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梵志诗的下层化思想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Pr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梵志是初唐白话诗的代表人物,文字素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者本人出身初唐下层社会,对下层生活又很全面细致的了解,亲身经历了社会的黑暗和压迫,笔调犀利的向后世传达了下层人民最真实的感受。
  关键词:王梵志;下层;苦痛
  王梵志,初唐时期的著名白话詩人,以一系列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白话小诗活跃于初唐的舞台上。王梵志在此时期没有彰显出自己的独特,而是在几千年以后今天,随着敦煌藏经洞中大量经卷的重见天日,王梵志这个名字才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大部分是佛家经卷,这其中藏有少部分王梵志的白话诗,而这一部分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一、王梵志探源
  一个诗人的作品是其精神的外化,王梵志的作品多短小精悍却意蕴颇丰。其中绝大多数浸润着一个社会下层普通大众的生活气息,他是一个社会的贫苦人,他的诗是一部初唐社会底层的众生相。
  关于王梵志的来历一直备受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王梵志,人如其名,透着一股浓浓的佛学气息,以至于他的人生信仰及后来的作品都是与佛有缘的结果。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代冯翊子《桂院丛谈史遗》中提到:“王梵志…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祖德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祖德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据此,很多人猜测王梵志是一名弃婴,并无父母可考,但项楚先生在其《王梵志诗校注》一书中,提出不同的观点,他另举例两处神话都是关于树瘿生婴之事①,“很难设想全都是记载弃婴的故事”②但是可以从诸多学者的考证之中得出一个结论,王梵志诗不是简单地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成于众手、不同时期的白话诗的集合,这其中由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也有佛理篇章的精妙,有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渗透。项楚先生认为“这三百多首诗的内容相当广泛…我经过潜心玩索,深信这三百多首‘王梵志诗’,绝不是一人所做,也不是一时所做,而是在数百年间,由许多白话诗人陆续写就的。”③而关于王梵志其人的探索也并不影响我们探讨王梵志诗的进程。
  二、王梵志诗的“下层化”
  王梵志来自于社会的贫苦阶层,自然以下层人民的视角去看待生活,项楚先生认为“(王梵志诗)不但第一次集中地、大量地表现了社会下层的生活图景,是从社会底层的内部观察人民的生活。”④
  首先是下层人民的贫寒日常生活,其中有“草屋足风尘,床无破毡卧……家里元无炭,柳麻且吹火。“家贫无好衣,造得一袄子。中心禳破氈,还将布作里”,这是一个生活极度贫困的家庭的自画像。“草屋”是如何避寒我们无从得知,而床上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被褥,甚至连毡子都没有一块完整的,在这样境况下的冬天,没有炭,只能拿柳和麻替代将将烧出些火苗而已。冬天的寒意浸入骨髓,就成了王梵志独有特色的下层生活诗,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这种状况下是无法将情状摹写的如此逼真。
  在王梵志诗中还出现过类似的句子,如“吾家昔富有,你身穷欲死。”,“吾家多有田,不善广平王……”,“有钱怕人知,眷属相轻薄”等,这部分表述自身有钱的句子很少,说明王梵志的生活是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富裕的,但是很短暂甚至是稍纵即逝。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贫穷状态,那么对生活的感受是从头至尾的,但是当从贫苦出身到感受过富贵之后再跌入贫穷的过程却是更加残忍,这残忍之中更多的包含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周遭人的态度的转变远比单纯身体的清贫更直指内心。这种状态下的王梵志有了比普通穷苦人更多的情感体验,悲愤与抑郁交加。
  其次,王梵志深处底层,却有一颗怜贫惜弱之心,并以己身感受着社会的对贫苦人民的欺压。如“天下恶官职,不过是府兵。”,“当官自慵懒,不勤判文案。枉棒百姓死……赋敛既不均,曹司即潦乱。”这其中,下层官吏甚至府兵都可以欺压百姓,为官者不作为,下必效之。于是贪赃枉法等事层出不穷,百姓叫苦不迭。王梵志又深切的描摹了徭役赋重,其中“差科取高户,赋役数千般”,“里政追庸调,村头共相催”,赋税使百姓喘不过气,家庭负担与日俱增,富人越富、穷人更穷的局面就此形成。王梵志在申诉底层人民的苦难时将笔触深入到了社会阶级的本质层面,贫富差距问题亟待解决。
  王梵志以一己之驱深入下层生活,本身作为一个穷苦大众,遭受着生活的折磨和社会阶级的压迫,思想却屹立不倒.他是初唐白话诗的代表人物,文字素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虽然在思想上有些局限,但是突破了初唐诗绮丽的局面,为后世开创出通俗的诗歌路数,值得后世尊重和研究。
  注释:
  ①一处是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四高昌王世勋之碑,一处是宋马纯陶朱新录
  ②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15)
  ③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5)
  ④出自《王梵志诗校注》前言
  参考文献:
  [1]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张锡厚.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浅论[J].文学评论,1980.
其他文献
想起购买器材的10多年经历真是有千言万语不知从哪里说起……rn第一次购机rn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从小跟着父亲听收音机中的音乐节目,那时我家住在新疆边境的一个矿区,半导体几
摘要: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有什么样的作为与她所处的社会地位关系并不是特别大。本文主要是从《桃花扇》小人物李贞丽的形象出发,去探讨她身上所表现的出来的精神品质对整部剧作的影响,从小人物身上挖掘其独具特色的闪光点。  关键词:风雅化;迥异化;侠义化  孔尚任的《桃花扇》一直以来都是为人们所传颂的。它主要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马丁·艾米斯是一位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浸润的英国作家。在《时间之箭》中,他塑造了一位分裂的主人公,通过他倒转的一生对纳粹大屠杀的心理机制进行剖析与批判,同时也质疑了
《我的安东尼娅》是凯瑟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经典文学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之一。而当时的生态批评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学领域逐渐被挖掘,生态女权主义批评也应运而生。本文首先介
摘要:本文通过题材与体裁、乐器的旋律及演奏技法、民间音乐中读取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元素,并结合器乐的应用阐述了科尔沁蒙古族地区的器乐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民族元素;科尔沁蒙古族;器乐  通过了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音乐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在音乐流传的过程中,始终是以声乐作品伴奏为主线,在不断的演变、发展、乐器的革新中找到器乐发展的新思路,进而促成地域、流派的形成。地域特点与流派的形成有取决于发展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格林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叙事手法采用第一人称,以中学生的口吻和措辞对其想象的听众叙述,并赋予听众一些特质。这部小说在一开始就十分畅销,这不仅仅是基于它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反英雄形象,更是因为它的三层叙事技巧。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究了这篇小说中独特的叙事策略,同时以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为切入点,展示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青春里的死亡是小说《挪威的森林》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死亡仿佛一层阴影笼罩在青春时光的上空。村上春树试图用一种超越现实的笔触来表达一种现实的感情——真实青春里的
当今社会为大数据的时代、信息社会的时代,信号与系统已经深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邻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与制造,诸如电脑信息处理、机械控制、通信传输、雷达监控等
五四时期,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催生了女性“人”的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复苏,一批有才华的女性作家的脱颖而出,而凌叔华在浪潮之后的创作则通过反映那些“小姐”“太太们”“母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在阿城的《棋王》笔下,王一生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作为人类,我们对于物质需要的追求。食物,是生存的第一步,也是生存的根本。随着欲望的满足以及生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