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识“语文主题学习”,缘于一次研讨会。2016年5月,我们选派教师到武穴市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返校后,参会教师汇报了学习情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语文组教师的兴趣。经过慎重思考,认真论证,我们决定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2016年9月,学校举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启动会。时至今日,实验已一年有余。经过在模仿中起步、在创新中发展两个阶段,实验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在模仿中起步
创新始于模仿。虽然我们是初次接触“语文主题学习”,但其他实验学校和区域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模仿这些做法,边运用边改进,无疑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围绕这样的思考,实验之初,学校提出了“三改”策略。
1.改观念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用教材教,而语文主题学习强调的是“海量阅读”和“自由表达”。对于习惯了用教的方式组织教学的语文教师而言,这种转变是艰难的,痛苦的。
为了促使教师转变观念,课题组对每节课的授课时间做出了硬性规定,即每节课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讲授教材,三分之二的时间拓展阅读。同时,要求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此外,还确定了“三自”原则,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阅读,自主积累,自主品味。配合“三自”原则,我们对课程安排做了调整——每周安排三节阅读课,保证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2.改备课
学校以前采取的是基于单篇课文的“三备两研”备课模式,即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一研)——个性复备——个人反思(二研)。为了达到课内海量阅读的目的,我们对这种备课方式做了改进:改单人逐篇课文初备为2—3名教师共同初备整个单元,并通过“单元预习课、归类识字课、精讲悟法课、略读实践课、拓展阅读课、习作表达课”6种课型重构备课内容;改几个人为小组的“一研”为同年级所有语文教师对初备教案进行讨论,讨论重点是语言训练点是否出现缺位、越位或不到位的情况,以及链接的文章是否恰当等;“二研”虽仍然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学情再次备课,并在教学结束后写出教学反思,但强调再次备课和反思时要注重融入主题学习思想。
3.改评价
推行“语文主题学习”之前,我们主要采用课堂评价表的方式评价课堂教学情况,内容主要与教相关。学校决定推行主题学习实验后,实验教师通过讨论,认为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推动实验是可行之举。于是,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做了较大的改变:把语文主题学习与学校的“探究分享、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评价学习内容是否体现学生“课内阅读、自主阅读、大量阅读”的特点;评价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一课一得”所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自学方法,增强了阅读能力;评价当堂训练中,学生是否做了大量积累并能灵活运用。
此外,我们还利用语文主题学习项目组开发的“一米阅读”网络平台,采用平台测试、阅读英雄榜、学期末古诗词竞级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阅读量、积累量及写作情况等进行及时评价。这些方式讓课堂教学由关注教转变为关注学,让过去的单一考查知识技能变为考查学科素养,从而推动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在创新中发展
模仿可以引导教师快速上路,但一味地模仿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实验之初,学校对此就有了充分认识,因此要求教师在尽快入模的过程中,就开始冷静地思考如何出模,即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实情的路。这是一条创新之路、发展之路,虽然艰辛,但值得付出。
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创建了“探究分享,当堂训练”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围绕主题学习,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
1.创建模式
今年3月份的校内赛课中,杨芬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巾帼英杰”主题。她将教材中的《黄道婆》《提灯女神》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抗日英雄赵一曼》整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她还引导学生变常规的叙述式概括为作诗,让学生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精练。学生谢娅琪当场创作了一首小诗《黄道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课后,听课教师纷纷在教学中仿效。很快,师生中掀起了一阵写诗热潮。如:学习《荷池》后,六(5)班的刘舒博写了一首诗,其中“蜻蜓无忧来报时”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受到师生一致称赞。
再比如,三年级教师教学第一单元“多彩的春天”主题时,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①赏春。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春天的美好,把课堂变成学生能够产生感受和体验的生活。②咏春。指导学生收集、积累春天的诗。③画春,唱春。用画画、演唱、舞蹈等方式,把自己对本单元课文或古诗的理解表现出来。
这两节课较好地体现出了“探究分享,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不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综合的语文素养。
2.课程开发
语文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们开发出系列校本课程。
①诵经典课程。学校在学生入学之际就为每名学生制定了“小学阶段人人会背三百首古诗”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学校安排了专门的朝读课,师生们更是想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情景再现背诵法、拍手记忆法等。每个月,学部对各班的古诗背诵情况进行抽检评分,并对优秀的班级和个人进行奖励。另外,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会通过齐诵的方式让全体学生背诵经典篇目。《少年中国说》《爱莲说》《劝学》……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积累了经典,而且培育出学子气质。
②社团课程。低年级的“故事大王”社团、高年级的“课本剧”社团让文字变成生动的语言,或者是有趣的表演。参加的学生从中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了故事内容,提升了自信,观看的学生从另一个视角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③读书节课程。学校每年举行读书节活动,让师生通过多种形式享受读书之乐。在读书节活动中,教师为每一名学生量身订制了读书计划,每名学生阅读量是多少以及读什么书,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精心规划。读书节活动中的活动更是精彩纷呈:“经典伴我成长”征文让好书的内容变成学生笔下的优美文字,感动你我;“制作好书推荐卡”把阅读、思考、手工制作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动手动脑,获得了心灵的佳肴;开办“跳蚤书市”,促使学生以书会友,从而收获到最爱读的书,遇到最好的读书知己;“设计制作推销展板”,既提升了学生归纳提炼的能力,又让他们学到了营销策略。
一系列校本课程丰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界,为他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我们相信,随着翅膀越来越丰满,孩子们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天门市江汉学校小学分校)
2016年9月,学校举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启动会。时至今日,实验已一年有余。经过在模仿中起步、在创新中发展两个阶段,实验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在模仿中起步
创新始于模仿。虽然我们是初次接触“语文主题学习”,但其他实验学校和区域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模仿这些做法,边运用边改进,无疑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围绕这样的思考,实验之初,学校提出了“三改”策略。
1.改观念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用教材教,而语文主题学习强调的是“海量阅读”和“自由表达”。对于习惯了用教的方式组织教学的语文教师而言,这种转变是艰难的,痛苦的。
为了促使教师转变观念,课题组对每节课的授课时间做出了硬性规定,即每节课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讲授教材,三分之二的时间拓展阅读。同时,要求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此外,还确定了“三自”原则,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阅读,自主积累,自主品味。配合“三自”原则,我们对课程安排做了调整——每周安排三节阅读课,保证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2.改备课
学校以前采取的是基于单篇课文的“三备两研”备课模式,即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一研)——个性复备——个人反思(二研)。为了达到课内海量阅读的目的,我们对这种备课方式做了改进:改单人逐篇课文初备为2—3名教师共同初备整个单元,并通过“单元预习课、归类识字课、精讲悟法课、略读实践课、拓展阅读课、习作表达课”6种课型重构备课内容;改几个人为小组的“一研”为同年级所有语文教师对初备教案进行讨论,讨论重点是语言训练点是否出现缺位、越位或不到位的情况,以及链接的文章是否恰当等;“二研”虽仍然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学情再次备课,并在教学结束后写出教学反思,但强调再次备课和反思时要注重融入主题学习思想。
3.改评价
推行“语文主题学习”之前,我们主要采用课堂评价表的方式评价课堂教学情况,内容主要与教相关。学校决定推行主题学习实验后,实验教师通过讨论,认为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推动实验是可行之举。于是,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做了较大的改变:把语文主题学习与学校的“探究分享、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评价学习内容是否体现学生“课内阅读、自主阅读、大量阅读”的特点;评价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一课一得”所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自学方法,增强了阅读能力;评价当堂训练中,学生是否做了大量积累并能灵活运用。
此外,我们还利用语文主题学习项目组开发的“一米阅读”网络平台,采用平台测试、阅读英雄榜、学期末古诗词竞级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阅读量、积累量及写作情况等进行及时评价。这些方式讓课堂教学由关注教转变为关注学,让过去的单一考查知识技能变为考查学科素养,从而推动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在创新中发展
模仿可以引导教师快速上路,但一味地模仿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实验之初,学校对此就有了充分认识,因此要求教师在尽快入模的过程中,就开始冷静地思考如何出模,即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实情的路。这是一条创新之路、发展之路,虽然艰辛,但值得付出。
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创建了“探究分享,当堂训练”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围绕主题学习,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
1.创建模式
今年3月份的校内赛课中,杨芬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巾帼英杰”主题。她将教材中的《黄道婆》《提灯女神》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抗日英雄赵一曼》整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她还引导学生变常规的叙述式概括为作诗,让学生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精练。学生谢娅琪当场创作了一首小诗《黄道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课后,听课教师纷纷在教学中仿效。很快,师生中掀起了一阵写诗热潮。如:学习《荷池》后,六(5)班的刘舒博写了一首诗,其中“蜻蜓无忧来报时”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受到师生一致称赞。
再比如,三年级教师教学第一单元“多彩的春天”主题时,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①赏春。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春天的美好,把课堂变成学生能够产生感受和体验的生活。②咏春。指导学生收集、积累春天的诗。③画春,唱春。用画画、演唱、舞蹈等方式,把自己对本单元课文或古诗的理解表现出来。
这两节课较好地体现出了“探究分享,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不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综合的语文素养。
2.课程开发
语文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们开发出系列校本课程。
①诵经典课程。学校在学生入学之际就为每名学生制定了“小学阶段人人会背三百首古诗”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学校安排了专门的朝读课,师生们更是想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情景再现背诵法、拍手记忆法等。每个月,学部对各班的古诗背诵情况进行抽检评分,并对优秀的班级和个人进行奖励。另外,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会通过齐诵的方式让全体学生背诵经典篇目。《少年中国说》《爱莲说》《劝学》……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积累了经典,而且培育出学子气质。
②社团课程。低年级的“故事大王”社团、高年级的“课本剧”社团让文字变成生动的语言,或者是有趣的表演。参加的学生从中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了故事内容,提升了自信,观看的学生从另一个视角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③读书节课程。学校每年举行读书节活动,让师生通过多种形式享受读书之乐。在读书节活动中,教师为每一名学生量身订制了读书计划,每名学生阅读量是多少以及读什么书,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精心规划。读书节活动中的活动更是精彩纷呈:“经典伴我成长”征文让好书的内容变成学生笔下的优美文字,感动你我;“制作好书推荐卡”把阅读、思考、手工制作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动手动脑,获得了心灵的佳肴;开办“跳蚤书市”,促使学生以书会友,从而收获到最爱读的书,遇到最好的读书知己;“设计制作推销展板”,既提升了学生归纳提炼的能力,又让他们学到了营销策略。
一系列校本课程丰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界,为他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我们相信,随着翅膀越来越丰满,孩子们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天门市江汉学校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