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无意于将武夷山和太姥山做更多的对比,总之,它们同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因此,渺小如人类在它们面前,只有感恩和欣赏。我们唯一可以为太姥山感到遗憾的是,它被人们了解得太少,它独自在海边“美”了那么多年,我们却很少为它唱上一曲赞歌。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区四十五公里,约在东经 120度与北纬27度的附近,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主峰海拔917.3米。它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
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称“太姥”。
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
太姥山
作为福鼎境内标志性的自然景观,太姥山一向是福鼎人的骄傲,但是,也只有福鼎人能体会太姥山在福建境内的尴尬地位。多山的福建,虽然山势整体不高,但是武夷胜境雄甲东南,让省内许多天成之景黯然失色。那些被武夷山盛名“屏蔽”的风景里,就有太姥山。
太姥山已经被武夷山的光芒掩盖很多年了。武夷山在福建北部,上有分水关等八处关隘为它引来中原行者,下有闽江等水路舶来下府来客。自古,入闽的名人雅士都会把武夷山当成他们的第一个落脚点。所以,作为中国东南最山高林密的地方,武夷山并不寂寞。据说在整个武夷山的山体上,后人可以找到五百多处摩崖石刻,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朱熹等人的题刻。
太姥山就不同了。边城福鼎在几百年前还只居住着一些零星的渔民,点缀着一些渔村而已,偶尔,这里会成为倭寇登陆东南大陆的跳板,更多的时候,这一带海盗横行,匪患猖獗。福鼎真正成为一座城池,是在乾隆四年。那一年,清政府从福宁府划出劝儒乡的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县。当时的县治设在桐山,故福鼎又称“桐城”。
从这一年开始,福鼎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上,但是“海上仙都”太姥山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世人对它了解甚少,少到我们在它的山体上,能够找到的“最大牌”的题刻落款也只是一个“长汀县令”而已。
太姥山的人文历史当然和武夷山不能比。但是,这不是太姥山的错。如果我们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站在太姥山的山崖上向四处眺望的话,会发现此地风景绝佳,和武夷相比,有其更为独到之处。我们不说那些惟妙惟肖鬼斧神工的山石,单说那个仅容一人通过的让人千回百转的“一线天”,就可称得上绝冠天下。另外,这座通体由花岗岩构成的名山遍布着一百多个岩洞,它们虽不及广西桂林的岩溶洞那样的秀丽多姿,但亦曲折幽奇,别具特色。其中著名的有葫芦洞、将军洞,滴水洞、七星洞、一片瓦、犀牛洞、白马洞、鸿雪洞、蝙蝠洞、福成洞、韦陀洞、莲花洞、龙潭洞等等。这些洞穴洞连洞、洞套洞,神奇莫测。据说,有的洞内可望海观日,有的洞内石景连绵,有的洞内有暗泉明瀑,有的洞内还生长着奇花异草。
2010年10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大会上宣布,由屏南白水洋、鸳鸯溪、福鼎太姥山、福安白云山共同组建的“宁德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获得“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
这大概是太姥山历史上获得的最大殊荣了吧,但是,在获得这个名称之前,它沉寂了太久的时间。
我们无意于将武夷山和太姥山做更多的对比,总之,它们同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因此,渺小如人类在它们面前,只有感恩和欣赏。我们唯一可以为太姥山感到遗憾的是,它被人们了解得太少,它独自在海边“美”了那么多年,我们却很少为它唱上一曲赞歌。
有人说,李白先生当年那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为太姥山而作的。但是,此诗一直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许多的争议。“梦游”二字本来就虚幻,“天姥”和“太姥”两词又有着一字之差,所以,李太白所写到底是哪里?恐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考证才可以做出定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李白写的那个“天姥山”是不是我们眼前的太姥山,太姥山的美景都可以和他诗中所写的那些美景媲美。
面朝大海,背靠青山
福鼎是一个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城市。一条桐江从城中蜿蜒而过,最后汇入东海。在福鼎采访的那段时间,福鼎人在请我们喝茶之前,先让我们品尝了许多来自海边与山间的美味。
这些美味里有扁肉、鱼片、燕丸、红龟、粉糍、牛肉丸、土钉冻、香芋包、虾燕饺等等,几乎所有从福鼎离开的人都会对这些味道魂牵梦萦。当全国人民都对沙县小吃津津乐道的时候,福鼎人却不屑一顾地说:我们福鼎的小吃才真的好吃。确实,老天爷对福鼎人太厚道了。这里什么都有,山珍、海味,等等等等,所以,尽管福鼎的小吃琳琅满目,福鼎人却只顾关起门来自娱自乐,不像沙县人那样挖空了心思把小吃做成了产业。
对福鼎人来说,面前的这片海还有背后的那片山可以带给他们无穷无尽的财富。福鼎是全国著名的“化油器”产地,也是闽东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基地和全省十大渔业市,另外,他们还有太姥山这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旅游胜地。所以,守着青山和大海的福鼎人显得格外安逸。
安逸的福鼎人一边躺在妩媚的山峦里喝茶,一边遥望着对面苍茫的大海。大海是蓝色的,波涛偶尔跳跃起来,看上去很像是对人类无声的回应。大自然善待了福鼎人,福鼎人对它也格外呵护。在福鼎采访的那段时间里,《太姥论茶》的杨应杰先生告诉我们,福鼎太姥山九鲤溪景区的工作人员居然在景区里发现了桃花水母的身影。大凡对水生动物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桃花水母是一种濒临灭绝的腔肠类动物,至今至少有6亿年的生存历史,是地球上最低等的生物之一。由于其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活体又极难制成标本,所以,它比大熊猫还要珍贵,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福鼎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福鼎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福鼎人都很自觉地爱护周边的环境,民间自发组织的环保机构很多。据知情人讲,他们经常到市里的一些禽类市场巡查,如果发现有人买卖野生活禽,就会花钱买下来放生。例如,他们曾经用这样的方式放生过珍贵的天鹅和鸿雁。而这两种珍禽的到访,也说明了山海之城的福鼎生态环境非同一般。
如果说桃花水母、天鹅和鸿雁都是大自然对福鼎人的一点奖励,那么,上个世纪末发现的马栏山文化遗址则证实了福鼎历史的悠久。马栏山遗址位于福鼎市店下镇洋中村北,根据考古发现这里的遗物中石器居多,其中有石锛、石镞、石斧等等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具。
马栏山遗址的所在地现在是大片的茶山,我们不知道那些原始人类生活的年代里,这里是不是已经有了很多茶树,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福鼎种植茶树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福鼎当地最有名的茶类无疑是白茶。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也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绿雪芽
沿太姥山高低错落的山路一路行来,下到一处山势低洼之处,可以看到一座小巧的寺院,名为“一片瓦”。此寺初建之时在一巨岩的下方,仅有片石蔽日,因此称为“一片瓦”。寺庙虽然小巧,却鼎鼎大名,因为这里是大名鼎鼎的“绿雪芽”古茶树的原产地。
绿雪芽,福建三大名茶之一,是福鼎大白茶的始祖,早在明代就被视为茶中珍品。其形美、色翠、香高、味醇。从滋味上来讲,绿雪芽茶香似兰,有人称赞其“一杯在握,满室兰香”。另外,它的叶张肥厚,持久耐泡,三泡四泡不走味,五泡六泡味犹存。
在寺院一旁的山岩下,我们找到了那棵传说中的古茶树。眼前的绿雪芽古茶树看似貌不惊人,树高大概六米,树幅张开有五六米的样子。兴许是冬季的缘故,它看上去稍显瘦弱,枝叶并不茂盛。据说此树已经有170多岁的高龄,是太姥山的镇山之宝,因为有了它,才有了福鼎大白茶,也才有了一个完整的白茶产业。令人称奇的是,此树虽然年代久远,却依然每年发芽抽枝。目前,该古茶树已被福建省林业厅列为“古树名木重点保护对象”,在中国的白茶史制作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和全国各地的茶树原产地一样,福鼎人对绿雪芽呵护有加。提起此树,人们大都会将清末福鼎名人卓剑舟的话背给你听:“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远销国外,价同金埒。”
“性寒凉,功同麻疹圣药,远销国外,价同金埒”,在卓剑舟先生的评论中,这几句盖棺定论似的评价对后世茶客影响甚大。可以说,在名茶林立的中国茶海里,福鼎的白茶之所以能以“大茶无味”般的超然姿态为世人所关注,也正是因为其茶本身超然滋味之外的药用价值。
那么,福鼎白茶,到底是茶,还是药呢?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长在福鼎境内的各种茶树品种吧。
太姥山因太姥娘娘而得名。太姥娘娘原名蓝姑,系古越人始祖母,居住在太姥山鸿雪洞,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深受人们尊敬,呼为“蓝母”。
据说当年,山里发生麻疹,蓝母用亲手种植的绿雪芽茶为孩子们治病,挽救了无数小生命,乡亲们无不感恩戴德。晚年,她得到仙人指点,修炼成正果,于农历七月七日乘九色龙马羽化升天,
百姓奉为神明,曰圣母,成为开闽第一女神。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区四十五公里,约在东经 120度与北纬27度的附近,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主峰海拔917.3米。它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
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称“太姥”。
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
太姥山
作为福鼎境内标志性的自然景观,太姥山一向是福鼎人的骄傲,但是,也只有福鼎人能体会太姥山在福建境内的尴尬地位。多山的福建,虽然山势整体不高,但是武夷胜境雄甲东南,让省内许多天成之景黯然失色。那些被武夷山盛名“屏蔽”的风景里,就有太姥山。
太姥山已经被武夷山的光芒掩盖很多年了。武夷山在福建北部,上有分水关等八处关隘为它引来中原行者,下有闽江等水路舶来下府来客。自古,入闽的名人雅士都会把武夷山当成他们的第一个落脚点。所以,作为中国东南最山高林密的地方,武夷山并不寂寞。据说在整个武夷山的山体上,后人可以找到五百多处摩崖石刻,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朱熹等人的题刻。
太姥山就不同了。边城福鼎在几百年前还只居住着一些零星的渔民,点缀着一些渔村而已,偶尔,这里会成为倭寇登陆东南大陆的跳板,更多的时候,这一带海盗横行,匪患猖獗。福鼎真正成为一座城池,是在乾隆四年。那一年,清政府从福宁府划出劝儒乡的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县。当时的县治设在桐山,故福鼎又称“桐城”。
从这一年开始,福鼎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上,但是“海上仙都”太姥山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世人对它了解甚少,少到我们在它的山体上,能够找到的“最大牌”的题刻落款也只是一个“长汀县令”而已。
太姥山的人文历史当然和武夷山不能比。但是,这不是太姥山的错。如果我们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站在太姥山的山崖上向四处眺望的话,会发现此地风景绝佳,和武夷相比,有其更为独到之处。我们不说那些惟妙惟肖鬼斧神工的山石,单说那个仅容一人通过的让人千回百转的“一线天”,就可称得上绝冠天下。另外,这座通体由花岗岩构成的名山遍布着一百多个岩洞,它们虽不及广西桂林的岩溶洞那样的秀丽多姿,但亦曲折幽奇,别具特色。其中著名的有葫芦洞、将军洞,滴水洞、七星洞、一片瓦、犀牛洞、白马洞、鸿雪洞、蝙蝠洞、福成洞、韦陀洞、莲花洞、龙潭洞等等。这些洞穴洞连洞、洞套洞,神奇莫测。据说,有的洞内可望海观日,有的洞内石景连绵,有的洞内有暗泉明瀑,有的洞内还生长着奇花异草。
2010年10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大会上宣布,由屏南白水洋、鸳鸯溪、福鼎太姥山、福安白云山共同组建的“宁德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获得“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
这大概是太姥山历史上获得的最大殊荣了吧,但是,在获得这个名称之前,它沉寂了太久的时间。
我们无意于将武夷山和太姥山做更多的对比,总之,它们同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因此,渺小如人类在它们面前,只有感恩和欣赏。我们唯一可以为太姥山感到遗憾的是,它被人们了解得太少,它独自在海边“美”了那么多年,我们却很少为它唱上一曲赞歌。
有人说,李白先生当年那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为太姥山而作的。但是,此诗一直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许多的争议。“梦游”二字本来就虚幻,“天姥”和“太姥”两词又有着一字之差,所以,李太白所写到底是哪里?恐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考证才可以做出定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李白写的那个“天姥山”是不是我们眼前的太姥山,太姥山的美景都可以和他诗中所写的那些美景媲美。
面朝大海,背靠青山
福鼎是一个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城市。一条桐江从城中蜿蜒而过,最后汇入东海。在福鼎采访的那段时间,福鼎人在请我们喝茶之前,先让我们品尝了许多来自海边与山间的美味。
这些美味里有扁肉、鱼片、燕丸、红龟、粉糍、牛肉丸、土钉冻、香芋包、虾燕饺等等,几乎所有从福鼎离开的人都会对这些味道魂牵梦萦。当全国人民都对沙县小吃津津乐道的时候,福鼎人却不屑一顾地说:我们福鼎的小吃才真的好吃。确实,老天爷对福鼎人太厚道了。这里什么都有,山珍、海味,等等等等,所以,尽管福鼎的小吃琳琅满目,福鼎人却只顾关起门来自娱自乐,不像沙县人那样挖空了心思把小吃做成了产业。
对福鼎人来说,面前的这片海还有背后的那片山可以带给他们无穷无尽的财富。福鼎是全国著名的“化油器”产地,也是闽东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基地和全省十大渔业市,另外,他们还有太姥山这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旅游胜地。所以,守着青山和大海的福鼎人显得格外安逸。
安逸的福鼎人一边躺在妩媚的山峦里喝茶,一边遥望着对面苍茫的大海。大海是蓝色的,波涛偶尔跳跃起来,看上去很像是对人类无声的回应。大自然善待了福鼎人,福鼎人对它也格外呵护。在福鼎采访的那段时间里,《太姥论茶》的杨应杰先生告诉我们,福鼎太姥山九鲤溪景区的工作人员居然在景区里发现了桃花水母的身影。大凡对水生动物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桃花水母是一种濒临灭绝的腔肠类动物,至今至少有6亿年的生存历史,是地球上最低等的生物之一。由于其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活体又极难制成标本,所以,它比大熊猫还要珍贵,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福鼎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福鼎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福鼎人都很自觉地爱护周边的环境,民间自发组织的环保机构很多。据知情人讲,他们经常到市里的一些禽类市场巡查,如果发现有人买卖野生活禽,就会花钱买下来放生。例如,他们曾经用这样的方式放生过珍贵的天鹅和鸿雁。而这两种珍禽的到访,也说明了山海之城的福鼎生态环境非同一般。
如果说桃花水母、天鹅和鸿雁都是大自然对福鼎人的一点奖励,那么,上个世纪末发现的马栏山文化遗址则证实了福鼎历史的悠久。马栏山遗址位于福鼎市店下镇洋中村北,根据考古发现这里的遗物中石器居多,其中有石锛、石镞、石斧等等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具。
马栏山遗址的所在地现在是大片的茶山,我们不知道那些原始人类生活的年代里,这里是不是已经有了很多茶树,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福鼎种植茶树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福鼎当地最有名的茶类无疑是白茶。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也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绿雪芽
沿太姥山高低错落的山路一路行来,下到一处山势低洼之处,可以看到一座小巧的寺院,名为“一片瓦”。此寺初建之时在一巨岩的下方,仅有片石蔽日,因此称为“一片瓦”。寺庙虽然小巧,却鼎鼎大名,因为这里是大名鼎鼎的“绿雪芽”古茶树的原产地。
绿雪芽,福建三大名茶之一,是福鼎大白茶的始祖,早在明代就被视为茶中珍品。其形美、色翠、香高、味醇。从滋味上来讲,绿雪芽茶香似兰,有人称赞其“一杯在握,满室兰香”。另外,它的叶张肥厚,持久耐泡,三泡四泡不走味,五泡六泡味犹存。
在寺院一旁的山岩下,我们找到了那棵传说中的古茶树。眼前的绿雪芽古茶树看似貌不惊人,树高大概六米,树幅张开有五六米的样子。兴许是冬季的缘故,它看上去稍显瘦弱,枝叶并不茂盛。据说此树已经有170多岁的高龄,是太姥山的镇山之宝,因为有了它,才有了福鼎大白茶,也才有了一个完整的白茶产业。令人称奇的是,此树虽然年代久远,却依然每年发芽抽枝。目前,该古茶树已被福建省林业厅列为“古树名木重点保护对象”,在中国的白茶史制作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和全国各地的茶树原产地一样,福鼎人对绿雪芽呵护有加。提起此树,人们大都会将清末福鼎名人卓剑舟的话背给你听:“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远销国外,价同金埒。”
“性寒凉,功同麻疹圣药,远销国外,价同金埒”,在卓剑舟先生的评论中,这几句盖棺定论似的评价对后世茶客影响甚大。可以说,在名茶林立的中国茶海里,福鼎的白茶之所以能以“大茶无味”般的超然姿态为世人所关注,也正是因为其茶本身超然滋味之外的药用价值。
那么,福鼎白茶,到底是茶,还是药呢?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长在福鼎境内的各种茶树品种吧。
太姥山因太姥娘娘而得名。太姥娘娘原名蓝姑,系古越人始祖母,居住在太姥山鸿雪洞,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深受人们尊敬,呼为“蓝母”。
据说当年,山里发生麻疹,蓝母用亲手种植的绿雪芽茶为孩子们治病,挽救了无数小生命,乡亲们无不感恩戴德。晚年,她得到仙人指点,修炼成正果,于农历七月七日乘九色龙马羽化升天,
百姓奉为神明,曰圣母,成为开闽第一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