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为何需要性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SHENG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的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这两种方式都有利有弊,同时也让人困扰。无性繁殖是雌性可以克隆自身,而有性繁殖则是多数生物的自然选择。为什么今天人和多数生物都需要通过性的交配来繁衍,而无性繁殖逐渐式微,科学对此在慢慢做出解答。
  
  矛盾的假说
  
  以往科学家们的看法是,有性繁殖大约起源于10亿年前,这种方法给生物提供了一种机会,彼此交换基因并进行基因改组,从而能创造新基因组合体的后代,也就能在环境突变的条件下生存下来。
  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两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后代的机理。因为两性结合产生后代比无性繁衍后代代价大。仅仅是花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寻找和吸引异性便是一种很大的代价。
  实际上所有生物都可能像海星和仙人掌一样想要繁殖时可以脱落自己的一小片而成长为新的个体,这种繁殖实在是一本万利,非常简单。因为无性繁殖不需要像孔雀一样煞费苦心地开屏以吸引配偶,也不必像其他一些鸟儿一样引吭高歌来吸引异性。与此相似,如果是无性繁衍,雄鹿没有必要长出又长又壮的多叉鹿角,用自己的强壮来向雌鹿求婚;雄象也不必产生“科隆香水”来吸引异性;小伙子更不必花大把的钞票来与姑娘约会。
  所以,无性繁殖有一大堆理由,而有性繁殖的理由似乎站不住脚。但是,为什么有性繁殖又是今天人类和其他多数动物所选择的主要生活方式呢?2006年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人类需要性的比较令人信服的根据:通过有性繁殖,可以把有害的基因突变从一个种群中清除出去。根据这种理论,通过性的结合而产生的基因随机组合有时会产生一种浓缩个体有害突变的作用。这些个体的健康程度比其他人差,因而很可能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说,称为“突变决定论假说”。但是,这种假说又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比较起来,单个个体的突变是轻微的,而多个个体的突变结合起来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两性结合把多种突变结合起来,岂不是更糟?这种现象也称为遗传上的“负抑制”。
  
  从虚拟生物得出的结论
  
  于是研究人员致力于解释这种矛盾的假说。虽然还无法在真实的生命中找到解释的模式,但通过计算机模式可以有一些答案。美国休斯顿大学的里卡多·阿哲维多等人通过计算机模式给出了一个解释,他们认为负抑制只是性本身的一种自然的副产品。
  表明他们观点的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论文详细解释了生物有性繁殖的结果。他们创造了一种数字生物,可以像真的生物一样以相同的性结合来繁衍后代。如同正常的生物一样,虚拟的生物会产生一种自然的缓冲器来对抗突变导致的变化。这种能力称为遗传稳健性(geneticrobustness)。这一点被视为是性的主要益处。
  有性繁殖可以通过基因改组让一个种群在本族群中把突变传播到许多个体。实际上这些突变就会被稀释,由此可以通过个体的遗传修复系统加以有效的修复处理。也就是说,有性繁殖其实是一种缩小和稀释危险突变的繁衍机制。显然,这才是性的最大理由。不过,研究人员发现,数字虚拟生物只在一次面对少数突变时,稀释保护才起作用。当一次面临多种突变时,生物的修复系统会超负荷,由此甚至会导致生物死亡。阿哲维多认为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真实的生命中。
  幸运的是,大多数生物从未被迫濒临过一次许多突变的挑战,生物一次只习惯于一种或两种突变,而不会面临一次10种突变。所以,研究人员认为,通过性结合的遗传稳健性的重组和生物有限的能力处理突变导致了自然的负抑制发生,但这只是一个副产品。而性对生物繁衍的最大作用却是稀释突变的危害。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因此任何能帮助生物摆脱其有害突变的东西都是重要的。当然,性的结合还有另外的作用,即产生好的突变并遗传下去。
  所以,总的来说,尽管性和性的追逐是既费时又费工,但由于可以把好的突变相加和稀释坏的突变,因而性就成为多数生物的繁衍方式。
  
  性:应对变化的环境
  
  性对于人来说是费时费工费钱财,对于动物来说同样费时费工和耗尽养料,有时还要付上沉重的成本,比如雄性的生命。所以,性又是危险的。所以直到现在,许多植物和低级生命还是无性繁殖。它们继承的是生物在最初时候采用的简便而成本小的无性延续种群的方式。
  例如,把树枝的芽埋入地下会长出新的树来,扁虫切掉一半还会长出新的头来,或在另一半长出尾来。许多微生物、真菌也是以这样的无性繁殖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种族。这样的繁殖真是省事省力又省钱。两相比较,有性繁殖还是危险。
  但是为何人和其他生物还需要性呢?费力不讨好的有性繁殖又在今天成为主流呢?研究人员认为,答案在于有性繁殖的益处。通过有性繁殖而产生的基因重组有助于生物更容易适应有压力和变化无穷的环境,这是有性繁殖的另一个重要理由。而这个解释也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的。对酵母的一项研究证明,性的确是有益的。
  美国奥克兰大学的马修·戈达德等人设计了一项研究来对比同一菌株的有性繁殖的酵母和经过修饰的无性繁殖的酵母的生存状况。有性和无性繁殖酵母都以同一速率繁殖。不过,对这两组生物同时改变了一点条件,只给它们提供较少的食物。在缺食的条件下,有性繁殖的酵母仍然以94%的速率生长,而无性生殖的酵母则只达到80%,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这一研究提示,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者更适应环境,因此前者生存的机会更大些。因为,缺少食物既可以看作是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以是一种生存的严重压力,但有性繁殖者比无性繁殖者的适应更好。
  不过,这个研究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该研究并没有揭示为何有性繁殖者在压力环境下更为坚强。而且,这个研究不能解释为何有性繁殖的产物在雌性和雄性间的负担有如此大的差异。比如,通常区分为两性的生物是雌性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抚育和照料后代,而雄性则付出甚少。而且雌性的性细胞与雄性性细胞相比也显得非常复杂和昂贵。
  所以,尽管这个研究证明有性方式比无性方式更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存的压力,但要清楚地解释有性繁殖为什么是如此常见和流行则需要更多的理由。
  
  性的根源在基因
  
  同样,人类需要性是因为需要有益的基因突变相加,稀释有害的基因突变,同时增加自身适应环境和压力的能力。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性的欲望却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过去认为这主要是心理的原因。但今天的研究得出的答案是,性欲、性欲的唤起和功能在于每个人的基因差异。这种理论可以改变过去心理学家对性欲的解释,性欲主要不是心理问题,而是生物学问题。
  新的研究证明,人类性欲的个体间的差异要归因于遗传变异。这是首次发现DNA上的基因序列的普通变化可影响人的性欲、性唤起和性功能。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理查德·埃布斯泰因教授等人检测了该大学148名健康男生和女生的DNA,并将DNA检测的结果与对这些学生的问卷调查相对比。问卷调查的问题有“你的性唤醒频率大约是多少?”、“你通常对你的性生活感到满意吗?”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性欲、性唤起和性功能。
  研究人员发现,在一种称为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的变体与学生的自我陈述的性欲之间有相关性。D4受体的基因的不同,学生们对性问题的答案就有不同。问卷答案与DNA样本比较结果清楚地显示,大约有2/3人的基因不同,导致了他们的性欲较弱。有一个特殊的DRD4变体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分低于平均得分约5%。这个数值虽小,但是却有统计学上的重要性。而另外约1/3的人具有性欲表现较高的基因型,他们的性欲较强。
  很早以前,研究人员就发现,人的许多神经递质(化学物质)决定着人的生理和行为,包括性欲和性行为。这些神经递质的产生也是由基因决定的。实际上多巴胺D4受体(DRD4)就是一种神经递质,它部分地控制着大脑对多巴胺的反应。而D4受体不仅与动物和人的性行为有关,而且也主管着人感受高兴的“愉快系统”。多巴胺回路则帮助建立了一种驾驭性欲、药物和食物的机制。而且埃布斯泰因在2004年就发现,阻断多巴胺D4受体基因的药物有助于触发小鼠的勃起。
  现在他们发现约有70%的人拥有性欲低的基因变体,而约20%的人拥有性欲高的基因变体,证明基因可能决定着人们性欲的高低。当然,这个研究只是初步的。而要揭示性欲的大小和性功能的奥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责任编辑]张田勘
其他文献
降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降雨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灾害,雨情与我们息息相关。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天种地的时候,若是能有一两场透雨,农民就会高兴地说“老天爷给咱们下钱了!”而夏天的雨,三天两头都会下,不那么值钱,下多了还可能“赔钱”。眼下正值汛期,暴雨带来的洪水经常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人们对汛期雨情关注的程度大大超过平常。那么,雨是怎样降下来的?雨量是怎样测得
美国著名歌星迈克尔·杰克逊不久前刚刚逝去,他的许多东西又被人们重新关注起来。在他的演艺生涯中,其精湛的舞技从未受到过质疑,而他曾在一段MV中展示的身体大幅前倾45°角却不倒的造型更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啧啧称奇。  中学物理就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当中心落在支撑部位之外的时候就不能稳定放置——而在这个身体大幅前倾的造型中,杰克逊与其他舞伴的身体重心显然在两脚之外,那么这个“对抗重力”的造型是如何实现的
在我国广西、以及广西、云南交界处,有这样一种树,如果砍开它的树皮或折断树枝,破损处会流出黄色的汁液;将其伐倒后,在树干横截面可看到由内向外呈放射状的金丝样的髓射线,人们形象地为其取了个“金丝李”的名字。这种树就是广西著名的硬木金丝李。  金丝李Garciniapaucinervia .,为藤黄科藤黄属植物。在拉丁学名中,藤黄属Garcinia是为纪念一位法国植物学家和旅行家,种附加词paucine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检察院举办侦诉审辩“同讲一堂课”案例研讨活动。该院检察长胡俊表示,举办此次侦诉审辩“同讲一堂課”案例研讨活动,既是贯彻落实湖北省全省检察长会议上提出的“建立青年干警案例研讨机制”要求,也是汉阳检察业务建设的现实需要。  作为一种典型的“非接触性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种类繁多,样式新颖,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在客观上给司法机关打击犯罪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作为进化最为成功的陆地生物,蚂蚁广布于地球大陆,向北到达北极树线,向南接近南极洲。据估计,此刻,在地球上生活着1018只蚂蚁,它们的数量无疑是地球动物之最,而它们的总重量也与人类大体相当。虽然蚂蚁个体渺小,但是由于总量巨大,它们在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雨林地带,每公顷就生活着800万只蚂蚁,占到了雨林动物总量的15%~25%。它们的作用影响着整个生物圈,是当之无愧的“陆
2008年11月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年度报告《生命的星球》。这份报告的主题是生态危机。报告称,因为人类过度使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世界正在迈向比目前的金融危机更糟的“生态信用危机”:人类每年使用的资源要比地球能够补充的多30%,从而导致森林被毁、土壤退化、空气和水源遭到污染、鱼类和其他物种数量急剧减少。为此,人类每年正在背负4万亿~4.5万亿美元的生态债务,这大概是世界金融机构估计的此次金融危机
尽管在分类学上,牛科还包括许多羊族、羚羊族的动物,但人们通常说的牛类仅指牛族的种类(包括牛属、水牛属、倭水牛属、非洲野牛属和野牛属)。牛类的共同特点是雄兽和雌兽头上都有表面光滑的角,并且紧靠着枕骨的两侧长出,角的基部远远地分开:尾巴较长,末端有簇毛串;眼睛前面和趾间没有臭腺;雌兽有4个乳头等。牛类是哺乳动物中最后出现的一个类群,很可能起源于原始的羚羊类,随着进化过程,体形演变为高大而健壮,四肢粗壮
“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围瓜菜万顷鱼虾。”在江苏中部的兴化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垛田。当地人在号称“锅底洼”的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高成垛,于垛上耕作,形成一个个状如小岛的精致农田。垛田大不过数亩,小的仅有几分,一垛垛的,被条条或宽或窄的水渠切割成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若干块,犹如海面上的座座岛屿,所以,兴化又有“千岛之乡”的美誉。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每年春季,垛田之
哺乳动物多功能的耳朵    哺乳动物的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为哺乳类所特有,内有弹性软骨支持,成为高度精巧而灵敏的集音装置。不过,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类哺乳动物耳廓的构造却很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耳朵”。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硕大的“招风耳”。大的耳朵可以增加收集声音的面积,从而更清楚地听到声音。人类在开阔的地带就经常用把手放在耳后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听力。一般来说,夜行性的,或在开阔地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大地有了光明,人间充满无限欢腾。可是万能的上帝遗留给人类一个极其困惑的问题——光是什么?千百年来,无数学者和哲人为这个问题苦苦思索,围绕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囊括了人类史上最聪明的智慧。喜欢讨论问题的古希腊人对光充满着好奇,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光解释为光源向四周发射的一种东西,遇到障碍物即被弹开。而后托勒密在《光学》一书中描述了光的折射现象,达芬奇也描述过光的反射现象等并试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