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魅力,在课堂上绚丽绽放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84545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气呵成看完董一菲老师执教的《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笔者脱口而出两个字——“好课!”同时立刻联想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派诗意语文首创者王崧舟的经典课堂教学《长相思》。这,不仅是因为董一菲老师与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教材主题相同,更是因为董老师虽为女性而其教学风格却相当靠近时下堪称语文教学界大师级人物的王老师,置身她的课堂教学,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她相当的洒脱,相当的从容,相当的收放自如,相当的游刃有余!
  “好课”,作为观课第一时间的第一直觉,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若要相对理性地、切中要害地将“好课”之“好”历数出若干来龙去脉,着实有些难度,笔者着实为此惶恐。究竟从哪个角度切入并展开,方能比较深入地挖掘该课的学术价值,为一线同仁提供有益的专业借鉴呢?
  笔者记起了叶澜教授曾经发表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那应该是1997年吧,由于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打开了传统教育城堡中的一扇现代视窗,奏响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曲时代旋律,为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指明了具有灿烂前景的行动方向,因此,当时凡是见到这篇文章的教研工作者或者教学工作者,无不争相阅读,争相推荐,许多老师都不止一遍两遍地反复研读,以求深刻领悟其精髓,进而找到从根本上突破课堂教学传统框架的钥匙。
  笔者就是当时特别钟爱叶澜力作的老师之一,文章有关生命课堂的精辟论述至今记得要义。叶澜教授这样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显然,叶澜教授的论述旨在引导教师从生命高度看待课堂教学,希望教师以激发生命潜力、彰显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品质为核心追求去打造课堂教学。
  董一菲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一位钟情课堂的教学工作者,一位在语文教学中有独特建树的学科领军人物,我敢断言:当年,她假如见到了这篇文章,一定也认真研读了它;假如认真研读了它,一定也深刻领悟了它;假如深刻领悟了它,一定也努力实践了它;假如没有这些假如,一定是自己长期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产生了顿悟——因为,董老师对教学真谛的诠释与叶澜教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董老师这样说道:“生命既是教育的原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关注生命是教育的天职,真正的教育在于人性的复归、生命的觉醒和灵魂的召唤。”“面对人文价值的‘流失’,面对个体生命的‘不在’,当务之急是要让教学回归生命本体,回归教师生命本体、学生生命本体、文本生命本体,不形式化,要‘将心比心’,用生命去解读生命,还原语文教学的生命意识,还原语文天地的生命叩问。”
  我想,就从生命教学理念出发,对董老师的《乡愁诗鉴赏》课发表两点感受吧:
  一、在文化素养上,董老师底蕴深厚,积聚了强大的生命“蓄势”
  在董老师这节《乡愁诗鉴赏》课中,我首先能够强烈感受到的,是她那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底蕴,其学识之渊博,其底蕴之深厚,集中体现在她“不假思索”的随机联想、不费周折的及时拓展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对教学语言的从容驾驭。
  请看:新课开讲时,董老师便间接转引了海德格尔感慨乡愁的一句名言,同时扼要陈述了我国作为古老农耕民族的乡愁特点,借此赋予乡愁以一种宗教情怀和文化价值,让乡愁这种美好的人类情感拥有其神圣的意味。
  请看:在幻灯出示本课第一首乡愁诗《国殇》时,董老师立即将联想的触角迅速伸向我国最早的同题诗作及其作者屈原,又由诗作者于右任引出温家宝总理曾经对该诗的引用以及对于右任的评赞,同时以简洁的语言介绍了于诗的创作因由。
  请看:当学生对“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发表了见解之后,董老师随即如数家珍般引出乐府古辞《悲歌》中的“远望以当归,悲歌以当泣”(原句为“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南唐后主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栏杆拍遍”、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借以印证“登高望远”的经典意象。
  请看:鉴赏戴叔伦的乡愁小令《调笑令》,引导学生讨论表现戍卒“愁绝”的意象时,董老师马上由“胡笳”这一音乐意象延伸到了李白《忆秦娥》中的“箫声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楚霸王项羽陷入垓下之围时的“四面楚歌”;由“明月”这一视觉意象延伸到了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用来印证和解读当前作品意象的深厚内涵。
  再请看:提及西施时,董老师盛赞道:“具有沉鱼之美的奇女子,江南婉约的女子,有着吴侬软语的女子,小桥流水般的女子,风花雪月般的女子”;说到项羽时,董老师感慨道:“想起项羽,就想起他的霸王别姬,想起他的乌江自刎,想起他的垓下之围,也想起他最终因为什么败的”……这些例子,足以表明董老师语言功底极其扎实,表达运用极其娴熟。
  诸如上述,在整堂课中随处可见,俯拾皆是,诸如余光中、林徽因、贺铸、王昌龄、白居易、王维、宋之问、刘禹锡、鲁迅等古今人物,“今夜的天空很希腊”、“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离情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古今名句,还有词牌种种、习俗种种、典故种种、文学意象种种,一切都烂熟于心,一切都搁之于案,一有需要,便脱口道来,或信手拈来,一如行云流水,毫无费事之感,让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既有流瀑般直泻而下的畅快,又有大海般辽阔无垠的壮观。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某校特邀一位名师给教师们上一堂示范课。这位名师对授课内容稍事准备,便从容走上讲台。一堂课下来,听者无不心折。赞叹之余,有人问起这堂课准备了多久。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者慨然说:“可以说我只准备了一刻钟,也可以说我这一生都在准备上好这一堂课。”
  “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这话猛然听来似乎太过夸张,可细细揣摩极有道理。苏轼曾经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为只有见识广博,才能从中择取精髓;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应用自如。俗语也有揭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意指艺人舞台上短时间的精彩表演,是他们台下长时间鲜为人知的艰辛努力换来的。
  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而见太阳”。从董老师的《乡愁诗鉴赏》一课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以我之见,董老师应该还是比较年轻的,教龄应该不是很长,然而在课堂上却纵涉古今,横连中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禀赋能在这里恣意挥洒,才智能在这里尽情彰显,我以为,这其中折射的正是她“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的职业信条,昭示的正是她“还原语文教学的生命意识,还原语文天地的生命叩问”的教学理念。她用全部生命去“博观”因而能精当地“约取”,她用全部生命去“厚积”因而能适切地“薄发”,她用全部生命在台下苦练因而有台上的精彩,她用全部生命去汲取博大精深的文化营养——概而言之,透过课堂,我们看到了董老师课外倾尽全力积聚的生命能量,储备了强大的生命“蓄势”。
  二、在教学艺术上,董老师方法灵活,形成了强大的生命“磁场”
  又想起叶澜教授的话,她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严肃批评这样一种课堂教学:“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以生为本,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标志,在现代教育的视域中,课堂是师生共存的课堂,课堂生活是师生共建的课堂生活,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互融、言语互动、思维互启、行为互惠的和谐合作过程。毫无疑问,一个教师如果仅仅自己满腹经纶在课堂上只能自恋自赏般地大发宏论,而学生只能对其“高山仰止”却不能进入他(她)的世界与他(她)畅通交流的话,那他(她)不过是空怀其识徒有其职。笔者说董一菲老师学识渊博,底蕴深厚,绝不是这种意义上的,恰恰相反,董老师的学识底蕴十分顺畅地流淌在师生对话的河床中,与她的教学艺术有机契合,从而跟学生的情感活动、思维活动、言语活动水乳交融,让学生得以全心投入教学过程,也尽情展现其所知所感所悟。
  笔者大略归纳了一下,董老师的教学艺术有十多种方法来体现:启发学生由于右任之《国殇》联系到屈原及其《国殇》时,采用的是“暗示法”;启发学生体会小令词牌之美时,采用的是“引例法”;启发学生认识“胡笳”一词中“胡”作为名词的特殊表意效果时,采用的是“类比法”;在探讨戴叔伦词作《调笑令》中“草”的意象的多种解读的过程中,当一学生体会到草隐喻戍卒渺小时,董老师接过话茬,描述了渺小孤寂的情景,说出了学生意到而未言表的内容,采用的是“助讲法”;同时,不断启发、点拨学生,让其调动和借助其生活经历、文学意象积累,先后分别开掘了“渺小”、“流逝”、“凄凉”、“漂泊”、“深重”、“无尽”等丰富多彩的内涵,采用的是“博喻法”;在赏析宋之问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过程中,当学生体会到主人公因心怀“不能衣锦还乡”之愧疚而“怯”时,董老师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从有志男儿都要成为积极入世、为国建功立业之强者的心理角度,印证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学得了新的东西,这采用的是“补充法”;在自由鉴赏包含明月意象的诗句的过程中,当19号学生发表了明月意象的两种解读之后,董老师由东方文化中月亮象征意义联系到了西方文化中月亮的习惯含义,这采用的是“对照法”;在探析民歌“柳条折断花飞尽”一句的过程中,当20号学生误将“花飞尽”视为秋景、21号学生将“柳絮”飘飞理解为缠绵不舍时,董老师分别以平和友善的反问、葬花词诗句的引用以及“柳”之谐音和姿态的描述,对学生的误读现象进行了委婉的否定和不留痕迹的纠正,这采用的是“修正法”;在了解文学作品中乡愁意象的多种形态的过程中,董老师不仅通过幻灯出示若干包含不同声音意象的古诗名句,而且以一段一串短语排比和几个设问式俳句来呈现丰富多样的意象形态,这采用的是“拓展法”。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董老师的“激励法”,如细雨无声和风无痕,播洒于整个课堂,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最富生命感召力,最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诸如:“好!”“非常棒!”“很有见地。”“说得不错。”“读得很深沉。”“孩子们已经体会得非常到位了。”“这样更好,做到旁征博引,能够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位男同学,你的诗词底子非常棒,鉴赏能力非常强,表达也非常好。”“非常棒!这敏捷的才思相当于才占八斗的曹子建作‘七步诗’,董老师从那儿走到这儿,是七步,他就想出来了。非常棒!”不难看出,这些激励使用文字有多寡,措辞分寸有讲究,指涉对象有不同,表达方式有变化,话语风格有区别;有连锁赞赏的,有归纳提升的,有描述渲染的。凡此种种,难以尽言。笔者相信,假如将这堂课的激励语言单独整理出来,做一项专题性的微格研究,足可成为董老师教学艺术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这些方法伴随于董老师平易、亲和的教学态度和生动、流畅的教学语言,如春风无痕着意撩拨,似清泉无声自然流淌,润泽着课堂教学生活,沁入了师生间默契的对话之中。笔者以“符号”形式来框定董老师的种种“方法”,旨在将其定格,试图外化其指导意义,在董老师看来,也许压根就没有考虑到这法那法的。正是这种“无招胜似有招”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求、对语文的热爱,激活了学生的经验储备、表现欲望和学习智慧,从而使师生双方情感得以对流,心灵得以沟通,思维得以共享,视界得以融合——概而言之,董老师以其生命倾注课堂,形成强大的生命“磁场”,去吸引每个孩子,去凝聚每颗生命质粒,使之在课堂上恣意燃烧。
  无疑,董老师的《乡愁诗鉴赏》课给予我们的启示很多,而在我看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最应从中汲取的宝贵营养是:课外勤于积淀文化底蕴,课内敏于历练教学艺术,用生命去拥抱教育,用激情去浇灌课堂,方能让生命的魅力在课堂上绚丽绽放。当然,课堂恰如人生,没有彩排,不能重复,因而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假如说董老师这堂课还有需锦上添花之处的话,愚以为可以适度浓缩教者评点解说、铺陈描述之类的教学语言,以便有些时间给学生反复诵读体味或动笔批注评析,使之对作品意趣感悟更深。
  (林宣龙,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214206)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读”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在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二学段就明确提出了这一目标,而且在
龙宝新 论基于名师教学视频赏析的教师技能教学  王 萍 论教育现象学的理想  韩冰清 试论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刘 翠 庄启亚 温静雅  科学故事:在科学教育中的教学意义及策略  周文波 黄 晓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课程难度的比较与分析  林成国 国内外科学教育及研究动态述评  陈晓冰 情理课堂  魏 芳 让学生做快乐的数学思想者    王 萍 基于风险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概莫能外。所谓“入乎其内”,就是教师认知、进入教材,对教材进行反复研读、仔细揣摩、认真分析,形成认知框架。所谓“出乎其外”,就是教师要跳出教材,将教材升华到更大的思考主题,进而在脑海里拓展出一个广阔充裕的空间。  《灰椋鸟》这篇课文跟一般写景的文章有所不同,因为本文的作者“徐秀娟”是我国环境保护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香港的王清凤老师上了一节课《逃家小兔》,它让我再一次领略了语文教学的一种别样情怀,一股清新的课堂教学生动气息。和内地许多参赛教师相比,王老师的语言多了几分轻松、诙谐与家常,还有她运用教材的方式,对学生个性的张扬等等,都使我们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趣、童心、童真的魅力。  一、教材选择的儿童视角——童趣  现行语文课本一般情况下是由课程专家、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等集
摘要:高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理想。本文主要论述一位普通小学校长在高效课堂教学这方沃土上的追寻与探索:提升行动理念,架构目标体系,形成基本范式,提炼基本策略,完善评价体系。高效课堂教学回到教育的原点,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育原点;教育理想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
1902年,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张謇先生创办起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一百多年来,她先后汇融1905年创办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和1906年创办的海门师范学校两支源流,成为今天的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通高师”);一百多年来,她肩负使命,为中国的师范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百多年来,她上下求索,积淀起宝贵的教育价值,形成了丰富的
受 访:王笑君(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  采 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杨孝如:王局长,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教育界有个说法,叫“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众所周知,南通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与南通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师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密切相关。我想,这应该也构成了南通启动名师培养计划的背景和基础,您能否给我们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笑君:首先感谢《江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如此看来,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陶行知语)。校长,承担的使命可谓神圣;校长,肩负的责任可谓重大。随着社会转型期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校长这一身份日益显得职业化。现代校长的职业化意味着校长需要具备多种职业素养,如理念、思想、管理、组织、服务、决策、经营、协调、研究、改革等等
这些年来,大家对“乡村教育”的问题日趋关注。除了理论上的探讨之外,不少人还效仿当年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先生的做法,纷纷“上山下乡”,以期对乡村教育有一个贴切的理解,并为这一事业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这其中包括乡村教育的“志愿者服务”。  就一般的人而言,做“志愿者”的确可以在不影响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凭借我们的专业和特长,最大程度地满足我们对于社会和教育的关怀,同时也可以发展我们的心灵。不过
摘要:当儿童从低年级升入更高年级的时候,他们越来越少发问,越来越少地提出假设,而且他们的思考越来越具有依赖性。笔者认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并在思考与探究中积累经验,丰富体验,从而达到以问题激发兴趣、促进探究、引发更多思考的目的。  关键词:科学教育活动;问题情境;幼儿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