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郡县治,天下安。
想知道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从每年发布的“百强县”名单中就可以豹窥一斑。
如果能在“百强县”里读懂中国的复杂。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在大时代下完成个人命运的逆袭之路。
“百强县”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数日之前,《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百强县”榜单。这份榜单准确的名称是《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但在民间,大家早已经将它约定俗成地称为“百强县”排行榜了。
郡县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以来,凡是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是县域治理井井有条的时期。
在当下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郡县”依然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抓经济、保民生、维稳定的第一线。
所以,每年“百强县”榜单的发布都会引来地方政府的关注。许多地方将上榜视为一种莫大的荣誉,一旦入选,大都会作为喜讯,在招商引资、推广家乡品牌时不吝提及。
今年的“百强县”已经连续第14年发布。榜单维度多元,设立了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等多个分榜。
但分榜虽多,最吸引人眼球的无疑仍是“综合实力百强县”这一榜。
天下县分百强,江苏独占十强之六
在今年“综合实力百强县”的榜单中,谁是最大的赢家?答案是江苏。
江苏以23席独占鳌头。而且,还包揽了前四名,分别是: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此外,再加上太仓、宜兴,江苏在前十强中占据6席。
其中,从2005年开始,昆山已经连续14年卫冕榜首。事实上,昆山、张家港、常熟,这四强中的三强再加上排名第7的太仓,都来自于苏州,在当地有苏州“四大金刚”之称。
如果我们再仔细看一下榜单,除了苏州之外,无锡、常州下辖的县市也纷纷入选,表现依旧亮眼。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县域经济最强地之一,“苏锡常”当之无愧。这三地GDP合论,堪称中国最大的经济实体,是中国经济核心中的核心。
许多人看完榜单后大感“意外”的是:中国经济第一强省广东,只有1个县级“四会市”入围百强,似乎名实不符。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近些年来广东大力推行“撤县设区”,多个经济强县升级为市辖区或者地级市,如东莞、中山。这直接导致了行政区划分上的“无县”状态,也就不再进入“百强县”榜单的评选范围。
事实上,在同期发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中,排名前三的则是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佛山市南海区、江苏常州市武进区。
“百强区”里,江苏占据22席,浙江占据18席,广东占据15席。于此而言,广东依然可称天下之眼。
一个县级市,可以有多强?
百强县第一的昆山到底有多强?2017年,昆山的GDP高达3500亿。同期,山西省省会太原的GDP是3380多亿,贵州省省会贵阳的GDP是3500多亿。
如果看世界各国的GDP排名,昆山的这个体量相当于世界排名第79位的坦桑尼亚的GDP总量,真正富可敌国。
屈居亚军的江阴呢?仅举一例:该县最大的纳税大户是一家许多人都听过的企业——海澜之家。2017年,海澜之家利税80亿,在江阴总部雇佣的员工超过2万名。
而在江阴,截至2017年底,在A股上市的企业就有30家,境外上市公司17家,“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誉名不虚传。
毫不客气地说,一个县级市的昆山,在经济体量上可以匹敌一个省会城市。一个县级市的江阴,在企业品牌影响力上也可以媲美一个省会城市。
紧随昆山之后的张家港、常熟等“苏锡常”的县级市,亦都各有骄人业绩。
走笔至此,想起南北朝詩人、出生于浙江绍兴的谢灵运,曾经吹牛皮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如果谢灵运复生,看到这份百强县名单,说不定就会这样说了:“天下县分百强,江苏独占十强之六,我浙江分其一,天下人共分其三。”
贵为百强,也有“分裂”
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在这份百强榜单上也一览无遗。
首先,从整个中国看,百强县分布呈现的格局是“东部多西部少,南方超过北方”。
论综合实力,江苏、山东、浙江三省百强县占比超过一半,内蒙、宁夏、山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中西部省市只有一县上榜,西藏、黑龙江、甘肃则无一上榜。
而在其他的分榜上,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指标上,东部也是全面领先,部分指标甚至呈现出碾压的态势。
事实上,在近十几年各大关于百强县的榜单评选中,虽有些许县市排名不同,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大格局仍无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这种格局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其次,在一省之内看,即使是大赢家江苏,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也很刺眼。
江苏有苏南、苏北之分。一江之隔,在经济、基建、教育、医疗、文化上都呈现了巨大的差异。
在江苏本地的各大互联网论坛上,苏南、苏北之间的“恩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苏南嫌弃苏北落后,苏北嫌弃苏南小气,彼此不买账。
事实上,在本次入选百强县、百强区的江苏县市中,来自苏南的远远超过来自苏北的。
这种南北“分裂”不仅在江苏存在,在广东这个著名的富庶之地也存在。
2017年,广东省扶贫办曾公布过全省2277个相对贫困村的名单,其中梅州市就占了349个,韶关、清远和河源也都超过250个,这些地方不乏全国性扶贫县。
总体来看,广东西北和珠三角的经济总量也差距悬殊,全省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的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选择,有一个强烈的启示
从这份榜单里,我们还能看出很多“奥秘”。本次榜单上,江苏23席,山东15席,浙江14席,三省上榜县市总量占比超过一半。
如果分析一下上榜的县市,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山东入选的县经济总量虽然不小,但在产业结构、研发、投资潜力这些方面,江苏、浙江、广东仍强过山东不少。
另外也可以看出,在百强县域内的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多达175家,占比八成以上,也远远多出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
对于苏锡常来说,今年还有一个超级利好:苏南沿江高铁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贯通南京、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
其中,本次上榜百强的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都将告别无高铁的时代。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是给一个长年保持百米赛跑冠军地位的选手打了一针强力兴奋剂。其效果自然不必赘言。
而事实上,分析了这么多所谓的百强的“奥秘”。笔者坚持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奥秘”蕴含着—个强烈的启示,抓住了也许就可以在大时代下成就个人命运的逆袭,这个启示就是:
不要盲目地相信大城市,也不要狂热地迷恋大国企,对于普通人来说,站在这些中国经济的动力源头,也许就是站在了人生的风口。
如果实在忍受不了北上广深高昂的房价、漫长的通勤,那么退后一步,这些经济发达、极具活力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地级市、县级市也可以成为一个次优之选。
中国太大了,太复杂了。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中小城市(广义范围,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2811个,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人口、经济总量,占到中国八成以上。
某种意义上,读懂了这八成,就读懂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读懂之后,最重要的也许就是你因此而做出的人生选择。
想知道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从每年发布的“百强县”名单中就可以豹窥一斑。
如果能在“百强县”里读懂中国的复杂。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在大时代下完成个人命运的逆袭之路。
“百强县”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数日之前,《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百强县”榜单。这份榜单准确的名称是《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但在民间,大家早已经将它约定俗成地称为“百强县”排行榜了。
郡县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以来,凡是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是县域治理井井有条的时期。
在当下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郡县”依然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抓经济、保民生、维稳定的第一线。
所以,每年“百强县”榜单的发布都会引来地方政府的关注。许多地方将上榜视为一种莫大的荣誉,一旦入选,大都会作为喜讯,在招商引资、推广家乡品牌时不吝提及。
今年的“百强县”已经连续第14年发布。榜单维度多元,设立了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等多个分榜。
但分榜虽多,最吸引人眼球的无疑仍是“综合实力百强县”这一榜。
天下县分百强,江苏独占十强之六
在今年“综合实力百强县”的榜单中,谁是最大的赢家?答案是江苏。
江苏以23席独占鳌头。而且,还包揽了前四名,分别是: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此外,再加上太仓、宜兴,江苏在前十强中占据6席。
其中,从2005年开始,昆山已经连续14年卫冕榜首。事实上,昆山、张家港、常熟,这四强中的三强再加上排名第7的太仓,都来自于苏州,在当地有苏州“四大金刚”之称。
如果我们再仔细看一下榜单,除了苏州之外,无锡、常州下辖的县市也纷纷入选,表现依旧亮眼。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县域经济最强地之一,“苏锡常”当之无愧。这三地GDP合论,堪称中国最大的经济实体,是中国经济核心中的核心。
许多人看完榜单后大感“意外”的是:中国经济第一强省广东,只有1个县级“四会市”入围百强,似乎名实不符。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近些年来广东大力推行“撤县设区”,多个经济强县升级为市辖区或者地级市,如东莞、中山。这直接导致了行政区划分上的“无县”状态,也就不再进入“百强县”榜单的评选范围。
事实上,在同期发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中,排名前三的则是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佛山市南海区、江苏常州市武进区。
“百强区”里,江苏占据22席,浙江占据18席,广东占据15席。于此而言,广东依然可称天下之眼。
一个县级市,可以有多强?
百强县第一的昆山到底有多强?2017年,昆山的GDP高达3500亿。同期,山西省省会太原的GDP是3380多亿,贵州省省会贵阳的GDP是3500多亿。
如果看世界各国的GDP排名,昆山的这个体量相当于世界排名第79位的坦桑尼亚的GDP总量,真正富可敌国。
屈居亚军的江阴呢?仅举一例:该县最大的纳税大户是一家许多人都听过的企业——海澜之家。2017年,海澜之家利税80亿,在江阴总部雇佣的员工超过2万名。
而在江阴,截至2017年底,在A股上市的企业就有30家,境外上市公司17家,“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誉名不虚传。
毫不客气地说,一个县级市的昆山,在经济体量上可以匹敌一个省会城市。一个县级市的江阴,在企业品牌影响力上也可以媲美一个省会城市。
紧随昆山之后的张家港、常熟等“苏锡常”的县级市,亦都各有骄人业绩。
走笔至此,想起南北朝詩人、出生于浙江绍兴的谢灵运,曾经吹牛皮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如果谢灵运复生,看到这份百强县名单,说不定就会这样说了:“天下县分百强,江苏独占十强之六,我浙江分其一,天下人共分其三。”
贵为百强,也有“分裂”
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在这份百强榜单上也一览无遗。
首先,从整个中国看,百强县分布呈现的格局是“东部多西部少,南方超过北方”。
论综合实力,江苏、山东、浙江三省百强县占比超过一半,内蒙、宁夏、山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中西部省市只有一县上榜,西藏、黑龙江、甘肃则无一上榜。
而在其他的分榜上,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指标上,东部也是全面领先,部分指标甚至呈现出碾压的态势。
事实上,在近十几年各大关于百强县的榜单评选中,虽有些许县市排名不同,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大格局仍无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这种格局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其次,在一省之内看,即使是大赢家江苏,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也很刺眼。
江苏有苏南、苏北之分。一江之隔,在经济、基建、教育、医疗、文化上都呈现了巨大的差异。
在江苏本地的各大互联网论坛上,苏南、苏北之间的“恩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苏南嫌弃苏北落后,苏北嫌弃苏南小气,彼此不买账。
事实上,在本次入选百强县、百强区的江苏县市中,来自苏南的远远超过来自苏北的。
这种南北“分裂”不仅在江苏存在,在广东这个著名的富庶之地也存在。
2017年,广东省扶贫办曾公布过全省2277个相对贫困村的名单,其中梅州市就占了349个,韶关、清远和河源也都超过250个,这些地方不乏全国性扶贫县。
总体来看,广东西北和珠三角的经济总量也差距悬殊,全省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的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选择,有一个强烈的启示
从这份榜单里,我们还能看出很多“奥秘”。本次榜单上,江苏23席,山东15席,浙江14席,三省上榜县市总量占比超过一半。
如果分析一下上榜的县市,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山东入选的县经济总量虽然不小,但在产业结构、研发、投资潜力这些方面,江苏、浙江、广东仍强过山东不少。
另外也可以看出,在百强县域内的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多达175家,占比八成以上,也远远多出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
对于苏锡常来说,今年还有一个超级利好:苏南沿江高铁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贯通南京、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
其中,本次上榜百强的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都将告别无高铁的时代。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是给一个长年保持百米赛跑冠军地位的选手打了一针强力兴奋剂。其效果自然不必赘言。
而事实上,分析了这么多所谓的百强的“奥秘”。笔者坚持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奥秘”蕴含着—个强烈的启示,抓住了也许就可以在大时代下成就个人命运的逆袭,这个启示就是:
不要盲目地相信大城市,也不要狂热地迷恋大国企,对于普通人来说,站在这些中国经济的动力源头,也许就是站在了人生的风口。
如果实在忍受不了北上广深高昂的房价、漫长的通勤,那么退后一步,这些经济发达、极具活力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地级市、县级市也可以成为一个次优之选。
中国太大了,太复杂了。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中小城市(广义范围,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2811个,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人口、经济总量,占到中国八成以上。
某种意义上,读懂了这八成,就读懂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读懂之后,最重要的也许就是你因此而做出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