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文本 导出情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文本,进而深入作家的心灵。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设计出个性化的导语,就可以将学生带入语文的天地。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课堂教学 导语 课堂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构建课堂应从导语开始。一个有创意的导语,不仅能牢牢地吸引学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而深入作家的心灵。
  导语,好比文学作品的序、楔子,戏剧中的序幕,不仅仅要介绍作者、作品,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文本中饱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置身其境,从而在情感上受到触动、感染,为之陶醉。
  一个恰当的导语,要合乎以下常规要求:
  (1)目标明确。导语的作用是桥梁,是纽带,目的是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因而导语设计要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
  (2)简洁明了。导语固然重要,但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设计长了,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设计花哨了,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因此,内容要提纲挈领,语言要简明精当。
  (3)新颖灵活,富有启发性。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并且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设计出针对学生实际并富有创意的导语,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同仁的课上认真学习,自己也做过大量的尝试,觉得有很多好的设计值得借鉴:
  
  一、以对联导入
  
  在安庆市中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中,一位选手执教《范进中举》,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单刀直入,又简洁自然,还与课文表现手法相同——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对联导入,既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又阐释了文本,可谓匠心独具!
  
  二、以古诗词导入
  
  在安庆市第三界教坛新星比赛中,桐城二中占淑红老师的导语设计引用古代诗词,意蕴丰富,饱含诗情。
  《故都的秋》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现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入: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提到离别,我们脑海里会跳出唐诗宋词里许多美丽而哀婉的诗句:或感伤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或蕴藉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或缠绵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过,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泪眼,感受不到缠绵,让我们一同走近李白,去感受他的浪漫的诗风和傲岸的精神。
  以古诗词导入,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背景中进入文本,从而品评文本。
  
  三、影像和导语相配合
  
  在教《再别康桥》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出康桥图片、徐志摩照片和诗题,接着配上导语:这座桥,风光旖旎,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誉满诗坛;这首诗,飘逸灵动,情思绵远,你想走上这座桥,了解这个人,欣赏这首诗吗?
  富有吸引力的影像和有感染力的导语相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家兴趣盎然。
  
  四、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我首先挂出“橘子洲头”的画卷,让学生欣赏画面,然后再根据词作自绘图画,设计解说词。最后总结再读出自己的导语: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我们的祖国风雨飘摇,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置身其间,他志存高远,自湖南赴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忆起昔日“同学少年”,感慨今日重任在身,抒发奋勇报国主宰沉浮的情怀。
  这样,激发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动脑,动心,词的深层含意在这一番创造中已是了然于胸,学生很快就深入词的情境,并熟读成诵。
  
  五、从课外积累导入
  
  教学《边城》时,我的设计是:
  他的二姐张允和挽他: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他的学生汪曾祺评他: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他为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
  这个人是谁呢?——湘西秀士沈从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创造的美丽的“边城”。
  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我这样设计: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吧,第四十二回中张飞立马于长坂桥上,怒目横矛,一声如雷断喝,吓退曹操十万大军,乃勇也;第一百零四回中诸葛亮死后,其木像吓退司马懿大军,乃智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位古人,出自《左传》,他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晋联军,他就是在国难面前挺身而出的烛之武。烛之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公元前630年,去郑国看一看。
  这样的设计,巩固了一些学生的课外积累,又引导了另一些学生补充课外阅读,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设计个性化的导语,启其心智,对于激活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无疑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葛徐栋,安徽省潜山县野寨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引导学生品悟诗歌深刻的内蕴及丰富的情感,是诗歌鉴赏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文以《短歌行》的教学为例,探讨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涵咏以品,美谈以悟,语如珍珠,层层深入,简而有章。  【关键词】诗歌教学 鉴赏 品味 《短歌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
【摘 要】古诗词鉴赏是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该类题型解答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本文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认为应该仔细阅读作品及题目,整体认知文本,按试题要求寻找答题切入点,然后规范作答。  【关键词】高考语文 古诗鉴赏 解题方法    古诗鉴赏题在高中语文考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有阅读方法,解题有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在鉴赏测试中立于不败之
【摘要】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中国古典诗文中的经典作品,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论述了文本的语言艺术特质。  【关键词】杜牧 古代文学 文本鉴赏 语言艺术    杜牧的《阿房宫赋》能历经几百年文学长河的淘洗,成为文赋之精品,让人常读常新,如品香茗、饮醇酒,齿间余香,三日不绝,与其语言的精美、醇厚有很大的关系。笔者以为下面三方面的处理尤为独特、成功。    一、叠用修辞,内涵丰富    优秀的作品常
【摘 要】《诗经·卫风·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中的“与”字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两种版本中都解释为介词“同”,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从前后文是否意思一致、现代汉语角度、造成错误的根源以及钱钟书著作与清代学者吴昌莹的旁证及直接证据可知,“与”字应该解释为“如”才正确。  【关键词】注释 虚词 与 同 如    《诗经·卫风·氓》一诗已被选入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多年,并且也被选入现行新课改教材必修
【摘 要】所谓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让人放飞思维、创造美好的意境。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留白,只要教师细心寻找、用心挖掘,这些留白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想象作文的绝好题材。  【关键词】留白 想象作文 课本 题材    一、巧用插图,填充“留白”  插图是无声的立体语言,是让人产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借助文中的插图结合文本进行合理想象,作适当的填白:先引导学生对插
【摘要】辛弃疾是我国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之一,其诗词中却不乏与酒相关的名篇佳作,从中流露出的苦闷情结,对研究辛弃疾的性格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辛弃疾诗酒苦闷情结    一、传奇坎坷的英雄之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确,稼轩之词,或作窾坎镗鞳愤激不平之声,或发豪气洋溢力扭乾坤之音;或抒沉郁顿挫壮志难酬之情,或叹缱绻悱恻人生苦短之悲,近千年来
【摘 要】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传诵千古的诗词名篇。本文分别从画面美、情韵美和悲剧美等三个不同的层面,揭示了作品深刻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画面美 情韵美 悲剧美 美学价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首缠绵深沉、情真意切、令人几欲断肠的词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中的经典。词的下片中,有一句“小轩窗,正梳妆”的细节描写,这六个字,看似直白明了,简单平常,实则意味绵长,
【摘 要】对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提到的侯嬴之死,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在仔细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认为侯嬴之死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侠士精神与人格理想。  【关键词】侯嬴 知识分子 侠士精神 人格理想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见高中语文教材试验本第六册)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侯嬴之死。原文中关于这一情节有两处表述,一是公子与客赴赵时,侯嬴说:“臣宜从,老不能,请
【摘 要】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培养语感,能古县学生理解语文内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关键词】朗读 兴趣 语感 领悟    朗读教学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之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对朗读教学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这是不言而喻的
【摘 要】苏轼的《东栏梨花》由于“清明”的多解而显得意蕴十分丰富,能从不同层面给我们深刻的心理体验,实在是一首“有弦外之音,题外之旨”的好诗。  【关键词】苏轼 《东栏梨花》 弦外之音 题外之旨    苏轼《东栏梨花》诗云: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要理解这首诗的主旨,关键在第四句。这首诗第四句特别能触动读者的情感。第四句承第三句而来,第三句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