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一生中的三个女人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oj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才人多情事,这似乎也是人性中不可规避的规律。远有唐伯虎、曹雪芹;近有郭沫若、郁达夫、胡适……
  
  三弯月亮色彩各异
  胡适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也是一个充满才情的人,他为人温和笃厚,做事严谨。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颇为重要的女人一直围绕着他,在最新出版的江勇振的新书中,称这三个女人为“月亮”,称这三个女人之外的其他异性为“星星”。但是那些星星大多是逢场作戏,怜香惜玉罢了,胡适真正投入感情且终生不能忘怀的,在他的一生中起了不可忽视影响的女性,却只有那三个“月亮”。尽管胡适研究近年来比较多了,但是后人仍很难准确地推测,胡适到底更加钟情于哪一位。可以肯定,胡适与她们之间,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愫。
  这三个女人分别是胡适母亲包办的结发夫人农村妇女江冬秀;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认识的白人女性,交往50多年的情人加红颜知己韦莲司;忘年情人曹诚英。胡适对这三个女人都很好,都有肉体关系,他对这三个女性没有喜新厌旧,也没有“狗熊掰棒子”,我们只能推测:三个女人各有各的亮色,都对胡适爱到深处,当然,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就是胡适性格上的犹疑和懦弱,在女人问题上当断而不断。
  
  江冬秀——无情人成了眷属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旌德县江冬秀订婚。而后,14年时间两人未曾见过面。1917年12月,27岁的胡适回故里完婚,无情人终成眷属。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属虎。这宗婚姻并未征得胡适同意。那年胡适太小,等他明白了“结婚”这两个字含义时,木已成舟。
  胡适的婚姻是不折不扣的旧婚姻。这对于中国新派的第一号人物来说,与其说是滑稽,不如说是讽刺。胡适幼年丧父,是母亲一手将他抚育成人,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接受了这份“苦涩的礼物”。
  婚后,胡适自个儿回了北京。直到1918年,江冬秀才离开乡村,到胡适身边。自此以后,天涯海角,江冬秀总是伴随着他。以至于唐德刚戏言:“胡适大名重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
  新婚燕尔,小夫妻的感情还是不错的,他们一起逛琉璃厂,出入古董店;去大栅栏买东西、看戏。空闲时,相约到便宜坊去打牙祭。江冬秀在厨艺上可是一把好手。胡适的朋友单身在外,江冬秀就请到家里来,亲自下厨,色香味俱全的烹调颇得胡适朋友们的推崇。
  出乎胡适之预料,江冬秀并不像一般的乡村女子那样羞怯、胆小,这样一个琐碎的女人却有一种男子的气概。她颇能果断,而且具有泼辣的办事能力。到北京后,梁实秋要和他好脾气的太太离婚。江冬秀看不过去,就帮助梁妻。闹到法庭打官司的地步,江冬秀亲自到庭为梁妻辩护,终于使梁实秋败诉,这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京都。江冬秀的胆大由此可见一斑,夫妻两个也常常以此作为笑谈。
  人曾盛传江冬秀泼辣如母老虎,徐志摩就曾写诗,说胡适于江氏之外,不敢造次,是因为“恐东厢泼醋瓶”。为一点小事,江氏就吵闹不休。尤其胡适是一代学术领袖,经常有崇拜他的知识女性登门拜访,却惹得江氏醋意大发,采用“非常手段”来整治“负心汉”。
  这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胡适怕老婆的传闻不胫而走,传为笑谈;二是胡适在家中的地位急转直下。胡适有一张婚后的全家福照片很说明问题,江冬秀端坐于太师椅上,颇有“一家之主”的风范,而胡适和儿子则规规矩矩地垂手站在两边,胡适的目光中还透出几分惶恐,让人忍俊不禁。这张照片,可算是这个家庭权力配置最生动的写照了。
  胡适与江冬秀在知识层次上的差别也是同样太大了,一个是名闻天下的新学术领袖,一个却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脚太太,两个人根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更不会有我们所想象的那种浪漫的故事,两人之间除了偶尔有一点火花外,大部分时间都太平静了,平静得激不起一点涟漪。
  令人不解的是,而后几十年沉闷的生活中,胡适遇到了太多才貌远胜江冬秀而又爱慕自己的知识女性,但是他却始终未敢越雷池一步,发动家庭革命。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胡适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和江冬秀“恩爱”相处,在朋友中受到特别的敬重。爱面子好名的胡适为此而自豪。
  其二,胡适爱名,爱面子,爱他那作国人导师的圣人形象,一发现胡适的婚外恋情,江氏就恨不得拉着胡适到大街上找街坊邻居们评理,这些招术屡试不爽,吓得胡适噤若寒蝉。
  胡适为人谦和,最不愿的事就是与人吵架,尤其是与自己的妻子,他宁愿一个人吞下这颗苦果。在郁闷的时候,胡适经常出外到广和居借酒浇愁,或者到陶然亭和什刹海散心。徜徉于清山秀水之中,逼迫自己逐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韦莲司——54年异国红颜知己
  胡适和韦莲司的认识,大约是在1914年的夏天。当时,胡适已经到美国四年了。美国一些家庭有接待外国学生的传统,他们就是在一次家庭交际上认识的。
  韦莲司比胡适大六岁,父亲是在耶鲁大学任教,她从小就有绘画天分。由于多病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1903年,她在耶鲁大学念过一年美术。她当时的作品,现在收藏在耶鲁大学。胡适认识韦莲司的时候,正是韦莲司在纽约艺术界初露锋芒的时候。很可惜在1918年父亲过世以后,韦莲司就放弃了艺术生涯,陪母亲生活。
  胡适曾在自己的诗词中,流露出对韦莲司的爱恋:
  十年作客,已惯天涯。
  多谢殷勤、我友,能容我傲骨狂思。
  频相见,微风晚日,指点过湖堤。
  共穿幽径趁溪斜。
  我和君拾葚,君替我簪花。
  更向水滨同坐,骄阳有树相遮。
  语深浑不管昏鸦,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
  在那一段时间里,他们往来频繁。胡适和韦莲司讨论老子、中国人和西方人接受新思想的态度,等等。每次,他都称赞韦莲司有独特的见解,能够让他心服口服。胡适称韦莲司为“人生的舵手。”他说:我真心地感谢你所给我的直率和诚挚的忠告,我会竭尽所能,不辜负你对我说的话。
  两人的友谊一直维持到1962年胡适逝世。在胡适去世之后,韦莲司继续与胡夫人江冬秀保持联系,并整理胡适写给她的英文书信,在1965年将信件寄赠胡适纪念馆。
  众多中外学者都研究讨论过胡适与韦莲司的友谊和感情。近年在台湾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书信二百多封。在胡适留学时期,韦莲司在相当程度上,是胡适“知识上的伴侣”,但随着岁月的推移,知识上互相的激荡减少了,而感情上的关爱增加了,韦莲司成了胡适倾诉和感怀的对象。
  显然,胡适认识韦莲司远在他结婚之前,他与她之间的情感和默契根本是江东秀不可望其项背的,但是异国的背景,年龄的差异,中国封建社会婚姻观念和孝道思想的局限,使他们之间虽有肌肤之亲,但终不能走到婚姻的殿堂。
  
  曹诚英——没有结局的忘年恋人
  胡适留学归来,青春少年,声名远播,更兼风度翩翩,对女士温柔体贴,绅士风度十足。他讲课的时候,看到女生坐在窗边,寒风吹进来,他会很细心地走过去替她把窗户关上。与女孩子们在一起,他总是有说有笑,温厚机敏,幽默风趣。自然,免不了有许多女孩子苦苦追求他,写来许多神魂颠倒的情书。追求者虽多,却多是无缘人,极少有人真正让胡适动心。只有曹诚英,她是胡适留学归国后,最让他刻骨相思的一位女性。
  曹诚英,字佩声,乳名丽娟,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小胡适11岁。1917年胡适回乡成亲,佩声是婚礼上的伴娘之一,两人初识。胡适夫妇到北京后,两人通信往返,互有好感。
  1923年,胡适到杭州休养,曹佩声也在杭州读书。久别重逢,佩声正在离婚之后心境万分凄凉的当口。胡适十分同情,写了一首《怨歌》寄寓自己对佩声遭遇的感伤情怀,并且尽可能安慰她,陪她散心。
  胡适日记中开始不断出现佩声的名字。到了6月,胡适搬出他住的新新旅馆,租了烟霞洞和尚庙的三个房间,邀请暑期中的曹佩声来和他分住隔壁。两人同吃、同登山、同玩水、同下棋。
  这段神仙一样的日子,令胡适流连忘返,直到12月份,才回到北京,感情上仍然久久沉浸在杭州烟霞洞的温馨中。12月大冬天的,胡适跑到西山借住实业家刘厚生的房子,清夜孤灯,独自回味。在那里写下: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1924年,胡适和曹诚英的关系日趋明朗,在沪杭求学及谋生的亲友大都知道这事。胡适在这年春天,开始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听后勃然大怒,从厨房中拿把菜刀,说:“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孩子杀掉。”当下吓得胡适面如土色。一次,江冬秀说起此事,想及自己十多年的等待,忍受种种流言蜚语,越想越气,随手抓了把裁纸刀向胡适掷去。多亏在场的朋友劝住,才未酿成血案。
  胡适的悲剧在于,在爱情面前,不敢坚定地选择自己所爱的人。在胡适的人生中,更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事业,是自己国学大师的形象。所以,当爱情受阻时,他是很难有不顾一切的牺牲精神的,胡适此时所想的,不是像浪漫诗人一样为爱情而牺牲,而是如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传出去让别人笑话。
  1924年对胡适来说,是家庭生活至为不幸的一年。其侄思聪病死,爱女素菲病重,几经反复,次年终于亡故。胡适自己从2月份起也大病一场。等到病好,又久未得到佩声来信,他的恋情渐趋平静。但是这份平静,只不过把情线深藏心底罢了。
  曹佩声于1925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赴美深造。胡适特意写信给他的女友韦莲司,托她照顾。1937年佩声学成回国,接着抗战爆发,胡适出使美国。据说佩声曾有长信给胡适,胡适也曾托人带钱物给佩声。
  此后曹佩声终身未嫁。解放后,任教于沈阳农学院,1958年退休,1973年病逝于故乡安徽绩溪。她曾经委托好友汪静之,将她一直珍藏着的一大包与胡适来往资料,在她死后焚化。这段刻骨铭心的相思,她珍藏了一辈子,死后也随她去了天堂。
  
  后记:
  纵观胡适生命中的三个女人,他的结发之妻江东秀虽然厉害如虎,但是对胡适的爱却是忠贞不二的,她终生服侍胡适的生活起居,这是胡适离不开她也不忍离开她的真正原因。他对她有着初婚的体验和生活的依赖与生儿育女的感激;因为“畏惧”她,胡适终生尽量不为官,少喝酒,多做学问,做了许多对自己有益处的选择。
  而对于韦莲司,他们是思想上的对手,他们之间虽然有爱情,但更多的是友谊与信任。胡适的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来自于与韦莲司的接触与探讨,但是如果他们真的结成夫妻,胡适与一个用今天的标准叫“女强人”的女人的“家庭生活”,未必比与江东秀过得更舒适与惬意。
  而曹诚英对胡适,完全是绝然不同于前两位女人的小鸟依人式的小女子的全新体验,更何况这小女子还有文化、懂诗赋。但是他们之间毕竟相聚短暂,曹对胡适的一生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上的影响都远远不能占据主流位置。倒是这个痴情女子对胡适的爱之深切,让后人唏嘘不已。在这段感情中,她做出的牺牲,远远地大于胡适了。
  (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闻名于世。)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孙美利/口述  肖凌/整理    我是1921年生人,今年已有86岁高龄了。人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我和济年可以说是恩爱夫妻永相伴。他已经走了四年了,但是仿佛一天都不曾离开我,仍时时相伴左右。他在世时喜欢敲电脑,用计算机写了不少日记,我一直好好保存着,我准备帮他把这些文字整理出来。在我想他的时候,他的笑貌音容会不断浮现在眼前,伴我度过寂寞的时光。    电话为缘  我俩结识于抗战胜利的1946年,当
期刊
近年来,老年人离婚的案例越来越多,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携手在人生路上走了几十年的老夫妻选择离婚呢?  究其原因之一是,观念变化。过去,离婚是一件丢人的事。有些老夫妻即使感情不合,但为了面子,在一起凑合着过日子。如今不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少老年人不愿再忍受“死亡的婚姻”,他们大胆地要冲出围城。而且,老年人的子女一般都已经成
期刊
上个世纪50年代,我投笔从戎,来到厦门前线部队,海岛驻军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对峙。蒋日夜叫嚣“反攻大陆”,为了惩戒蒋军,毛泽东下令,1958年8月23日,我军炮轰金门岛,打得蒋军丢盔卸甲。又遇到12级以上的台风,那时连金门的汽油桶、摩托车都漂到了厦门港。可想而知,战后的金门是怎样千疮百孔,民不聊生。  金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既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又起到枢纽作用。这个长期禁锢在战争阴影下的仙岛,因而
期刊
我如癫似狂地爱着我的孙子王兮,可以从他那里获得吻趣,是原因之一。  一个人,一生之中,能获得吻的机会,是不多的。幼小时候,接受父母和长辈的吻,那是疼爱。初恋时,偷给对方一吻,那是情爱。进入老年,让我情不自禁的,是我独生子的独生子——王兮。  从产房出来,王兮就和我住在一起。那时,他不睁眼,整天就迷迷糊糊睡大觉,一对酒窝儿时隐时现。我时不时地对着那动人处,轻轻一吻,又轻轻一吻。对于我的情分,他理会了
期刊
首届全国老龄产业发展研讨会5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太阳城老年公寓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养老企业、地产业、保健品企业、老年服务企业、老年文化企业、托老康复企业以及老龄问题研究单位的代表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老龄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老龄产业如何跨地域资源整合、组建产业联盟的问题展开研讨。中国老年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快速人口老龄化已带来发展老龄产
期刊
一年一度的3·15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作为一名消费者,当您的权益受到损害时,是自吃哑巴亏,还是自己与商家交涉?您知道这些事情可以依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得到解决吗?本刊提供的以下案例,希望能给您帮助。    浴池不能歧视老年人    独自到大连某大众浴池洗浴的八旬老翁在池内泡澡时,突然昏倒水池中,经治无效死亡。此事发生后,大连市一些大众浴池纷纷以没有亲属陪护为由,拒绝老年人入内。更有个别浴池以健康
期刊
■刘宗哲 口述  侯健 整理    我叫刘宗哲,今年66岁了。父母是北京通州区的农民,兄弟姊妹9人,我排行老三,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我生性要强,自懂事起就一心想着减轻父母负担,梦想着鲤鱼跳龙门。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50中,靠每月8.5元的甲等助学金读完初中,又被免试保送到北京第一师范,靠每月12.5元仍然是甲等助学金读完中专。退休前我曾是北郊农场的工会主席,也担任过某公司的经理。  别
期刊
两年前,刚把儿子送走,我有点家庭妇女式的“神经兮兮”,一会儿怕他把银行卡丢了,一会儿又思忖着宿舍里有没有别扭的、变态的人呐……老公每每摇头晃脑嘲笑我:嗨嗨,痛苦啊!在外地上大学怕遇见马加爵,要是出国留学一定会碰上本·拉登啊……   哼哼,真是不可理喻!儿子简单单纯,大大咧咧,口无遮拦,从不设防,你说是优点还是缺点啊?我一个善良母亲兼职业女性才不惧什么讽刺挖苦!现如今世风日下,校园亦非净土,对远在千
期刊
三个大纸壳箱摞在一起,背起来越过了头顶,箱里装的全是粮食,足有百斤重,我躬着身子有点不堪重负。许是太显眼的缘故,我的身影一出现在黑龙江北部一小城安达火车站广场,便进入守候在候车室门口台阶上的稽察人员的视线。  我正吭哧吭哧艰难地蹒跚而行,突然传来一声断喝:“过来!”  我打个激灵,一抬头,见一稽察向我怒目而视:“过来,过来!”稽察威严地挥着手臂,一迭声地叫着。  “完了,点背,倒霉”。我无可退路,
期刊
小区里,老妈在老姐妹中算是“年轻人”,也有相当的名气。六十刚出头,性格开朗,兴趣广泛。老妈当过校医,懂得健康保健知识。时间一久,老人们就叫她为“卢医生”。  这里的凉亭周围红花绿柳,喷水池里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老人们常来这儿谈天说地。  那天,漫谈会开始后,楼上的吴婶说:“我们结婚时,还不兴到处玩,可现在年龄大了,小字辈又不肯带我们出去。”蔡婆婆接着感叹道:“就是,报个旅行团人家还不愿接受。跟着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