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合雕象生玉饰及其特征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05616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流行象生(动物造型)玉饰,其中有一类较为特殊,它的造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动物(包括人)合为一体,可称之为合雕象生玉器。合雕象生玉器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衰微。从出土和传世的周代象生合雕玉器可分析出此类器物有以下特点:
  
  一、西周早期的合雕象生玉饰中以龙与其他动物的象生合雕玉器为主。
  
  西周早期出土的合雕玉器大部分都有龙形图案,从文献记载可知,从上古时代黄帝乘龙飞升到西周时期的龙纹合雕玉器,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神开始慢慢形成,但各部落还有专属于自己部落的神,他们把自己部落的神与龙合雕成一体来崇拜。例如:龙凤合雕玉佩(图1),残长6.2厘米,宽2.6厘米,厚0.65厘米。玉呈冰青色,质地细腻,晶莹润泽,半透明。整体为一龙形,身呈蚕状,分八节,尾部残缺一节,实为九节。“臣”字形目,圆圈形眼瞳,口微张,似作低声吟叫,角为宝瓶形,用一面坡斜阴线的方法雕刻出头部的心形纹饰。用两条弧形一面坡斜阴线分开身体和头部。在身上第一节处雕刻一凤鸟,呈站立状,羽毛敛收身体两侧,尾部翘起分叉,尾部略残,嘴中有一圆穿。此器布局绝妙,线条流畅,整体造型精致、优美,令人赏心悦目。人龙合雕玉佩(图2),长4.5厘米,高2.9厘米,厚0.3厘米。玉受沁呈黄褐色,半透明。扁平形,透雕。两面纹饰相同,整体为人、龙侧面相连形象。龙曲体回首作半蹲卧状,尖额,椭圆形凸目,嘴唇上卷,角后扬,足前伸,尖尾巴上翘。人作下跪状位于龙前,面朝外,雕出眼、鼻、耳、头、肩,三处与龙相连。龙的角部有穿孔,可供佩系。此器造型新颖奇特,刻画简练朴质。
  
  二、西周中晚期的合雕象生玉器多以某种动物造型为主体,附加的动物造型部分或全部凸出主体动物造型之外。
  
  虢国太子墓出土的一件猴面人形佩(图3),高5.9厘米,宽1.9厘米,厚0.25厘米。整体为蹲踞人形,人首似猴形,头部盘有一龙,龙尾屈于人头之上。颈下也雕有龙,臀部饰一龙首,头部盘龙的卷尾处有一圆穿。虢国国君墓中出土两件人龙合雕玉佩,第一件(图4)高5.1厘米,最宽1.7厘米,最窄0.9厘米,厚0.7厘米。青玉,玉质温润光洁,微透明。整体为一蹲踞形状的侧面人。人戴冠,菱形眼,云纹大耳,身体雕刻为一条龙,龙头及下唇卷曲成人的胸部及双臂,龙的身体卷曲成人的臀部及下肢。背面只用单阴线刻出一云纹大耳。第二件(图5)高5.8厘米,宽2.8厘米,厚0.35厘米。青玉,冰青色,有少量淡黄色沁斑,润而微透。镂雕,整体为一蹲踞的人形侧面,头部长发后梳,龙尾处有一穿,玉人胸部为一卷曲成团的龙,下身蹲踞状,短尾。还有晋侯墓地出土了一件人龙合雕玉佩(图6),高8.1厘米,宽3.1厘米。青白玉,扁平体,透雕,两面纹饰相同,整体为半蹲状人的侧面形象,头部似鸟状,圆眼大鼻。头上有冠,冠上雕刻出一条龙,龙头向下,菱形眼睛,嘴唇上卷,吐舌,尾巴上卷形成穿孔。玉人上身是一卷曲成团形的龙,龙头较大,尖额,菱形眼睛,口衔尾,角后翘。玉人下身作蹲踞状。后腰部外饰一龙,头朝上,吐舌,与冠上头朝下的龙遥相呼应。
  西周中晚期人龙合雕玉器在造型上有许多共同点:第一,人的形象大部分雕刻在侧面,且呈蹲踞的姿式;第二,龙的形象雕刻在人的头上或胸腹部、臀足的底下部;第三,龙的形象均部分凸出于人像,部分融于主体纹饰之中。
  人龙合雕玉佩这类玉器在西周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的比较多,这可能与西周时期人们崇拜雨师有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周时人们认为龙是兴云致雨的雨神,且进一步把龙人格化,遂出现以人为主体兼以龙为辅的合体造型——雨师玉像。西周的雨师玉像,造型共性是以人为主体,身上附设龙形,特别是人上臂处附龙形,与《山海经》所述“操蛇(龙)”的形象正合。《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待号,右雷公而为卫。”雨师与雷神相配。《抱朴子·登涉》:“(山中)辰、日称雨师者,龙也。”雨师的本性即龙性。葛洪《仙列传》:“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间,予亦化一赤虬,追慑于后。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雨师虽被仙道化,但仍是龙性,主雨。西周雨师玉像,可能是人们举行雩祭歌舞时所佩的玉器,用来祈雨。
  
  三、东周大部分象生合雕玉器,其附加的动物造型全部纳于主体动物造型之内,附加动物造型仿佛成了主体动物造型的纹饰或纹饰的一部分。
  
  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一件龙纹虎佩(图7),长16.4厘米,厚0.4厘米。玉大部分受沁呈黄色。扁平片雕,弓背卷躯,圆形眼睛,垂首大口,双爪缩于腹部,卷尾垂地。身部饰龙纹,腹部雕有一个双钩阴刻的龙头,好似老虎在垂首低吟,栩栩如生,形态生动。还有陕西宝鸡秦墓出土的一件蟠虺纹虎形玉佩(图8),通长13厘米,宽3.3厘米,厚0.6厘米。玉色一面青白,一面泛赤褐色。弧形扁平体。虎低头,口微张,口部钻一圆孔,弓背,尾梢回卷,头尾均着地,前后肢皆屈收腹下。通体浮雕密集的蟠虺纹,方形嘴唇,长方形眼眶内刻椭圆形双阴线,扭丝纹眼眉,扭丝纹长条状鬃毛,外围磨低一层均阴刻斜线纹。后腿爪部和腰部均钻一圆孔,爪足面雕出细虎珠纹,蟠虺形象则以浮雕勾云纹、极细的曲线、圆形阴线、斜线纹等组成,形象生动,一丝不苟,工艺精湛。
  尽管上述龙纹虎佩和蟠虺纹虎形玉佩已清楚显示出合雕象生玉器趋向衰落,但阴刻的附加动物形象的存在,仍令人或多或少能意识到合雕的作法。到了战国时期,象生玉器缺乏附加动物形象,无从察觉合雕作法的影响,合雕的手法已经衰微。合雕象生玉器制作只在西周大规模出现。
  
  (责编:蔚蔚)
其他文献
收藏界素有“官窑优于民窑,琢器胜于圆器”之说,其实,民窑圆器也精彩。综观时下,收藏大军浩浩荡荡,淘宝势头如火如茶。在人们把收藏的目光紧盯“官窑”与“琢器”时,“民窑圆器”留下了空档。笔者为工薪阶层,入道不长,量入而出,不敢奢求,六年来采用避“官”就“民”,避“琢”就“圆”,避拍场就地摊的“战略战术”,也“淘”得一些好东西。每每请出把玩观赏,其乐融融,有道是“珍宝”共赏,本人不敢独享,现介绍几件,以
期刊
12.元釉下彩绘水波纹长颈扁腹瓶(图12),口径2.8厘米,底径5.2厘米,高14厘米,1967年南昌市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贮器。小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底足无釉,露灰白色胎。口沿下、圈足均绘褐彩,其余部位满绘水波纹,波兴浪卷,翻滚奔腾,笔势的顺逆往返,运笔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粗细疏密,都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感,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画写意的影响(图12)。成对出土,比较难得。  13.南宋黑釉剔花
期刊
一、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生产于唐代(618—907年)的彩色低温铅釉。它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钻、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里加入很多的炼铅熔渣和铅灰做助熔剂,经过约80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釉面呈现深绿、浅绿、翠绿及蓝、黄、白、赭、褐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三彩为主。唐三彩以铅的氧化物作为助熔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里烧制时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方扩散
期刊
荷花的高洁典雅和靓丽飘逸为世人所共识。“出淤泥而不染”,又让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按耐不住,不吝把笔墨、水彩尽情挥洒在一波池塘中的荷花、荷叶之上,不少佳作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感慨万千。其中,张大千先生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绘画荷花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当代绘画荷花的卓越大家。    张大千的艺术个性风流倜傥,豪迈不羁,潇洒如神仙。刘海粟和张大千一样,都进行过泼墨泼彩画的探索,并作出重要贡献,但艺术风格
期刊
“货布”钱是王莽于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时铸造的钱币,铸行了长达十年之久,与“大泉五十”、“货泉”合为王莽三大“长命钱”。当时通行一布可当值“货泉”25枚,亦当“大泉五十”钱25枚,其制作与名品“十布”一样工整,在王莽铸币中当属铸量较大的一种。由于“货布”钱造型优美,铸工精湛,近年来随收藏的不断升温,也倍受广大泉友所珍爱,其市场价格由二十年前的5元扶摇直上,现在已经每枚上涨至120元
期刊
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月十一日,国民政府令行政院转发财政部执行的《设立省银行或地方银行及领用或发行兑换券暂行办法》规定:安徽地方银行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一月十六日在芜湖长街徽州会馆成立。抗战胜利后随省政府迁至合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九日改组为安徽省银行。1949年5月由人民政府接收,从而结束了该行的历史。  安徽地方银行的历任董事长都是由财政厅长兼任,因工作关系先后
期刊
“泉府元神”背松鹤人物,此钱面文有人释为“本命之神”,有误。  “咸丰通宝”宝福局“一百”,应为生坑品。钱面文字遒劲秀丽,颇具黄山谷之风,虽历百余年,然古意盎然。按清钱定制当十以上应为重宝,此钱当值一百,却称为“通宝”,为宝福局所铸之特例。  “福建通宝”背“二文”,此钱为民国初年铸。背双旗图案,右侧旗帜有五条与六条之分,六条者少见。  “咸丰重宝”宝福局背“一十”,计重五钱,生坑传世品,较少见。
期刊
“宣和元宝”是北宋宣和年问(公元1119-1125年)铸造的年号钱。据有关资料介绍,北宋时期的货币是以铜、铁铸钱为主。“宣和元宝”是宋徽宗赵佶执政时最后铸造的行用钱。但该钱仅见小平铜钱,钱文篆、隶成对,制作精美,因其稀少久为世人所重。  笔者收藏钱币多年,偶得一枚“宣和元宝”铁钱,直径45毫米,穿径11毫米,厚4毫米,重32克。该钱币品相完好,面文光背,钱文旋读篆书“宣和元宝”。笔画圆润流畅,字体
期刊
(一)“朝鲜通宝”阔缘当十大钱    朝鲜开国于公元1393年,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军废高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世宗李掏于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始铸“朝鲜通宝”,仁祖李宗于1633年(明崇祯六年)也铸“朝鲜通宝”,正宗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铸造了当十大铜钱,分纪值和无纪值两种版别。纪值的背文为“穿上一户、穿右一钱”;光背的又分为面文大字和小字两种版别。同时还铸行“常平通宝”
期刊
在中国的青花瓷器生产史上,一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元代,元青花的魅力贵在其原料,其创作的对称与严谨的画风。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于2005年5月以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成交价拍出的“鬼谷出山图”青花罐代表了元一朝青花的魅力。第二次的高潮是在明永宣两朝,这一时期的成功离不开永乐大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给永宣两朝日益成熟的白胎上以永无可取代的青花色料之美,但这一朝的青花产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