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四“学会”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f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位数学青年教师要代表区到市参加数学课堂教学比赛,她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听了她的几次试教,虽一次比一次上得好,总感觉到缺少些“味道”。在最后一次试教评课时,我向她提出四个“学会”,即 “学会倾听”、“学会等待”、“学会激情”、“学会忘我”。愿把个人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奉献给青年教师。
  
  一、在倾听中把握学生的思维进程,是组织有效教学的前提
  
  我们相当多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尤其是上公开课,往往满脑子都是教案,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课前设置的问题等等,记得相当“牢”,不管学生是学会了,还是没学会,都按照“线性”方式“一竿子到底”,如果40分钟刚好完成教学预设任务,就感到庆幸。有的甚至将课前自己预设的“学生”答案也记得很清楚,只要学生站起来“回答”了(其实是错误的),或学生的思维与自己预设的答案“相似”(其实完全不同),就默认学生思维是正确的,是与课前预设答案完全相同的。也许正是因为教学中没有学会倾听,教师一次次的默认,学生积累了一个个疑问,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便生成了一个个隐性障碍。比如,从3张红桃与3张黑桃组成的6张牌中,任意摸1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为什么是1/2时,在一次试教时学生回答:“任意摸1张,一共有6种可能,摸到3张牌的可能性就是1/2。”教师给予肯定。其实,学生说的前半句是正确的,与教师课前预设相同,而后半句话学生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应该是:红桃有3张,摸到红桃有3种可能。如果教师能倾听学生的回答,就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纠正,这样教会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整个学习共同体。
  
  二、在等待中给足学生的思维机会,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
  
  很多青年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一是总担心时间来不及,一路“赶鸭”式地把课向前推进,一是把课堂看成简单的“问”与“答”,只要教师所问问题,能有学生答上来,就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当遇到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往往没有耐心等待,常常以“谁来帮帮他”或“你坐下再想一想”之类的话语来应对;当学生能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非常欣喜,“以点带面”式默认所有学生都理解、都掌握了,便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当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表面或现象层面进行描述时,便认为学生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教师便接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抽象性提炼、概括性总结。而往往遇到上述问题时,在与青年教师进行意见交换,指出某某环节或重点还不够突出时,他们都认为“这个我讲了呀”。比如,上述例子中的问题,在另一次试教时学生回答:“有6张牌,红桃有3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就是1/2。”紧接着,教师说:“对了,也就是有6种可能,摸到红桃的是3种可能,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就是3/6,也就是1/2。”学生的思维可能是:因为红桃的张数占总张数的1/2,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就是1/2。而就学生的回答来说,仅仅是一种条件的描述,与教师的抽象性分析是两个不同的思维层次。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在回答有关“为什么”的问题时,很少有学生能像老师那样进行抽象性思维。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能学会等待,让其他学生说说,逐步引向抽象性思维,教学的目标就容易达成了。
  
  三、在激情中调节学生的探究情感,是引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提到要上公开课,很多青年教师在备课时十分重视多媒体的运用,试图以有趣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因而,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上,自己不会制作课件的,便请高手帮忙。往往为了上一节课,学校要动用“一个班”的力量。在我看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总是伴随着“问题”(认知冲突)而产生,而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热情的消失也往往是由“问题”(冲突转变为障碍)引起的。这是因为,数学问题对学生学习、探究的影响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兴趣,常常源于问题的“未知性”与“挑战性”。然而,当问题的“未知性”与“挑战性”作用于学生而产生的困难心理与他自身战胜困难的意志力,这两股力量势均力敌,甚至出现意志力薄弱时,便开始出现消极的心理倾向。因而,课堂不管使用还是未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最重要的是课堂中对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情感反映的捕捉。
  
  四、在忘我中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路径
  
  “忘我”是指教师要淡化“师道尊严”,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换,成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同喜忧,共进退,使教学者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位具有组织引领作用的核心成员。我们有相当多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尤其是在教学公开课上,为实现既定教学任务,“教”的意识很强,为完成教案设计,“执行”的意识很强,满脑子都是“教学任务”与“预设活动”,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总感觉游离于课堂,心中没有学生,就是那一脸的“笑容”总给人“情不由衷”之感。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时,在最后“砸金蛋”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砸出金花时,有几个机灵的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而教师却无动于衷,继续提出下一个“任务”。如果此时,教师心中装有学生,成为游戏的成员,与学生同喜,并主动成为组织引导者,让掌声将课堂引向高潮,那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当然,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涉及的因素很多,影响一堂课的效益、效率的变量也很多。以上仅仅是笔者听课之后的一点体会,供青年教师参考。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个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真正实现使英语教学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我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多年来,始终遇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英语劲头十足,积极性也很高,成绩普遍较好,但时隔不久,有的仍
机遇前所未有主持人:西秀区,被誉为“西部屯堡,钟灵毓秀”,作为安顺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省级开发区西秀工业园区;汇川区,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创设民主参与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注重的是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新的道德观,从而实现学生感情的华。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作灵活处理,把典型事例层层分析成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比如,在讲解依法制裁违法犯罪的课程,针对课本中的案例。我在小黑板上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师问:(1)黄某的哪些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大清洗”发生,与苏共建立的权力过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分不开。而这一体制的形成,除了与夺取政权时的严酷斗争环境有关,还与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按照马克思预言,在资
铜仁市德江县提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非公党建工作。截至今年6月,当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由2009年底的61个增加到目前的351个,组建率从3.2%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