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企到民企,高管们亲述职场中的风风雨雨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b3560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干了,再见!”
  在一家民企的办公室里,营销副总裁Derek直接向创始人提出了辞呈。
  Derek辞职的理由,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显得过分简单。这只是一个平凡工作日的中午,Derek带着他的下属们一起到办公楼下找了家餐厅吃饭,但在回来后,创始人却把所有人挨个叫进办公室破口大骂,原因是创始人并没有跟着一起去餐厅,而是坐在办公室里吃了盒饭。
  平心而论,Derek吃饭的时间真的不算长。
  “我们就吃了一个小时,12:30出去,13:30回来,但他觉得你们中午出去吃饭,代表不努力,你们的业绩又没那么优秀,为什么不能在办公室吃饭?”Derek说道,“如果要求员工中午不能出去吃饭,我同意,那就提前颁布规定。但你不能说没有任何规定,只是因为你今天心情不好,看到别人出去吃饭也要找茬。”
  可是Derek的老板,或者相当一部分数量的民企老板,他们往往是“唯我独尊”主义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怒火中烧的情况下,更不会接受Derek的摆事实讲道理。
  当老板继续用侮辱性的语言发飙,当Derek再次讲理未遂,在继续忍耐或直接离开之间,Derek选择了后者。
  如果深究Derek的离职原因,这次带下属去楼下吃饭,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过去两年多的工作期间,有太多的不满被不断积累,直至最后愤而离职。
  Derek的履历可谓足够光鲜,他曾在财富500强的外企深耕二十多年,担任销售总经理的工作。46岁时,Derek离开外企,加入了这家不到50人的高科技创业公司,希望能跳脱外企工作偏于执行层面的限制,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但理想总是丰满,现实又太过骨感。
  Derek在这家民企里没能实现期望中的“多做点事”,反而是处处受限,经历了太多不如意。外企高管融入民企究竟有多难?本刊为此开展了系列调研访谈,寻找外企高管进入民企背后冲突与矛盾的真相。

- 01 -越级管理与信任度养成


  越级管理是Derek及许多外企高管在进入民企后都会碰到的问题。
  在Derek进入民企前,他与创始人其实聊得格外融洽。民企老板希望Derek能将外企销售团队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带入民企,Derek也与老板分享了多年来目标管理的心得。
  但当Derek打算放开双手大干一场时,却遭遇了来自民企老板方的层层阻碍。“为什么你的销售团队不见了?”“你下面有两个销售昨天没打卡,你知道吗?”
  Derek试图向老板解释:我们之前谈好的是目标管理,销售就该多往外跑,只要完成业绩,打卡其实不重要,要抓大放小。
  可当初那个与Derek共同期待目标管理的老板却变卦了,他告诉Derek,打卡这些就是细节,魔鬼都在细节里。
  “我不讨论对错,如果按照你的模式,你请我来干吗?你按你的模式管就完了,”Derek说道,“目标有吗?有。但是他同时要管你的过程,到最后主观能动性完全丧失了。”
  与Derek有相似经历的高管不在少数。Young离开外企后,在民企做得风生水起,但当谈起越级管理时,表示类似的老板太多了,他还碰见过民企老板连一张发票报销,或是办公室的植物有没有按时浇水,全都要过问。
  Young说道:“就职业经理人而言,我们当然是希望老板不要伸手,因为越级指挥的时候,被越的那一级很难受,而且下面的人也肯定愿意向老板汇报,这会直接影响被越级高管的威信。”
就职业经理人而言,我们当然是希望老板不要伸手,因为越级指挥的时候,被越的那一级很难受,而且下面的人也肯定愿意向老板匯报,这会直接影响被越级高管的威信。

  Young提出了一个委婉的解决方法:“我会侧面告诉老板我的观点,老板如果采纳,又按照我的想法去下指令了,那么不管谁发布命令,对我而言都一样的。老板如果不采纳,那我也提前沟通过了,不能到最后怪我没有帮忙。”
  在Young看来,解决越级管理的方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时间,逐步增强老板对于高管的信任度。在最初磨合期间,老板的放权会相对较少,但随着磨合越来越多,高管也能逐渐拥有更多的决策权。
  但在这份等待与磨合的过程中,与其说是考验外企高管们的能力,倒不如说是考验这群履历光鲜的精英们的耐心与耐受力,即使心中再不情愿,也依然要对民企老板突如其来的越级管理放低自尊,笑脸相对。

- 02 -“一言堂”下的顺从、沉默与回怼


  事实上,进入民企后,需要外企高管们放低自尊的,并不止于越级管理一件事。提到民企老板的特质时,很多人会不可避免地想到“一言堂”。
  高管Zack曾碰到过一件他认为很“荒谬”的事。
  民企老板让他在一个月内,完成本该6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老板认为可以按照他给出的方向,做一个简化版,但Zack却深知这不可能。在与老板反复沟通未果后,他直接回答了“不行”。
  这句“不行”虽然让Zack坚守了专业性,却也激怒了老板。一位高管教练评论道:“外企高管就是太专业了,想要事事做到完美,但这是非常依赖于环境的。”
  Zack的做法只是少数,更多高管选择了听从老板。
  在外企工作十几年的Leon谈及进入民企后遇到的类似事情时,显得相当佛系。他说道,当一个月后,老板终于恍然大悟此路不通时,他虽然难免会在心里想“我当初就知道这结果了,可你就是不肯听,非要固执己见”,但更多时候,他认为还是要外企高管自己学会释然。
  Leon表示:“这就是现实,你要这么去想:老板也是人,他也会作出错误决定,对吧?很多民企老板成功都有他的特质,他非常追求成功,即便有的方法不太行,也要为了那万分之一的可能去试一下,所以在民企,还是要先执行。”   Derek则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曾有朋友告诉Derek,让他向其他民企高管看齐,即在老板发布了一个拍脑袋的任务时,先答应下来,事后再逐步反馈,反正大家都这么做。
  但Derek始终做不到,他坚定地认为Commitment is commitment,在“听从老板”与“听从专业”之间,他选择沉默。
  “我可以选择不说,但是我不会说假話。明摆看着就不靠谱,你非让我说他靠谱、他伟大,我说不出来。我可以去做,但我不会承诺任何事,因为我在行业里有自己的口碑和声誉,我不会答应做不到的事,更不会违心唱赞歌。”

- 03 -唯命是从与政治错误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在民企中,类似Zack当面反驳老板这件事,是必然的“死亡选项”吗?
  在我们的访谈中,没有任何一名外企高管赞同当面驳回老板,即使连Zack自己,也承认他当时早就有了离职的心,所以才会正面回怼。这个回答也不难理解,毕竟很多时候,反驳民企老板这件事,本身就是对权威的一种挑衅,属于一种政治错误。
  Derek将民企老板比喻成了“皇帝”:“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老板皇帝化,员工太监化,所以在外企干久了的,真的会很不适应。”
  雍正曾直截了当地在《御制朋党论》中说:“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
  在Derek看来,这份卑躬屈膝的奴性与劣根性在民企中被再次激发,“外企无论是多大的老板,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只要我有足够的论据和论证的过程,都可以直接说出来。我遇到的绝大部分的高管都是属于这一类:你讲的有道理,然后就会同意你。用英语说,外企属于Nothing Personal,但是在民企,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是Everything Personal。”
  不只是Derek,众多高管都提到了这些民企与外企文化的迥异。在外企与民企都深耕多年的Luis表示,外企的文化会更照顾人的感受,但民企的文化则不同。
  “例如做一个绩效沟通,外企的做法是先让你陈述一下,了解背景、你的想法,会关注你情绪的变化,但民企可能上来就劈头盖脸把你骂一通,上来直接谈目标——为什么这个没做到?”
  我们和高管教练、外企高管、高管猎头等众人讨论过这件事,得到的回答是:既然选择了来到民企,必然要接受文化上的差距。“外企人其实享受的是组织发展百年积累的红利,再加上都是职业经理人,所以相对来说压力较小。但民企老板全是靠自己打拼,这是完全不同的。还是多一些理解吧。”一位外企高管表示。
  同时,民企老板也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企业中倡导更为公开平等的文化。Luis表示:“为什么很多外企高管空降后离职了?就是因为人是有情绪的,你不关注人,你不关注他的情绪,你让他带着情绪做事,他一定做不好事。”

- 04-荒腔走板的规则与经验主义


  除了压抑的文化以外,民企流程管理上的混乱,也往往让外企高管感到无奈。
  在提到外企时,人们往往会想到漫长的SOP及程式化的OA审批。IBM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句名言:所有员工都非常重要,但并非无可替代。因此常规的理解是:从外企到民企,意味着规则制度的众多落差与缺失,外企规矩繁多,民企规则贫瘠,自然会感到不适应。
  但有趣的是,在访谈中,多名外企高管告诉我们,其实民企才是规则最多的地方,规则数量远远超出了外企。
  Derek表示:外企的规则制定方法是自上而下,从面到线到点,但民企的规则制定方法是自下而上,老板今天发现有个问题,立刻让办公室过来,制定个政策流程,明天又有问题,就再制定个新流程,反复在补丁上打新补丁,“不信你去看,5年到10年的民企,你把流程文件都打出来,有没有一个人能把所有流程说清楚的?简直浩如烟海”。
有个关于加班的有趣的事,老板经常会看到下面人比自己先走,这不可以。然后他也不说,但你慢慢会发现,昨天谁走得早,第二天一定会找理由骂他。

  当规则与规则彼此冲突,或是难以逻辑自洽时,最终只能导致民企规则虽然多,却都被束之高阁,根本无法应用。而这也造就了Derek口中的民企经验主义横行,毕竟,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那就只能凭感觉了。
  Derek说道:“有个关于加班的有趣的事,老板经常会看到下面人比自己先走,这不可以。然后他也不说,但你慢慢会发现,昨天谁走得早,第二天一定会找理由骂他。”
  这份规则的混乱与经验主义的横行,让深受外企文化影响的Derek感到格外不适应,“我还是希望能规范。在民企,有时老板一声令下突然要求全员开会,就算你真的在忙,也得放下手中的事赶过去,结果所有人都到了,老板还没到。我希望沿用外企的方式,开会前先彼此沟通一下,再发个邮件预约会议时间,有需要就加班,没需要就可以走,大家凭规则,不要凭老板的个人感觉。”

- 05 -办公室政治里的“小人”们


  当老板习惯了“凭感觉”,凭感觉认为你需要加班、凭感觉认为现在需要开会,这份“凭感觉”便给办公室里的“小人”们制造了机会——他们像苍蝇一样,嗡嗡地围绕在老板周围伺机而动,试图通过传闲话、拍马屁,左右老板的“感觉”。
  办公室政治是一个所有职场人都绕不开的话题,但在Derek看来,外企与民企的办公室政治有很大的不同。
  Derek指出,外企人更多采用的是通过高段位的体贴话术讨好老板,“奉承话连旁边人听着都很享受,拍马屁拍得天衣无缝,你不得不佩服。技不如人,你也得认”,但在民企的办公室政治则被他形容为“下三滥”,威胁同事、举报同事的行为更是层出不穷。
  “我曾去过一家创业公司,就有人天天在观察你在干什么。他自己不干活,主要目的就是把你搞掉。这就是我觉得最不可理解的,因为外企不管如何,最终要凭profession和业绩说话,但民企凭老板个人好恶,这种在外企难以立足的人,却能在民企靠传话成为‘红人’。”   与Derek遇到暗戳戳的“耳报神”不同,Victor所遇到的,是来自同僚直接明晃晃的威胁。
  事情起源于Victor推行的公司内部改革。
  推行改革必然会触犯到一些老员工的利益,因此当空降兵Victor在会议室里对各位高管宣布改革细节时,有一位高管直接对Victor说:“Victor,你可能不太了解我们这家企业。在你之前,有好几位高管同样坐过你这个位置,但是他们都走了,因为我们不认可。”
  Victor没有选择让步,他的回应客气却强硬:“我刚来还不熟悉,如果我们观点有分歧,可以相互探讨,但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公司好,我想这是一致的。”
  Victor介紹道,如果在外企,这份改革是最终会落实为100%的规则制度化,但在民企中,他选择了“90%规则+10%浮动空间”的模式,这份浮动给予老板根据个人感情因素进行调整的空间,包括对一些共同打江山的老员工,或是家中亲戚的宽容。
  “但老板之所以招我进来,而且一进来就推行这份变革,说明老板自己意识到了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招一个没有利益关系的外人推行变革。如果我因为其他人的意见而停止变革,或是和其他人拉帮结派,那老板首先就不会同意。”
  在Victor进入民企一年后,有一天,老板突然对Victor说:“你知道在过去一年里,有多少人来找我说过你吗?”
  Victor笑道:“其实我早预料到,一定会有人打小报告。我还是很幸运的,因为不仅是我顶住了压力,顺利推行改革,同时老板在那一年里也顶住了压力,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宽容度。”
  ※※※※※
  新的一天又来了,原外企高管们再次开启了在民企中忙碌工作的一天。
  当被问及是否想过回到外企时,这些高管们的回答各有不同。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好老板的Victor,以及前不久刚在民企中得到晋升的Young,肯定地表示还会继续留在民企;那位面对老板一言堂态度佛系,表示“要理解老板也是个人,是人都会犯错”的Leon,则保守地回复先磨合,暂时不想其他的;Derek则坦诚道:“我想过,其实我现在就在想,要不要回到外企。”
  虽然高管们在回归外企方面想法迥异,但他们纷纷表示,如果遇到了与自己观念确实相左的民企老板,肯定会选择跳槽,千万不要勉强自己不情不愿地留着。这些外企高管们对于跳槽并没有太多的纠结,“如果真的各方面都合不上拍,干嘛还耗着,浪费彼此的时间?”类似的观点被反复提及。
  这份果敢是许多打工人,包括这些高管的下属们都不曾拥有的。这一方面来自他们对自身背景的自信。Derek表示:“我有那么光鲜的履历,那么好的背景,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另一方面,则来自长期在讲究平等与开放的外企中工作后,对于尊严的重视。
  Derek说道:“每个人的生存方式都不一样,有些人会觉得尊严高于一切,我觉得我自己也是。员工不是卖给你了,尊重很重要。所以我有时候会开玩笑,我说这份工作,对你们真的这么重要吗?”
其他文献
“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囚犯瑞德的经典台词。这句话精准地的道出了生命的意义所在。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世间生灵从出生起就如同被判“死缓”,一步步靠向死亡的整个过程则是“活着”。如何在“死缓”之时“活”出价值,成為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一生所寻求的终极母题之一。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在其撰写的《存在与时间》一
期刊
开会是世界性难题,全球71%的领导者认为,他们所参加的大部分会议是低效的。讽刺的是,他们Outlook上的日历依然从早到晚被各种会议塞满。高效、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会议需要精心的设计,对于管理者来说,会议不仅能帮助解决工作问题,更是一种了解组织行为和状态的方式。  畅销书作家马丁·林斯特龙在新作《常识工作法》中吐槽PPT如何让会议变得更加复杂:严肃地讲,对于这种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的、向全世界受众演示
期刊
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就业者感到“大材小用”、“怀才不遇”而发出的声音不绝于耳,曾经有一项来自国外的“全球工作监察调查”显示,84%的中国人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尽管这项调查备受争议,但联想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研究生争当清洁工、本科生甘做收费员、大学生送外卖、生产一线岗位需要本科以上学历等新闻,有关“大材小用”的话题成为焦点,引发人们对职场自我定位和就业心态的讨论。  管理学上将员
期刊
在如今的时代,用户企业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很多公司都把“用户第一”“用户为王”放在首位,但单纯从字面理解的话,这其实是非常空泛的概念。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和定义用户企业?蔚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对蔚来而言,这家公司提供的不仅是产品,还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与用户产生了后续的连接,如果将蔚来的主线和发展逻辑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蔚来与用户的连接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与用户共创,例如用户
期刊
“是大力投资诸如芯片这样的‘硬科技’,还是划拨一部分财富‘助力’共同富裕?”  这大概是当下很多大型企业面临的“哈姆雷特之问”。相较而言,芯片这样资本、知本密集型产业,所需的投入甚多、风险极大,且又难以在短期见效,从而消止沸腾的批评,更重要的是,与既有业务的战略规划未必兼容。因此,腾讯、阿里巴巴、美团、小米这些“大亦可倒”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纷纷解囊,“助力”乡村振兴、基础教育、碳中和、养
期刊
社交媒体早些年间曾流行过一个小漫画,内容梗概是90%的女生下班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开内衣,释放那件小小的衣物对身体一天的束缚。  内衣作为功能性服装,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为女性胸部提供支撑承托作用之外,还起着塑形的作用,使穿着者的身材看起来更有曲线感。正如时尚产业里几乎没有一种风格能永远流行一般,凸显曲线的内衣在近几年来日渐受到冲击,主打“性感”的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母公司L Bra
期刊
后真相时代的企业实践  在德国,“后事实”一词被评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它意味着人们既不需要事实,也不太关心事实;他们想要的只是情感和时髦,而不考虑实质和真相。  同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提名为年度词汇,用来描画“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形。  这让人想到了爱德曼公关公司每年一次的全球信任度调查。该公司调查四种关键机构的信任度,分别是政府、企
期刊
芯片短缺可能使汽車行业2021年的销售额损失约600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在此番行业危机中,丰田通过对供应商的精细管理,基本避免了混乱状况。  2011年3月,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日本东北部海岸线,造成逾1.5万人死亡,丰田花了半年时间才恢复元气。当时最大的困难之一便是,海啸导致汽车行业主要的芯片生产商、总部位于东京的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的主要工厂停产三个月,引发波及
期刊
编者按:2000年后,当日企纷纷将目光投向“次世代管理人才培养”的时候,日本人力资源研究机构Recruit Works 研究所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了一项长达五年的系列研究。在2000~2005年间,其旗下的电子期刊Works中开设了一个名为“领导的轨迹”专栏,每期邀请一位日企CEO进行深度访谈,请他分享自己成长为高管的经历,共计30篇。本篇为这一系列访谈研究的最后一篇。文中,该策划的负责人古野庸一回顾
期刊
每当经济面临又一场强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先知先觉者先于所有的人察觉到地壳的轻微颤动,并因此行动起来,而这样的行动看上去是那么鲁莽,甚至有些愚蠢。经营渡船的范德比尔特瞥见铁路的妙处,迅速转航,终成一代铁路巨头;小托马斯·沃森在人们尚不知计算机为何物的时候,就预见到它的无所不在,造就了信息业的多年霸主IBM公司。强震来临前的先知先觉者  杰夫·贝佐斯遭遇的则是网络,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电子商务。他创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