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节目——《新闻直播间》里常与观众见面的女主播,也曾主持过14年《新闻30分》,还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里优雅知性的主考官。二十年来,梁艳端庄娴雅的主持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外界可能不知道,生活之中,梁艳是一个喜欢看书、诵书的“文艺女青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的陪伴下,梁艳不仅实现了自我升华,而且努力带动更多人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朗读天赋*文艺青年
梁艳的朗读天赋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读小学时,语文老师叫她起来朗读课文《狼和小羊》,当小小的梁艳声情并茂地朗读完后,老师不禁拍案称奇。后来,老师干脆把她的这段朗读录成磁带,在每个班巡回播放。
老师慧眼识珠发掘了梁艳的朗读天赋,也为她日后从事播音职业埋下了种子。
1991年,梁艳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朗读也开始从爱好一步步变成了专业。
进入大学之后,梁艳依然勤奋刻苦,每天五六点起床去操场练声。四年时间,几乎从未间断。在她看来,清晨的操场人少空旷,可以锤炼、释放自己,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课余时间的梁艳依然爱读书。“一个时代的书籍,培养了一个时代的人,根深蒂固于这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中。”无论是异国的米兰·昆德拉、尼采、村上春树,还是民国时期的张爱玲、鲁迅、钱钟书;无论是广受女性读者喜爱的张晓风、三毛、陈染,还是沉甸甸的《百年孤独》《飘》《尘埃落定》……梁艳一路上都在与书为伴。直到现在,依然会抽空读书,她说最近在看《三体》和东野圭吾的小说。她在自己的作品《另岸的风景》中写道:“我的情感就像蜘蛛吐出的丝,紧紧贴附在主人公的胸口,随着他的心脏勃勃跳动;当书中的人物在沉重的命运面前绝望地哭泣时,我的泪水也跟着落了下来。”
新闻主播*文学作家
1995年《新闻30分》改版,成为当时直播时间最长的新闻栏目,并在当年跻身央视十大栏目之一。刚刚大学毕业的梁艳有幸参与到新闻传播的改革浪潮之中。
对于那时年轻的梁艳来说,每天的工作就像上战场。早上7点到岗后,化妆与配音同步进行。当时央视没有配备专业的化妆师,也没有专门负责配音的播音员,常常是化几笔妆,就跑到配音机房为新闻视频配音,一上午在化妆间与配音机房不停奔忙。节目组的记者们“抢”新闻的意识很强,当天采制的新闻都希望能够当天“新鲜出炉”,于是播音员就要尽量拖到最后时刻,为新闻配完音之后再进演播室直播。梁艳说最险的一次是差四十秒就到十二点时,她才从配音机房配完音往演播室跑,刚一坐定,《新闻30分》的片头曲就响起来了。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3年新闻频道开播。新闻编播程序正规化后,梁艳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书为伴了。
而且这次,不仅是读,她还开始了创作。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她推掉了几乎所有应酬,每天下班直接回家写作。
终于,《另岸的风景——梁艳的小说&非小说》悄然问世。这部作品让大家在惊叹于这位新闻女主播的才情之余又不禁感慨,“你哪来这么多的时间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梁艳只是笑而不语。
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她的作品充满了真诚,贴合自己的成长轨迹并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她的小说,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们情感的律动;她的散文,也为读者立体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的自己。生活中的梁艳,热心善良,乐于分享。她会耐心回复观众的来信,喜欢为朋友们当红娘,喜欢看中外经典电影,还喜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她的笔下,时不时会流淌出她对于人生的一些思考,比如:“行走名利场,有谁能说自己得到的比失去的多?有谁能说现在的成熟是真,过去的单纯是傻?总是在期盼、寻觅、追求中越发迷惘,而再回首,来时路却早已模糊不清。”等等 。
她的书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聚光灯外的梁艳,也让更多的人觉得她不仅可敬,而且可亲可爱。一位观众就曾在寄给梁艳的书中夹了这样一张纸条: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这也是对梁艳最好的肯定。
新闻工作者*文化传播人
2009年梁艳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来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梁艳说,这一年的收获就是“开眼界、学本领”。
在美期间,梁艳曾作为评委参加了北美地区“汉语桥”的选拔赛,她亲眼目睹美国大学生中掀起的汉语学习热潮,亲身感受到教授汉语的中国教师发自肺腑的自豪感。她也看到友人不辞辛劳,坚持节假日送孩子去补习汉语;更有华人夫妻宁愿分居两地,为的是让孩子能回国接受基础教育——大家都说“一出国就爱国”,此话不假!
梁艳回国后开始主持《新闻直播间》,这档新闻节目时效性强,涉猎范围广,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节目中突发事件较多,经常需要与前方记者或者专家连线,播报新闻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有了更多的互动和解读;网络热点也经常会出现在电视新闻中,被深入报道或者被求证,而这些新变化成了电视新闻的“第二生命力”。作为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梁艳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二十多年,对新闻也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她认为,作为一个新闻播音员,首先要对新闻稿有自己的理解,每一条新闻都有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意图,只有理解了才能抓住新闻的“魂”;其次,应该有广泛的知识面,博而不专,如此才能在面对各种类型的新闻时游刃有余;最后,需要有很强的短期记忆力,梁艳称之为“呕吐式记忆”,只有在短时间内把内容嚼烂了、吸收了,才能从容地反馈给观众。为了达到这些标准,梁艳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甚至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吃饭时也会习惯性地看两眼铺在餐桌上的旧报纸。
2013年,一档叫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横空出世,一时间引发了全民学习汉字的热潮,当年收视率排名央视第一。如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国家级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影响最广的文化娱乐赛事,梁艳便是这档节目的主考官之一。通过《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等节目,梁艳已经被不少观众所熟知,而担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考官,更为她圈粉无数。节目中的她优雅知性,轻松自如,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梁艳。
通过录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梁艳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进一步让中国的孩子们爱上中国文化呢?此时的她不仅仅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化传播人。她想尽自己一份力,助力中国文化的传承。
在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点评嘉宾张一清先生及众好友关于汉字和文化的交流中,大家逐渐达成了一致意向——创作一部关于汉字的书。不久,这部五卷本的《花草字传》问世了。这套书是国内首套可以随时听读的“说文解字”类图书,共解说了75个汉字,用文字、声音和图画综合呈现的方式,传递出汉字与中华文明的意韵与优美。梁艳担任了这套丛书的朗读者。书中的每一篇解读都像是一篇意味隽永的散文,而梁艳“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的朗读更为之锦上添花。
没有了播报新闻时的紧迫感,读书时的梁艳是那么从容不迫,云淡风轻。梁艳用她优美的声音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朗读者。她身上的书卷气和深厚的文学积淀,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聆听和感受汉字之美,充盈心灵、丰富生命、受用终生。
朗读时的梁艳,又做回了当年那个“文艺青年”。
但外界可能不知道,生活之中,梁艳是一个喜欢看书、诵书的“文艺女青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的陪伴下,梁艳不仅实现了自我升华,而且努力带动更多人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朗读天赋*文艺青年
梁艳的朗读天赋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读小学时,语文老师叫她起来朗读课文《狼和小羊》,当小小的梁艳声情并茂地朗读完后,老师不禁拍案称奇。后来,老师干脆把她的这段朗读录成磁带,在每个班巡回播放。
老师慧眼识珠发掘了梁艳的朗读天赋,也为她日后从事播音职业埋下了种子。
1991年,梁艳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朗读也开始从爱好一步步变成了专业。
进入大学之后,梁艳依然勤奋刻苦,每天五六点起床去操场练声。四年时间,几乎从未间断。在她看来,清晨的操场人少空旷,可以锤炼、释放自己,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课余时间的梁艳依然爱读书。“一个时代的书籍,培养了一个时代的人,根深蒂固于这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中。”无论是异国的米兰·昆德拉、尼采、村上春树,还是民国时期的张爱玲、鲁迅、钱钟书;无论是广受女性读者喜爱的张晓风、三毛、陈染,还是沉甸甸的《百年孤独》《飘》《尘埃落定》……梁艳一路上都在与书为伴。直到现在,依然会抽空读书,她说最近在看《三体》和东野圭吾的小说。她在自己的作品《另岸的风景》中写道:“我的情感就像蜘蛛吐出的丝,紧紧贴附在主人公的胸口,随着他的心脏勃勃跳动;当书中的人物在沉重的命运面前绝望地哭泣时,我的泪水也跟着落了下来。”
新闻主播*文学作家
1995年《新闻30分》改版,成为当时直播时间最长的新闻栏目,并在当年跻身央视十大栏目之一。刚刚大学毕业的梁艳有幸参与到新闻传播的改革浪潮之中。
对于那时年轻的梁艳来说,每天的工作就像上战场。早上7点到岗后,化妆与配音同步进行。当时央视没有配备专业的化妆师,也没有专门负责配音的播音员,常常是化几笔妆,就跑到配音机房为新闻视频配音,一上午在化妆间与配音机房不停奔忙。节目组的记者们“抢”新闻的意识很强,当天采制的新闻都希望能够当天“新鲜出炉”,于是播音员就要尽量拖到最后时刻,为新闻配完音之后再进演播室直播。梁艳说最险的一次是差四十秒就到十二点时,她才从配音机房配完音往演播室跑,刚一坐定,《新闻30分》的片头曲就响起来了。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3年新闻频道开播。新闻编播程序正规化后,梁艳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书为伴了。
而且这次,不仅是读,她还开始了创作。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她推掉了几乎所有应酬,每天下班直接回家写作。
终于,《另岸的风景——梁艳的小说&非小说》悄然问世。这部作品让大家在惊叹于这位新闻女主播的才情之余又不禁感慨,“你哪来这么多的时间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梁艳只是笑而不语。
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她的作品充满了真诚,贴合自己的成长轨迹并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她的小说,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们情感的律动;她的散文,也为读者立体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的自己。生活中的梁艳,热心善良,乐于分享。她会耐心回复观众的来信,喜欢为朋友们当红娘,喜欢看中外经典电影,还喜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她的笔下,时不时会流淌出她对于人生的一些思考,比如:“行走名利场,有谁能说自己得到的比失去的多?有谁能说现在的成熟是真,过去的单纯是傻?总是在期盼、寻觅、追求中越发迷惘,而再回首,来时路却早已模糊不清。”等等 。
她的书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聚光灯外的梁艳,也让更多的人觉得她不仅可敬,而且可亲可爱。一位观众就曾在寄给梁艳的书中夹了这样一张纸条: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这也是对梁艳最好的肯定。
新闻工作者*文化传播人
2009年梁艳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来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梁艳说,这一年的收获就是“开眼界、学本领”。
在美期间,梁艳曾作为评委参加了北美地区“汉语桥”的选拔赛,她亲眼目睹美国大学生中掀起的汉语学习热潮,亲身感受到教授汉语的中国教师发自肺腑的自豪感。她也看到友人不辞辛劳,坚持节假日送孩子去补习汉语;更有华人夫妻宁愿分居两地,为的是让孩子能回国接受基础教育——大家都说“一出国就爱国”,此话不假!
梁艳回国后开始主持《新闻直播间》,这档新闻节目时效性强,涉猎范围广,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节目中突发事件较多,经常需要与前方记者或者专家连线,播报新闻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有了更多的互动和解读;网络热点也经常会出现在电视新闻中,被深入报道或者被求证,而这些新变化成了电视新闻的“第二生命力”。作为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梁艳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二十多年,对新闻也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她认为,作为一个新闻播音员,首先要对新闻稿有自己的理解,每一条新闻都有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意图,只有理解了才能抓住新闻的“魂”;其次,应该有广泛的知识面,博而不专,如此才能在面对各种类型的新闻时游刃有余;最后,需要有很强的短期记忆力,梁艳称之为“呕吐式记忆”,只有在短时间内把内容嚼烂了、吸收了,才能从容地反馈给观众。为了达到这些标准,梁艳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甚至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吃饭时也会习惯性地看两眼铺在餐桌上的旧报纸。
2013年,一档叫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横空出世,一时间引发了全民学习汉字的热潮,当年收视率排名央视第一。如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国家级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影响最广的文化娱乐赛事,梁艳便是这档节目的主考官之一。通过《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等节目,梁艳已经被不少观众所熟知,而担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考官,更为她圈粉无数。节目中的她优雅知性,轻松自如,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梁艳。
通过录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梁艳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进一步让中国的孩子们爱上中国文化呢?此时的她不仅仅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化传播人。她想尽自己一份力,助力中国文化的传承。
在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点评嘉宾张一清先生及众好友关于汉字和文化的交流中,大家逐渐达成了一致意向——创作一部关于汉字的书。不久,这部五卷本的《花草字传》问世了。这套书是国内首套可以随时听读的“说文解字”类图书,共解说了75个汉字,用文字、声音和图画综合呈现的方式,传递出汉字与中华文明的意韵与优美。梁艳担任了这套丛书的朗读者。书中的每一篇解读都像是一篇意味隽永的散文,而梁艳“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的朗读更为之锦上添花。
没有了播报新闻时的紧迫感,读书时的梁艳是那么从容不迫,云淡风轻。梁艳用她优美的声音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朗读者。她身上的书卷气和深厚的文学积淀,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聆听和感受汉字之美,充盈心灵、丰富生命、受用终生。
朗读时的梁艳,又做回了当年那个“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