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课堂上,就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解放他们的大脑、嘴巴和双手,让他们乐于去想、去说、去做。
  一、设疑一提出开放性问题的过程
  语文教学让学生读书是最重要的一环,而学生却普遍忽视它。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读课文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善于设疑,在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少一点约束性,多一点开放性,这主要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
  1.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思考题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长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的快捷。这就是说,作为老师,课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这样就可以引爆学生的思维。这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设计的思考题不仅要新颖,而且要深入浅出
  根据《课堂教学技能》一书中的分类,可以依次提出事实性问题、经验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评析性问题。特别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较难理解,更需要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性。
  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小说时,首先提出了事实性问题:
  写了哪些人?这些人物有何变化?又提出了经验性问题:指出文中对比的地方,然后提出创造性问题:最后三段有什么作用?最后提出评析性问题:从本文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这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认识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思考一发散思维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乃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的过程。这种提取意义的过程就是一种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義,这其中不能缺少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己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这就更离不开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应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应引导他们运用发散思维自己发现问题。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体验到发明创造的乐趣。
  三、讨论一比较优选的过程
  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发散思维,已经对问题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但这些理解是否恰当呢?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比较,优选,集中到最佳答案上,或把几种答案综合成最佳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诱导学生主动出击,阐述自己的观点,广泛地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多维信息交流,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在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肘,我问同学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谈了自己的收获,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选出八种观点,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同学比较、鉴别,选出适合课文内容的答案。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辩论,认为“明白了天有不测风云”的说法离主题太远,“了解了农民阶级的悲惨,地主阶级的邪恶”说得不准确:“学会了用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方法”,“了解了穷人的悲惨遭遇及当时社会的黑暗”等观点则是正确的。
  总之,语文课上让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优选,这就把封闭式的课堂变成开放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的双向交流,还有生生交流,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达成共识。
  四、点拨一提高升华的过程
  叶老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点拨法。它立足于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体现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前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认真自学了课文,并且对有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这时还需要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他们不可能全部弄懂。此时的点拨,是一个继续创造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升华的过程。
  1.注重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在点拨的时候,重点不在答案本身,而在找出答案的思路方法。如教给学生“三遍读书法”即速读一遍,把握中心,精读一遍,理清思路:跳读一遍,品味语言。针对学生分析人物时只凭自己的主观感受这种情况,指导同学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性格,并且要透过现象,分析人物的本质特征。通过这样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给”的,更不是教师“交给”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就是加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学中要启发想象,鼓励学生联想。
  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运用“设疑—一思考—讨论点拨”的教学过程,积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全体参与,达到人人动手,充分发挥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不仅“学会”了,而且“会学”了,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实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全面主动地发展。
其他文献
针对新时期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做了专题的调查,过半以上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上課不专心,课后作业抄袭应付;考试时不独立完成,抄邻桌,翻材料,采用种种作弊手段,对付考试。  2.涂改成绩单,以虚假的成绩蒙骗家长;冒充家长,在各种汇报单上签署家长大名,欺骗师长。  3.讲假话,以学校为由,骗取家庭钱物,用于上网吧,吃零食;假造家庭事故,骗取老师批假,逃学玩乐。  4.
梨小食心虫在山东龙口当地1年发生3~4代,其钻蛀性强,防治适期难以掌握,危害极重,严重影响着当地的果业生产。为了探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态环保的防治技术,山东省龙口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从《詩刊》七月号上,讀到詩人田間的一篇說唱詩《铁大人》,作者在“附記”中說明,这是和曲艺演員合作的成果。这首詩,从表現形式、語言以至节奏、音韵,都有曲艺唱詞的特点,
由云南民族学院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学会联合主办 ,云南民族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理论学会承办的首届“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与科研讨论
能说会道的演员以哑巴的手势对话一场滑稽的哑剧实质是明智含蓄的暗喻无言的双唇一张一闭一片在另一片上面社会动态于一个过程显示我们说话的缺陷我们行动的丑陋哑剧模仿得
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高中化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
山西省城市职工独幕话剧首次观摩演出会,十月十六日在太原开幕,于十月二十七日胜利闭幕。参加演出的有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四个市的代表队,共一百五十四人,演出了“交班
对隐喻性话语(mataphorical expression)运作机理的探究一直为学者所重视,古今中外都是这样。这方面,当代影响力最大的理论当推“映射论”和“合成论”。莱可夫(G.Lakof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