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津味”小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siyue520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冯骥才和林希对“津味”小说的成功探索给中国文学史带来了地域小说新家族,本文简要梳理了评论界关于“津味”小说的“味儿”的讨论,“津味”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和“津味”小说的文学史意义,来探讨“津味小说”的发展。
  关键词:津味小说;文化;地域
  作者简介:甘瑞,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1
  中国文坛上早已出现“京派”和“海派”文学。而在当代文学中,地域文化小说还有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林白、池莉的“武汉”故事书写,而“津味”小说却很少听人谈起。但是,读过冯骥才和林希的小说后,读者会发现“津味”又是存在于文坛上的。
  一、关于“津味”
  “津味”一词的出现得益于冯骥才和林希的呼吁和创作。冯骥才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写出了《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怪事奇谈”系列小说,继而林希发表了《相士无非子》《高买》《陪房》等中篇小说,终于树起了“津味”小说的旗帜。评论界开始了对“津味”这一词的热议。藏策在《“津味”到底什么味儿?》[1]中说:“如果以天津的文化地理分布来加以区别,那就是‘老城里’、‘三不管’的‘津味’,和‘五大道’、‘小洋楼’的‘津味’。所以我一直都认为天津的‘津味’其实有两种‘味儿’。”
  而文坛上也有对“津味”的探讨,冯骥才、林希、马林和张仲也谈论了自己对“津味”的看法。冯骥才在《津味小说——求异与立异》[2]中指出:“津味小说写好的难度,要看是否能挖掘出浸透地方文化特质的天津人的心态。”而林希在《津味小说浅见》[3]中说:“什么是津味小说,我想还是要大家在作品中去体味,我想津味,首先是文化品味,是文学品味,是对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风物人情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具有一种能参与高层次文学对话的艺术灵性。”此外林希在《“味儿”是一种现实》[4]中说,文学作品中的“味儿”不但指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而且实质上是一种文学现实,是一种作家笔下重建的艺术真实。
  马林和张仲在《关于“津味”文学的通信》[5]中聊到了津味小说的表述语言问题,张仲说:“文学是严肃的事业。文学是人学。……最主要的,得写出天津人,一种血管里都流动着天津卫人血液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津味”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写出天津人身上透露出的天津味儿。
  二、“津味”小说代表作家、作品
  “津味”小说是天津文学的一支主流,而冯骥才和林希是其代表作家。从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冯骥才和林希将清末民初的天津卫作为背景,写出了具有天津地域文化的作品。冯骥才写出了《炮打双灯》、“怪世奇谈”系列和“俗世奇人”系列小说,而随后林希发表了《蛐蛐四爷》、《婢女春红》、《天津闲人》等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冯骥才、林希不仅继承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刘云若、李燃犀、戴愚庵等确立的报人市井小说传统,也展示了新一代作家全新的创作,并举起了“津味”小说的旗帜。
  虽然冯骥才和林希同是写津味,却各有侧重。可见,就算是作家蜂拥而上来写津味小说,也不怕有所雷同,因为每个作家的人生阅历和写作风格各不相同,对“津味”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所以他们笔下的“津味”小说定会各有所长。例如,冯骥才先生的“津味”小说大多是站在文化反思的角度来书写的,而林希先生的津味小说则侧重记录天津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能人、闲人的生存态度。正如藏策所说:“如果说冯骥才小说中的‘津味’是一种符号化了的‘津味’,而符号的意义深层是两种‘津味’间的纠葛,那么林希的‘津味小说’写的则是记忆中的‘津味’,其凸显的是地域性的文化记忆,犹如故事化了的地方口述史。”[6]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和《阴阳八卦》分别反思和批判了“文化的劣根”、“文化的自缚力”和“文化的封闭系统”等传统文化的劣根性。而林希的《高买》、《茶贤》和《相士无非子》则展现了这些奇人、能人在袁世凯和军阀政要等权力代表面前的无所畏惧心理。
  然而,一些读者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以来,“津味小说”的创作仿佛淡了下来。实则不然,这一时期依然有一批“津味”小说诞生,如肖克凡的短篇小说《天津货色》(《长江文艺》1999.8)以及中篇小说《天津少爷》(《长城》1999.5)均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末,冯骥才在2015年《收获》的第4期上发表了《俗世奇人新篇》,是对《市井人物》和《俗世奇人》的续写。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若君问我还会接着写下去吗?这由不得我,就看心里边那些没有写出的人物了,倘若哪天再有一群折腾起来,叫我不宁,自会捉笔再写”[7]。也就是说,“津味”小说是作家生活阅历和人生经历的自觉创作,并不能刻意书写,即不能为写“津味”而写“津味”。
  三、“津味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津味小说”的成熟得益于冯骥才、林希等天津作家的不断探索。无论是第一代天津作家冯骥才、林希、吴若增,还是第二代天津作家赵玫、肖克凡、王松以及第三代、第四代的天津作家,他们都对天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这是一批不容忽视的地域文化小说,他们不仅描写了天津的地域文化风貌,也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地域小说带来了一个新家族——“津味小说”作家群。
  注释:
  [1]藏策:“津味”到底什么味儿,小说评论,2008.4。
  [2]冯骥才:津味小说——求异与立异,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8月。
  [3]林希:津味小说浅见,小说月报,1992年第9期。
  [4]林希:“味儿”是一种现实,文学自由谈,1994年第4期。
  [5]马林,张仲:关于“津味”文学的通信,天津文学,1988年第3期。
  [6]藏策:“津味”到底什么味儿,小说评论,2008.4。
  [7]冯骥才:又冒出一群人——《俗世奇人新篇》序,收获,2015年第4期。
其他文献
半夜,正在打牌的我接到父亲的电话,告知我奶奶病危,医院见最后一面。我当时坐庄手气正壮,牌友们听说我要去见我家人,连忙安慰我,让我快去。  棋牌室离医院挺远,半夜不好打车。一种责任感让我跑了起来,但是跑过了一整条街仍然没有出租车,我就索性慢慢地走了。小城市空气还比较好,夜空中能看到闪亮的星星。转转头,找到了勺子七颗星。我就只知道这几颗星星的名字。每次看到星星,我都会想起许多年前,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
作者简介:宋亭静(1997.8-),女,汉族,四川自贡人,专科,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主持专业;任春鄂(1997.1-),女,汉族,四川达州人,专科,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专业;钟帆(1997.4-),男,汉族,四川成都人,专科,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专业。  帽子遮得住眼睛,遮不住美好善良的心  ——题记  他,是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  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角落里低着头,不知道在
在数字图像矢量化、线图识别、点阵汉字轮廓线提取与曲线轮廓汉字字形自动生成以及图像数据压缩等诸多应用中,拐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该文所述的数字图像线段跟踪与拐点搜
项目课题: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项目2015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WLWH15-16,课题名称《回归文学初衷:辛夷坞青春题材网络小说研究》,课题负责人周伟、梁黎。  摘 要:青春是文学作品恒久不衰的主题。近几年来,青春文学先后成就了张悦然、韩寒、郭敬明等作家,而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将广西女作家辛夷坞带入我们的视野,她能够在泛滥的网络青春小说中脱颖而出,与她作品的审美倾向密切相关。  关键词: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老子  老子言:“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舌为柔,刚尽失,柔犹在,此为以柔克刚也。  水为柔物,不显阳刚之气,尽流阴柔之媚。无秦始皇陵兵马俑之雄壮,却凝陶土于俑身也;无万里长城之伟岸,却铸万砖于一体也;无千古城楼之庄严,却护城池于无形也。无水便无雄壮,倾水便倾伟岸,失水便失庄严,水以自身之柔力克它物之刚劲。愈刚则愈柔之,愈坚则愈克之。  刚柔之道见于水,亦见于外交也
该文介绍一种基于内容图像和视频检索的实验系统。系统能够根据图像的色彩特性或某些纹理特性对图像进行排序,通过示例进行检索。系统还能将AVI或MPEG-1格式的视频进行分镜头处理,从每一
公元1749年,范进接待完访客,卧于雕花大床上,回想这前半生奔波于科场之间,便又喜又叹,心忖:科场真乃世间绝妙之物,若无此事,我岂能拥有精舍美婢,锦衣玉食?我范进终可光宗耀祖,成坊间乡邻流传之佳话了,数十年凄苦得来半生荣华,不枉一世了……呓语之间,沉沉睡去。  忽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范进只觉周身色彩模糊,耳边响起猎猎大风,身体快速旋转行进。范进惊恐不已,赶忙紧闭双眼,咬紧牙关,正待大呼救命,
期刊
该文指出了图像图形与计算机视觉中常用目标面积和周长计算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能适用于计算各种目标面积和周长的好方法。
《玉米》是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通过玉米、玉秀、玉秧等多位女性的塑造,通过起伏的情节、对人生百态的展示,以及文本的完整表达,揭示出男权社会男性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