乎并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它往往把语文同生活割裂开来,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不引导学生做人,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不引导学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不引导学生从数理化政史地等学科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教学是片面的,它抛弃了学生本该有的众多“老师”,更使得师生双方都把语文课当成了负担。这样的学习又怎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夸张点说,这样的教学方法就相当于把学生推向了学习语文的死胡同。
三、教学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和学生
在总结了语文自身的特点对语文教育改革造成的限制后,再来看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表现。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语文教育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更大意义上成功的原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解释者,课程作为一种师生的异己力量而存在着。颁布的教学大纲,经过审定的教科书,固定而封闭的学习场所,讲台和讲台上的课程发言人,加上以知识和能力立意的评估标准组成完备的课程体系。学生在这一体系中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完全处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和教师的对立面。打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学科课程犹如如来佛的手掌,优秀的教师所能做的,仅是在“掌心”中如何把“跟头”翻得更漂亮;成功的学生,只不过从“西天”取回比别人更多的“真经”。所以学生仍存在种种不足:(1)语文水平不达标。每年中学毕业生中语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大量存在。(2)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学生课内不能读书,因为时间都用来听老师讲课或者记笔记了;课外不能读书,因为时间都用来做各种数理化的题目了;“可怜”的他们平时不会看书,因为读书的兴趣早就被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打击光了。
在向教师和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的时候,在对他们的表现表示不满想要责问他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理解呢?教育家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该如何解决在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难教师和学生,即使他们的表现客观来讲有些不尽如人意,虽然语文教育改革还没有在很大范围内取得我们希望看到的成功,但是,经过分析了解,我们要承认,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也期望语文教育改革能真的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发挥的、合适的软环境。我想,只要环境和条件都适合了,“园丁”就必定会建造出美丽的“花园”,“花朵们”也会如人所愿地健康快乐地盛开。
参考文献:
[1]王富仁,郑国民,主编.当代语文教育论争.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6.
[2]褚树荣,主编.教师的革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
[3]谢业飞.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反思.教学反思.
[4]姚太文.对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现状 不利影响
一、语文教学现状
曾经有人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概况:“巨大的成绩包含着巨大的问题,空前的成就受到空前的批评。”的确,回溯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这其中有革命性的改变,也有里程碑式的收获,但是自从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以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讨论与批评好像就从未间断过,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人们总是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总会对语文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真理总是朴素的,事实也总是客观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语文教学中的确问题多多。无论你是学生、专家、学者,还是仅仅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稍微多一点了解的人,如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最深的感触,以下三点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1)大多数中学生语文水平不过关;(2)大多数中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3)大多数语文老师感到迷茫、尴尬。人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会有这种认识的原因是复杂的,下面我们从实际出发对这种结果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中国文字,获得扎实的基本功,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进而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是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当中学语文教学接过教育改革的“圣旨”,手握新课程标准的“接力棒”时,我们看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那么为什么语文教学改革会进行得如此艰难,收效甚微?这大概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有关。因此,要想加快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必须弄清弄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学的不利影响
(一)对语文学科的描述和界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仅“语文”一词的概念,学术界就一直争论不休,难以界定。可以说概念本身的不确定,给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范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无形中也给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学科对象的不确定,给学科的学习、教学甚至考核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产生了更加突出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高考、中考,因为招生考试都带有选拔性,容不得你仅仅停留在水平合格的基点上,既然是选拔,就必须提高要求,要求一提高就变得难以把握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就被无限加强了,变成了“学无止境”,师生一门心思都用在应付考试上,欲速则不达,语文的教和学愈显得难上加难。
(二)由于语文学习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短期内无法看到语文教学效果。
它不像数理化等学科体系具有明显的由浅入深、自上而下的连贯性、递进性等特点,所以语文学习只能采取螺旋式,需要一个相对循环、互相补充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只能靠勤奋、靠积累,树立“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才有可能获得最终意义上的成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有“一口吃成胖子”的想法。
(三)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就语文而学语文。
正是因为语文这一学科的复杂性,它才会引起社会如此程度的关注和讨论。然而语文教学似乎并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它往往把语文同生活割裂开来,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不引导学生做人,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不引导学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不引导学生从数理化政史地等学科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教学是片面的,它抛弃了学生本该有的众多“老师”,更使得师生双方都把语文课当成了负担。这样的学习又怎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夸张点说,这样的教学方法就相当于把学生推向了学习语文的死胡同。
三、教学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和学生
在总结了语文自身的特点对语文教育改革造成的限制后,再来看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表现。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语文教育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更大意义上成功的原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解释者,课程作为一种师生的异己力量而存在着。颁布的教学大纲,经过审定的教科书,固定而封闭的学习场所,讲台和讲台上的课程发言人,加上以知识和能力立意的评估标准组成完备的课程体系。学生在这一体系中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完全处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和教师的对立面。打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学科课程犹如如来佛的手掌,优秀的教师所能做的,仅是在“掌心”中如何把“跟头”翻得更漂亮;成功的学生,只不过从“西天”取回比别人更多的“真经”。所以学生仍存在种种不足:(1)语文水平不达标。每年中学毕业生中语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大量存在。(2)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学生课内不能读书,因为时间都用来听老师讲课或者记笔记了;课外不能读书,因为时间都用来做各种数理化的题目了;“可怜”的他们平时不会看书,因为读书的兴趣早就被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打击光了。
在向教师和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的时候,在对他们的表现表示不满想要责问他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理解呢?教育家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该如何解决在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难教师和学生,即使他们的表现客观来讲有些不尽如人意,虽然语文教育改革还没有在很大范围内取得我们希望看到的成功,但是,经过分析了解,我们要承认,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也期望语文教育改革能真的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发挥的、合适的软环境。我想,只要环境和条件都适合了,“园丁”就必定会建造出美丽的“花园”,“花朵们”也会如人所愿地健康快乐地盛开。
参考文献:
[1]王富仁,郑国民,主编.当代语文教育论争.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6.
[2]褚树荣,主编.教师的革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
[3]谢业飞.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反思.教学反思.
[4]姚太文.对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