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开关532nm、755nm激光联合治疗脂溢性角化病321例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19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一般发生于30~40岁以后[1],影响美观。2002年10月~2006年6月,我们采用Q开关激光治疗321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仪器
  
  1.1 临床资料:321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其中女261例,男60例,年龄42~82岁,平均为59.2岁,病程3~37年,
  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手背、颈部、双臂,面积大小:1cm×1cm~2cm×2cm。皮损颜色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色的扁平丘疹或斑块,境界清楚。
  1.2 治疗设备和参数:①四波长美肤激光治疗仪:治疗脂溢性角化病采用波长532nm,脉宽10ns,光斑直径2mm,频率2~5Hz,能量密度6.0~9.0J/cm2;②凯黛乐激光治疗仪:波长755nm,光斑直径12mm,能量标准:±14%,冷冻DCD罐的脉宽30ms,延时20ms,能量密度16~24J/cm2。
  
  2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2.1治疗方法:术前清洁皮肤,常规消毒。根据患者皮损颜色深浅及高出皮面的程度,先用波长532nm的激光治疗,一般采用光斑直径2mm,频率2~5Hz,能量密度6.0~9.0J/cm2。选择合适的能量密度,垂直照射皮损,光斑重叠不超过10%,治疗1~2次,术后涂红霉素软膏,嘱患者避免沾水,外出时注意防晒。7~20天后痂皮自行脱落,间隔1个月后行再次治疗。但治疗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故再采用波长755nm激光器进行全面部治疗,能量密度16~24J/cm2。根据患者肤色选择合适的参数,一般从低能量做起,肤色深的患者选择低能量,肤色浅的患者能量高出2~4J/cm2,治疗以患者皮肤微红为宜。治疗3~4次,间隔时间30~45天。一般患者532nm激光治疗2次,755nm激光再治疗3~4次后结果满意。故以两种激光治疗仪联合治疗5~6次设定为一个疗程。治疗无效者行第二个疗程治疗,增加755nm激光治疗的次数。
  2.2疗效判定标准[2]:治疗前观察记录皮损分布情况,数目及颜色(肤色,淡褐色,褐色,黑色)每四周复诊一次,观察皮损消退情况及副作用,以便行下一次治疗。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显效:皮损消退≥70%;有效:皮损消退30%~50%;无效:皮损消退<30%。
  
  3结果
  
  321例患者采用两种激光联合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痊愈310例(96.57%),显效11例(3.43%),显效患者仍有少量色素沉着,增加2~3次755nm激光治疗后均痊愈。所有患者治疗后皮肤光老化的外观也出现了明显改善,毛孔缩小,皱纹减淡,皮肤纹理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皮肤松弛度也较治疗前改善,所有病例随访半年后均未复发。典型病例照片见图1~2。
  
  4讨论
  
  随着选择性作用理论的提出和激光技术的应用,对于色素性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被临床应用得到证实[3]。Q开关532nm、755nm波长的激光可穿透整个表皮,且易被黑素良好地吸收,调Q技术可使激光仪在极短瞬间释放出峰值功率很高的能量,因此治疗中不会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细胞框架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其后的炎症反应过程中,部分色素颗粒随表皮移行至体表被清除,大部分色素颗粒碎屑被巨噬细胞吞噬,经淋巴系统转运,被代谢排出体外。而被清除了色素颗粒的细胞,可在较完整的细胞框架的基础上,很快得到修复[4]。治疗中选用倍频532nm波长的激光,主要是532nm的激光是黑素良好的吸收峰,这样既达到了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目的,又减少了对真皮组织的损害[4]。选用755nm激光它能很好地治疗532nm激光治疗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和患者本身存在的光老化现象,还能使患者皮肤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重新排列和再生,恢复弹性,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皱纹,缩小毛孔,皮肤变得光滑细嫩的治疗效果[4]。本组资料表明,Q开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疗效明显,安全性好,不留瘢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11-1112.
  [2]金顺福,李莲花,王 鹏,等.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128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6):583-584.
  [3]刘科峰,王艳君,吴玉强.调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403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6):670-671.
  [4]唐 鏖,唐 鸥,刘小意.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220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3):318-319.
  [5]高天文,孙林潮.美容激光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1.
  
  [收稿日期]2007-01-30 [修回日期]2007-08-25
  编辑/李阳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上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在牙周组织内的表达分布,从而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cide,NO)及eNOS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意义。方法:建立大鼠正畸实验动物模型,取其受力牙及牙周组织做免疫组化切片。结果:eNOS随牙齿移动时间的不同其表达分布发生变化,在加力第一天牵张侧的eNOS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核心家庭中Msx1编码区突变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系。方法:运用测序技术检测华东地区核心家庭的Msx1基因全部编码区的突变情况,预测其编码氨基酸的突变频率,比较突变位点在患儿与正常儿童中的分布差异并判断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患者组与父母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核心家庭的数据进行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RR),对含杂合子父母的核心家庭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Msx1
期刊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1997年引进我国后曾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隆乳、面部凹陷充填等手术,近年报道其应用的并发症及投诉逐渐增多,2006年4月被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叫停禁用,本科从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发生并发症而要求取出的患者25例,施行经乳晕切口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女性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黑皮素-1受体(melanocortin-1 receptor, MC-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探讨它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兔抗人MC-1R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测定8例增生性瘢痕,8例表浅性瘢痕和16例同体的正常皮肤标本切片染色后的平均灰度值,分别检测MC-1R在上述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在正常皮肤、表浅瘢痕和增生性瘢痕中,MC-1R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改进的Mckissock法治疗乳房巨大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传统Mckissock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较宽大的垂直双蒂瓣,将传统术式中应切除的内、外侧皮瓣仅削除表皮,保留真皮脂肪组织,形成蒂于乳房下皱襞的真皮脂肪瓣并与垂直双蒂瓣一并充填肿瘤切除后腔隙,经塑形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乳房形态。结果:11例乳房巨大良性肿瘤术后外观满意,无乳头乳晕坏死及其它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
期刊
皱纹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固有性皱纹、重力性皱纹、光化性皱纹、动力性皱纹。肉毒毒素的作用靶点为周围运动神经末梢,通过对乙酰胆碱释放所必需的蛋白质的裂解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从而引起松弛性麻痹,因此对动力性皱纹的效果明确[1];同时,利用肉毒毒素使肌肉麻痹继而发生部分废用性萎缩的特点,可以注射到咬肌,以达到瘦脸的效果[2]。如何改善肉毒毒素注射的效果,提高就医者的满意率,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根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胞外Ca2+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KC)的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作用,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HKC体外培养,应用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MTT等方法检测胞外Ca2+对HKC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并利用钙通道阻滞剂SK&F 96365来研究其作用的可能途径。结果:Ca2+为0.5mmol/L时,HKC呈单层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显示HKC呈低分化状态,当Ca2+为1mmol/L与1.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多发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方法:收集我科2000~2006年间住院治疗的下颌骨多发性骨折患者共67例,对其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下颌骨多发性骨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交通事故为第一损伤原因;伤口I期愈合、骨折对位良好、面型及功能恢复正常者64例,占95%。结论:下颌骨多发性骨折以颏正中合并髁状突、下颌角部发生较多,三维CT成像及坚固内固定技术在多发性
期刊
[摘要]目的: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植入再造阴茎体远端,使形成龟头以改善再造阴茎外形。方法:使用规格型号为0.5cm1×5cm×6.5cm的e-PTFE块状材料雕刻成一上薄下厚,外光内糙的2/3圈圆锥状结构,包绕再造尿道,一期植入再造阴茎远端。 结果:2002年~2007年共完成23例,再造阴茎全部成活,龟头形态良好,无植入物外露发生,2例发生尿瘘,1例因反复伤口感染而取出植入物。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HLA-DR和HLA-DQ分子的含量及其基因型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10例瘢痕疙瘩患者、10例扁平瘢痕患者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LA-DR、HLA-DQ分子的含量;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