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高山上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叶景灿 陈衍球 刘星 叶景灿 王世民
  福建是产茶大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茶种类繁多。其中,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等更是驰名中外,成为福建人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而茶区优美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得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来到福建,在品茗的同时,感受茶乡的别样风情。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100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泉州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300余年。
  高山茶韵
  走进安溪的茶山,茶文化景观遍布。铁观音发源地西坪的茶园层层叠叠,满目青翠,到处是茶的海洋、绿的世界,茶叶的芳香沁人心脾。大坪生态观光茶园是全国最美最好的生态风光茶园,茶山形态秀丽,绿色无边,还有最原始的茶歌对唱。在感德镇海拔上千米的茶山上,美丽的采茶女又在如诗如画的茶山中人、茶、山三者合一,绘出一幅美丽画卷……
  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这里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到中国乌龙茶之乡——福建安溪乡间品茗,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坐在农家庭院,三两人泡上一壶茶慢酌细品,不时有田野的芳香阵阵飘来,多了几分自便和随意。乡间的茶文化没有都市茶楼里那一招一式的繁缛程式和豪奢作派,更多的是一种乡间自然简约之美。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出口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壶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乌龙茶及其制作技术也源自安溪。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把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改进、完善,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在台北县茶区大力倡导和传授。清光绪八年(1882年),安溪茶商王安定、张占魁在台湾合伙设立了“建成号”茶厂,专门从事茶叶的栽培和加工的研究。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安溪西坪人王水锦、魏静二人相继入台,在台北七星区南港大坑(今台北市南港区)从事包种茶的制作研究工作,同时举办制造技术讲习班,将研究的心得进行广泛传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萍州村人张乃妙(1875年~1954年)将家乡纯正的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在木栅区樟湖山种植成功,并逐步发展成为台湾正宗的铁观音产区。1916年,张乃妙参加台湾劝业共进会包种茶评比获“金牌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台湾当局聘请的巡回茶师。1935年,台湾茶叶宣传协会特别向张乃妙颁赠青铜花瓶,对其功在台湾茶业进行表彰。
  闽茶千姿
  福建是我国出品茶类最多的茶区。在我国的七大类茶叶品种中,福建产出了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与茉莉花茶五大类,除此之外,再没有另一个产茶的省份出产这么多类型的茶。而其中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正山小种、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更是闽茶乃至中国茶的佼佼者,广受世人的瞩目。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年~502年),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5年)《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据记载,与北苑茶有关的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5000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260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进入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武夷茶的辉煌历史,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当斗茶之风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朝彭光斗的《闽琐记》、袁枚的《随园食单》、梁章钜的《归田琐记》、连横的《雅堂文集》等都有关于乌龙茶的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坦洋与白琳在清代均为我国东南著名的茶乡及茶业市场,它们集纳闽东与浙北的茶叶进行交易,再加工与包装转运。每逢茶季,来自福州与广东的茶商们云集此地,白天忙于交易,每当入夜,灯红酒绿,丝竹弦歌,极尽繁华。许多人因经营茶叶生意而爆发,至今仍可在此寻到当年茶叶大户们所居的豪宅深院。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白茶是福建茶的特产之一。这是一种微发酵茶,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茶名出现于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其中有一节专论白茶:“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文化兴茶
  文化兴茶可以视为福建茶产业兴起最核心的元素。茶是一种有文化的饮料,福建不仅把茶作为特色产业、惠农产业来推广,亦是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来推广,这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因此,茶之所以会成为福建人引以为豪的一张金名片,闽茶之所以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这与闽茶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是密不可分的,闽茶文化是闽茶的“精气神”。特别是2010年3月29日,由张艺谋、王潮歌、樊阅亲自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在福建武夷山进行了首演,使武夷岩茶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都得到极大提升。
  功夫茶文化是闽茶产业的有效载体。历经千年,当代闽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销售、品茶、斗茶等几乎成为福建人的生活主流,而且制茶讲科学,品茶谈文化,构成了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色。勤劳且富有开拓精神的福建茶人,在以茶兴业的同时,把闽茶千年文化寓于一片小小的茶叶中,把悠悠闽茶香传遍神州,把最具闽茶特色的功夫茶文化传遍世界,深刻地影响了福建省以外地区的饮茶习惯与品饮方式。譬如,热销全国的安溪铁观音便是如此。
  在安溪铁观音从福建推广到全国的市场过程中,铁观音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醇香雅韵,还给人们带去了铁观音茶文化,包括安溪铁观音茶艺以及“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此外,福建红茶、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其他闽茶在全国市场的推广亦是如此。
  闽茶文化还提倡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一泡茶,一个盖碗,四只品茶杯,三五茶友,以茶会友,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正是基于此,与安溪铁观音相伴而生的茶文化就如同细胞分裂一样,伴随着铁观音推广的脚步,“复制”到全国,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在福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茶馆、茶会所亦是成为文化兴茶的前沿阵地。茶会所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茶的经营模式升级而出现的经营场所,它卖的不仅是茶,卖的更是一种文化,同时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它以茶为媒介,让人在文化休闲的过程中品饮茶,在讲学、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体会茶,在商务交谈中消费茶,是对茶及茶文化的全方位感悟。或许正是闽茶积极倡导的优雅的生活方式虏获了社会精英的心,这才有了他们对闽茶的情有独钟。
其他文献
由世界闽籍摄影家研究会、福建省摄影家协会、香港《世界摄影地理》、漳浦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厦一站,漳浦”生态旅游全国摄影大展于近日评选揭晓。经评选,刘可升的《风光畅想曲》荣获一级收藏作品奖(见第93页),张元锋的《大厝顶》(组照)和冯木波的《南碇岛》(组照)获二级收藏作品奖,王立强的《姐弟情深》、周先丽的《蝶舞》、许朝阳的《出勤》、林琦墅的《公园美景》、李芳的《赵家堡的福祥门》、黄建明的《理发》获
期刊
摄影/戴清文 黄炳敖  千百年来,渔民们和他们的鸬鹚风雨与共、艰辛相扶,也共同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如今,这种野趣盎然的原始捕鱼方式、完美合作与共生的动人画卷在汀江上每日都上演着。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这是古代诗人吴嘉纪在《捉鱼行》中,对鸬鹚捕鱼最为生动传神的一段描写。  鸬鹚,也叫水老
期刊
由福建省妇联、福建省文联和台湾中华妇女会总会联合主办,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福建省海外妇女联谊会和台湾中华新世代艺术文化交流协会共同承办的“姐妹情·一家亲”2015海峡妇女艺术节摄影展评选揭晓。经评选,林娟的《海峡姐妹情深意长》和吴雅倩的《剪纸》(组照)获一等奖,林立的《并肩拼搏》等5幅作品获二等奖,肖建玲的《晨练》等8幅作品获三等奖,另有10幅作品获优秀奖,95幅作品入选。
期刊
秋天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打开了丰收的大门。《海峡摄影时报》全国摄影月赛11月以“丰收”为主题,共收到全国近500位作者投稿作品5000余幅,经评选,林德生的《满担而归》、李群育的《晒秋》获一等奖,张耀辉的《晒柿饼》、林跃的《爱的收获》、何跃忠的《秋的收获》(组照)获二等奖,叶志良的《觅》等10幅作品获三等奖。12月是本届全国摄影月赛最后一个月度的比赛,以“闹市”为主题,期待您的镜头聚焦市井百态,闹
期刊
2015寻访漓江源第二届“猫儿山杯”全国摄影大展征稿  截稿日期:2016年3月1日  主办单位:中国摄影报社、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广西兴安县文化旅游局  承办单位:广西猫儿山原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桂林市摄影家协会  入展作品数量及稿酬:  特级收藏作品 2幅/组 稿酬人民币各2万元  一级收藏作品 8幅/组 稿酬人民币各1万元  二级收藏作品 16幅/组 稿酬人民币各5000
期刊
2015年11月28日,由福建省文联、福建省妇联主办,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承办的“姐妹情·一家亲”2015海峡妇女艺术节摄影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群英,省政协副主席陈义兴,省老领导潘心城、王美香等出席开幕式,并为获奖作者颁奖。省委统战部、省台办、省妇联、省文联领导和台湾妇女界代表及摄影界同仁300余人出席开幕式。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陈毅达主持开幕式。省妇联副主席王秋
期刊
摄影/杨景森 曾丽雪 郭劲瑜 刘鲁闽 聂鹤荣  秋天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打开了丰收的大门。从东海之滨黄澄澄的果园到川西坝子金灿灿的稻田,从东北黑土地广袤的玉米地到天山脚下无际的棉花田,美丽的中国大地正渐次展开一幅大美的丰收画卷。不仅如此,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一带一路、亚投行的稳步前行,习马会的历史性握手……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中国正昂首迈入丰收的季节。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全面小康,是人民
期刊
漳平市摄影家协会近年来重视摄影发展,积极组织了百余名摄影爱好者接受海峡摄影艺术学校的系统培训,学员摄影水平不断提高,作品在国内外及省级影展影赛中屡获大奖。如今,漳平摄协已有4人加入中国摄协、16人加入省摄协、35人加入龙岩市摄协。
期刊
爱上摄影没有什么伟大而高傲的理由,不过是透过一种高端的光学元件,让我努力发现新鲜的事物,让我看见许多爱笑的人,让我用从未涉及的角度看着我所生活的世界,虽然简单却足够为我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
期刊
画家简介  杨东平 福建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福建省画院院委、创作学术部主任、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青年画院副院长、福建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  杨东平曾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盛世青绿——中国画名家学术访问学者”。其青绿山水画得益于宋画的精工富丽,设色浓艳而华贵,构图恢弘而空灵,被喻为皇家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