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ong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甘肃省各地以草食畜牧业、蔬菜、中药材、苹果、马铃薯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和优势产业增收计划,农业产业化呈快速推进势头,对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农村加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业化发展多点开花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确立了“建龙头、强基地、抓加工、兴流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以产业为平台聚集要素,以项目为支撑整合资金,以增收为目标延伸链条,实行分类指导,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资源办企业,瞄准市场促转化。
  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甘肃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100多个,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24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0.8%,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户均增收2376元。产业化组织基本实现优势产业、优势区域全覆盖,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落实惠农强农政策的有效渠道。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目前,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覆盖全省优势产业,初步形成马铃薯、草食畜牧业、蔬菜、玉米制种、苹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甘肃省龙头企业2424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7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65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72个,县级及以下的重点龙头企业1000多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102个,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677个;全省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470亿元,销售收入657亿元、净利润60多亿元。龙头企业通过IS0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498个,各类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4.92亿元。龙头企业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2万多人,其中技术研发人员3300人,技术推广人员9422人。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有175个,其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74个;建有专门质检机构的有1363个,通过计量认证的335个。
  优势产业区域性布局基本形成。甘肃省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引导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目前已建成一批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涌现出了陇东南苹果、肉牛,定西马铃薯、中药材,河西制种、草食畜牧业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典型。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3128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一半。
  产业综合竞争力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种业核心基地、高原夏菜基地、中药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甘肃省农产品加工率达49.5%。马铃薯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玉米制种和中药材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苹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玉米制种产量占全国的43%,当归产量占全国的85%,党参产量占全国60%,黄芪产量占全国50%,板蓝根产量占全国30%,柴胡产量占全国40%。蔬菜、牛羊肉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依托资源优势、自然禀赋和市场需要,培育形成的特色产业,在全国均具有一定竞争力,已成为其产品市场的“晴雨表”。
  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甘肃省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600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98家,有32个产品获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292个。
  产业化经营三大模式
  龙头企业+农户。这是甘肃省目前最普遍采用的利益联结模式,它的特点是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呈“龙”型组织结构,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农户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当中,以公司为龙头,以分散的农户生产为基地,利用合同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联结起来。使农户的生产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如河西制种企业、草产品加工企业、蔬菜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就是这种联结方式。这种运行机制一般表现为“订单农业”,这种模式明显增强了农民与企业的谈判能力。企业一般与基地农户签订定点种植、定向收购协议后,提供最低保护价支持。有些企业还为农户引进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提供生产资料等,有效地实现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向基地农户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原料的品质。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是近几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运行机制。龙头企业负责合作社农产品的营销,为合作社成员提供货款担保的服务。合作社组织成员按企业要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组织生产。合作社为成员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统一开展防疫和病虫害防治,降低了企业和农户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企业亦有了稳定安全的生产基地,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例如甘肃省定西马铃薯产业,天水、平凉、庆阳苹果产业就采取这种利益联结方式。
  专业市场+农户。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在便于集散流通的城乡结合部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通过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直接沟通,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使农户与专业市场之间通过产品这一纽带形成一种相互连接、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产业化组织关系,广泛带动周边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一个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带。
  产业化发展积极作为
  政策引导。2002年以来,甘肃省先后3次专门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文件,明确把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按照“一个产业出台一个规划,制定一个扶持办法,设立一笔专项资金”的原则,从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抓起,扶持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支持产能扩大和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2012年甘肃省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从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税收优惠、强化金融支持、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品销售和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措施,初步形成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保障体制。   行政推动。为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2002年10月,甘肃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参加的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并在省农牧厅设立办公室,归口管理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日常工作。各市州、县市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各地通过办点示范、现场观摩等措施,起到了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甘肃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先后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从不同角度对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意见建议。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牵头,发改委、财政、林业、扶贫等部门参加,对全省马铃薯、中药材、苹果、蔬菜和油橄榄等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梳理了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产业化经营发展初期,行政推动是非常必要的。
  规划指导。2003年,甘肃省农牧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经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印发各地。各市县也根据全省的规划修订完善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甘肃省制订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突出发展全省在全国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合理规划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集中。明确草食畜牧业、蔬菜、中药材、马铃薯制种、酿造原料等为全省重点优势产业。
  资金扶持。从2001年起,甘肃每年安排5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龙头企业项目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2004年、200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分别增加了2000万元、1500万元专项资金,2006年又增加1000万元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8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专题申请总行批准,将甘肃马铃薯和啤酒大麦列入粮食收购贷款范围,并出台了《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农牧厅先后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甘肃省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通过项目推介、沟通信息,为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龙头企业扶持资金18.3亿元,金融信贷投入龙头企业475亿多元,龙头企业享受税收减免3.73亿元。
  培育龙头。多年来,甘肃省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对龙头企业给予多方面的扶持。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工艺改造等贷款1000万元以上,贷款期限3年以上,给予贴息补助,对马铃薯淀粉和苹果汁加工企业根据当年收购原料数量以奖代补,对当年建成储藏能力4000吨以上的果品、蔬菜保鲜库给予补助,对通过GMP、GSP认证的中药材加工企业给予补助。2007年出台的《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意见》,把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龙头企业家队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来抓。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每年举办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讲授投融资、市场营销、外经贸业务、产品认证、技术创新等知识,使企业经营者对市场形势的研判能力、内部管理水平、市场营销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其他文献
浙江宁波“我是农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专门面向农村、农民的网购平台,在农村设置服务点,帮农民网上下单,农民在服务点线下取货。该电商平台2014年8月份运营以来,已经在宁波农村建起50余家“网购服务点”,将质优价廉的消费品销往农村的同时,也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
期刊
说起日照绿茶,不能不说“百满绿”,说到日照绿茶品牌,不得不提百满品牌,百满茶业发展至今已经有18年了。在这18年中,百满茶业始终坚持标准化生产,重视茶叶的品质,提升百满品牌的知名度,还帮助当地的老百姓发家致富,享誉一方。不仅如此,百满茶业现已销往北京、东北三省等17个省份的多个地区,让更多的人品尝百满茶,让百满的茶香飘向四海。  品牌发展,品质制胜  日照市百满茶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是一家
期刊
编者按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等特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新贡献,但也存在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布局较分散、创新能力弱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如何破解农产品加工业“大而不强”的困局,通过振兴农产品加工业来更好地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期刊
自古以来,灵芝都是作为药材来使用,具有驱邪扶病、起死回生的神奇药效,被称为“仙草”、“神草”,令世人称道;不仅如此,灵芝还被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是古代王侯将相专用的贡品,以祈求吉祥如意,国泰民安。但把灵芝做成盆景,成为一种高雅艺术,就有些稀奇。近日,记者拜访了山东省冠县灵芝盆景栽培艺术创始人,真正见识到了灵芝仙草的“华丽”蜕变。灵芝不再仅仅是一种中药材,“摇身一变”成了一种盆景艺术、观赏品。昔日遥
期刊
“宋技师”像个清贫的农民,哪里像个“高级农艺师”。他57岁年纪,一米七的个子,不足六十公斤,本来就黑的脸,经长年累月田间奔走太阳暴晒,格外像个清贫的老头儿。  他只是一个读过高中的双峰县农业局农科所临时工,凭着对农村的热爱,对农民的感情,33年如一日,守候着田野,在搞好全县60万亩耕地农业技术推广,高产示范基地的同时,坚持水稻育种研究。10年时间,先后研发培育出两个高产、高抗水稻品种,在湖南全省推
期刊
江苏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万里行”活动的第一站。近年来,江苏省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根据本省省情,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江苏省,记者采访了当地质量安全相关负责人,并深入当地农产品企业,了解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情况。  构建五级网格化监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为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江苏省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期刊
近年来,河北省永清县致力于打造精品农业,抢占京津蔬菜水果精品市场。该县海泽田现代农业园区目前种植200余亩大棚蔬菜和水果,其中小金瓜、荷兰小黄瓜、樱桃西红柿等30多种精品蔬果供不应求。
期刊
岁末年初,又到了盘点一年收成的时候。看看大数据,再翻翻小账本,2014年的农民收入增速令人欣慰。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实际增6.9%。有关部门表示,农民收入实现了“十一连快”,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在欣喜的同时,仍要看到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8527元和22044元,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收入鸿沟何其巨大?
期刊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2014年2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工作指导、土地流转、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强化社会化服务、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扶持措施。“家庭农场”已经成为畜牧养殖业及各地政府关注的焦点,再加上各地政府在推动畜牧业发展中通过支持家庭农场建设做出的成功案例,让很多农民对这种养殖模式蠢蠢欲动。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央鼓励发
期刊
深冬的雪覆盖了辽北大地,而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在冰雪中被装点成了童话般的世界。蓝天、白云、平展的村路、林立的街灯、大片的田野,让人顿生一种回归生命本真的感觉。可就在几年前,西三家子村还和附近别的村屯一样,村路泥土飞扬,田畦凌乱无序。变化背后,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万鑫水稻合作社理事长聂明。  聂明,一位淳朴的东北男人,淳朴得亦如邻家的兄长。人们说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骨子中的本情本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