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成长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uqiu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识“语文主题学习”,缘于一次研讨会。2016年5月,我们选派教师到武穴市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返校后,参会教师汇报了学习情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语文组教师的兴趣。经过慎重思考,认真论证,我们决定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2016年9月,学校举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启动会。时至今日,实验已一年有余。经过在模仿中起步、在创新中发展两个阶段,实验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在模仿中起步
  创新始于模仿。虽然我们是初次接触“语文主题学习”,但其他实验学校和区域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模仿这些做法,边运用边改进,无疑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围绕这样的思考,实验之初,学校提出了“三改”策略。
  1.改观念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用教材教,而语文主题学习强调的是“海量阅读”和“自由表达”。对于习惯了用教的方式组织教学的语文教师而言,这种转变是艰难的,痛苦的。
  为了促使教师转变观念,课题组对每节课的授课时间做出了硬性规定,即每节课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讲授教材,三分之二的时间拓展阅读。同时,要求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此外,还确定了“三自”原则,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阅读,自主积累,自主品味。配合“三自”原则,我们对课程安排做了调整——每周安排三节阅读课,保证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2.改备课
  学校以前采取的是基于单篇课文的“三备两研”备课模式,即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一研)——个性复备——个人反思(二研)。为了达到课内海量阅读的目的,我们对这种备课方式做了改进:改单人逐篇课文初备为2—3名教师共同初备整个单元,并通过“单元预习课、归类识字课、精讲悟法课、略读实践课、拓展阅读课、习作表达课”6种课型重构备课内容;改几个人为小组的“一研”为同年级所有语文教师对初备教案进行讨论,讨论重点是语言训练点是否出现缺位、越位或不到位的情况,以及链接的文章是否恰当等;“二研”虽仍然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学情再次备课,并在教学结束后写出教学反思,但强调再次备课和反思时要注重融入主题学习思想。
  3.改评价
  推行“语文主题学习”之前,我们主要采用课堂评价表的方式评价课堂教学情况,内容主要与教相关。学校决定推行主题学习实验后,实验教师通过讨论,认为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推动实验是可行之举。于是,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做了较大的改变:把语文主题学习与学校的“探究分享、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评价学习内容是否体现学生“课内阅读、自主阅读、大量阅读”的特点;评价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一课一得”所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自学方法,增强了阅读能力;评价当堂训练中,学生是否做了大量积累并能灵活运用。
  此外,我们还利用语文主题学习项目组开发的“一米阅读”网络平台,采用平台测试、阅读英雄榜、学期末古诗词竞级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阅读量、积累量及写作情况等进行及时评价。这些方式讓课堂教学由关注教转变为关注学,让过去的单一考查知识技能变为考查学科素养,从而推动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在创新中发展
  模仿可以引导教师快速上路,但一味地模仿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实验之初,学校对此就有了充分认识,因此要求教师在尽快入模的过程中,就开始冷静地思考如何出模,即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实情的路。这是一条创新之路、发展之路,虽然艰辛,但值得付出。
  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创建了“探究分享,当堂训练”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围绕主题学习,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
  1.创建模式
  今年3月份的校内赛课中,杨芬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巾帼英杰”主题。她将教材中的《黄道婆》《提灯女神》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抗日英雄赵一曼》整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她还引导学生变常规的叙述式概括为作诗,让学生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精练。学生谢娅琪当场创作了一首小诗《黄道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课后,听课教师纷纷在教学中仿效。很快,师生中掀起了一阵写诗热潮。如:学习《荷池》后,六(5)班的刘舒博写了一首诗,其中“蜻蜓无忧来报时”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受到师生一致称赞。
  再比如,三年级教师教学第一单元“多彩的春天”主题时,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①赏春。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春天的美好,把课堂变成学生能够产生感受和体验的生活。②咏春。指导学生收集、积累春天的诗。③画春,唱春。用画画、演唱、舞蹈等方式,把自己对本单元课文或古诗的理解表现出来。
  这两节课较好地体现出了“探究分享,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不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综合的语文素养。
  2.课程开发
  语文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们开发出系列校本课程。
  ①诵经典课程。学校在学生入学之际就为每名学生制定了“小学阶段人人会背三百首古诗”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学校安排了专门的朝读课,师生们更是想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情景再现背诵法、拍手记忆法等。每个月,学部对各班的古诗背诵情况进行抽检评分,并对优秀的班级和个人进行奖励。另外,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会通过齐诵的方式让全体学生背诵经典篇目。《少年中国说》《爱莲说》《劝学》……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积累了经典,而且培育出学子气质。
  ②社团课程。低年级的“故事大王”社团、高年级的“课本剧”社团让文字变成生动的语言,或者是有趣的表演。参加的学生从中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了故事内容,提升了自信,观看的学生从另一个视角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③读书节课程。学校每年举行读书节活动,让师生通过多种形式享受读书之乐。在读书节活动中,教师为每一名学生量身订制了读书计划,每名学生阅读量是多少以及读什么书,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精心规划。读书节活动中的活动更是精彩纷呈:“经典伴我成长”征文让好书的内容变成学生笔下的优美文字,感动你我;“制作好书推荐卡”把阅读、思考、手工制作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动手动脑,获得了心灵的佳肴;开办“跳蚤书市”,促使学生以书会友,从而收获到最爱读的书,遇到最好的读书知己;“设计制作推销展板”,既提升了学生归纳提炼的能力,又让他们学到了营销策略。
  一系列校本课程丰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界,为他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我们相信,随着翅膀越来越丰满,孩子们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天门市江汉学校小学分校)
其他文献
高慧明  北京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部课程改革“全国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特邀主讲专家,受邀为教育部“国培计划”做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专题报告多场;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中
“我基本同意你的观点,如果能适当进行补充,你的观点会更完美……”在汉川市华严农场中学九(1)班语文课上,“飞翔组”小组长夏小宇的发言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镜头只是汉川市课改的一个掠影。出现这种可喜的局面,得益于该市教育局于2014年启动的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改。而推动这场“马拉松式”课改的背后,有一位甘当幕后“推手”的“耕耘者”。他,就是曾多年担任初高中毕业班英语教师,现任汉川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张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课文。文章节选自《红楼梦》,选入课文时略有改动。笔者梳理近五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本文的教学案例,发现作者不约而同地将教学内容聚焦为“人物形象的品析”,且品析过程趋于道德审判,即“王熙凤不是一个好人”。  笔者对此有以下疑惑——  一,通过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品评一部皇皇巨著中的重要人物,合适吗?原著中,王熙凤在这一章节里正式登
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当时,用我们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是春晖给别人以温暖。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如此。朋友之间,待之
“四步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笔者以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葡萄沟》的教学为例,谈谈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导  “导”分导入、导学两个环节。导入环节,教师选取了情境导入的方式。新课伊始,教师播放葡萄沟的视频,让学生对葡萄沟有一个初步了解。看完视频,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论对葡萄沟的印象。教师顺势出示了自学提示:①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②查——查工具书,
那个礼拜天下午,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是特别奇怪的一天。就在阿绿家的附近发生了火灾,我们爬上三楼阳台观火,在那里,我吻了她。这样说来似乎有些愚蠢,但是事情确实是这么进展的。  当时我们正一边聊着大学的事情,一边喝着饭后的咖啡,突然听见救火车的声音。声音越来越大,救火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从窗外传来了人奔跑、大叫的声音。阿绿走到靠马路的房间,打开窗户向下看,然后对我说:“你在这里等一下。”就跑掉了。只听
我当时比较轻狂,但我守一个很严格的界限,我从来不称自己是一个作家,我觉得作家还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情。当然,后来我也接受一个比较宽泛的标准,任何人只要你开始写你就是作家,这叫平等。但我小时候认为,作家还是有一定成就才能称作家,或者别人称呼你作家,自称作家就涉嫌不要脸。还有,我不是意在攻击别人,但小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将来千万不能这样:比如说题词,比如说去大学讲演,比如说自封为大师,或者别人称你大师你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认识,往往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或认识上的极端,在教学实施中有很多的误区,影响了人文目标的落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因此,教者要立足于教材,深挖文本中的人文内涵,认真解读和反思,寻找有效途径,让文本复活,让“人文性”价值回归。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读后震撼人心,而且其价值取向单一,主人翁的形象高大,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
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水,本來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而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
飞机上,一位乘客带的婴儿号啕大哭。大家以为孩子病了,热情地给孩子的妈妈提供各种帮助。折腾了许久,才发现孩子不是病了,只是肚子饿了。喝了一些牛奶,孩子就安静下来。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我忽然觉得可以借用这件事来理解生本教育:接受生本教育的孩子为什么学习势头这么强劲?我们究竟为他们提供了什么?我想,孩子学习势头强劲的原因,是因为生本教育工作者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教育之所以那么艰难,不是因为学生笨、学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