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赞比亚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赞比西河中游,地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两国国境,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1 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维多利亚瀑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维多利亚瀑布,距离赞比亚首都卢萨卡400多公里,距离赞比亚旅游城市利文斯敦仅1 0多公里。因为赞比亚没有高速公路,而只有一条通往利文斯敦的一条道路,据说这条路是日本在多年前为了在赞比亚打开二手车市场为其免费修建的。多年来这条路一直在整修,一会这段维修要绕道通行,一会那段又要保养,所以尽管只有400多公里的路程,但开车一路走走看看,怎么也要6个多小时。
早上7点我们8个人分乘两辆越野车从首都机场卢萨卡出发。赞比亚在非洲地区属于经济发展中的国家,整个首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只有一座据说外面有铜包裹的建筑被叫做“铜楼”孤单地贮立在道路边。出了首都,就是整片一眼望不到头的低矮的灌木林(BUSH),低矮的天空中飘落着随手可以撷取的朵朵白云,打开车窗,一片自然清新的空气飘进身体,一下子把人拉进了远古时期。开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在一个叫CHOMA的小镇歇脚。大家切开了事前买的西瓜和各种水果,在一个加油站前吃了起来。我顺便背着相机走进镇中心闲逛起来。我们将吃剩下的少半个西瓜送给坐在街边怀抱着婴儿的妇女眼前,她感激不尽。再往前开几个小时就进入了道路维修地段,一会儿出主路绕土路几十公里,折腾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赞比亚的著名旅游城市利文斯敦市(LIVINGSTONE)。在市里唯一的中餐馆吃了顿不中不洋的中餐后驱车住进了瀑布的度假村。五星级的度假村以游泳池为中心,四周散落着露天小剧场、住房区、自助餐厅及散步的大草坪。稍时休息后我们便前往瀑布。听当地朋友说,雨季在维多利亚瀑布,几公里外便能听到水从1 00多米高砸向地面的喧嚣声,在几十米外就像降雨一样,水雾缭绕。需穿上雨衣。但现在因为刚进入雨季我们无法感受那般的壮丽。穿过林中小道便见一塑雕像,近前一看才知那是英国探险家利文斯敦的雕像。1 9世纪中叶,英国传教士戴维·利文斯敦在非洲内陆探险来到了这里。他目睹了壮阔的瀑布景观,就以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命名。其实维多利亚瀑布在此之前有自己的名字,赞比亚人称它为“莫西奥图尼亚”,这是赞比亚人对大瀑布富有诗意的深情描述。赞比西河发源于赞比亚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穿行于高原山区之间。赞比西河在到达维多利亚瀑布之前一直很平静,它流经赞比亚与津巴布韦边界时,两岸草原起伏,散布着零星的树木,河流浩浩荡荡前进,并无出现巨变的迹象,而接近瀑布时,河水则在峡谷间突然折转向南,从悬崖边缘下泻,形成一条长长的白链,以无法想象的磅礴之势翻腾怒吼。据估计瀑布平均每秒有1400立方米的巨大水量,在雨季可以达到平均每秒5000立方米,形成一幅壮丽无比的水帘,是世界上最深瀑布之一。我们刚到瀑布边就下起了雨,从小雨到最后的暴雨,瀑布水都很小,不能不使人失望,但到了悬崖边可以想象到雨季时那壮观的场面。居住在瀑布附近的科鲁鲁族人,非常惧怕维多利亚瀑布,从不敢走进它。附近的汤加族人则视瀑布为神物,把彩虹视为神的化身,他们每年都在瀑布附近举行仪式,宰杀黑牛祭神。英国传教士兼医生戴维-利文斯敦在1855年来到这里,他是第一个亲眼看到这条瀑布的欧洲人。他在日记中写到:这条河好像从地球上消失了。只经过80米距离,就消失在峡谷对面的岩缝中……我不明白所以,于是就战战兢兢地爬到悬崖边缘,看到一个巨大的峡谷,把那条1000多米宽的河流拦腰截断,河水下坠了有1 00米。瀑布下面峡谷的狭窄与上面河道的开阔形成极大的反差,整个峡谷好像受到了突然压缩,宽度只有1 5-20米。三四十公里之内,除了一团白色云雾之外,什么也看不到。利文斯敦1860年第二次来到瀑布,他垂下一条顶部绑有白布并用子弹压重的绳子,放到90多米的时候,触到了一快突出的岩石,他测算了距离,推算出瀑布峡谷有1 08米深,大概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两倍。利文斯敦的雕像就贮立在悬崖边,风里雨里,日日夜夜守候着他的瀑布,享受着瀑布带给他的快乐。
游完维多利亚瀑布,我们又上到赞比西河下游的游船上。赞比西下游的水平静如镜,船使人感到几乎没有开动,就是顺水而流,两个小时的时间估计就行驶了几百米。在船上品尝着各种饮料,吃着各种甜点小吃。大家围坐在船的四周,静静地看着河面,看着河对面的小岛,看着天空。一会儿头河马从水里露出了耳朵,从鼻子中喷出一片水珠;几只水鸟划过水面飞向远方;河对岸几只小鹿欢快地奔跑着,几只狒狒顽皮地在树上荡来荡去。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赞比西河又迎来了灿烂无比的绚烂落日。
赞比亚在非洲大陆还属于不发达国家,全国约有60%的人口至今仍然生活在每天一个美元的水平上,居民的住房也是十分的简陋。在从维多利亚返回首都卢萨卡的路上,路两边几乎都是很贫穷的人居住的地方,简单到无法想象,几根木头搭成个像伞的形状,上面铺些干草,四周糊些泥巴,就形成一个圆锥形的简陋住所。我在一片这样的住所旁下了车,我要亲自去探询一下赞比亚最下层的生活状况。一大群天真稚嫩的孩子围了过来,见我拿着相机,竞毫不胆怯,走到镜头前,摆着各种姿势。母亲在一边洗着衣服,脚下还有一个仅几个月的孩子在嗷嗷待哺地哭着。一个中年男人扛着锄头向我走了过来,一问才知道他是父亲。没有想到这么一个贫苦的中年汉子却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他告诉我说,他和妻子共养育四个孩子。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领我去看他的房间,圆锥形的草房里空空如也,除了墙上贴些画报和图片外,什么家具也没有,地上铺着简单的布单和毯子,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在他们附近拍了许多照片,临走,我才发现身上既没带钱也没带食物,一转眼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我一阵内疚,很无奈,赶紧走吧,三步并做五步赶紧上了车。孩子们渐渐围拢了上来,我们的车开动了。下一次,等我再来赞比亚我一定要补偿孩子们。
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肯尼亚是动物的王国,而马赛马拉又是动物王国之王。提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我们不能不说起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海明威生平喜欢打猎。在打猎方面,他绝对不做一般的看客,而是要亲历亲为。1933年海明威与第二任妻子从哈瓦那坐船到达西班牙,两个月后抵达巴黎,再坐船从马赛出发,经苏伊士运河。入印度洋,最终到达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在那里他与友人组成了游猎队,开始了正式的东非打猎行动。据《海明威传》介绍,海明威此次东非之行共捕获三头狮子、一头水牛、二十七头别的动物……说这些是想说明在非洲。特别是在肯尼亚很早就以众多的动物驰名世界,也很早就引起了西方的人注意和兴趣。
今天的我们但凡看过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动物世界》、《发现》及《记录》等反映动物生活的电视片,无不为其中生动的动物场面所折服。在这些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秃鹰在天空盘 旋;猎豹在全力地奔跑,被惊吓的羚羊在跳跃、躲闪,然而不幸的是,还是有一只不幸被猎豹扑倒在地;大象家族齐心协力保护幼象,抵抗食肉动物的侵犯;母狮经过艰辛的生产又为家族增添了一员,一个家族又将演绎一场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这些场面大多是拍摄在坦桑尼亚的塞伦格帝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马赛马拉国家公园,总面积4000平方公里,其中2500平方公里在坦桑尼亚,1 500平方公里在肯尼亚。
这里的植物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散生着乔木和灌木。整个草原最明显的气候特征是一年内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3-5月为大雨季,12月为小雨季,其他月份则为早季。雨季植物生长茂盛,草可高过1米,整个草原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但到了旱季,草木枯萎河溪断流,草原一片枯黄。
每年6月,旱季来临之际,非洲角马等动物的大批迁徙也就开始了。不过在这一时期,河川易发洪水,角马等动物在迁徙途中必须跨过数条陡峭险峻的河流,从坦桑尼亚的塞伦格帝草原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走去。它们为了避免肉食动物的捕获,往往是成群结队前进,角马群在草原上风驰电掣而过,队伍绵延十几公里,响声地动山摇,异常壮观。而紧随其后的是狮子、猎豹等食肉动物。同时,这种迁徙要付出无数生命的代价。据统计,每年大约有25万头角马死在迁徙的路途之中。角马最后越过边界进入肯尼亚,行程大约500多公里。到了11月角马又要长途跋涉,返回原地。
我们是晚上坐飞机从赞比亚到达的内罗毕,入住宾馆后就休息了,因为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将去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第二天早上,旅游公司专用的旅行车早已等候我们了。这是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面包车,但是经过了改装,更适合行驶在崎岖不平的草原。车顶开了天窗,使人们站在车里透过天窗来观看动物。车里装有无限电通话装置,车后面有高高的天线,因为草原辽阔,一旦车出了事故,可以通过电台告诉总部车的位置以便救援。同时,草原辽阔,有些食肉动物是很难发现的,公园众多的旅行车分走在草原的不同路线,说不定哪辆车就发现了狮子等食肉动物,司机就可通过电台告知总部,总部再告诉每辆车,这时其他旅行车就会风驰电掣般地向某一地方飞奔。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在几个狮子周围会围有几十辆旅行车,人们透过天窗观看它们或者对它们进行拍摄。
马赛马拉国家公园距离内罗毕近300公里,道路比赞比亚的要好些。车开了一小时后便来到了东非大裂谷,站在道路边的了望台平目眺望,数十公里巨大的绿色大地毯铺在我们脚下,上面点缀着稀疏的树木,一些牛羊懒散地吃草。道路边有数家卖纪念品的商店,最主要的商品是黑木雕。我们十分欣赏黑人的艺术天份,廖廖几刀便使一段木头立刻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物,看了真是令人爱不释手。我身上穿了一件在马来西亚买的T恤,上面印有美国总统奥巴玛的头像,商店的年轻人就要用木雕换我的T恤,他们说,奥巴玛出生在肯尼亚,现在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们感到十分的荣幸也十分地热爱他。再向前开一个多小时,车逐渐进入了草原。现在正值小雨季,草原植被茂盛,眼前异常开阔。路边不时看到一个个动物的骨架和腐臭的尸身。突然,同车的朋友喊:长颈鹿!侧头一看,两只长颈鹿正悠闲自得地吃着树叶,身后是一片湛蓝的天映着几大朵白云,这才是动物真正的家园。车就是沿着狭窄的土路向前行进着。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鲁迅那句话:这里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草原是动物的家园,人类从很早就来到非洲,探险,狩猎、旅游,久而久之就在草原上走出了很简单的土路。后来,旅游业开展起来了,旅行车进来了,就又开发出一条条通往草原四处的路来。路是很简单的,而且崎岖不平,下过雨后更是泥泞一片,车经过时要格外的小心,不是这里的专业司机是很难驾驭的。有时专业司机开着也会迷路,不小心也要陷进水沟里,坐在车后面的同事颠得经常要大声叫喊。经常在公园里开车的专业司机很有经验,他们知道大群的动物会聚集在哪里。一会我们就来到一片开阔地,大批的斑马和羚羊悠闲地吃着草,我们就是这样如此近距离地看着动物,看着它们如此自由地生活和享受着。这时已过中午,我们赶紧先赶到酒店。酒店和在赞比亚维多利亚瀑布那的酒店一样干净,亲切和富有人情味。游泳池四周被一片开得灿烂的花卉包裹着,房间在一片大草坪后面的树丛中。住房后面,穿过在丛林中搭建的木桥走进一小木屋,透过窗户便是一片水塘,几十头河马尽情地在水里享受着清凉。吃罢自助餐回到房间稍稍休息后,下午4点我们又乘车进入草原。接近黄昏的太阳也许有些累了,草原上也吹来了少许的凉风,食草动物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所以看到它们相对得容易。食肉动物大多是夜间进行扑杀行动,白天都懒散地在树影下休憩。所以要想看到狮子或猎豹必须要找到大的树木。司机很有经验,车开出没多久就看到了两头狮子趴在大树影下睡觉,又开出一会见到几头母狮带着三头小狮也在休息。狮子四周已经围了好几辆旅游车了,此时从其他地方还有好多车正向这儿赶来。游客通过天窗观看,真是大气不敢出。来非洲,特别是来草原一定要带望远镜,摄影一定要带200MM以上的长焦镜头,因为车无法开到离动物很近的地方。黑人很热爱动物,将它们视为自己家庭中的一员,保护意识十分强。有时我们看到十几头长颈鹿在吃草,就让司机将车靠过去,但司机指着路边的牌子说:里面是禁区,不能进去。国家公园保护措施十分严厉,如果车将动物撞伤或者撞死,是不能将动物带出去的,一旦发现将严厉惩处。贩卖象牙和野猪牙都将被判几年到几十年的徒刑。在草原逛了几个小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此时草原上空夕阳如血,非洲特有的香肠树上挂满了丰硕的果实,空阔的草原一片寂静,给人一种和谐之感。但再过几个小时,在浩皎的月色下一场残酷的杀戮之战即将开始,不知又将会有多少只斑马、羚羊在水塘边,在吃草的瞬间成为狮子及猎豹的晚餐,这种草原上特有的食物链维系着草原上生态的平衡,游客们都在拭目以待。
坦桑尼亚的桑给尔岛
坦桑尼亚的全名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是由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的大陆、桑给巴尔岛及20多个小岛所组成。
桑给巴尔在斯瓦西里语中是“黑人的土地”的意思。
桑给巴尔岛总人口约为100万,其中90%信奉伊斯兰教。
桑给巴尔岛有几个特色值得欣赏:它号称是镶嵌在具有绿松石般色彩的印度洋中的一颗珍珠;它具有很好的白沙滩;它是坦桑尼亚最大的丁香花的出口地;从它的南海岸出海不远就可以和海豚在海里共舞;在它的“龟岛”上可以看到生活了上百年的大小不同品种的旱龟;在北岸有着很好的度假村可供人尽情地在海里畅游。在桑岛有着斯瓦西里人建造的古老的“石头城”。
我们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乘船约二个小时就到达了桑岛。桑岛虽然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领土,但除了外交及军事统一由联合共和国负责外其他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立制度,所以当我们出港口时是需要出示护照办理签证的。 出了港口,接待我们的车早已等候了,车上空调开得很大,顿感凉爽。因桑给巴尔岛临近赤道,气候终年炎热,太阳的紫外线强度很大。所以对于游客来说,到桑岛必带防晒霜、太阳镜及帽子。
坐上车直接奔“龟岛”。车在岸边停下,我们坐上了小渔船。第一次坐在小船在印度洋里游戈,真是既兴奋又紧张。摸着清冷的海水,抬头眯着眼睛遥望着蓝天白云,真是心旷神恰。一会儿船就在一片白沙滩边停了下来,把裤角卷到大腿根,趟着海水,踩着沙滩,沿着台阶走上了小岛。小岛不大,除了几间房子和一个露天泳池外,没有其他什么可值得看的,再往前走几步就见几十只大小不一的旱龟爬在地上,游人可以捡些菜叶逗喂它们。有的龟干脆趴在道路上,游人趁机站在龟背上合影留念。看完龟再沿着小道向前走就见一个小院,据介绍这里曾经是关押黑奴的监狱,现在有些房间已经改为酒吧了。
参观完龟岛我们乘车来到了“石头城”。桑给巴尔的石头城是东非地区斯瓦西里人建造的诸多海滨商业城市中的一个杰出范例。石头城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城镇建筑物及其优美的城镇风光,城中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反映了其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是非洲、阿拉伯地区、印度和欧洲等地区的各种不同文化的汇集,这些文化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持续发展长达千年之久。
石头城就像老北京的胡同,相互连接,曲径通幽。但现在外观经过修饰已大不如前了,只从那沉重的大门、大门上的门钉以及一些造型上还可以隐隐约约感觉到从前的沧桑。绝大部分房间已改为酒店、酒吧和纪念品商店。我在那宾馆住了一晚,房间很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张床。床高有我们现在使用的床的1.5倍,坐在床上双脚是触不到地的,想上床要侧着身子翻滚着才能上去。床的四角是四根雕梁画栋的柱子,从房顶上悬挂一个巨大的蚊帐。据朋友说,我这张床和桑岛皇宫里皇帝的那张床一样。躺在这样的床上当然可以高枕无忧了,眼一闭一睁天亮了。石头城的一边濒临大海,在岸边晚上的夜市灯火辉煌,食品小摊林林总总,比肩接踵有卖各种熟的海产品、各种饼、馕、烤串,那边是各种热带水果轧成的汁,看了真是令人垂涎欲滴。
如果徜祥于这座被无数条狭窄的街道和小巷环绕、并令人心醉神迷的宫殿,就必须要专门抽出几天时间来,静静地走,静静地看以及静静地思考,才能真正领略到小城的内涵。
在小城呼吸了一夜夹杂着古老气息的空气后,第二天我们直接驱车来到了桑岛的南部观看海豚和海豚在印度洋里共舞。
来到岸边,令人大吃一惊,毕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动人、色彩斑斓的海水。那海水是分层次的,最近处靠近岸边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桑岛的海水是绿松石的颜色,往远处是淡蓝色,再往里是深深的颜色。坦桑尼亚出产一种宝石叫坦桑蓝,那颜色和这的海水一个颜色。大家掏出相机忙着拍照。许多黑人小孩凑在一起向游客兜售刚从海里捞出的海鱼及各种贝壳。船来了,大家趟着没过膝盖的海水登上了船。登船的地方是在一个港湾里。船要开出港湾才可看到海豚。大家看着船边海水的颜色从绿变蓝,从淡蓝变成深蓝再变成黑蓝。平生第一次坐船出海的女同志也跟着海水的颜色一样变得深沉了,有人头晕了,有人恶心了。但是尽管这样大家还是抱着要一睹海豚的决心。船渐渐地远离了陆地,往远处看,若干条船都聚集在一起,这时船老大告诉大家要集中眼力,盯住海面,因为这已经到了海豚出没的海域了。这时近十几条船围拢在一起,搜寻着海豚。一阵骚动,顺着船老大的手指,即刻看到几条海豚从水面露出黑黑的脊背,几条船上的欧洲人带着泳镜和呼吸管跳进水里,与海豚一起戏嬉。几条船立刻向着海豚的方向开了过去。大家一直期望着海豚能够跃出海面,给大家一个惊喜,但这种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海豚一直和大家玩着捉迷藏,一会在这块露出,一会又游到另外一边;一会潜入到我们船底,一会又在船边叫唤。两个小时后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返回了岸边。肚里有些饿了,叫了几份炸鱼,那鱼是刚刚从海里捞出来的,下油一炸,再撒些盐花真是一盘美餐,就着刚刚烙出的面饼,顿感胜过天下所有的美食。所以说什么是美食?用最简单的食料烹调出的让你最爱吃的就叫美食,简单就是艺术,但现代人已经失去了用最简单的办法来制作美食的本领了。吃罢炸鱼,又端来米饭和一盆汤,那汤是用番茄的汁和土豆及各种豆类煮的,将它浇在米饭上又是令人食欲大开。吃罢午饭我们坐车将向桑岛的最北部,开始我们在桑岛最纯正的休息:游泳、晒太阳、品茗、发呆。
车沿着道路向北飞奔,路边郁郁葱葱,各种果树比比皆是。我们真是十分嫉妒老天爷对非洲的偏爱,给了他们这么一片富饶的土地和海水。在这里撇下种子不用管就可以等待丰收,日照十分强烈。国内种蔬菜等要盖大棚吸收日照,这里也盖大棚是防止和遮挡日照。路两旁椰子、香焦、波箩、木瓜、芒果随处可见。据说在坦桑尼亚有近百种芒果,有鸡蛋芒、苹果芒等等,每年的年底都要举办芒果节。一次我们的车胎爆在了路上,大家下车等待换胎,这时,从路两边涌过来许多小孩,拿着各种不同的芒果让我们品尝,大人忙着从路边的路上砍下木瓜招待我们,那种热情真令我们感动。
北部的度假村都临海,从道路上拐下土路经过几片当地人的村落。七拐八拐后几个漂亮美丽的度假村出现在眼前。当地人说我们是神,在桑岛很难下雨,我们来到度假村居然把雨也带来了。度假村里丁香花怒放,木瓜也已垂下了果实。坐在临海的酒吧里尽情享受着桑岛各种纯真美味的果汁,看着大海涨潮的海水不断地拍打着岸边。我按捺不住跳进了海……黑人做事很慢,晚饭从点菜到上菜要近一个小时。吃完饭谁也不愿意立刻到房间,都想尽情地享受桑岛那一切所带给我们的惬意。
晚上听着雨滴敲打在地面,头枕着温柔的海浪声,呼吸着桑岛上那超量的负氧离子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赞比西河中游,地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两国国境,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1 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维多利亚瀑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维多利亚瀑布,距离赞比亚首都卢萨卡400多公里,距离赞比亚旅游城市利文斯敦仅1 0多公里。因为赞比亚没有高速公路,而只有一条通往利文斯敦的一条道路,据说这条路是日本在多年前为了在赞比亚打开二手车市场为其免费修建的。多年来这条路一直在整修,一会这段维修要绕道通行,一会那段又要保养,所以尽管只有400多公里的路程,但开车一路走走看看,怎么也要6个多小时。
早上7点我们8个人分乘两辆越野车从首都机场卢萨卡出发。赞比亚在非洲地区属于经济发展中的国家,整个首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只有一座据说外面有铜包裹的建筑被叫做“铜楼”孤单地贮立在道路边。出了首都,就是整片一眼望不到头的低矮的灌木林(BUSH),低矮的天空中飘落着随手可以撷取的朵朵白云,打开车窗,一片自然清新的空气飘进身体,一下子把人拉进了远古时期。开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在一个叫CHOMA的小镇歇脚。大家切开了事前买的西瓜和各种水果,在一个加油站前吃了起来。我顺便背着相机走进镇中心闲逛起来。我们将吃剩下的少半个西瓜送给坐在街边怀抱着婴儿的妇女眼前,她感激不尽。再往前开几个小时就进入了道路维修地段,一会儿出主路绕土路几十公里,折腾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赞比亚的著名旅游城市利文斯敦市(LIVINGSTONE)。在市里唯一的中餐馆吃了顿不中不洋的中餐后驱车住进了瀑布的度假村。五星级的度假村以游泳池为中心,四周散落着露天小剧场、住房区、自助餐厅及散步的大草坪。稍时休息后我们便前往瀑布。听当地朋友说,雨季在维多利亚瀑布,几公里外便能听到水从1 00多米高砸向地面的喧嚣声,在几十米外就像降雨一样,水雾缭绕。需穿上雨衣。但现在因为刚进入雨季我们无法感受那般的壮丽。穿过林中小道便见一塑雕像,近前一看才知那是英国探险家利文斯敦的雕像。1 9世纪中叶,英国传教士戴维·利文斯敦在非洲内陆探险来到了这里。他目睹了壮阔的瀑布景观,就以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命名。其实维多利亚瀑布在此之前有自己的名字,赞比亚人称它为“莫西奥图尼亚”,这是赞比亚人对大瀑布富有诗意的深情描述。赞比西河发源于赞比亚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穿行于高原山区之间。赞比西河在到达维多利亚瀑布之前一直很平静,它流经赞比亚与津巴布韦边界时,两岸草原起伏,散布着零星的树木,河流浩浩荡荡前进,并无出现巨变的迹象,而接近瀑布时,河水则在峡谷间突然折转向南,从悬崖边缘下泻,形成一条长长的白链,以无法想象的磅礴之势翻腾怒吼。据估计瀑布平均每秒有1400立方米的巨大水量,在雨季可以达到平均每秒5000立方米,形成一幅壮丽无比的水帘,是世界上最深瀑布之一。我们刚到瀑布边就下起了雨,从小雨到最后的暴雨,瀑布水都很小,不能不使人失望,但到了悬崖边可以想象到雨季时那壮观的场面。居住在瀑布附近的科鲁鲁族人,非常惧怕维多利亚瀑布,从不敢走进它。附近的汤加族人则视瀑布为神物,把彩虹视为神的化身,他们每年都在瀑布附近举行仪式,宰杀黑牛祭神。英国传教士兼医生戴维-利文斯敦在1855年来到这里,他是第一个亲眼看到这条瀑布的欧洲人。他在日记中写到:这条河好像从地球上消失了。只经过80米距离,就消失在峡谷对面的岩缝中……我不明白所以,于是就战战兢兢地爬到悬崖边缘,看到一个巨大的峡谷,把那条1000多米宽的河流拦腰截断,河水下坠了有1 00米。瀑布下面峡谷的狭窄与上面河道的开阔形成极大的反差,整个峡谷好像受到了突然压缩,宽度只有1 5-20米。三四十公里之内,除了一团白色云雾之外,什么也看不到。利文斯敦1860年第二次来到瀑布,他垂下一条顶部绑有白布并用子弹压重的绳子,放到90多米的时候,触到了一快突出的岩石,他测算了距离,推算出瀑布峡谷有1 08米深,大概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两倍。利文斯敦的雕像就贮立在悬崖边,风里雨里,日日夜夜守候着他的瀑布,享受着瀑布带给他的快乐。
游完维多利亚瀑布,我们又上到赞比西河下游的游船上。赞比西下游的水平静如镜,船使人感到几乎没有开动,就是顺水而流,两个小时的时间估计就行驶了几百米。在船上品尝着各种饮料,吃着各种甜点小吃。大家围坐在船的四周,静静地看着河面,看着河对面的小岛,看着天空。一会儿头河马从水里露出了耳朵,从鼻子中喷出一片水珠;几只水鸟划过水面飞向远方;河对岸几只小鹿欢快地奔跑着,几只狒狒顽皮地在树上荡来荡去。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赞比西河又迎来了灿烂无比的绚烂落日。
赞比亚在非洲大陆还属于不发达国家,全国约有60%的人口至今仍然生活在每天一个美元的水平上,居民的住房也是十分的简陋。在从维多利亚返回首都卢萨卡的路上,路两边几乎都是很贫穷的人居住的地方,简单到无法想象,几根木头搭成个像伞的形状,上面铺些干草,四周糊些泥巴,就形成一个圆锥形的简陋住所。我在一片这样的住所旁下了车,我要亲自去探询一下赞比亚最下层的生活状况。一大群天真稚嫩的孩子围了过来,见我拿着相机,竞毫不胆怯,走到镜头前,摆着各种姿势。母亲在一边洗着衣服,脚下还有一个仅几个月的孩子在嗷嗷待哺地哭着。一个中年男人扛着锄头向我走了过来,一问才知道他是父亲。没有想到这么一个贫苦的中年汉子却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他告诉我说,他和妻子共养育四个孩子。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领我去看他的房间,圆锥形的草房里空空如也,除了墙上贴些画报和图片外,什么家具也没有,地上铺着简单的布单和毯子,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在他们附近拍了许多照片,临走,我才发现身上既没带钱也没带食物,一转眼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我一阵内疚,很无奈,赶紧走吧,三步并做五步赶紧上了车。孩子们渐渐围拢了上来,我们的车开动了。下一次,等我再来赞比亚我一定要补偿孩子们。
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肯尼亚是动物的王国,而马赛马拉又是动物王国之王。提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我们不能不说起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海明威生平喜欢打猎。在打猎方面,他绝对不做一般的看客,而是要亲历亲为。1933年海明威与第二任妻子从哈瓦那坐船到达西班牙,两个月后抵达巴黎,再坐船从马赛出发,经苏伊士运河。入印度洋,最终到达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在那里他与友人组成了游猎队,开始了正式的东非打猎行动。据《海明威传》介绍,海明威此次东非之行共捕获三头狮子、一头水牛、二十七头别的动物……说这些是想说明在非洲。特别是在肯尼亚很早就以众多的动物驰名世界,也很早就引起了西方的人注意和兴趣。
今天的我们但凡看过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动物世界》、《发现》及《记录》等反映动物生活的电视片,无不为其中生动的动物场面所折服。在这些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秃鹰在天空盘 旋;猎豹在全力地奔跑,被惊吓的羚羊在跳跃、躲闪,然而不幸的是,还是有一只不幸被猎豹扑倒在地;大象家族齐心协力保护幼象,抵抗食肉动物的侵犯;母狮经过艰辛的生产又为家族增添了一员,一个家族又将演绎一场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这些场面大多是拍摄在坦桑尼亚的塞伦格帝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马赛马拉国家公园,总面积4000平方公里,其中2500平方公里在坦桑尼亚,1 500平方公里在肯尼亚。
这里的植物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散生着乔木和灌木。整个草原最明显的气候特征是一年内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3-5月为大雨季,12月为小雨季,其他月份则为早季。雨季植物生长茂盛,草可高过1米,整个草原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但到了旱季,草木枯萎河溪断流,草原一片枯黄。
每年6月,旱季来临之际,非洲角马等动物的大批迁徙也就开始了。不过在这一时期,河川易发洪水,角马等动物在迁徙途中必须跨过数条陡峭险峻的河流,从坦桑尼亚的塞伦格帝草原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走去。它们为了避免肉食动物的捕获,往往是成群结队前进,角马群在草原上风驰电掣而过,队伍绵延十几公里,响声地动山摇,异常壮观。而紧随其后的是狮子、猎豹等食肉动物。同时,这种迁徙要付出无数生命的代价。据统计,每年大约有25万头角马死在迁徙的路途之中。角马最后越过边界进入肯尼亚,行程大约500多公里。到了11月角马又要长途跋涉,返回原地。
我们是晚上坐飞机从赞比亚到达的内罗毕,入住宾馆后就休息了,因为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将去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第二天早上,旅游公司专用的旅行车早已等候我们了。这是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面包车,但是经过了改装,更适合行驶在崎岖不平的草原。车顶开了天窗,使人们站在车里透过天窗来观看动物。车里装有无限电通话装置,车后面有高高的天线,因为草原辽阔,一旦车出了事故,可以通过电台告诉总部车的位置以便救援。同时,草原辽阔,有些食肉动物是很难发现的,公园众多的旅行车分走在草原的不同路线,说不定哪辆车就发现了狮子等食肉动物,司机就可通过电台告知总部,总部再告诉每辆车,这时其他旅行车就会风驰电掣般地向某一地方飞奔。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在几个狮子周围会围有几十辆旅行车,人们透过天窗观看它们或者对它们进行拍摄。
马赛马拉国家公园距离内罗毕近300公里,道路比赞比亚的要好些。车开了一小时后便来到了东非大裂谷,站在道路边的了望台平目眺望,数十公里巨大的绿色大地毯铺在我们脚下,上面点缀着稀疏的树木,一些牛羊懒散地吃草。道路边有数家卖纪念品的商店,最主要的商品是黑木雕。我们十分欣赏黑人的艺术天份,廖廖几刀便使一段木头立刻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物,看了真是令人爱不释手。我身上穿了一件在马来西亚买的T恤,上面印有美国总统奥巴玛的头像,商店的年轻人就要用木雕换我的T恤,他们说,奥巴玛出生在肯尼亚,现在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们感到十分的荣幸也十分地热爱他。再向前开一个多小时,车逐渐进入了草原。现在正值小雨季,草原植被茂盛,眼前异常开阔。路边不时看到一个个动物的骨架和腐臭的尸身。突然,同车的朋友喊:长颈鹿!侧头一看,两只长颈鹿正悠闲自得地吃着树叶,身后是一片湛蓝的天映着几大朵白云,这才是动物真正的家园。车就是沿着狭窄的土路向前行进着。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鲁迅那句话:这里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草原是动物的家园,人类从很早就来到非洲,探险,狩猎、旅游,久而久之就在草原上走出了很简单的土路。后来,旅游业开展起来了,旅行车进来了,就又开发出一条条通往草原四处的路来。路是很简单的,而且崎岖不平,下过雨后更是泥泞一片,车经过时要格外的小心,不是这里的专业司机是很难驾驭的。有时专业司机开着也会迷路,不小心也要陷进水沟里,坐在车后面的同事颠得经常要大声叫喊。经常在公园里开车的专业司机很有经验,他们知道大群的动物会聚集在哪里。一会我们就来到一片开阔地,大批的斑马和羚羊悠闲地吃着草,我们就是这样如此近距离地看着动物,看着它们如此自由地生活和享受着。这时已过中午,我们赶紧先赶到酒店。酒店和在赞比亚维多利亚瀑布那的酒店一样干净,亲切和富有人情味。游泳池四周被一片开得灿烂的花卉包裹着,房间在一片大草坪后面的树丛中。住房后面,穿过在丛林中搭建的木桥走进一小木屋,透过窗户便是一片水塘,几十头河马尽情地在水里享受着清凉。吃罢自助餐回到房间稍稍休息后,下午4点我们又乘车进入草原。接近黄昏的太阳也许有些累了,草原上也吹来了少许的凉风,食草动物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所以看到它们相对得容易。食肉动物大多是夜间进行扑杀行动,白天都懒散地在树影下休憩。所以要想看到狮子或猎豹必须要找到大的树木。司机很有经验,车开出没多久就看到了两头狮子趴在大树影下睡觉,又开出一会见到几头母狮带着三头小狮也在休息。狮子四周已经围了好几辆旅游车了,此时从其他地方还有好多车正向这儿赶来。游客通过天窗观看,真是大气不敢出。来非洲,特别是来草原一定要带望远镜,摄影一定要带200MM以上的长焦镜头,因为车无法开到离动物很近的地方。黑人很热爱动物,将它们视为自己家庭中的一员,保护意识十分强。有时我们看到十几头长颈鹿在吃草,就让司机将车靠过去,但司机指着路边的牌子说:里面是禁区,不能进去。国家公园保护措施十分严厉,如果车将动物撞伤或者撞死,是不能将动物带出去的,一旦发现将严厉惩处。贩卖象牙和野猪牙都将被判几年到几十年的徒刑。在草原逛了几个小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此时草原上空夕阳如血,非洲特有的香肠树上挂满了丰硕的果实,空阔的草原一片寂静,给人一种和谐之感。但再过几个小时,在浩皎的月色下一场残酷的杀戮之战即将开始,不知又将会有多少只斑马、羚羊在水塘边,在吃草的瞬间成为狮子及猎豹的晚餐,这种草原上特有的食物链维系着草原上生态的平衡,游客们都在拭目以待。
坦桑尼亚的桑给尔岛
坦桑尼亚的全名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是由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的大陆、桑给巴尔岛及20多个小岛所组成。
桑给巴尔在斯瓦西里语中是“黑人的土地”的意思。
桑给巴尔岛总人口约为100万,其中90%信奉伊斯兰教。
桑给巴尔岛有几个特色值得欣赏:它号称是镶嵌在具有绿松石般色彩的印度洋中的一颗珍珠;它具有很好的白沙滩;它是坦桑尼亚最大的丁香花的出口地;从它的南海岸出海不远就可以和海豚在海里共舞;在它的“龟岛”上可以看到生活了上百年的大小不同品种的旱龟;在北岸有着很好的度假村可供人尽情地在海里畅游。在桑岛有着斯瓦西里人建造的古老的“石头城”。
我们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乘船约二个小时就到达了桑岛。桑岛虽然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领土,但除了外交及军事统一由联合共和国负责外其他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立制度,所以当我们出港口时是需要出示护照办理签证的。 出了港口,接待我们的车早已等候了,车上空调开得很大,顿感凉爽。因桑给巴尔岛临近赤道,气候终年炎热,太阳的紫外线强度很大。所以对于游客来说,到桑岛必带防晒霜、太阳镜及帽子。
坐上车直接奔“龟岛”。车在岸边停下,我们坐上了小渔船。第一次坐在小船在印度洋里游戈,真是既兴奋又紧张。摸着清冷的海水,抬头眯着眼睛遥望着蓝天白云,真是心旷神恰。一会儿船就在一片白沙滩边停了下来,把裤角卷到大腿根,趟着海水,踩着沙滩,沿着台阶走上了小岛。小岛不大,除了几间房子和一个露天泳池外,没有其他什么可值得看的,再往前走几步就见几十只大小不一的旱龟爬在地上,游人可以捡些菜叶逗喂它们。有的龟干脆趴在道路上,游人趁机站在龟背上合影留念。看完龟再沿着小道向前走就见一个小院,据介绍这里曾经是关押黑奴的监狱,现在有些房间已经改为酒吧了。
参观完龟岛我们乘车来到了“石头城”。桑给巴尔的石头城是东非地区斯瓦西里人建造的诸多海滨商业城市中的一个杰出范例。石头城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城镇建筑物及其优美的城镇风光,城中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反映了其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是非洲、阿拉伯地区、印度和欧洲等地区的各种不同文化的汇集,这些文化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持续发展长达千年之久。
石头城就像老北京的胡同,相互连接,曲径通幽。但现在外观经过修饰已大不如前了,只从那沉重的大门、大门上的门钉以及一些造型上还可以隐隐约约感觉到从前的沧桑。绝大部分房间已改为酒店、酒吧和纪念品商店。我在那宾馆住了一晚,房间很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张床。床高有我们现在使用的床的1.5倍,坐在床上双脚是触不到地的,想上床要侧着身子翻滚着才能上去。床的四角是四根雕梁画栋的柱子,从房顶上悬挂一个巨大的蚊帐。据朋友说,我这张床和桑岛皇宫里皇帝的那张床一样。躺在这样的床上当然可以高枕无忧了,眼一闭一睁天亮了。石头城的一边濒临大海,在岸边晚上的夜市灯火辉煌,食品小摊林林总总,比肩接踵有卖各种熟的海产品、各种饼、馕、烤串,那边是各种热带水果轧成的汁,看了真是令人垂涎欲滴。
如果徜祥于这座被无数条狭窄的街道和小巷环绕、并令人心醉神迷的宫殿,就必须要专门抽出几天时间来,静静地走,静静地看以及静静地思考,才能真正领略到小城的内涵。
在小城呼吸了一夜夹杂着古老气息的空气后,第二天我们直接驱车来到了桑岛的南部观看海豚和海豚在印度洋里共舞。
来到岸边,令人大吃一惊,毕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动人、色彩斑斓的海水。那海水是分层次的,最近处靠近岸边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桑岛的海水是绿松石的颜色,往远处是淡蓝色,再往里是深深的颜色。坦桑尼亚出产一种宝石叫坦桑蓝,那颜色和这的海水一个颜色。大家掏出相机忙着拍照。许多黑人小孩凑在一起向游客兜售刚从海里捞出的海鱼及各种贝壳。船来了,大家趟着没过膝盖的海水登上了船。登船的地方是在一个港湾里。船要开出港湾才可看到海豚。大家看着船边海水的颜色从绿变蓝,从淡蓝变成深蓝再变成黑蓝。平生第一次坐船出海的女同志也跟着海水的颜色一样变得深沉了,有人头晕了,有人恶心了。但是尽管这样大家还是抱着要一睹海豚的决心。船渐渐地远离了陆地,往远处看,若干条船都聚集在一起,这时船老大告诉大家要集中眼力,盯住海面,因为这已经到了海豚出没的海域了。这时近十几条船围拢在一起,搜寻着海豚。一阵骚动,顺着船老大的手指,即刻看到几条海豚从水面露出黑黑的脊背,几条船上的欧洲人带着泳镜和呼吸管跳进水里,与海豚一起戏嬉。几条船立刻向着海豚的方向开了过去。大家一直期望着海豚能够跃出海面,给大家一个惊喜,但这种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海豚一直和大家玩着捉迷藏,一会在这块露出,一会又游到另外一边;一会潜入到我们船底,一会又在船边叫唤。两个小时后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返回了岸边。肚里有些饿了,叫了几份炸鱼,那鱼是刚刚从海里捞出来的,下油一炸,再撒些盐花真是一盘美餐,就着刚刚烙出的面饼,顿感胜过天下所有的美食。所以说什么是美食?用最简单的食料烹调出的让你最爱吃的就叫美食,简单就是艺术,但现代人已经失去了用最简单的办法来制作美食的本领了。吃罢炸鱼,又端来米饭和一盆汤,那汤是用番茄的汁和土豆及各种豆类煮的,将它浇在米饭上又是令人食欲大开。吃罢午饭我们坐车将向桑岛的最北部,开始我们在桑岛最纯正的休息:游泳、晒太阳、品茗、发呆。
车沿着道路向北飞奔,路边郁郁葱葱,各种果树比比皆是。我们真是十分嫉妒老天爷对非洲的偏爱,给了他们这么一片富饶的土地和海水。在这里撇下种子不用管就可以等待丰收,日照十分强烈。国内种蔬菜等要盖大棚吸收日照,这里也盖大棚是防止和遮挡日照。路两旁椰子、香焦、波箩、木瓜、芒果随处可见。据说在坦桑尼亚有近百种芒果,有鸡蛋芒、苹果芒等等,每年的年底都要举办芒果节。一次我们的车胎爆在了路上,大家下车等待换胎,这时,从路两边涌过来许多小孩,拿着各种不同的芒果让我们品尝,大人忙着从路边的路上砍下木瓜招待我们,那种热情真令我们感动。
北部的度假村都临海,从道路上拐下土路经过几片当地人的村落。七拐八拐后几个漂亮美丽的度假村出现在眼前。当地人说我们是神,在桑岛很难下雨,我们来到度假村居然把雨也带来了。度假村里丁香花怒放,木瓜也已垂下了果实。坐在临海的酒吧里尽情享受着桑岛各种纯真美味的果汁,看着大海涨潮的海水不断地拍打着岸边。我按捺不住跳进了海……黑人做事很慢,晚饭从点菜到上菜要近一个小时。吃完饭谁也不愿意立刻到房间,都想尽情地享受桑岛那一切所带给我们的惬意。
晚上听着雨滴敲打在地面,头枕着温柔的海浪声,呼吸着桑岛上那超量的负氧离子很快就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