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崇德、觅语之音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fly_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扬琴作品《觅》是著名扬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玲玲委约著名作曲家杨青教授为扬琴、钢片琴、手鼓而创作的扬琴独奏曲。本文对作品的演奏技巧、曲式结构、全音阶和整体音乐架构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现代音乐语言特征,体现了新时代扬琴创作思维、演奏思维的改变和增强,音乐手法呈多样性,同时也使人们通过作品了解现代扬琴音乐作品的新发展。
  【关键词】觅;全音阶;演奏技巧;现代音乐语言架构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103-03
  【本文著录格式】索帅.雅乐崇德、觅语之音——浅析扬琴作品《觅》的音乐语言架构[J].北方音乐,2020,10(19):103-105,123.
  前言
  扬琴是一种常见的击弦乐器,音色清澈明亮,悠扬动听。扬琴有各种名称,如洋琴、打琴、敲琴、蝴蝶琴等。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现扬琴在明朝万历年代,距今大约有四百年的历史,由中东的阿拉伯国家经海陆传入我国,最初流传于广东沿海一带,后流传到内地。
  《觅》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现代音樂结合,是现代扬琴音乐作品的代表作,上演率极高。这首作品对扬琴的演奏技术难度有极大的提高,对演奏者的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音乐上也拓宽了扬琴的艺术表现力。引导了扬琴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为推动现代扬琴音乐作出巨大的贡献。
  一、扬琴独奏作品《觅》的创作背景
  (一)曲作者介绍
  杨青,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音乐创作》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乐团特约作曲家;新加坡华乐团艺术顾问;全国艺术顾问;全国艺术硕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等。
  先后创作了各类作品数十部,既有民族器乐合奏、重奏、独奏、协奏曲、室内乐、艺术歌曲、大合唱,又有影视音乐、舞蹈与舞剧音乐,代表作:《苍》(笛子与乐队)、《觅》(扬琴与打击乐)、《水中的舞蹈》(女高音与交响乐队)、《长恨歌》(舞蹈音乐)、《呢喃》(民族室内乐)、《潇湘风情》(民族管弦乐队音诗)《倾杯乐》(民族室内乐)等。
  (二)简述扬琴独奏曲《觅》
  《觅》由中国著名扬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玲玲老师于1986年4月委托中国著名作曲家杨青教授为扬琴创作的现代作品。此曲扬琴与钢片琴和手鼓相结合。主要运用大二度全音阶为全曲创作动机,使用多种扬琴技法,例如揉弦、击板、拨弦等。在旋律进行、技法运用、和声和曲式结构方面都极具开创意义,体现了现代音乐的精神内涵。为扬琴作品现代化方向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突破了传统扬琴音乐结构。
  二、扬琴独奏作品《觅》的曲式结构分析
  扬琴独奏曲《觅》共178个小节,在结构上属于再现三部曲式。
  引子(1-5),自由段落,钢片琴对扬琴的乐句进行重复,对扬琴乐思进行强调。压揉技巧产生不同的震动频率,达到一定的表现手法。通过顿音和分手轮音为全曲的音乐走向奠定了基础,进行乐思的扩展。
  A乐段(6-82)快板,再现单三结构,节拍以规整的2/4拍为主,a乐段右手快速十六分音符,左手大二度拨弦上行,高音区切分节奏,左右手音区跨度大,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并在手鼓的配合下营造出紧张的氛围。b乐段作曲家加入扬琴击板技法与手鼓配合产生对答的音乐效果,扬琴与手鼓进行十六分音符的对句,全音阶推进音乐的高潮,再现重复乐思。a’乐段是a乐段的减缩再现,重复a乐段的旋律以巩固主题,慢起渐快的半音阶下行小的链接部,过渡到行板乐段之中钢片琴用三连音全音阶分解和弦对扬琴进行伴奏。
  B乐段(83-132)行板,并列单三结构,由钢片琴用三连音全音阶进行伴奏,扬琴旋律进入自由的行板乐段,营造出神秘、安静的氛围。自由的快速上下行音阶与前面主题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情绪张力被扩大。三连音部分将情绪推到高潮,速度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强。本段突出了扬琴的音色,情感在音乐中的运用,揉弦的深浅意味,乐句之间的相互联系。
  A’乐段(133-178)再现快板,对比单二结构,节拍为2/4拍,是A乐段的减缩再现,全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旋律与A段基本相同,作曲家扩充了击板的节奏,增强了与手鼓的对话,将音乐推向了最高潮。全曲结构严谨,创作技法明确,使扬琴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得到大幅度增强,使人们在视觉和听觉上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
  三、扬琴独奏作品《觅》的演奏技法分析
  (一)特殊演奏技法的运用
  在《觅》这首乐曲中运用了压揉、顿音、拨弦、击板、反竹、滑拨、颤竹等特殊的演奏技巧,充分阐释乐曲的内涵、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压揉:扬琴中的压揉是借鉴古筝的演奏技巧,压揉时往往会出现音高的变化而产生引人深省的音乐效果,多表现为忧伤、怀念等情绪。引子第一句中以“la”为主音进行三次不同情绪的压揉,揉弦时手指按压的力度控制音高的起伏,按压的速度与频率也会影响到音乐的深度,正是这三处揉弦将音乐娓娓道来,引听众进入乐曲的意境。如谱1所示:
  顿音:顿音也被称为“手闭音”,在演奏音符后迅速用手指将演奏出的尾音止住,会产生短促富有弹性的声音。引子中多处运用顿音这种技法。如谱2所示:
  拨弦:拨弦也叫“拨音”“拨奏”。这技法由王沂甫先生首创。拨弦是用琴竹的末端拨动琴弦发出的一种清脆透亮的声音,拨弦的时候琴竹要距约琴码两厘米处,琴竹不能直立,要稍微倾斜,手腕发力带动琴竹。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能是清脆悦耳的。A乐段开始的主题陈述左手旋律就是拨弦开始,右手快速低音十六分音符铺底更加突出了主旋律的音色。B乐段的结尾处运用了自由滑拨的技巧,滑拨是借鉴古筝的技法发展而来的,就是按音阶上下行顺序进行刮奏。刮奏时产生的音响较大、音色洪亮,双手刮奏时的音色更有流水般的声音。在营造热烈、激情氛围时刮奏是常用的技法。如谱3所示:   击板:是用琴竹在琴盖上敲击而产生的声音效果,没有具体旋律音高。是伴奏常用的技法,烘托气氛时常用。A乐段运用击板的技巧与手鼓进行对句,使音乐氛围更加热烈。如谱4所示:
  反竹:是用琴竹的反面击弦,由于没有胶皮的包裹演奏时会产生清脆的音色,穿透力极强。行板中运用反竹的技巧陈述旋律,使之与前面的旋律形成对比,情感上也更为沉静、神秘。如谱5所示:
  (二)《觅》的演奏技巧难点
  1.快速双音技巧
  快速双音技巧是扬琴演奏中的难点,在扬琴作品中这一技法有着广泛的运用。《觅》中快板主题是以左手拨弦、右手快速十六分音符低音伴奏,左右手音高跨度大,持竹方式不同,演奏时要保持左手拨弦准确、右手十六分音符稳定。如谱6所示:
  行板中上下行齐竹演奏有一种音乐向上发展的推动感,强烈的力度对比,需要演奏者的爆发力,速度是由慢渐快,演奏时容易出现错音。如谱7所示:
  2.大跳技巧
  大跳技巧也是揚琴演奏中常用的且难度较大的技巧。音位跨度大演奏时需要快速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要干净利落不能有其他的杂音,十分考验演奏者的技术。快板中高音区倍高音区三连音与中音区快速转换。如谱8所示:
  三、全音阶作曲技法
  全音阶是在一个八度内,将十二平均律分为六个均等的全音而组成的六音音阶。作为一种特殊的音阶,是20世纪以来使用较多的一种六音音阶。作曲家在《觅》中运用了大二度全音阶的作曲技法,以“la”为主音。演奏时要将次中音码下面第一个音调高半度,为C调的低音la。
  四、打击乐伴奏
  打击乐伴奏在《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觅》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乐有时是与扬琴对句,而有时是作旋律背景。全曲打击乐伴奏具有相当强的即兴因素。引子中由钢片琴先演奏快速连音,随后扬琴进行变化重复,形成前后呼应的效果。如谱9所示:
  引子与快板的衔接是通过手鼓两次自由的渐强渐弱而引出快板的主旋律。如谱10所示:
  行板中钢片琴以固定的三连音进行背景伴奏,速度根据扬琴的旋律进行即兴演奏,以衬托扬琴旋律,烘托出朦胧的气氛。如谱11所示: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作品演奏技法、创作手法、技术难点和音乐语言架构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使我们看到了近些年扬琴音乐艺术在作品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新发展,其中包含的一些作曲技术,是以往一些传统作品所不具备的,使演奏者的技术思维音乐思维有了一个全新的变化,对扬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承上启下的理论借鉴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全新的变化,也体现出新时期大众对音乐审美思维的变化发展,审美思维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这也就要求扬琴音乐工作者在音乐艺术思维上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丰富完善扬琴表演艺术,使其成为具有新时期精神特征的民族音乐艺术。
  参考文献
  [1]周幸润.浅谈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继承与发展——以扬琴独奏曲《觅》为例[J].黄河之声,2017(13):10.
  [2]王安潮.立言立功立德——作曲家杨青艺术成就的历史研究[J].音乐创作,2015(5):13.
  [3]王婕.当代扬琴作品《觅》的分析与诠释[J].陕西教育·高教,2013(10):21.
  [4]邵良柱.全音阶的材料——兼论全音阶在调性音乐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1(2).
  [5]索帅.远方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由扬琴曲《古道行》论我国现代扬琴作品创新[J].文化月刊,2017(Z4).
  [6]项祖华.扬琴技法分类、术语、符号规范化之我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
  [7]李玲玲.扬琴演奏曲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8]崔佳怡.对扬琴作品《觅》的本体分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8.
  [9]姚雪.扬琴二重奏《觅》之探析[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10]王嫣然.扬琴作品《狂想曲》的音乐特征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8):183-184.
  作者简介:索帅(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乐演奏与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凝聚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古街巷由于城市建设而逐渐被废弃。尽管近年来部分古街巷被修复重建,但往往陷入困境,成为充满商业价值的旅游景点而丧失其更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将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南昌书院街为例对古街巷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古街巷;书院街;历史文化传承  古老的街巷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在城市的演变中更是记录了其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趋
期刊
摘要:2015年11月20日,《一个勺子》在全国上映。作品以写实的手法,通过拉条子救助傻子不得好报的故事,表达了导演陈建斌对社会转型期道德的叩问和批判,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在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一个勺子》;陈建斌;现实;道德  2014年第51届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演员陈建斌凭借导演的处女作《一个勺子》斩获最佳新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后于20
期刊
摘要:文学与影视是通过多样的语言形式创作出的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通过文字语言进行创作,影视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叙述故事,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在近几年成为热点,小说也成为了影视界争夺的优质资源,无论是院线还是电视荧屏,都不乏拥有良好粉丝基础的文学作品改变成的影视剧。小说的影视改编, 一方面提高了影视的剧本丰富度,另一方面影视将小说以更为大众化的形式呈现,两者相辅相成。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进的不同表现赋予了
期刊
【摘要】厄恩斯特·克热涅克是20世纪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善于自由地运用各种风格材料,不受趋势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克热内克《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分析研究,归纳了作曲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思维与技法的内在逻辑。探索在无调性的前提下,如何体现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  【关键词】克热涅克;奏鸣曲;多种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組曲是巴洛克音乐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器乐体裁形式,根据衍变过程,可分为古组曲和新型组曲。本文将从曲式结构、旋律写作、调性关系方面分析巴赫的古组曲《D大调第三号组曲》与格里格的新型组曲《培尔·金特》第一组曲,探讨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组曲的风格特点,以期对组曲这一音乐体裁作更深刻的认知,希望能为中国音乐的创作,特别是组曲创作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D大调第三号组曲》;《培尔·金特》第一
期刊
【摘要】杜姆卡dumka可以翻译为“悲歌”,原是流行在乌克兰和中亚一带属于斯拉夫少数民族的一种民间浪漫主义叙事歌曲。因大多叙述英雄事迹,所以常带有忧伤和深思的浪漫主义意味。《杜姆卡》在1886年以“俄国乡村风景”作为题材呈献给了法国著名钢琴家马蒙泰尔。1885年时俄国正处于一个政治制度极度腐朽的,没落沙皇的黑暗统治的阶段。柴可夫斯基同情广大的俄国苦难人民群众,想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保护苦难人民
期刊
摘要:《小说月报》的“开放叙事”栏目在每一期都会刊载一篇短篇小说,并附有作家的“创作谈”,这一栏目的设置也成为《小说月报》与其他选刊类期刊区分开来的特色之处。本文通过对2016年1-5期“开放叙事”栏目刊载的小说进行分析,探究该栏目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 小说月报; 开放叙事; 隐喻; 想象; 叙述时间  《小说月报》的“开放叙事”栏目给自己所贴的标签是“不拘一格,向一切叙事的可能性开放”。纵观
期刊
【摘要】意大利艺术歌曲以品味优雅、风格含蓄成为瑰丽雄奇的音乐长河中芬芳美丽的鲜花之一,作曲家贝里尼的艺术歌曲创作在这一领域里更是独树一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贝里尼创作的艺术歌曲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高度的声乐价值,本文通过其创作的《游移的月亮》《小蝴蝶》这两首室内乐作品由点及面地对贝里尼艺术歌曲的作品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贝里尼;艺术歌曲;演唱风格;艺术价值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多元思潮的兴起,将传统文化视为民族自我识别的基因理念正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竹笛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艺术形式,不但被中国人所认可,也逐步被世界所认可。也随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各国都对本土音乐文化视若珍宝,视为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强烈符号。我国对民族器乐的发展尤为关注,本文以赣鄱竹笛音乐地域文化特点为背景,试图通过对赣鄱竹笛音乐艺术进行研究,期望为赣鄱竹笛艺术的繁荣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一门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舞蹈门类,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艺术特征,并非单一的古代舞蹈复辟,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中国古代特色舞种的现代复兴,与之匹配的钢琴伴奏音乐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本文笔者将通过对近四十余年间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音乐出版物的整合研究,试析此类舞蹈钢琴伴奏音乐的历史变化,再结合笔者本人近十年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实践体验,浅探此类钢琴伴奏音乐的音乐特性及艺术审美倾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