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社会科学史上第一个科学的产权效率观。一个多世纪以来,它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无数次检验,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现阶段,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效率观,对于我们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产权效率; 市场经济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47
[中图分类号] F09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71- 02
马克思在考察产权与效率的关系时认为,资本主义产权制度从个体来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从整体上看,却具有对抗性质。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必将被社会主义产权制度所代替。马克思的产权效率观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产权是效率的基本要素
效率是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强调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是马克思一贯的思想。人们在一定所有制条件下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着这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说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即产权制度来体现。首先,任何所有制都必须由具体内容构成,即对财产的狭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的组合和配置。其次,人们的所有制关系实质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为了经营获利,不同产权主体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各得其利。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必须通过生产经营单位的有效运作来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制度保证和对经济运行的管理必须依靠产权规则。因此,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寻找和建立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产权制度,它明确规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制度保证。
2 不同的产权制度产生不同的效率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产权的不同形式与历史变迁,认为不同社会的生产和经济运行条件要求不同的产权制度与之相适应,由此制约和影响不同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
2.1 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既促进又限制生产率
在资本的公式中,劳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成了资本家的财产。资本主义基本产权制度的这种结构,从流通领域来看,取得了表面的平等形式;但从生产领域来看,工人的劳动产品转化为资本的财产,决定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比已往任何生产方式都提高了生产效率,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资本所有权下,它所推动的效率要受到由其产生的特殊的社会规定性的限制。首先,就人的解放来讲,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的联系形式由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发展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在获得形式上独立的同时,仍然处于物的统治之下。这种社会必然产生劳动的异化,出现“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一资本积累规律使劳动者无法得到彻底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从而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限度的。其次,资本推动的生产受到价值规定性的限制。在生产扩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剥削程度加强,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于生产的增长反而缩小了。资本为生产所设置的界限,是其自身消极保守的一面,它只允许生产效率与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第三,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效率是历史性的。资本主义产权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打破了生产所要求的各种比例关系,决定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所有权的再生产与资本生产规律的作用形成了资本的垄断。“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2.2 共产主义公有制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预言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将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为公有制可以解放劳动与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第一,它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消除了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的劳动异化,使劳动者摆脱对物的依赖关系,从而使劳动者真正取得解放,实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由于共产主义把生产资料当作公共财产,消除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消除了生产资料的狭隘性,因而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生产效率的提高注入了活力。第二,它使劳动的性质成为自由联合劳动。这不仅激发了劳动者的创造性,还有利于实现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生产力所造成的种种破坏,减少物质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消除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固定社会分工,加快智力与体力的提高,节约劳动时间。第三,它使生产的目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目的是剩余价值,人们为发财致富而生产。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则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能力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然要讲求经济效率。因此,马克思认为,节约劳动时间是共产主义社会首要的基本的经济规律。
3 产权的分离和统一对效率的影响
马克思不仅从产权的宏观结构上,还从微观结构上历史地分析了产权与效率的关系。一是考察了所有权和占有权的分离统一情况;二是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各种财产分离与统一的情况。马克思还论述了产权的分离和统一与效率的关系: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与其自身的产权行使能力不对称所发生的分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然的分离,本质上仍然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结构,在这种产权结构下,更有可能在产权中掺杂各种非经济因素,强化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更难获得自由与独立。如此必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降低生产效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分离起因于原有产权主体的资产量与其经营能力的不适应,是一种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发生的产权分离,它有利于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马克思还分析了劳动力所有权与支配权、使用权出现的分离。一方面,劳动者成了自由工人,拥有自己的劳动力所有权,得到劳动力的价值,激发了积极性,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劳动者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在客观上促成了工人素质的提高、劳动强度的增加以及劳动生产力的进步,由此带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宣恭. 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产权效率; 市场经济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47
[中图分类号] F09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71- 02
马克思在考察产权与效率的关系时认为,资本主义产权制度从个体来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从整体上看,却具有对抗性质。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必将被社会主义产权制度所代替。马克思的产权效率观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产权是效率的基本要素
效率是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强调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是马克思一贯的思想。人们在一定所有制条件下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着这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说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即产权制度来体现。首先,任何所有制都必须由具体内容构成,即对财产的狭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的组合和配置。其次,人们的所有制关系实质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为了经营获利,不同产权主体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各得其利。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必须通过生产经营单位的有效运作来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制度保证和对经济运行的管理必须依靠产权规则。因此,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寻找和建立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产权制度,它明确规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制度保证。
2 不同的产权制度产生不同的效率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产权的不同形式与历史变迁,认为不同社会的生产和经济运行条件要求不同的产权制度与之相适应,由此制约和影响不同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
2.1 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既促进又限制生产率
在资本的公式中,劳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成了资本家的财产。资本主义基本产权制度的这种结构,从流通领域来看,取得了表面的平等形式;但从生产领域来看,工人的劳动产品转化为资本的财产,决定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比已往任何生产方式都提高了生产效率,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资本所有权下,它所推动的效率要受到由其产生的特殊的社会规定性的限制。首先,就人的解放来讲,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的联系形式由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发展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在获得形式上独立的同时,仍然处于物的统治之下。这种社会必然产生劳动的异化,出现“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一资本积累规律使劳动者无法得到彻底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从而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限度的。其次,资本推动的生产受到价值规定性的限制。在生产扩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剥削程度加强,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于生产的增长反而缩小了。资本为生产所设置的界限,是其自身消极保守的一面,它只允许生产效率与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第三,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效率是历史性的。资本主义产权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打破了生产所要求的各种比例关系,决定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所有权的再生产与资本生产规律的作用形成了资本的垄断。“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2.2 共产主义公有制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预言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将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为公有制可以解放劳动与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第一,它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消除了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的劳动异化,使劳动者摆脱对物的依赖关系,从而使劳动者真正取得解放,实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由于共产主义把生产资料当作公共财产,消除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消除了生产资料的狭隘性,因而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生产效率的提高注入了活力。第二,它使劳动的性质成为自由联合劳动。这不仅激发了劳动者的创造性,还有利于实现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生产力所造成的种种破坏,减少物质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消除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固定社会分工,加快智力与体力的提高,节约劳动时间。第三,它使生产的目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目的是剩余价值,人们为发财致富而生产。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则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能力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然要讲求经济效率。因此,马克思认为,节约劳动时间是共产主义社会首要的基本的经济规律。
3 产权的分离和统一对效率的影响
马克思不仅从产权的宏观结构上,还从微观结构上历史地分析了产权与效率的关系。一是考察了所有权和占有权的分离统一情况;二是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各种财产分离与统一的情况。马克思还论述了产权的分离和统一与效率的关系: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与其自身的产权行使能力不对称所发生的分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然的分离,本质上仍然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结构,在这种产权结构下,更有可能在产权中掺杂各种非经济因素,强化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更难获得自由与独立。如此必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降低生产效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分离起因于原有产权主体的资产量与其经营能力的不适应,是一种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发生的产权分离,它有利于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马克思还分析了劳动力所有权与支配权、使用权出现的分离。一方面,劳动者成了自由工人,拥有自己的劳动力所有权,得到劳动力的价值,激发了积极性,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劳动者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在客观上促成了工人素质的提高、劳动强度的增加以及劳动生产力的进步,由此带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宣恭. 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