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去过四川九寨沟,再去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南川林区,二者美景竟有着惊人的相似。河水清澈奔涌,树木参天蔽日,树下草木茂盛,林间鸟鸣互答……这就是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135.66万亩的辽阔林区,见证着广大林业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
  一枝一叶总关情
  1958年,为响应国家造林绿化号召,来自新疆、青海、北京、河南等地及固原当地的干部、军人、知识青年等,成为六盘山的“林一代”。为找到适宜高寒气候生长的树种,一批批林业技术人员长期吃住在深山进行研究,最终成功引进青海云杉、油松、华北落叶松等针叶树种,这也为日后六盘山地区针叶林的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随着六盘山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1982年宁夏将其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21世纪,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禁牧、生态移民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陆续启动,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得到更加有力有效地保护。
  六盘山林区是黄土高原西部具有代表性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宁夏境内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动植物和水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森林覆盖率达64.5%,活立木蓄积量210万立方米;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年径流量2.9亿立方米,是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有脊椎动物226种、无脊椎动物3554种、高等植物1224种,有着“高原绿岛”“天然水塔”“西北种质资源基因库”的美称。
  为了守护好这颗高原绿色明珠,保护区按照区域划分,成立15个林场,数百名林业人员昼夜巡防。近年来,保护区运用高科技手段,实施24小时监管,有力地提高了保护区防控能力。
  在植树空间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六盘山林业局又开始培育特色苗木花卉。2018年,按照多区域布局、多品种试验、突出主打品种的原则,在挂马沟林场实施以六盘山特色花灌木为主打品种的“四个一”试验示范园建设,共试验示范树种40种。2019年示范海棠等特色观赏植物20余种,对园区水系和管护用房进行治理和提升,建成造型油松示范园150亩。目前,园区示范树种达60种以上,对示范园进行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景观效果。并且对园区水系进行综合治理,与示范园整体形成景观。同时,打造机关大院“四个一”六盘山特色树种展示园。在原有162种六盘山乡土树种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划,优化树种布局,适当配置绚丽海棠、贴梗海棠等花期长、观赏价值较高的特色观赏植物,对“四个一”示范园及挂马沟、青石嘴、卧羊川、龙潭国有林场场部环境进行美化和提升。
  河水悠长两岸富
  六盘山是黄土高原上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黄河二级支流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每年2.9亿立方米的径流量直接惠及宁夏、甘肃、陕西三省380多万人口,分布着宁夏境内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是动植物和水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巨大,对于固原市乃至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是宁夏‘生态立区’的战略基地。”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华学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资源,2000年国家批准设立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这也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如今在六盘山脚下,红色旅游、山水生态游、民俗游、乡村文化游等已形成亮点。采摘园、农家乐、休闲农庄不断涌现。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景区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收入均达到1400余万元,创森林公园历史旅游接待新高。景区内开设摊点摊位15户,出租给周边村民用于销售特产、为游客提供简餐等。据统计,租户每年收入达10万余元。景区通过招聘环卫、雇用临时工、开设摊位等促进了泾源县周边村镇人员的就业;景区还与区内外旅行社、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尤其是景区推出的“研学游”产品,设计的研学课程包括生态保护。景区将接待旅行社游客的食宿推荐至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泾光村等村镇农家乐,周边村镇农家乐创收近千万元,其余散客据统计30%会选择在周边或县城留宿,大力推动了泾源县餐饮、酒店的发展,带动收入200余万元。泾源县特产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泾源黄牛肉、土蜂蜜、蕨菜、刺五加、松子等。据了解,游客对泾源土特产有很强的购买力,土特产的消费力每年都在近百万元,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泾源县特产的影响力。景区的发展也充分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创收,如加油站、娱乐场所等,并对泾源县的泾水文化、泾源民俗风情等起到了极大地宣传推广作用。据统计,2019年固原市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4.78亿元。
  生态优良物种丰
  2017年8月25日,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装在林区的红外相机抓拍到一段视频,被媒体争相转载。视频中,额顶上长着一簇马蹄状黑色毛发的毛冠鹿,带着已经长大的幼崽在林区安闲地吃草。毛冠鹿分布于我国亚热带海拔1000—4000米之间的山上,在六盘山发现毛冠鹿尚属首次,也把毛冠鹿的活动范围向北延伸了500公里。
  “数十年的生态建设,在秦岭、陇山和六盘山之间形成了一条广阔的林带,成了动物南北迁徙的绿色通道。六盘山的毛冠鹿可能是經过这条通道由秦岭迁徙而来。”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双贵说。
  “去年红外相机拍到的不止有毛冠鹿,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金钱豹等。”六盘山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秀琴介绍,目前,六盘山林区内的脊椎动物达到226种、无脊椎动物3554种,高等植物1224种,被称为“西北种质资源基因库”。徐秀琴说,六盘山林区已经迎来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呈现良性循环,影响和调节气候的功能不断强化。目前,林区植被覆盖度超过90%。森林植被的健康发展增加了植被的稳定性、植被覆盖度和病虫害抵抗能力,也增强了土壤保护和生物固碳功能,减少了干旱胁迫干扰和水土流失。繁育的大量乡土树种,丰富了当地园林绿化,为生态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   “林区内60多条长流溪水是泾河、葫芦河、清水河、茹河的主要源头,年径流量2.9亿立方米。与上世纪60年代的森林调查数据相比较,森林面积净增长14321公顷,森林覆盖率增长21.9%,活立木蓄积量增长100多万立方米。”王双贵介绍。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动物生存提供了天然的乐园。林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积累影像资料。2017年,在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40台,重点监测金钱豹的分布范围和活动轨迹,相继发现金钱豹、豪猪、中华斑羚、赤麂等野生动物的影像资料;2019年底,布设红外相机100台,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开展全方位监测。通过两期监测,收集到大量的野生动物影像资料。
  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记录着它们的活动踪迹。六盘山林业局从2016年开始,以跟踪观察、拍照记录等方式开展系统的鸟类监测。历经3年多时间的努力,对每一个鸟类记录都采集了照片和不同时段的记录认证,共记录到鸟类17目47科200种。同时本次调查还有重大新发现,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胡兀鹫;宁夏首次记录——黄臀鹎;六盘山首次记录——鸳鸯、大白鹭、中白鹭、白鹭等水鸟。经王双贵发现拍摄到新记录的鸟类20余种。
  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救治。每年六盘山林业局与各林场签订责任书,层层压实野生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的主体责任;2019年3月,开展爱鸟周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活动,邀请全区观鸟协会成员参加;开展“清网”“利剑”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猎、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辖区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在冬季雪天,各林场组织人员向野生动物相对集中的区域投食,开展野生动物救助活动。特别是2017年春季,六盘山林区普降大雪,一些鸟类因得不到食物出现死亡现象,六盘山林业局立即组织各林场向林区大量投放实物,野生动物得到有效救助。现辖区有脊椎动物226种,其中金钱豹、林麝、金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8种;无脊椎动物3554种;高等植物1224种。
  六盘山林业人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守护青山担使命
  生态文明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主动承担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2017年6月,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以绿色打底,从生态立区战略着笔,美丽新宁夏的画卷徐徐铺展。2017年11月13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推进会,正式发布《关于推进生态立区战略的实施意见》,打造沿黄经济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管控和督查、强化组织保障等6个方面“28条”政策,全面推进生态立区战略实施。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制定《自治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宁夏污染地块环境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区清洁取暖实施方案(2018年-2021年)》,实施《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责任》《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政策的有力推出,展现了宁夏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和壮志。
  2020年4月,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到六盘山林区调研时指出:“要注重生态物种多样性,保护好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为它们提供栖息之地和生存空間。”2020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时指出,要加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加快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六盘山林区护林播绿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田林湖草沙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继续打造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G
  责任编辑:陈洪岩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宁夏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强等问题,要想焕发企业生机活力,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
期刊
塞上金秋,美酒飘香。宁夏贺兰山东麓,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10月22日至23日,由农业农村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以“荟聚葡萄酒之都 共圆紫色梦想”为主题的第九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隆重举办。来自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国内外葡萄酒组织、协会,以及高校、企业、专家、经销商等各界人士,以酒为媒,共襄盛举、共话发展、共谋合作。  北纬38度是红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积极推进社会治理进程、助力决战脱贫攻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本要求与直接体现。依法治区是推进宁夏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各民族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是我国《宪法》与《
期刊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草原部门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推动学习入脑入心、贯彻见行见效,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切实把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任务谋划好、推进好、落实好。  
期刊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为培育富民产业、激发内生动力发挥积极作用,是固原市组织部门的政治任务和使命责任。  固原市现辖4县1区,共有62个乡镇、794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7月底,794个行政村累计实现收入1.21亿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行政村全覆盖。其中,收益50万~100万元的村有4个,占0.5%
期刊
石嘴山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贺兰山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石嘴山市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曾几何时,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石嘴山段内,过多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风吹煤尘起、漫天黄沙扬,“黑风暴”在这里肆虐。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市西夏区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视察,他远眺巍巍贺兰山,听取贺兰山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总书记指出:“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
期刊
枸杞,是宁夏的“红色名片”。千年的药用史和百年的种植史,成就了宁夏枸杞的优良品质。宁夏是枸杞的原产地,也是全国枸杞产地的核心区,中宁县被誉为“中国枸杞之乡”。宁夏枸杞,从农民自发种植到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由单一的干果销售到鲜果精深加工,已发展成为宁夏的优势特色产业。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宁夏是我国的“枸杞之乡”,对这些历史悠久的“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农产品,要加倍珍
期刊
自秦汉起,先民就在宁夏境内凿渠引水,秦渠、漢渠、唐徕渠等宁夏引黄古灌区14条古渠中,青铜峡市分布有12条古渠,因此青铜峡市被称为“九渠之首”。  1958年,黄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枢纽青铜峡拦河大坝开工建设。1960年,建设者们在青铜峡市黄河上修筑了一座高42.7米、长666.7米的拦河大坝,同时建成了装机27.2万千瓦的中国第一座闸墩式水电站。青铜峡水库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设计库容量为6.06亿立
期刊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宁夏作为黄河流域上游省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明确指出,宁夏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是总书记着眼全国大局、黄河流域的生态地位,赋予宁夏的时代重任,为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着力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
期刊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地三村位于青铜峡市北大门叶盛镇,东临黄河和滨河大道,西靠109国道,交通便利,水系发达。流经境内的黄河水千百年来滋养着这方土地,让地三村发展动力十足,村民因黄河而富。人们感恩母亲河的深情哺育,当好生态卫士,精心呵护这条“幸福河”。2017年,地三村被列为自治区“首批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村”,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41万元。  黄河赋能 产业发展底气十足  秋分时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