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格萨尔》时代精神的不可超越性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uange0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格萨尔》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而且是一部活着的史诗.它的神奇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内容、高超的艺术技巧、宏伟的结构和浩繁的篇幅卷帙.
其他文献
<正> 藏族婚礼歌是藏族民间传统的习俗仪礼歌。由许多短歌组成,内容包括当地的历史追叙,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藏族古代民间信仰观念和神话传说。婚礼歌的歌词多达几十段,甚至上百段,但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随着地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主要赞颂新郎新娘双方的父母、亲戚、
<正> 哈萨克族的民间叙事诗是十分丰富的。其中,英雄史诗以其数量众多,篇幅宏大,内容浩繁,艺术精湛而著称于世。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哈萨克英雄史诗达一百二十五部之多,而各种版本、异文和抄本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英雄史诗,有的长达数万行,如《克里木的四十勇士》;更为常见的是以数千行构成,如《阔布兰德》、
<正> (一)玛纳斯作为同名柯尔克孜英雄史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单纯的艺术形象。因为在其孕育、产生、演变、日臻完善的过程中,既含有这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其稳定的核心,又有这个民族从古至今各个阶段中的文化因素
<正> 一、与突厥族的交往十二世纪后,蒙古各部扩散到了蒙古高原,首先接触到的是高原先民——突厥各部。在与突厥交往中,蒙古语族各部里,有的早巳借用源于闪含语系粟特字母的古突厥文字来记录自己部族的语言了。十三世纪初,在蒙古各部的统一战争中,通过乃蛮人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语,创制了蒙古族古代文字。
<正> 天梯神话是我国神话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宇宙观、天体观,也含蓄而曲折地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具有着重要的文化史意义。这类神话不但汉族有,瑶族、黎族、布依族、彝族有,就连神话仿佛不甚发达的藏族也有,并且颇具特色。在汉族远古神话中,被视为“天梯"者常常是山,如《淮南子·地形篇》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
<正> 很早以前,就知道藏族有《格萨尔王传》这部伟大史诗,但具体情况,则不详知.1954年,那时西北民族学院请了一位名叫索巴的红教喇嘛,到学校讲述这部史诗的片段,我对其内容才有一些了解.
<正> 神话,作为人类早期形象思维的一种产物,是否存在审美功能?神话又是否是审美的产物——文学艺术呢?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引起混乱的问题。首先,必须肯定,神话有潜在的审美功能。这是与神话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神话无可否认地是一种具有叙事性、想象性、描述性的陈述系统。神话中不
<正>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可谓群星灿烂。以诗为例,流传至今的诗人二百余人,作品超过四千首,占全元诗总量八分之一。元曲中据朱权《太和正音谱》和任讷《散曲概论》,可考的曲家达二百余人,作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套曲四百多套,杂剧五百余种,其中少数民族曲家占十分之一。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统、至正以前曲家一百五十二
浦陵机器厂是第一家内迁重庆的三线建设企业,是各方探索如何做好搬迁工作的"试验田".为了迅速建成投产,中央部委、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构建起统一联动的作战体系,开展设计革命,建筑施工中坚持破旧立新,在物资供给上做到了多部门同频共振,处理工农关系时注重互惠互利,实现了内迁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浦陵机器厂的迁建发挥了"解剖麻雀"的作用,为其他三线建设企业搬迁提供了有益借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皖南的上海小三线建设获得调整后,安徽进入后小三线建设时代.在人才、资金、技术等短缺的情况下,安徽按照"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从地方资源、市场和技术、生产条件出发,采取对口接收、横向联营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对原上海小三线企业的国有资产和机器设备进行了合理的配置与利用,使之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后小三线建设时代成功转型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