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诞生之后,最为高调最为瞩目的夜晚,当属1960年9月26日的晚上。这天晚上,美国共和民主两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与肯尼迪,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直播间,举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竞选总统电视辩论。
尼克松做过八年副总统,处理过若干重大危机,与苏联领导人的厨房辩论,使他享誉欧美。
相比之下,43岁的肯尼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默默无闻之辈,可是,他敢出奇招,邀请对手到电视上公开辩论。
尼克松本不愿意与这个比自己年轻4岁的对手辩论。律师出身的他,倒不害怕辩论,但是,美国政治史上的经验表明,辩论容易招致“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不测之灾。所以,像艾森豪威尔总统那样德高望重的资深政治家,从不与初出茅庐之辈辩论。
尼克松之所以答应辩论,而且去电视上辩论,有公私两点考虑:就私心而言,他担心拒绝辩论,会让那些不友好的记者天天追问自己为什么胆怯;就公义而论,他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他认为,电视这类科技文明的成果,推动选举这类政治活动,乃大势所趋,对国家对民主政治是一件好事。
那天傍晚,通往录像棚的路上,尼克松的膝盖撞到了车门,一股疼痛掠过他灰色的脸。马不停蹄的竞选活动,让竞选之初就身体不适的尼克松精疲力竭,脸色发灰。迎候尼克松的电视顾问,惊讶地发现,尼克松的衬衫大了两三号,像个病号服。看上去,他不像要去参加辩论,而是像去参加葬礼。
尼克松的电视顾问觉得他需要化点妆,就在化妆间,为他抹上一种英文为shavestick的膏牌化妆品。早早来到芝加哥晒太阳,养精蓄锐的肯尼迪,对自己晒黑的自然色很自信,肯尼迪的电视顾问建议他,还是化化妆,这样可以盖住毛孔,控制光泽。见肯尼迪同意了,这个电视顾问跑到附近的化妆品店铺,给他买了一款英文为max factor的乳剂面油,给他抹上一点淡妆。
两相对比,尼克松用的化妆品,可以用“劣质”来形容。
辩论开始了。直播间炙热的灯光,打在尼克松的脸上。慢慢地,他的脸上渗出了汗水。该死的劣质化妆品,让他灰色的脸变得滑稽不堪。
电视辩论中,观众看到的是反应镜头。尼克松说话的时候,镜头对着肯尼迪,肯尼迪说话的时候,镜头对着尼克松。
尼克松是个见过大场面的外交家。起初,他在电视上讲话,态度沉着,派头高贵,面对肯尼迪,多少有点屈尊俯就的味道。肯尼迪的电视顾问不愿意观众更多地看到这一点,要求多播放肯尼迪的反应镜头。后来,当他看到尼克松的汗水流过劣质化妆品涂抹的面颊,就要求多播尼克松的反应镜头。
客观地说,辩论旗鼓相当,难分伯仲。问题在于,观众在乎的不是他们说什么,而是他们说话的样子。成千上万的观众把赞许送给了肯尼迪。第二天早上,人们像赞扬拳击赛中披上金腰带的拳王,向肯尼迪竖起大拇指。
今天,我们知道,电视辩论中,那个生机勃勃、风度翩翩、自谦灵巧,似乎更具总统风范的肯尼迪,耗尽了尼克松八年副总统积累的政治资本,在最终的票决中,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尼克松。
人们相信,没有电视,就没有总统肯尼迪,所以,称他为“电视总统”。
很多年以后,有人说,那场划时代的电视辩论中,真正的赢家不是肯尼迪,而是电视。
的确,滚动播出的总统竞选人的画面,为电视台的老板们赢得了收视率,掀开商业电视的新篇章。
在我看来,最大的赢家是美国公众。
电视辩论之前,一个城市,有幸一睹总统竞选人尊容的不过五万人,整个美国,能够见到总统竞选人言谈举止的,不过三四十万人,感谢电视辩论,让总统竞选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在同一时间,走进千万人的世界。那场辩论过后,长达16年的时间里,没有哪位总统竞选人敢于面对电视机前的选民展开辩论。
然而,电视科技促进新闻自由进而促进宪政发展的大潮,一如尼克松预料的那样,浩浩荡荡,势不可当。
时至今日,电视辩论已经成为总统竞选的游戏规则,输不起,就别玩。
尼克松做过八年副总统,处理过若干重大危机,与苏联领导人的厨房辩论,使他享誉欧美。
相比之下,43岁的肯尼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默默无闻之辈,可是,他敢出奇招,邀请对手到电视上公开辩论。
尼克松本不愿意与这个比自己年轻4岁的对手辩论。律师出身的他,倒不害怕辩论,但是,美国政治史上的经验表明,辩论容易招致“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不测之灾。所以,像艾森豪威尔总统那样德高望重的资深政治家,从不与初出茅庐之辈辩论。
尼克松之所以答应辩论,而且去电视上辩论,有公私两点考虑:就私心而言,他担心拒绝辩论,会让那些不友好的记者天天追问自己为什么胆怯;就公义而论,他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他认为,电视这类科技文明的成果,推动选举这类政治活动,乃大势所趋,对国家对民主政治是一件好事。
那天傍晚,通往录像棚的路上,尼克松的膝盖撞到了车门,一股疼痛掠过他灰色的脸。马不停蹄的竞选活动,让竞选之初就身体不适的尼克松精疲力竭,脸色发灰。迎候尼克松的电视顾问,惊讶地发现,尼克松的衬衫大了两三号,像个病号服。看上去,他不像要去参加辩论,而是像去参加葬礼。
尼克松的电视顾问觉得他需要化点妆,就在化妆间,为他抹上一种英文为shavestick的膏牌化妆品。早早来到芝加哥晒太阳,养精蓄锐的肯尼迪,对自己晒黑的自然色很自信,肯尼迪的电视顾问建议他,还是化化妆,这样可以盖住毛孔,控制光泽。见肯尼迪同意了,这个电视顾问跑到附近的化妆品店铺,给他买了一款英文为max factor的乳剂面油,给他抹上一点淡妆。
两相对比,尼克松用的化妆品,可以用“劣质”来形容。
辩论开始了。直播间炙热的灯光,打在尼克松的脸上。慢慢地,他的脸上渗出了汗水。该死的劣质化妆品,让他灰色的脸变得滑稽不堪。
电视辩论中,观众看到的是反应镜头。尼克松说话的时候,镜头对着肯尼迪,肯尼迪说话的时候,镜头对着尼克松。
尼克松是个见过大场面的外交家。起初,他在电视上讲话,态度沉着,派头高贵,面对肯尼迪,多少有点屈尊俯就的味道。肯尼迪的电视顾问不愿意观众更多地看到这一点,要求多播放肯尼迪的反应镜头。后来,当他看到尼克松的汗水流过劣质化妆品涂抹的面颊,就要求多播尼克松的反应镜头。
客观地说,辩论旗鼓相当,难分伯仲。问题在于,观众在乎的不是他们说什么,而是他们说话的样子。成千上万的观众把赞许送给了肯尼迪。第二天早上,人们像赞扬拳击赛中披上金腰带的拳王,向肯尼迪竖起大拇指。
今天,我们知道,电视辩论中,那个生机勃勃、风度翩翩、自谦灵巧,似乎更具总统风范的肯尼迪,耗尽了尼克松八年副总统积累的政治资本,在最终的票决中,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尼克松。
人们相信,没有电视,就没有总统肯尼迪,所以,称他为“电视总统”。
很多年以后,有人说,那场划时代的电视辩论中,真正的赢家不是肯尼迪,而是电视。
的确,滚动播出的总统竞选人的画面,为电视台的老板们赢得了收视率,掀开商业电视的新篇章。
在我看来,最大的赢家是美国公众。
电视辩论之前,一个城市,有幸一睹总统竞选人尊容的不过五万人,整个美国,能够见到总统竞选人言谈举止的,不过三四十万人,感谢电视辩论,让总统竞选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在同一时间,走进千万人的世界。那场辩论过后,长达16年的时间里,没有哪位总统竞选人敢于面对电视机前的选民展开辩论。
然而,电视科技促进新闻自由进而促进宪政发展的大潮,一如尼克松预料的那样,浩浩荡荡,势不可当。
时至今日,电视辩论已经成为总统竞选的游戏规则,输不起,就别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