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可成方圆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__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①《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引申为只有依靠一定的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才能把事情完成好。于是我们时不时会看到一张板着脸的,一副十足严厉样子的人在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真不知有多少孩子在这样的训话下,变得服服帖帖,唯唯诺诺了。
  ②规矩,当初制定那个规矩的人也许想不到社会的发展,而可悲的后人却以那一成不变的规矩来限定自己,还美其名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殊不知,这个“规矩”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了,用它成就的“方圆”往往是落后的、愚昧的。
  ③规矩,这种一成不变的东西,拿来用用也许真的很方便,而世人乐意用之,看重的也许是这一点。但这何尝不是世人思想懒惰的表现呢?他们试图以一“规矩”而永逸,这正是一劳永逸的懒人思想。这种人,不是不知道社会的发展,但他们更看重“拿来”的方便,或者迷信“规矩”成就的“方圆”!
  ④其实,这种“拿来主义”早在鲁迅先生那个时候就批评过了。与“拿来”相对的是“送去”。如果说拿来是可悲的,那“送去”就显得有一点点的“野蛮”了,试想:也不问别人要不要,也不看适合不适合人家,就一厢情愿地“送去”了,这不是一种自作多情吗?而当人家不好意思拒绝的时候,这不是一种强人所难吗?而当人家收而不用的时候,就只会让人嘲笑罢了。
  ⑤关于“拿来”,我想到了一个叫王明的人,这位曾留学苏联的共产党领导人,他竟然无视当时的中国实情,而拿来了苏联的“城市中心论”,结果几乎让共产党走上绝路。而幸好及时出了一个破“规矩”的人,这个人来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而挽救了中国的革命,挽救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人叫毛泽东。是的,王明之所以坚守“城市中心论”这条规矩,看重的是苏联的成功,以致迷信这条规矩。但毛泽东看重的不是规矩,而是实际情况,于是他成功了。
  ⑥现实社会中,总有一些人敢破规矩,敢为人先,世人往往称之“先知先觉”,于是他们批判“三从四德”,批评“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规矩,于是迎来了今天的人性解放,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何等的喜事啊!而“先知先觉”们坚信的不正是“没有规矩,可成方圆”吗?
  (选自《格言》09.2)
  
  阅读训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安排了王明和毛泽东两个事例作论据是否得当?简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为第⑥段文字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语言除了具有严密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肯定对你有许多的启发,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秀德设计)
其他文献
有人说过:十三岁,是个危险的年龄。我听后,不以为然。  “马上要考试了,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我给你买的练习册,都做完了吗?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一学学到十一点,再看看你自己,一玩玩到十点半!你还想不想考个……”  “你说够了没有!我又不是没有学!我学累了玩一会儿,不行吗?”  “砰!”  坐在房间里,我欲哭无泪。老师留的作业我都认真完成了,她留的那点儿破事,我也都搞定了,玩一会儿又能怎样?十三岁生日
期刊
你只要把你自己带来  在这个叫榕树下的地方    小麻雀可以叫開杜鹃花  油菜香可以治好你的骨质疏松  和慢性鼻炎    这里由南至北绕着一条小河  那是村子的脐带  每天早上我们手牵着手  赤脚在河边散步  一起看小虾和水藻嬉戏  秋刀鱼在一片落叶里过家家    饿了 我们就烤地瓜吃  或者炒苜蓿片儿和花生籽儿  再煮一锅玉米粥  用山泉水泡一壶茉莉花茶——  那就是人间的九酝和八珍  我们从早
期刊
散文诗是文学百花园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文体,而在这种简洁含蓄的文学样式中,有两朵奇葩更是令人百读不厌。这就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最新编订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泰戈尔的《金色花》,一篇是冰心的《荷叶 母亲》。今年第一次教学,很是手不释卷。读着读着。那散文诗里的人物、情景,竟幻觉般地走进了自己的身心。    一、两篇散文诗写法上相映成趣    泰戈尔的《金色花》中,作者想象奇特,写一个孩子假想自己变成一朵金色
期刊
原文:  想起寝室206  金国栋  一、沙场秋点兵——那些人  那时候我们八个人挤一间寝室,现在我们住的是四个人的寝室。其实都一样,就是一桌还是两桌麻将的区别。  鲍若文那一年作了我的室友,甚至还作过几天的床友。夏天时特烦蚊子,便挤到他挂有蚊帐的床上去。过了几天,我们寝室的蚊子都被饿死了。  和我睡觉是挺痛苦的事。本人长相丑,睡相更丑。鲍若文从没因此说过什么。可见他睡得有多欢实。  与我床铺对头
期刊
当我们远离了生养我们的故乡,行走在一个又一个异乡之时,对故乡的怀念,就成为一幅必然的心灵风景。这幅风景画无论以怎样的形态呈现,都一定与故乡的人、事、物、景密切相关。《乡村歌谣》再现的,正是游子对故乡歌谣的深情缅怀。  当然,伴随歌谣走进游子心灵的,不单是歌谣本身,它更多地蕴含与关联着故乡的生活与人生、经历与体验。随着那洋溢着地域特色的节奏与韵律在游子心中不可抗拒地涌动,在那久远而亲切的伴奏中,故乡
期刊
声音在空气中穿过弥望的草色和玉米地的甜香,寻找到一片激动着的坡地,潜伏成一个不死的精灵。静卧着的石头把露水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那乡村里的水分,隐藏着让村庄充满诗意的音符。乡村的歌谣在此时此刻突如其来,让云朵的神色惊叹着大地的变化。谁在村庄里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向着天空抒情?谁又把自己对乡村的一草一木化为一串心灵深处的律动?沙滩上的鸟痕一瞬即逝,乡村的歌谣把生活的意境命名。  当向晚的阳光在草丛中一次次
期刊
关山曾梦想:乘着火车走出大山,去寻找课本中描绘的城市。可是小学一毕业,家里就没钱供他上学了。关山只好背上装满矿泉水和食品的背篓,去离村子不远的火车站向列车上的旅客兜售。  火车只停留三四分钟,于是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乘客给了钱,却没来得及拿东西;或者孩子们给了东西,却没来得及拿钱。于是这些孩子就成了追赶火车的人。  一次,关山顶着毒日头给乘客找钱,突然火车开动了。关山懊恼了一整天,只恨自己跑得慢。为
期刊
1、儿子急着要走,母亲发现儿子扣子掉了,并给儿子钉扣子,终于感动了儿子,使儿子留了下来。(写“母亲为远行的儿子钉扣子的故事”也可得分)。2、母亲眼花了,但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明亮的。(或:儿子总在母亲心中,对儿子关心备至,体察入微)3、对儿子而言,此时最好的表达不是语言,而是行动。4、①儿子出门时感到冷了才想起给母亲一点钱买件棉衣;②母亲给儿子钉扣子时,儿子第一次近距离看母亲,才发现母亲非常苍老了。5
期刊
近年来中考题常以辩词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辩词就是几个人或更多的人在一起互相陈述道理、发表不同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辩论时要明确中心话题,观点清楚,言之有理,推之有据,意思表达要简洁明了。  具体来说辩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点鲜明,论据确凿。写辩词时应注意要写出足够的证据支持你的论点和反驳对方的论点。所以在写作时,除了阐述本方的观点外,还要依据战术
期刊
时髦这个词含有多义性,时而指人的穿着打扮领先入时,时而指风尚的新颖别致,时而指某种做法出格越轨……亦褒亦贬,似抑似扬,见仁见智,难以共识。  时髦具有时间区位的特指性。比方50年代穿灯芯绒、劳动布衣服较为时髦,20年前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左邻右舍艳羡不已,视为时髦,谁家安装电话,将引起轰动效应……  世上很难找到永远时髦的东西,因为人类总在不断地搜奇猎异,满足永远不满足的夙愿,推动社会的发展,时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