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太空常识对还是错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baba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航员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


  在太空中的失重作用会给人一种宇航员不受地球引力影响的错觉,但实际上,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受到的引力只比在地球表面小了10%。当你搭乘电梯下楼,在电梯开始向下移动的瞬间,你是不是有种失重的感觉?宇航员的失重状态也与之类似。那么,为什么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可以悬空做出各种各样的“杂技”,而不会摔倒在地?
  空间站既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引,又以每小时28000千米的高速向前飞行,引力无法完全将空间站这部“大电梯”拉下来,只能使空间站和宇航员像月球般绕地球打转,而永远不会砸到地球上。另一方面,如果宇航员和空间站不受地球引力作用的话,他们就不再绕着地球旋转,而会与地球分道扬镳。


形成绕地球旋转的合力

如果人直接暴露在太空中,身体会爆裂


  许多太空电影都告诉我们,在没有空气的宇宙真空中,压力非常低,如果没有宇航服的保护,人们会当场爆开。实际上,人体皮肤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能够充当保护层,使宇航员不会爆开;但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压力和氧气供应,他还是无法存活。

人暴露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


  ①紫外线将皮肤晒伤。
  ②气体在体内膨胀,皮肤被拉伸,身体肿成原来的两倍大。
  ③眼睛和嘴里的液体开始气化,血液中产生气泡,造成血管堵塞。
  ④宇航员因大脑缺氧而昏迷。
  ⑤90~180秒后,宇航员窒息死亡。

在太空中牺牲的宇航员很少


  真正在太空中牺牲的人确实很少。国际上规定,超过地球上空100千米高的地方才是太空,尽管有许多人因航天事故不幸遇难,但事故大都发生在地球上空100千米以下的区域,甚至地面。
  严格来说,在太空中牺牲的宇航员只有“联盟11号”的三人。1971年,苏联“联盟11号”太空舱的三名宇航员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地球,但当地面人员打开太空舱时,却发现他们都已死亡。原来,在太空舱与空间站分离时,压力阀被震开了,舱内的空气在一瞬间迅速泄露,宇航员们还来不及反应便因缺氧窒息而死。

老式电视里可能藏着宇宙信号




  老式电视机可以接收无线电波,如果它的天线足够灵敏,并调到特定的频率,屏幕上会出现白茫茫的雪花“噪音”;在这些雪花中,可能有1%就来自宇宙。
  1964年,两位工程师制造了一台大型天线,这台天线每时每刻都会收到一个特定噪音。他们排查了各种原因,连天线里的鸟屎都清除干净了,可这个噪音信号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清晰。工程师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向天文学家请教,这对后者而言,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137億年前,一个含有极高能量的致密小点发生爆炸,它迅速膨胀,形成了宇宙,此次事件被称为“大爆炸”。刚诞生的宇宙像一锅滚烫的浓汤泼到了地上,它在扩散的同时也慢慢冷却;时至今日,这锅汤已无限宽广,也变得十分冰冷。天文学家们绞尽脑汁,都没能找到宇宙汤的蛛丝马迹,而工程师制造的天线却像一支灵敏的温度计,测到了宇宙汤现在的温度:3K(约为-270.15℃)。

北极星永远不变




  随着地球自转,星星会在天空中缓缓转动,形成一个大转盘。而北极星则处在转盘的中心,移动幅度最小,它总是位于北半球天空的北方,所以古代的航海家们常常通过观察北极星来辨识方向。
  不过,北极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位置之所以相对固定,是因为它位于地球自转轴的延长线附近,而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指向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因此北极星的名号也会不断易主。4000年以前的北极星是天龙座α星;从明清时期开始,小熊座α星成为现在的北极星;在公元3300~4400年,仙王座γ星将接管北极星的位置;公元13500年开始,织女星将成为新一任北极星……

在太空中,相同的金属会自动“合体”



工程师们用这台大型天线探测到了宇宙的温度。这个温度就是宇宙的“噪音”,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金属是一种化学性质十分活泼的物质,在地球上,它的表面往往会被氧气腐蚀,形成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可以让内部的金属与外界隔绝,不被继续腐蚀。但在没有氧气的宇宙中,金属不会自己生成氧化物,如果两块裸露的同种金属互相贴合,之间没有其他物质隔开,由于金属原子非常活泼,金属会由于原子间的吸引力而自动“合体”,像是被焊接在了一起,这种现象被称为“冷焊”。
  这个常识看似无足轻重,却给航天事业带来过很大的麻烦。
  1989年,美国宇航局的“伽利略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旨在前往木星附近进行观测。科学家们为它设计了复杂的航线、安装了巨大的数据传输天线,耗资高达十几亿美元。然而,在历时一年多、探测器终于到达预定位置后,数据传输天线却打不开了。原来,科学家们忽略了冷焊现象,天线的骨架和其他金属部件牢牢粘在一起,几经尝试都无法展开。所幸,还有一个备用小天线,这才让探测器免于报废,但小天线的功能远远没有主天线那么强大,本次探测任务的成果也就因此大打折扣了。
其他文献
在廣阔的南海上,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当年孙悟空拔去了定海神针后,留下一个深不可测的龙洞,这个洞口至今还镶嵌在海面上,被当地渔民称为“南海之眼”。这是怎么回事呢?南海之眼  其实,“南海之眼”指的是“三沙永乐龙洞”,学术界称之为蓝洞,从海面上看,蓝洞呈现出与周边水域不同的深蓝色,这是因为海底有着巨大的深洞,远远看去,它就像南海上一只深邃迷离的眼睛。三沙的蓝洞不止一个,但这个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
期刊
已知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  体重:190吨  体积:223立方米  长度:27.6米  1947年,科学家们在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头鲸。事实上,一头小蓝鲸一出生就有大约7.6米长,比一头大象还要重。而蓝鲸之所以能长这么大,是因为它们生活在海洋里。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受到重力的影响,肌肉和骨骼的发育会因此受限,而海洋生物在水中有浮力的支撑,肌肉和骨骼受到的压力较小,所以它们可以长得无
期刊
覆甲蝙蝠车  即使诞生于1989年,它的造型放在今天也相当前卫。蝙蝠车的侧面配有钩索,在蝙蝠侠逃离歹徒的围追堵截时,钩索发射,钩住街道拐角旁的柱子,蝙蝠车就可以在高速行驶中猛然转弯,让歹徒措手不及。  当蝙蝠侠被前方的卡车挡住去路,他只好弃车步行,这辆昂贵又惹眼的蝙蝠车就这么停在了马路上。但当好奇的路人想触摸它时,它很快就展开装甲,将整辆车包裹得严丝合缝,没有任何人能将它打开。这辆车还拥有自动驾驶
期刊
目前全球海底光缆分布图原来是玻璃丝  光缆大约有消防水管那么粗,但真正传输数据的光纤部分位于最中间,通常一条光缆中有一对或几对光纤,由玻璃制成,只有头发丝那么细。光信号就是从这些玻璃光纤中进行传输。  而光纤之外的部分全是保护层,通过各种材料和包裹设计来抵抗海底不那么友好的环境,如人类捕鱼、海底水压、船锚、地震,甚至鲨鱼啃咬;另外,海水本身含盐量非常高,一般材料如果长时间泡在盐水里,容易遭腐蚀。光
期刊
《阿凡達》是10年前上映的科幻电影,影片中的纳威人居住在一颗外星球上。他们身高3米,过着部落生活。而人类看上了这里的矿产,这种矿产在地球上非常昂贵,矿物公司在此建立基地,要把矿物开采回地球。  为了从纳威人那里获得信息,矿物公司让男主人公萨利通过意识传输技术进入一个由人类克隆的纳威人身体内。萨利可以在人体和纳威人身体间自由切换,充当了一个人类间谍。  电脑的发展让人们常常浮想联翩,人脑是不是也可以
期刊
关于科学家的小误会世界科学的发展没有被一颗苹果决定  许多人从小就知道,一颗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使他想到了万有引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伦敦皇家学会的档案室里藏着一份记载苹果真相的手稿——《艾萨克·牛顿爵士传记》,它由牛顿的朋友,考古学家威廉·斯图克利撰写。手稿中写到,1726年,当斯图克利与老年的牛顿共进晚餐后,在花园里的苹果树下,牛顿与斯图克利谈起了往事,“先前万有引力思想在他脑海里浮现时
期刊
与世隔绝的大洲  南极洲终年被冰雪覆盖,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在-49℃左右;降水稀少,狂风呼啸,比撒哈拉沙漠还要干旱。人类没办法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长期生活。况且,南极洲很难到达,它离亚欧大陆、非洲大陆都很远;虽然它与南美洲只相隔一条宽约900千米的德雷克海峡,但这片海峡素有“魔鬼海峡”之称,常年刮着狂风巨浪,曾使许多船只倾覆于海底。因此,除了军事、科研目的,人们很少前去南极洲。探访“最后的荒野” 
期刊
变脸的传说  这种看上去像魔法的技能,其实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变脸。它是传统川剧(源于四川等地的戏曲剧种)的核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  相传,变脸时所绘的图案是古代人类在面对凶猛野兽时,为了生存,在脸上勾画出的不同形态,以吓跑入侵的野兽。变脸最早出现在传统的折子戏《归正楼》中,在戏里,一名叫贝容的侠客通过变换数张脸,使他在救人的同时躲避官府的追查。折子戏  戏剧中,本戏是一个
期刊
一群爱趴着的“胖子”海豹、海狮、海象  提到海豹,你可能会想到一具硕大的身体趴在石岸上,或者在海洋馆里站着拍手手。错了!那可能是海狮。那同样喜欢趴着的海象呢?你可能要大喊“头晕”了。  海狮的头部长有一对小巧的耳朵,它的四肢更长,形状像鱼鳍;看它的身材,其实也比海豹更“苗条”一些。  海豹的耳朵则呈耳洞状,远远看上去只有一个光滑的头部;它的四肢有爪钩,与海狮很不一样。  海象的“大獠牙”就是它最明
期刊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之一,唐宣宗大中二年秋(848年),任职于梓州的他因职位调动,准备动身返京。在返航途中,他游经巴蜀地区,却不料被巴山一场夜雨困住了脚步。恰逢此时,他收到了远方妻子的来信。面对着淅淅沥沥(xī lì)的夜雨,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犹如那绵密的雨水,交织在李商隐的心头。于是,他写下《夜雨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