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精神: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核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yn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建筑,始终灌注着关注现世人生的人本主义理性精神。中国传统建筑从营构理念、建筑语汇、空间比例到营构尺度等,都是以人的理解和接受为基础,遵循“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始终浸润着天人合一、群己和谐、重生知礼的精神追求。由于中国儒道两教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精神准则之上,而儒道两家又是作为社会主流阶层官家与知识分子的基本信仰,由此而生成的建筑文化也必然具有了人本精神,这便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核及渊源之所在。
  关键词:人本主义 营构理念 设计尺度 建筑语汇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筑艺术就是整体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我国传统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建筑,始终灌注着关注现世人生的人本主义理性精神。作为一种伦理型文化、一种超越宗教的现世主义文化,中国传统建筑重视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存为目的以及重视精神功利意义上的人生幸福,这种“以人为本”的人生问题正是传统哲学和美学所关注的焦点。《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可见远神而重人本的思想意识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社会文化浓郁的宗教迷信氛围就逐渐被注重世事的精神所取代。这种重现世人生,讲人伦秩序,淡宗教迷狂的精神追求就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神韵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从建筑的设计布局、组合方式、空间比例到营构尺度、结构机能等,都是以人的理解和接受为基础,无不浸润着重生知礼的精神追求。
  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构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构,普遍遵循“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血缘伦理为核心,崇尚以“敬德”为内容的伦理审美精神,关注群体中个人的做人准则。儒家的礼乐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孝悌是礼乐的基础,所谓“和为贵”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尊卑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这种关系是历代儒家所关注的中心,在此影响下建筑注重群体序列组合也就顺理成章了。例如在传统的四合院住宅内,建设布局集中体现了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内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有一家之主的居室,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东西两边的厢房供儿孙辈居住,前院倒座为客房和男仆住房,后罩房为女仆住房及厨房。院落住宅的这种布局体现了等级观念和人本宗法伦理意识,是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在使用上也能够满足中国社会父权统治、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家庭伦理秩序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可以说,传统建筑就是人际关系的空间模式,是古代人间伦理次序的象征,伦理与民居密切相关。
  崇理的儒家精神塑造了中国人偏于宁静、安详、内敛的心理气质与民族性格,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建筑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和现世性。即使是我国的宫殿建筑,虽然具有强调王权的秩序化格局这一基本文化特色,但其空间意象仍然是亲切近人,洋溢着诗意而又不给人以突兀、惊奇之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在中国的建筑空间意识中,不是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这就道出了宫殿建筑的“人学”本色。
  世俗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始终处于压倒性的地位,宗教建筑则处于从属地位,但是世俗气氛仍然很浓郁。走进寺院,香火与禅声让人有绝世隔俗之感,而儒家规范的庭院式的房屋结构却又凭添了几分怡人的世俗情调。中国人信教敬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许多神仙,都是由具有传奇色彩的人演绎而成,神权不会凌驾于一切之上,神的喜怒哀乐完全是人的意趣的反映。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很典型的“以人为本”、“淡于宗教”的文化态度,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的思想无疑对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产生本质性的影响。
  作为对儒家礼制性建筑的补充,园林建筑充盈着道家情调,其玄思卓识表现在“以人合天”的环境观上。老子、庄子感悟天地自然无为而成的大美存在,在以人为主体的存在与外物的关系分析中,实现着人的生命存在和创造自由的审美自然观。园林建筑营造了一个自由的美学境界,使内在精神与外部景象相融相通,处处充盈着道家贵生、重生、养生的现世情怀,也就如庄子所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贯通之境,使人在这小我的空间里实现大我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境界,人心得以净化,愈加接近了自然的本源——“道”。
  二 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本主义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对建筑尺度的选择上
  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在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不同在建筑艺术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西方古代建筑以神为中心,把上帝奉为至高无上的造物主,这种神本主义建筑,充满着强烈的神的味道。一部西方古代建筑史,就是一部神庙教堂的石头建筑史。体量是建筑艺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品质,西方建筑是单体的独构,将“静止的主体”作为空间的基本形态,尺度是其特有的法则,以超乎寻常的尺度夸张,极力追求体量上的巨硕,追求空间的崇高奇伟,渲染神秘的宗教氛围。西方的古典建筑,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罗马的凯旋门,就是在疯狂的宗教崇拜精神力量的驱使下,煽起建造“巨石建筑”的崇拜热忱,在体量和高度上不断创造新纪录。由于尺度的放大,其形象语言所反映的已不是物质性的,而是崇高、伟大等精神性的,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可以说,西方古典建筑就是“神住的殿堂”,是以神性的尺度来营造的。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是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梁思成先生曾对中西建筑的区别做过非常精彩的论述: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建筑与人相亲和的尺度。中国传统建筑不求高大永恒,体量上采用了化整为零,保持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无论是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很少有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建筑。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世俗气氛相当浓厚,充满了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宗教建筑在欧洲传统建筑中长期以来占据着主流的地位。与此相反,在古代中国相对于君权而言,神权始终处于次等的地位,这一点与中国宗教建筑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中华民族历来是重现世人生,淡于宗教的民族。“淡泊与超然”是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而儒家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准宗教”的角色,行使了宗教终极人生关怀的功能。由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宗教建筑也鲜见宗教本身的茫然与神秘,充满着理性。采用了无处不显示的儒家生活情境的中国庭园式建筑,注重结构的礼乐相辅,以群体组合,体量相对较小取胜,是“人本”而非“神本”。比起欧洲教堂并不过分巨大的中国建筑尺度,即使身居其内,人们也不至于陷入宗教的迷狂,而是舒展人性的光辉。在这里洋溢着佛国净土般的宁静、平和与自然,充满着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性的品格。
  三 中国传统建筑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也体现在建筑语汇上
  作为象征型的空间艺术,建筑并不是砖瓦石块的简单拼凑,而是以自身的面、体形、体量、群体、空间、环境等丰富的艺术语言,组合成华美的乐章,传达出深刻的寓意。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人的生命情调,它通过高超的建筑语言充分体现出建筑、空间与人相融合的建筑文化观念。它不仅强调局部的雕琢趣味,而且重视整体神韵气度的情理相依。天井、院落、庭院、廊道及风水的选择与安排,都表现出室内室外空间浑然一体,体现出人与建筑环境的和谐。
  从建筑语言上看,西方古典建筑,如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的共同特点是——大体量、大层高、大进深,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因而给人以超脱人世的紧张感。相比而言,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处理上热衷于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四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体空间意象的美,是中国建筑有异于西方建筑的重要特色。由于中国人天生的淡于宗教而执著于伦理,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形象,不仅强调单体建筑的精致性,而且注重群体序列组合的顺理成章;不仅强调建筑语汇的可视性,而且注重可游的物我合一性。中国建筑的美,通过美的个体和美的整体表现出来。
  如中国建筑中单栋房屋多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体量也不大,而这些房屋却都能够组合成宫殿、寺庙、坛庙、民宅等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这种建筑群体的组合又几乎都采用院落的形式,即由4栋房屋围合成四合院。这种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单元,是古建筑的基本模式,小到1座住宅是1个四合院,大至北京的紫禁城也是由众多的四合院组成。这种多重进深的平面布局依据虚实结合,透过不同功能分区建造,使建筑群体空间形成无限变化,突破了单体建筑标准化制约,并表达了深刻的精神内涵,从建筑哲学的角度审视,是具有实用理性取向、重人生现实的文化精神的表现。以北京为例:故宫位居老城的中轴线上,前面有长段铺垫,后面是有气势的收束,太和殿之宝座恰好设在全城之中轴线上,形成对称的中轴序列,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城外四面分设天、地、日、月四坛,大片的民宅则是陪衬。全体一气呵成,整个京城把中国文化天、地、人、王、臣、民的结构关系以严整的建筑形式表现出来,展示出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向心意识和严肃宁和的现世伦理秩序,充分传达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我古代著名园林专家计成在其代表作《园冶》中说:“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以乐闲,悠然护宅。”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本精神昭然若揭。综上所述,中国建筑文化表现了突出的以人为本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有别于以神为本的西方文化传统,在建筑上形成了明显的风格差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人本主义,不是脱离社会群体的个人中心主义,也不是脱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天人合一,群己和谐的人本主义。由于中国儒、道两教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精神准则之上,而儒、道两家又是作为社会主流阶层官家与知识分子的基本信仰,由此而生成的建筑文化也必然具有了人本精神,这便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核及渊源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孙宗之:《中国建筑与哲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2]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3] 王振复:《中国建筑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 曾军宏:《试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美学影响》,《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江彬,男,1981—,浙江衢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动画教学、动画项目制作开发,工作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曾军宏,男,1971—,江西吉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工作单位: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与国际各国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密切,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面对国家发展的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大力推进乡村游已经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乡村民宿建设逐步映入人们的视野,发展也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并表现出浓厚的艺术色彩.当前如何更
一、前言近年,四川柑桔生产发展迅速。1980年为1亿株,1983年达1.4亿株,产量由5亿斤增至8.9亿斤。人们普遍要求均衡供应质地优良的果品。因此,贮藏充分成熟时采收的柑桔果实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过程中要具有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本文对在校生、毕业生、运输企业的调研
拉萨农业试验场在拉萨河的北岸,位于北纬29°41′,东经91°08′,四面环山,周围山峯峰多在拔海4,500公尺左右,6月山顶尚有积雪,拉萨河东西贯穿其间,拔海高度为3,600公尺。由
在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管理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工程监理与工程管理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详细区分两者的异同点,针对现存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兼顾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