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语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在走“死胡同”,是无硝烟的唇枪舌战重演不断。农村语文教学工作者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重燃大家对语文的信心显然是必要的,因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责无旁贷。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选择态度,是推动一个人主动去认识客观世界,寻找新的知识,激发人的积极情感,保持良好的心境,发展自身能力的内在动力。在学校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保持对某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倡导高效课堂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那如何去激发和培养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这种学习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依靠教师来引导完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说指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融洽、轻松和愉悦的师生关系,还有尊师爱生的关系。这是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在这基础上教师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就会在内心产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更加热爱山区教育事业,会激发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处处以身作则。学生喜欢你,就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崇敬的榜样;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教育引导下,会逐步增强学习的信心,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努力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仿效教师的德行。
2010年秋季,由于学校工作安排,我担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个年级从六年级升到初一语文成绩在全区都排在后几名,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低落,还对语文课教学有厌倦情绪,存在“怕”、“懒”的弊病,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缺乏语文课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做到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做到衣着朴素、态度温和、教态自然亲切,其次,在上课时,我对每节课的教学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精心设计,力求从一开始就改变学生对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原有的看法,给他们留下明朗愉快的学习感觉和和蔼可亲的形象。
在平时我还注意言行一致,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关心他们的生活。就这样我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教学技巧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经过一年的努力,到期末在全区检测中语文成绩排在了第三位。
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情,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好奇心,对未来知识都会有一种渴望感、一种新鲜感、新奇感,而这种感觉一旦被激发了,便会带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进入教师设置的轨道,从而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情,研究学生发展的规律,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要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和得失,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结合青少年的好胜心理,有目的性的渗入竞争意识的培养,创设积极的竞争环境,如:朗读、背诗歌、背成语、口头作文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比较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交友习惯、家庭情况和知识程度,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对学习兴趣浓厚,目的明确的学生要肯定成绩,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学习不主动,害怕学习的差生,要多加关心,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逐步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能力,增强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因此,只有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
三、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
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讲求教学艺术,要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感情地投入,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有感情的阅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听、读能力,使学生自觉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九年级上册《雨说》这首诗时,我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让霏霏细雨飘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中能不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提问是能否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善于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孔乙己》中……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时,我问:“同学们,‘摸’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生活中,你们在什么情况下用钱才会用‘摸’这个动作?”,这样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深体会到了孔乙己当时情况的窘迫和尴尬,理解他生活穷困潦倒,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更加增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憎恨之情。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对字、词、句及写作的教学应用明确目标,学生必须做到会读、会写、会说,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使学生有规律地掌握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文章的角色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是诱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
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和态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践、环境、历史、未来相统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心”“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岳阳楼记》范仲淹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和范仲淹一心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伟大思想和品德,与我们今天应具备的品质联系起来,把优秀的历史人物和当今学生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教《行路难》李白这首诗时,诗人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有远大的抱负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
五、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语文合作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它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主动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了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由于课文很长,如果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肯定是无所适从,在教这篇课文时可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怎样打死镇关西的?把这两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目的,学生围绕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
总之,虽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途径,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并不是非常难的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选择态度,是推动一个人主动去认识客观世界,寻找新的知识,激发人的积极情感,保持良好的心境,发展自身能力的内在动力。在学校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保持对某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倡导高效课堂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那如何去激发和培养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这种学习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依靠教师来引导完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说指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融洽、轻松和愉悦的师生关系,还有尊师爱生的关系。这是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在这基础上教师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就会在内心产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更加热爱山区教育事业,会激发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处处以身作则。学生喜欢你,就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崇敬的榜样;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教育引导下,会逐步增强学习的信心,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努力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仿效教师的德行。
2010年秋季,由于学校工作安排,我担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个年级从六年级升到初一语文成绩在全区都排在后几名,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低落,还对语文课教学有厌倦情绪,存在“怕”、“懒”的弊病,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缺乏语文课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做到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做到衣着朴素、态度温和、教态自然亲切,其次,在上课时,我对每节课的教学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精心设计,力求从一开始就改变学生对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原有的看法,给他们留下明朗愉快的学习感觉和和蔼可亲的形象。
在平时我还注意言行一致,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关心他们的生活。就这样我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教学技巧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经过一年的努力,到期末在全区检测中语文成绩排在了第三位。
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情,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好奇心,对未来知识都会有一种渴望感、一种新鲜感、新奇感,而这种感觉一旦被激发了,便会带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进入教师设置的轨道,从而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情,研究学生发展的规律,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要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和得失,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结合青少年的好胜心理,有目的性的渗入竞争意识的培养,创设积极的竞争环境,如:朗读、背诗歌、背成语、口头作文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比较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交友习惯、家庭情况和知识程度,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对学习兴趣浓厚,目的明确的学生要肯定成绩,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学习不主动,害怕学习的差生,要多加关心,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逐步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能力,增强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因此,只有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
三、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
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讲求教学艺术,要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感情地投入,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有感情的阅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听、读能力,使学生自觉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九年级上册《雨说》这首诗时,我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让霏霏细雨飘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中能不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提问是能否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善于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孔乙己》中……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时,我问:“同学们,‘摸’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生活中,你们在什么情况下用钱才会用‘摸’这个动作?”,这样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深体会到了孔乙己当时情况的窘迫和尴尬,理解他生活穷困潦倒,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更加增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憎恨之情。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对字、词、句及写作的教学应用明确目标,学生必须做到会读、会写、会说,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使学生有规律地掌握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文章的角色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是诱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
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和态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践、环境、历史、未来相统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心”“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岳阳楼记》范仲淹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和范仲淹一心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伟大思想和品德,与我们今天应具备的品质联系起来,把优秀的历史人物和当今学生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教《行路难》李白这首诗时,诗人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有远大的抱负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
五、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语文合作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它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主动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了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由于课文很长,如果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肯定是无所适从,在教这篇课文时可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怎样打死镇关西的?把这两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目的,学生围绕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
总之,虽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途径,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并不是非常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