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绘画及《长物志》中的雅逸山居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明代手工业的繁荣,滋养了大批文人对于生活器具的追求,在对各类器物精研的基础上,编纂写成了大量的花鸟、虫鱼、园林、山石、家具等各类专门的研究性记述。如文震亨的《长物志》、计成的《园冶》、高濂的《遵生八笺》、屠隆的《考藥馀事》、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田艺衡的《煮泉小品》、黄龙德的《茶说》等。明代苏州的刻书业盛极一时,藏书风气也随之浓厚。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卷四说:“凡刻书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又说:“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皆次之。同样,苏州藏书家也极多,清人孙从添《藏书纪要》载明代藏书家47人,其中苏州府籍的就达36人。文人在大量书籍及家养中的沁润中,形成了独特的士气及风雅,文征明就是其中的领袖人物。文征明绘画中的
  明中叶的吴中文人,他们兴趣广泛、爱好驳杂,对经史子集百家之说、琴棋书画六艺之技等各种学问往往兼收并蓄,广泛涉猎。因此,在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文人皓首穷经地钻研经籍的时候,吴中文人表现出涉猎广泛的特征,并以学问驳杂而著称:如沈周,“凡经传子史百家山经地志医方卜盆稗官传奇,下至浮屠老子,亦皆涉其要,掇其英华,发为诗,雄深辨博、开阖变化,神怪叠出。”
  在文征明的绘画中,山居、游憩、品茗总是在细笔的浅淡山水中,流露出一种儒雅的士人情怀,这种情怀不同于宋时山水的严谨尖峤,亦不同于元时山水的疏朗无涯。文氏的山水在细笔拘谨的描绘中,也有元代山水的墨色淋漓,富于变化的笔墨中蕴含的是一种对于生活本身的素养和追求。
  文震亨作为文征明的后代,其所撰写的《长物志》为笔记体著作,全书共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若》等十二卷,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赏、游等各个方面,从各个方面来阐述文人对于生活细节中的一种体验和审美的倾向,一种精致优雅、蕴藏审美潜质的闲隐生活。
  隐逸思想在中国的来源相当早,白居易在《中隐》诗曰:“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面对明代社会及城市的繁荣,士人去寻求一种隐逸的生活,逃离尘世的诸多藩篱,让身心能够进入自然的沁润之中,于是山居、园林就成为了文人生活中一种颇为重要的向往。而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居的形式就有系统的论述,谢灵运的《山居赋》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中谢灵运讲到山居的用意时说:“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奉微躯以宴息,保自事以承闲。愧班生之夙悟,渐尚子之晚研。年与疾而偕来,志乘拙而俱旋。”
  文人脱离官场也使他们得以赋闲在家,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兴造园林、鉴藏器玩、游山玩水、修心养生、饮酒品若、抚琴对弈、清谈雅集、蓄养声伎等等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形成了燕闲清赏式的生活方式,建构起了个性化的生活美学。正如清人伍绍棠所说,当时“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谕若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而当时骚人墨客,亦皆工鉴别,善品题,玉敦珠盘,辉映坛站”,如陈继儒说:“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明代文人生活的書写多为山水游记、园林记、杂记等,寓个人精微细腻的情感体验于写景、状物和记事之中。如王世贞的《倉山园记》,陶望龄的《游洞庭山记》,袁宏道的《虎丘》、《西湖》、《游记》、《游盘山记》,钟惺的《五看雪诗引》,李流芳的《践盆兰卷》,高濂的《苏堤看桃花》、《六和塔夜玩风潮》,张倍的《湖心亭看雪》等等。这些单篇短文洋溢着温暖而温馨的生活气息,行写着文人真切的生活感受,无论是轻松愉快,还是略带孤寂冷落,都媽妮道來,亲切感人。
  在文征明的绘画中同时会呈现出兰石、友聚、园林等各种场景。如《惠山茶会图》从蔡羽撰序记可知,在正德十三年,戊寅二月十九日,文征明与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銀及汤子朋共七人赴无锡的惠山举行茶会。他们游走于山中,品茗吟唱,蔡羽这样记述他们的茶会:“日午,造泉所。乃举王氏鼎,立二泉亭下,七人者,环亭坐,注泉于鼎,三沸而三嚷之。识水品之高仰古人之趣,各陶陶然不能去矣。”
  《惠山茶会图》构图采用截取式,在高大茂密的松树林中坐有一亭子,二人盘坐在亭下,一人静坐观水,一人在展卷阅读。在茅草亭下是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泉水清醇,极其适宜烹茶,千百年来受到了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喜爱。亭外红色的桌子已经备好,摆放着各种所需的茶器,案旁用于烹茶的炉灶己架好,一人正忙于添柴烧火。高镰曾在杂著《遵生八婆》中所罗列的16件茶具和7件茶器具大多数在画中都可以找出:如用于煎茶烧水的古石鼎,注春(即瓦壶),用于注茶汤,还有用竹编的方箱和收放茶具等器具。在画右方的山径上,两位好友正在攀谈,一人正顿足,回头观望二人谈话。画面疏密安排合适,人物事件表达明了,真实描绘了一场茶会的举办。
  在这样一幅画作前,我们体会到了山林之中人物的闲畅,当结合了明代文人的山游之风,以及士人携游,山水相发的人文蕴藉,方能体会笔墨之外文人的另一种精神美学的追求。
  《拙政园图三十一景》册是文征明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为拙政园主王献臣所作,分别为:若墅堂、梦隐楼、繁香坞、倚玉轩、小飞虹、芙蓉限、小沧浪亭、志清处、柳噢、意远台、钓、水花池、净深、待霜、听松风处等。下面列举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并通过其上的题记来阐发一种画面之外的情感。
  《若墅堂》是册页的第一帧,据文征明在画面的对页上题记及诗曰:“若墅堂在拙政园中,园为唐陆鲁望故宅,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昔皮袭美尝称:鲁望所居,不出郭郭,旷若郊墅。故名。”《若墅堂图》作屋宇数楹,在四周植以松、桂等树,庭院之前环之以模篱,之后有墙相隔,远望可见城墙隐现,表明是在城市之内。在城市山林中,一文士伫立庭院之中,身后随一童子,仿佛时间是静止的。
  《繁香坞》为第三帧,在若墅堂之前,杂植牡丹、芍药、丹桂、海棠、紫雅诸花,文征明为之题诗云:“杂植名花傍草堂,紫羹丹艳漫成行。春光烂漫千机锦,淑气熏蒸百和香。自爱芳菲满怀袖,不教风露湿衣裳。高情已在繁华处,静看游蜂上下狂。”这是一幅比较典型的园林绘画,主体是一幢被桂树所虚掩的草堂,堂内仅有一对鼓凳,近处一童子端茶而来,繁华绕虚楹,主客大概已赏花闲谈去了,留下满堂的花香。
  文征明的作品中,园林和山水画都是为了缩“万里于咫尺之中”,而在园林的构筑中,希望能在园林中体现“刹宇隐环窗,岩峦堆劈石。”文征明的绘画作品溯源宋元,其善用小青绿体现古意,运用宋元人的树石画法和园林中的多种建筑物来丰富画面。运用园林景物进行构图用墙、篱、桥、植物、山石等具有园林特色的景物来组成和分割画面空间,但园林画中的山石画法往往是比较纯粹的山水画画法,很大程度上园林题材绘画在技法上严重依赖山水画的不独立性也体现在这些方面。而通过园林中的建筑、植物、山石等去提示和强调园林的特征在文征明的园林画中被广泛运用。
  在文征明的园林画中具有清丽疏朗的美学特征,建筑物和假山比较少,总的说来人工的加工的成分比较少,而且尚且有的人工痕迹也融合在自然的环境中。在画面中往往有扩大的水面或是空旷的田园,有苑囿的遗风,疏朗的特征十分明显。而文震亨的《长物志》更是在文人生活的基础上细致体验的生活美学,一舒朗一细密,有传承也有情境的改变。
其他文献
如果不是街对面的钟楼整點报时,老杨不会发现自己已经在公司楼下站了十多分钟了,他像一尊蜡像一样立在旋转门外,双眼无神地盯着街上的行人。记得这钟楼竣工时,自己刚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如今已过了整整六年。  老杨并不老,明年春天才到而立之年。年纪轻轻便接任了公司销售部总经理的要职,他也算是年轻有为,理应春风得意才是,然而今天李总的一顿奚落,让他的心情跌倒了谷底。销售部今年的业绩较去年降低了近十个百分点,全
期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美的历程》中将建筑艺术与先秦实践理性精神联系在了一起。李泽厚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屋建瓴的介绍,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碰到汉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也为人们进行相关研究打开了思路。本文分析了《美的历程》对建筑艺术的解读,指出其对于建筑艺术研究的价值,并对书中部分较为片面的观点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美的历程;建筑艺术;实践理性精神;李泽厚  1.《美
期刊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大众媒体就将美籍华裔描述为“模范少数族裔”。这个称号从表面上来看是对美国亚裔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实际上却给他们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本文探讨了“模范少数族裔”称号对美国亚裔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揭示“模范少数族裔”面具下美国亚裔的真实生活状况。  【关键词】:美国亚裔;模范少数族裔;负面影响;真实状况  “模范
期刊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描述的女鬼的孤寒形象,而在女鬼复仇类型的故事里,都是因为活着时被迫害却无处伸冤,只能自己化作厉鬼手刃仇人,对现实的愤恨溢于言表。女鬼的孤独、愤恨无疑最符合作者的“孤愤”心态。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鬼;人鬼相恋;复仇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将已作成的篇章初步结集,题《聊斋
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泰戈尔在1913年凭借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中国掀起了翻译泰戈尔作品的一波热浪。随后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文学研究会对泰戈尔作品的大量翻译和1924年泰戈尔的访华,使泰戈尔的作品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传播。泰戈尔的诗集、散文、小说等被争相翻译过来。但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天定情缘》的译本只见书于董友忱主编的《泰戈尔小说全译——长篇小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本文拟从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对小说《英格兰,英格兰》在此进行剖析。通过对脱冕结构,狂欢广场,狂欢化人物的分析可以发现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后现代社会中个人身份,民族身份危机的担忧。同时,这部小说也是对后现代社会中文化历史复制的一种讽刺。  【关键词】:《英格兰,英格兰》;狂欢化;幻象;狂欢  1.引言  《英格兰,英格兰》是一部反讽的后现代小说,由
期刊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 悲剧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是悲剧人生的。并且悲剧的穿透力要比正剧与喜剧深刻的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生其存在的过程,就是苦难的过程。在这个繁华盛世,我们更需要悲剧去去浮躁之气。读读悲剧,想想人生。  【关键词 】悲剧;人物环境;时代;浮华  读读悲剧,想想生活  戏剧依据题材可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纵观我们熟知的文学作品大部分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作为美国新生代华裔女作家,邝丽莎善于使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中国文化。《雪花与秘密的扇子》描述了百合与雪花两位“老同”跌宕起伏、截然相反的人生故事。主人公百合在经历了磨练和考验之后,不仅得到了身份地位的提升,也实现了心理和道德的成长。而雪花的命运却恰恰相反,只落下一个极其悲惨的结局。本文将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剖析造成主人公曲
期刊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古典主义通常是指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就是三位古典主义大师,他们杰出的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被称为近代欧洲音乐艺术的“经典”。古典主义时期是知识大众化的时代。其中,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开始面向新兴资产阶级和全体公民。音乐家走出宫廷深院的大门,为音乐会的听众构思创作,于
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互见法”是司马迁独创的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尤其在帝王身上描写突出,可以使人物形象得到更为全面的关照。本文通过“互见法”来全面关照《史记》中的高祖形象。  【关键词】:《史记》;互见法;高祖;形象  苏洵在研读《史记》时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许多人物身上的污点或者阴暗面在本人的传记中往往找不到,而出现在与本人有关的他人传记中。“是故本传晦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