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欢喜让人忧的食品添加剂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cj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有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发生,食品添加剂都会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一万年前就开始服务人类的食品添加剂,为何屡屡“背上黑锅”?
  
  “敏感”的食品添加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多地注重饮食健康和食品安全,特别是每当有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以后,食品添加剂就会遭到特别猛烈的质疑。
  在挑选食品时,人们也会更加注意看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是否使用色素等。谈食品添加剂色变的现象甚至让一些厂家只能以“本产品不含任何防腐剂”、“不含食品添加剂”等标注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这些食品厂家所谓‘不含’、‘不加’的标识实际上是将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问题与滥用食品添加剂、非法使用化工原料造成的卫生安全问题混为了一谈。”9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苏丹红事件和现在的婴幼儿奶粉事件,都是把不是食品添加剂的东西加进了食品。本是掺杂使假,却让食品添加剂背上了黑锅。”
  王竹天指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对人们的健康生活还是很有益的,广大消费者和媒体都应该对食品添加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假如没有食品添加剂
  
  国际食品添加剂联盟的一位权威人士曾经这样说过: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人类食品的加工过程就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过程,并且为我们带来了口感和外观上的改变,使食品在流通和运输过程中保持色香味美。你能想象没有食品添加剂的日子怎么过吗?”王竹天对记者说。
  食品添加剂这一名词始于西方工业革命,但它的直接应用可追溯到1万年前。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有在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记载,中国传统点制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剂盐卤,在公元25年~220年的东汉时期就有应用,并一直流传至今。而食盐就是我们最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由于工业革命对食品和食品工业带来的变化,导致人们提高了对食品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人们为追求更好地保藏食品、改善食品和改善色、香、味等所进行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和技术的应用。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催生了很多快餐食品,比如方便面,很多工作繁忙的白领都在食用。可是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方便面就不可能存在。”王竹天说,“再比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糖,要满足他们的口味需求,就要加入不含糖的甜味剂。另外还有消费者看不到、感觉不到的食品添加剂,比如稳定剂等,没有他们,产品的产量就上不去。”
  “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王竹天说,“或者说我们干脆回去古代吃原料?可是我们能回去吗?”
  
  食品添加剂验证比药品还严
  
  “在我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里,大部分是化学合成品。”化学工业特别是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使食品添加剂进入一个新的加速发展阶段。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如着色剂等相继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而每一种新的食品添加剂的诞生,都会给食品工业带来巨大的推动。”
  100多年前,英国的工业革命催生了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印染业随之兴起,而只要出现一种染料,人们马上就会把它用到食品当中充当色素。但人们也很快意识到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再加上毒理学和化学分析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初相继发现不少不该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于是国际上于1955年和1962年先后组织成立了“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和“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后者1988年改名为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规委员会,即CCFAC;2006年更名为CCFA,中国为主持国),集中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并向各有关国家和组织提出推荐意见,从而使食品添加剂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王竹天介绍,在食品添加剂的研制中,有严格的毒性、毒理等试验要求。如通过给动物试验,确定试验动物的最大无作用量,考虑物种间和物种内差异的安全系数(一般为100倍),再得出人每天允许摄入的最大剂量。
  “与药品需要验证疗效,而允许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同的是,食品添加剂从开始研制开始,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它的安全性。在美国,甚至有试验了十年都没有取得成功的案例,不安全就绝对不允许使用。”“我国所有同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均是经过了比药品还严格的试验确定下来的,同时经过了严格的毒理评价,并被严格规定了使用范围和最高使用的限量,只要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国内标准已和国际接轨
  
  作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重要物质,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工业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3月25日,国家卫生部正式发布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下称“新标准”),并于6月1日起开始生效。该标准是在1996版的标准上修订而成的,新标准规定了22类、共1812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和范围,其中添加剂290种,香料1528种,加工助剂149种,胶姆糖基础剂50种。新标准比较和吸收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先进成果,提高了适用性和先进性。
  我国的第一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颁布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食品工业和食品添加剂发展,以及公众不断增长的饮食健康需要,卫生部先后颁布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1981、1986、1996共三个版本,期间也曾多次组织专家对标准进行修订。此次发布的新标准是第六次修订,也是比较全面的一次。
  “新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比原来的1500个品种增加了312个品种,其中有些标准是我们原来没有的,主要参照了国际标准制定,原则、程序等都已经和国际接轨。”王竹天说,而每年国家也会陆续公布增补品种和食品添加剂的扩大使用范围。
  王竹天特别向记者明确了新标准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六项要求: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效果时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除外)。
  “据我了解,在按照标准执行的情况下,国内国外还没有发现哪类食品添加剂引起了疾病的证据。”王竹天说,“当然,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对以前的评估有影响,但制定标准的目的就是保障安全性,这一点不容忽视。”
  
  食品防毒需要全方位围堵
  
  据王竹天介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是满足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正常需要,在改善品质的同时不能破坏应有的营养,更要保证安全。
  “添加剂的负面影响主要就是使用问题。”王竹天说,“比如有的食物有点变质了,有些不良厂商就加大量的防腐剂,香料等也加很多,以掩盖变质的缺陷。而像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没有一条符合食品添加剂的要求,在食品工艺中不仅没有任何改善食品品质的作用,反而会危害健康,却被当作食品添加剂使用了。”
  王竹天介绍说,发现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监管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二是对产品进行的抽检。
   保证食品卫生安全,还需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需要经济机制加以良性引导。不同食品行业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部门也应该不断研究其具体监管的对象,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抽检,同时行业协会也要加大行业规范。
   (据《中国经济周刊》姜鹏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5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的经验,对我院骨科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实施术前护理,包括心理
一、网络热词的产生rn谈到新鲜语言的产生,网络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热点.作为语言禁忌最少,言论最为自由的地方,网络产出的新词和热词不胜枚举,这些流行语迅速蹿红于短信、网
期刊
民国时期大众传媒主要以报纸、杂志、广告为主.这一时期,各类型出版物之中都可见到“封面女郎”的身影.这种转变使国人的阅读方式彻底地发生了变化,图片信息的传达力和号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根本.高校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文化传承的地方,必须把党
民族区域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自确立以来,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及文化保护做出了极大贡献。在21世纪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入困局。笔者以
作为近年来大热的小户型住宅,收纳空间成为了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的是否成功对小户型住宅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收纳空间在小户型住宅中的作用、设计原则、设计
社会的进步催生了政务微博的出现,它具备了所有社会媒体的共性,但是又与普通的微博存在不同,因为它是党和政府执政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对政府形象在社会民众心中的塑造有非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行业.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文素养问题较为突出,民众对于人文素养的认识逐渐加深,也成为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品质.基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更富裕、更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富人多、穷人少,贫富差距比资本主义社会小。但是,现实情况却恰恰与之相反。本文着重从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中小学教学中逐渐被接受.“以学生为中心”,既不意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