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8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出发,运用系统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技术创新已成为一个企业、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的价值和作用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本身,而且更在于技术创新扩散。产业集群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普遍参与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竞争。本文主要从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技术创新角度出发,围绕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两个基本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企业在产业集群背景下进行技术创新时,如何确定其创新投入水平、产量,从而决定其利润,如何进行其正确的战略选择;分析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开展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开辟新的途径,对我国产业集群内企业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政策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进行了探讨。首先,对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通过两阶段动态博弈过程讨论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在合作和非合作情况下的博弈过程及绩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对象选择策略。第三,从政府技术创新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用三阶段动态博弈分析政府政策对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后,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进而建立技术创新扩散的随机扩散模型,讨论了各种参数对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技术创新扩散预测。作为对理论研究的应用,本文对深圳市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与非集群相比,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根源在于追求技术创新利润。技术自身的推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力、政府行为的强制力和企业内部的推动力是促使集群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四个主要动力。2、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合作创新时,合作企业间的距离越近越好,其技术创新水平、产量、利润和社会福利随企业间距离减少而增大。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非合作创新时,企业间距离已经影响不大,而主要与技术创新溢出系数有关,无论如何,自主创新企业的产量和利润都最大,体现了自主创新企业具有先动优势、赢者通吃的巨大收益。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对象选择策略。3、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政府政策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表明技术创新补贴和政府税收优惠虽然都将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但其作用效果不同。从宏观来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仍然呈“S”型扩散规律。本文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技术创新扩散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
其他文献
<正>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性免疫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多脏器损害,常伴发血栓形成等凝血-纤容异常状态。我院自1999年起采用激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SLE,取得
会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各个行业开辟了新的渠道,尤其是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建筑行业要想有较为久远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就要具有自身
目的:为提高医疗机构药学服务水平、实现药学服务精准化提供参考。方法:在依托广西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对广西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抽样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结果和国
在离心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岩质边坡安全系数与加速度增大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以直线型滑动岩质边坡为例进行分析。推导了在支护与无支护两种边坡形态破坏时的离心加速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采集漳浦县耕地土壤样品4000个,化验分析其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讨论了县域土壤的养分现状和变化趋势,提出了施肥建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南岸盾构的到达工作顺利进行,建设单位根据南岸施工场地的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盾构到达施工的特点,对南岸接收竖井进行了加固、注浆等一系列
万用表是常用的工具,数量加多,每一块表的测量项目及量程较多,其合格与否直接关系着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提高检定速度,使用万用表校验系统,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工作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