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zh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子
  从一件宋元时期山西平阳窑白釉瓷枕的诗词鉴赏谈起,运用考古材料和史料文献对其窑口和时代展开时空观的分析讨论,并通过诗词文字的释读以及特殊书写体流行时代的考证,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作简要的阐述。同时,这件瓷枕也为鉴別带有同类文字装饰器物的制作年代,提供了辅助断代的参考依据。
  考古资料表明,人类最古老的枕可能是天然石块,后逐步演变到使用其他的材质制作,如木、竹、玉、铜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枕。卧所荐首者。从木,冘声。”东汉刘熙《释名》:“枕,检也,所以检项也。”由此可见,枕最基本的功用是作为寝具。在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枕类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当数陶瓷枕。
  瓷枕最迟在隋代已经出现,《考古》1959年第10期《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一文刊出的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夫妇合葬墓出土瓷枕(图1,张盛墓出土日用器物,画红圈为箱型瓷枕模型)是目前己知最早的实物。唐代以后,瓷枕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目前所见较早的诗词瓷枕实物为湖南省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狮座诗文瓷枕(图2 ),枕面褐彩书写七言绝句一首。
  入宋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暑的特性,从而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夏令寝具。金代瓷枕流行,传世和出土的诗词瓷枕不少。元代是瓷枕的发展转折时期,其生产规模不如宋代,但它的制作工艺水平远超前代。瓷枕之上不但书写有吉样喜庆和辟邪祈福的文字,而且多描绘民间故事和元代杂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从两宋到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与纹饰非常丰富。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从宗教、文学(绘画文学)、艺术、民俗、科技等角度反映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时尚和追求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出现,瓷枕开始渐渐式微。所以,通过鉴赏瓷枕及题写其上的诗词,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还原瓷枕所处年代的历史与文化。
  2.瓷枕概述
  《块冰岚染·千年梦华:黄宏藏枕》一书曾收录一件近似长方体的白釉阴刻诗词瓷枕(图3),定为元代山西平阳窑产品。长33.2、宽16.8、高12厘米。枕壁施半釉,露细沙胎,枕面刻划双线边框,边框内两侧刻划连弧纹的开光,好似屋內开窗见光,突显中间刻写的14个字。因工匠制作时特殊的书写习惯,增加了对文字释读的难度。按照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书写习惯,我们可以率先辨认出“金馬(马)玉堂”和“清風(风)明月”两个对仗的词语。
  根据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高逸》的记载:“初,欧阳文忠公与赵少师槩同在中书,尝约还政后再相会。及告老,赵自南京(今河南商丘)访文忠公于颍上,文忠公所居之西堂曰‘会老’,仍赋诗以志一时盛事。时翰林吕学士公著方牧颍,职兼侍读及龙图,特置酒于堂宴二公。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之句,天下传之。”“金马玉堂”指的是汉代的金马门与玉堂署,分别是学士待诏和议事的地方,文中代指翰林院,后世也将玉堂与金马并称指代翰林学士。这里说他们三个都是翰林学士,但吕公著是官府中人,赵槩和欧阳修是退休的人,所以说是闲人。
  如果仔细阅读比对瓷枕的诗文,会发现瓷枕上的“学”字是“上夂下子”的写法,而不是宝盖头上两叉、与左右开口的山字。这种写法不是古代规范“學”的写法。“闲”字的“门”字框也只剩下“乛(横折)”。其实,这两个字都是当时流行的俗写字,写起来比较简便,也便于辨认。
  3.瓷枕鉴赏
  为了可以相对合理地品鉴这件瓷枕的窑口、年代和文化背景,现从史料文献和考古资料入手,选取几件造型和纹饰特征类似,具有明确墨书纪年和出土信息的相关器物来论证分析,并通过诗词文字的释读,对其产生的时代作一定历史背景的补充,以便有更深入的解读。
  3.1窑口特征
  山西临汾古称平阳,平阳窑窑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部区金殿镇龙祠村东北2平方公里范围及峪里村,窑区范围较大。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七记述:“平阳窑,亦西窑也,平阳府所烧。唐、宋皆陶。有砖窑,大而容器多;有土窑,小而容器少。土壤白,汁水欠纯,故器色无可传者。”清末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述:“平阳窑,在山西平阳,宋时所建。其胎与釉皆白中闪黄,微具土色,而制皆仿北定居多,故又称曰土定,平阳真者,其胎之色纯,似黄土。其质在半瓷半瓦之间,其釉光而且润,细而发黄,多有蛇纹开片。”
  《收藏》2005年第1期《山西元代平阳窑瓷枕》一文提出:现代考古材料证明,平阳窑烧造的器物以白瓷、黑瓷为主,兼烧钧釉和青黄釉类器物。装饰有刻、划、绘画等方法,装饰手法总体比较粗糙。平阳窑烧造的标志性产品是瓷枕,数量较多,胎质也多为土黄色,个别灰黄者可能与烧成气氛有关。瓷枕造型有长方形、八角形、腰形等几种。长方形枕较多,分长方或长方抹角两种,八角形、腰形枕特征明显。平阳窑诗词枕枕面双线或单线框内一般刻有诗文或花卉纹饰。《收藏》2007年第11期《平阳窑的剔刻诗文枕》一文还提到平阳窑瓷枕釉色大都白中泛黄,釉下施化妆土,施釉多不满釉,器身下半露胎者占半数以上,有的刷酱釉。综上所述,“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白釉诗词瓷枕符合平阳窑瓷枕的一般特征。
  3.2时代讨论
  3.2.1宋金时期。《文物》2012年第11期《洛阳出土宋代珍珠地纹瓷枕》一文刊出一件洛阳出土的宋代诗词枕(图4),文中描述该枕“呈腰圆形,纹饰浅红褐色。枕面中部为四叶纹框,内阴刻行书‘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框外周边饰珍珠地双钩蔓草纹。枕壁饰连绵卷丝纹。长27、宽18、高11.4厘米。”此处“学”字未用“上夂下子”的俗写法,“闲”字使用的是“門”字框。《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山西、甘肃、内蒙古》一书中提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山西长治窑红绿彩碗残器(图5),碗心以红绿彩相间作菱形开光,中部用红彩书写:“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具有典型的金代装饰特征。“学”字是“上义(夂)下子”的写法,“闲”字的“门”字框为“乛(横折)”,“马”“风”和“明”字的简写方式也与前文黄宏所藏瓷枕书写类似。   3.2.2金元之交。《文物季刊》1996年第3期《侯马市区元代墓葬发掘简报》一文刊出山西侯马市元代墓葬发掘出瓷枕一件(图6),该枕呈长方形,面部微凹,前高后低,现藏于山西考古所侯马工作站。黄褐色细沙质胎,淡黄色化妆土覆盖到枕壁中部。枕面施白釉,阴刻方形双重线边框,中部刻划出壸门形开光,开光肩部刻划折枝花卉,壶门内所刻草书文为“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此处“学”字同样为“上夂下子”的俗写法。壸门上左右角刻花卉缠枝纹,枕后一角有一通气孔,长33.6、宽17、前高11、后高12厘米。从墓中的买地券得知,墓建于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忽必烈称帝之后的第十年,属于元初之墓。因而,该墓纪年可用作这件枕流行的下限参考。
  3.2.3蒙元时期。《东莞市博物馆藏陶瓷》一书中提及广东东莞市博物馆藏龙祠窑(平阳窑)白釉刻莲花纹长方枕(图7),长32、宽15.7、高11.5厘米。山西临汾古代因城建于平水(今龙子祠泉水)之北遂得名平阳。三国魏始置平阳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晋州。天宝初年,亦曰平阳郡。北宋政和六年(1116),升为平阳府。金因之河东南路置于此。元曰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改为晋宁路。明初恢复平阳府。作者以为广东东莞市博物馆按窑址所在地龙祠村命名该件瓷枕窑口便基于此历史沿革考虑。瓷枕四边缘微往下斜,枕面中心稍凸。施化妆土至半身,枕面施釉呈灰白色,屮心双框内刻莲花纹,身两侧分别墨书“寻思万千皆不闭户读书,经营百般部来看开怀而对酒”“毛宅记用之”和“金马玉堂三浮云,清风明月两寒人”,枕底部墨书“毛宅宝用”及“至治三年二月日”。至治三年为公元1323年,是元英宗的年号。墨书题记将这件瓷枕的使用下限推迟至元中期。
  《东方收藏》2014年第11期《磁州窑文字装饰“金马玉堂”与“文子斈”的年代浅析》一文中提到元代磁州窑,尤其是彭城窑以诗句装饰的白地黑花大罐、坛、四系瓶之上,常常出现“金马玉堂三斈士”或“玉堂金馬三斈士”的装饰文字(图8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枕赋”铭长方形枕(图9)枕面的黑花文字之中有:“圆木警学”一句。长15.7、宽42、高14.4厘米。此枕可能也是观台或彭城窑的产品。所以,此“斈”字的写法似乎是磁州窑在陶瓷上所特有的书写“学”字的写法和书写习惯。如果仔细观察,“斈”字其实更为准确地应该是“上夂下子”,可能是连笔和简笔使人渐渐把“夂”辨认为“文”。这为今后磁州窑器物上类似文字的辨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提供了难得的元代制瓷艺人俗字书写的范例。
  3.2.4明初时期
  作者暂未发现明代书写类似“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诗句的瓷枕。扬之水先生曾在《收藏家》2008年第4期《重庆江北明墓出土的一支金钗》一文考证了一支明代早期金钗,该金钗出土于重庆江北大竹林明墓,经过钗面装饰题材的重新审视,将其重命名为“金瀛洲学士图掩鬓”(图10)。金钗的背面刻有七律一首,颂间四句,末署“岁在戊申仲冬吉日造”。七律题作“三学士诗”,诗曰:“冠世文章绝等伦,瀛洲学士盛时人。玉堂金马声名旧,明月清风气象新。阆苑朝回春满袖,宫壶醉后笔如神。平生自是承恩重,每赐金莲出禁宸。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长生不老年年在,松柏同岁万万春。”(图11)此钗“三学士诗”的“学”字不是“上夂下子”,而是“上文下子”的写法。
  由此可见,“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的诗句自北宋创作之后,经过宋金元时期的广泛传播,已经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却随着审美的改变以及明清诗词枕的式微,使得此类诗句渐渐退出诗词瓷枕的装饰纹样,成为一个时代特定地区流行的印迹。到了明初,虽然在文化上依旧传承,却逐渐转移了附着的物质载体。而从最开始的“學”到出现“上夂下子”和“上文下子”的俗写“学”字,其书写的变化也将成为时代考证的一种证据据,以辅助我们更全面地去鉴别宋元时期的陶瓷器。
  3.3诗词传播
  唐宋两代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度,奠定了陶瓷诗词枕出现的根基。宋代市民阶级的兴起,更加注重通俗易懂地表达思想感情。宋代话本小说流行,内容涉及面广、包容量大,既有广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也不乏精彩的神话传说、奇闻逸事,极大地满足了市井百姓的精神需求。金元时期讲史说书越发普及流行,并从讲、说发展到唱和演,形成了集歌唱、道白、舞蹈、音乐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即金曲子词和元杂剧。
  与此同时,宋元时期北方民窑常常会将流行的诗、词、曲、谚语作为装饰题写在瓷器上,尤其是在陶瓷枕。陶瓷诗间枕作为一种寝具,在社会上广泛流通,不但迎合了市场的需要,还拓宽了诗词传播的渠道,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面貌。这客观上推动了诗词文化在民间的传播,并促进了陶瓷诗词枕的盛行。“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作为这一时期较受青睐的词句,常常被用作文化传播的装饰文字,书写在诸多瓷窑的典型器物之上,这为带有这类文字的器物的年代和产地情况,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信息。
  通过考古材料和史料文献的综合运用与分析,对“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瓷枕装饰文字和特殊书写体流行时代的鉴赏,不仅为平阳窑瓷枕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参考证据,也为鉴别带有同类文字装饰器物的制作年代,提供了辅助断代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收藏、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珠海宝镜湾自1989年发现后一直受到考古界的关注。本文综合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宝镜湾岩画的图案内容、制作工具、形成年代、岩画保护及与宝镜湾史前遗址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  ● 发现与分布  宝镜湾岩画位于珠海市南水镇高栏岛的西南部,南迳湾以南。这里一块岩石上凿有一圆形图案,被称为“宝镜石”,因此将海湾称为宝镜湾。距海湾不远有一座海拔157米的风猛鹰山。宝镜湾岩画就分布于风猛鹰山和附近的海滩上
期刊
在中国美术史上,画过《长江万里图》的名家不在少数,根据美术文献《张氏四种》记载,郭熙、夏珪、范宽都画过《长江万里图》。根据美术文献《书画记》记载,燕文贵、江参、周杞、赵黻都画过长江万里图。根据美术文献《珊瑚网》记载,王蒙画过《长江万里图》。《江村销夏录》和《江村画目》记有周东村的《长江万里图》。根据美术文献《習苦斋画絮》《归石轩画跋》《虚斋名画录》记载,巨然画过《长江万里图》。《论画绝句》记有项圣
期刊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苏区发行了一套米票,它的发行是当时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形势下的特定产物,是今天我们研究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史和经济政策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这套米票从1934年3月开始发行,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共发行了八两(图1 )、九两(图2 )、拾两(图3 )、十一两(图4 )、一斤(图5 )、一斤二两(图6 )、壹斤四两(图7 )、一斤六两(图8
期刊
对于古代帝王来说,死是和生同等重要的大事,“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造就了一座座宏伟壮观的王陵。每个王陵都是一座珍贵的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从王陵的陵园设计中也能窥探到许多历史文献中不曾记载的重要信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山国国都灵寿古城遗址中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其中有一件“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引起了建筑史学家的广泛关注。  《周礼·冢人》曾记载,“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
期刊
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誉。该窑创烧于北宋中期(1015-1070年),其窑址坐落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而宋时磁县称磁州,故此得名 且磁州窑以瓷枕最为著名,并流行于北宋、金、元时期,距今已有千年梦华瓷枕以白、黑两色的白地黑花为主色调,独特的民族特色显著。枕底通常有“张家造”“李家造”“王家造”和“陈家造”等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的花鸟禽兽外
期刊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齐国文化遗产自然也就成为一座取之不竭的工艺和艺术宝库,但当代研究侧重于对器型的比较学研究,至今对齐国青铜器审美和制造工艺问题研究不丰富,让我们通过一件青铜汲酒器来研究齐国青铜工艺水平和艺术特点。  1992年临淄区永流乡商王村M1号女性墓中出土一件青铜汲酒器(1 )(图1 )。该器通高65.2、外直径1.4、内直径0.8、球形器腹径7.2厘米,整体造型为竹节形,腹
期刊
东汉末年,随着制瓷技术的进步,瓷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日常用器屮的地位。到北朝时期,河南、河北与山东地区广泛吸取南方瓷器烧造工艺,又融汇当地汉晋釉陶技术传统,在变革与尝试中成功烧制出了具有当地艺术特色的青釉、黑釉、褐釉以及白釉等瓷器品类,尤其是青瓷的成功烧造,代表了北方青瓷的独特釉色特征。  根据考古资料,北方地区的巩义窑、相州窑、邢窑、磁州窑、淄博窑等窑口均成功创烧了北朝时期的青瓷,并在造型、釉色
期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文化对国家的重要性。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教育引发观众美感经验,进而认知真善美的生命真理,因此,在社会教育功能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天,随着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与社会的关
期刊
我国古代的三彩枕,是指从唐代至清中期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瓷枕。其先素烧胎体,再在胎体上施彩釉后低温烧成,釉色呈黄、绿、白、酱等多种色彩,以北方窑口烧造为主。三彩枕有匣钵、支垫具、垫饼等装烧工具,侧面上遗留有三枚支钉痕,表明是用三岔形支钉支撑、侧置入窑烧制而成。它们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特别突出的是在装饰方面的表现,图案亦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并且根据其器型可分为箱形三彩枕、像生三彩枕两大类,造型各异。 
期刊
辽朝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强大政权,共存在二百余年,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辽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还是医学、建筑、手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通过赤峰博物馆馆藏的几件三彩器精品,来探析辽代陶瓷业的发展。  内蒙古赤峰地区是契丹族的发源地和核心统治地区,这片土地见证了契丹族由弱变强,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部过程;见证了辽的四邻邦交,草原丝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