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外法权到域外规治——以管辖理论为视角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ijjuan86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辖与主权是国际法思想谱系中的重要概念,管辖权范围与主权的离合决定或影响世界秩序的嬗变.地理大发现时代,《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立了管辖权的全球延伸,但西葡两国并未对已发现的陆地和岛屿实现真正管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属地化秩序,一国管辖权开始对应其主权疆域.殖民时代,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凭借作为治外法权分离管辖与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主权秩序与帝国秩序共存.全球化时代,超国界问题频发,域外规治成为美国单边处理域外事务的工具,二战后确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秩序与单边主义秩序共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作为制度基础的域外规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重新审视管辖理论,可以基于共同体管辖理论实施域外规治,以可预期、可接受的方式延伸管辖权,构建互认、互信、互惠的共同体管辖机制,为共同体外的管辖安排提供具备说服力的方案,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其他文献
民主在当代条件下已经蜕变为"代主",即失去社会共识基础而被系统化权力所操纵的失效民主.民主的未来取决于是否能够恢复理性,从"意见为本的民主"转变为"知识为本的民主".基于"双票民主"的投票方案与"箕子民主"的思想资源,民主制度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来保证合理而智慧的公共选择,从而把偏好加总的民主转变为知识加权的民主,最终发现并实现思与心的聚点.
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建设强大政党,本质上是政党意志表达和实现的政治价值创造过程.强大的政治创造力、思想引领力、组织运筹力、制度创设力以及自身建设力,是强大政党的内在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中,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政党,是重大时代性命题.从历史反思、理论审视、实践形态等维度探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强大政党建设的中国逻辑,旨在增强科学认知中国共产党强大政党建设的历史演进逻辑、理论阐释逻辑及价值表达逻辑的理论自觉.
本文采用信息的视角来剖析"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即国家通过特定结构从工业中获取信息,进而建构其理解工业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为国家发展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知识基础.国家在特定产业中的管理结构是否能长期存续、是否能实现对工业功能的有效覆盖是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1949-2005年的中国铁路机车和汽车产业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由此把人们对国家能力的关注从政策制定与执行前移至政策决策的信息基础,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中国在半个世纪内完成了生育率从高到低的转变,低生育率已持续多年.中国的生育转变和亚洲诸多国家/地区相似,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主导的计划生育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虽起步相对较晚,但速度反超多数亚洲国家.回顾中国生育转变进程和主要推动力,反思政府主导的政策干预在生育转变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可充分认识低生育率时代更为错综复杂的生育影响因素,有助于把握应对低生育率的政策导向.
中国阐释学的建构,首先必须在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上有新的见解和进步.强制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方式,在各学科文本研究与理论建构上,已有极为普遍的表现.偷换对象,变幻话语,借文本之名,阐本己之意,且将此意强加于文本,宣称文本即为此意.如此阐释方式,违反阐释逻辑规则和阐释伦理,其合法性当受质疑.阐释是有对象的.对象是确定的.背离确定对象,阐释的合法性即被消解.在心理学意义上,强制阐释有其当然发生的理由,但绝非意味着强制阐释就是合理且不可克服的.就像谬误难以避免,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合理且不可克服的一样,更不
本文尝试通过物质性的进路对垃圾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在物质性视角下对垃圾进行重新理解,包括在社会历史维度上检视垃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考察垃圾的制造与处理,以及对垃圾参与建构的诸多环境和社会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使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建立一个垃圾研究的分析框架.由对垃圾物质性的探究可见,垃圾虽被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及主流处理技术界定为污秽、无用之死物,其实却是"活力之物".垃圾具有社会生命,在社会当中生成、流动、转化,与不同的行动者互动、形成联结,并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
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探究学生教育期望在"望子成龙"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是实现"望子成龙"的关键,它在家庭背景和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家庭社会资本只有在父母与子女具有一致的高教育期望,才能通过频繁的亲子交流、亲子陪伴进行有效传递.当父母和学生教育期望不一致时,高教育期望的作用会因父母低教育期望带来的社会资本缺失,或学生低教育期望导致的社会资本不能有效传递而被削弱.
我国刑事司法人工智能走在世界前列,但暴露出数据垄断、算法黑箱以及应用场景设置随意等问题.这些问题及其背后所面临的合法性挑战、正当性隐忧和伦理性风险的科学解决与化解,要求超越传统思维,创新监管模式,引入技术赋权理念和技术正当程序,对刑事司法人工智能进行包容性规制,以实现发展与规制的协调.刑事司法保障人权与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赋权理念,可以为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提供理念层面的宏观指引;在传统正当程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技术正当程序,可以对刑事司法人工智能应用进行过程规制,以促进司法数据的公开
哲学的普遍性问题在跨文化的视角中凸显出来,它揭示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举,也提出了哲学的普遍性内涵问题.就以中国生活经验为内容的哲学活动而言,哲学的普遍性、中国思想的特殊性、汉语表达的独特性共同构成了一种持久的理论张力.在区分哲学的普遍性与普遍哲学的基础上,哲学的普遍性从理性能力的普遍性预设出发指向经验世界的丰富与差异,在话语实践与概念活动的规范态度中保持普遍性与多元性之间的动态平衡.从文化主体性出发,要避免将哲学的普遍性错置为西方性,也不能将规范性理解为具体的审查规则.哲学的普遍性需要具有边界感和规范性态
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系统分析了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精英大学中,家庭背景几乎没有影响,选择性淘汰效应突出;在普通本科大学中,家庭背景作用显著,文化再生产机制作用明显,但个人努力因素也同样重要;在高职院校中,文化再生产机制和能力主义规则的作用都不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大学的分化,不同类型大学竞争场域和竞争规则出现极大差异,文化再生产机制和选择性淘汰假设在大学校园竞争中都留有痕迹,但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发挥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