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84-01
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超过智力因素;而学习习惯在非智力因素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习惯的力量十分巨大,好习惯使人一生受益,而坏习惯会贻误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且又获得更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与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其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或不断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有多种多样,如学习、交往、生活等。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学习习惯而言,又可分为具体行为操作层次习惯和心理操作层次习惯。前者如写字、看书、动作速度等习惯;后者如思维、记忆等习惯。就习惯作用而言,可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前者如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工整、守时、好问、勤思,等;后者如作业潦草、拖拉、上课讲话、懒于思考等。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问、认真做作业、今日事今日毕、预习和复习读写、正确使用工具书、书写工整、独立思考、善于推理、想象和多项思维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靠空泛的说教,主要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来形成。那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呢?
文中所说的学困生主要是指农村初级中学的学困生。现在我们国家农村中学情况比较复杂,地区不同,差别也特别大。我们学校是通化南的一所普通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的校风校纪还是比较好的。为了研究学生学习困难的类型、成因及对策,我们对八年级78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家庭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这78名学生中,居然有37名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困难、吃力,占被调查总数的47、44%,这一调查结果虽然不能说是农村初级中学的普遍现象,但至少也反映了目前学困生问题已经是当前农村初级中学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务必引起教育长官及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我们研究学困生,就是要研究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类型,以便找到解决学困生这个大难题的好办法。现将我们研究学困生类型的初步结果概述如下:
心理疾病型学困生。我们认为心理疾病型学困生可分为内因型学困生和外因型学困生。
内因型学困生,主要是指天生(从小)就非常不喜欢读书的学生。这些学生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哭着、喊着不上学,每天得靠父母哄着、逼着、打着才能勉强去幼儿园,所以,这些学生从小就染上了非常厌恶读书的心理疾病。一听读书就反感,从来没有主动学过,也从来没有取得过好的学习成绩。这些学生的主要表现是贪玩好斗,胸无大志,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松懈,纪律涣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成绩也漠不关心,易感情用事,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控能力,有的态度蛮横,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存在着严重的逆反或反抗等不良心理障碍。但是,这部分学困生大多数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往往也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能,一般来说这些人的人际关系、组织能力、合作能力都很强。
外因型学困生。主要是指曾有过好的学习成绩,但在后天的学习阶段中因受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刺激和干扰,导致严重的心理伤害所形成的学困生。这类学生主要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健全、离婚等家庭破裂者居多。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态度消极,情绪低沉,感情脆弱,过渡焦虑,极易激动,行为盲目冲动,表现反复无常。但是这些学生通常也是智力正常,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正确引导是能够适应学习的需要的。
知识断层型学困生。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就十分吃力,基础就没有打好,现在长大了,是中学生了,虽然有要学好的愿望,但由于基础太差,自己的自控能力又不强、坏习惯多,又缺乏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长此以往,便出现了积重难返,知识链严重脱节的知识断层型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上课精神不集中,好动,学习呆板,不愿动脑思考,经常抄袭作业,上进心不强,只会凭空幻想,不会踏实做事。
方法不当型学困生。主要是指有美好的理想,也有上进心,愿意学习,也能坚持学习,只因学习方法不当所产生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学习方法呆板,死记硬背,精力不集中,丢三落四,不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懂装懂,从不主动提出问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善于利用时间,更不会调节各学科的学习内容,缺乏动脑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多表现为偏科,尤其是理科。
智力低下型学困生。主要是指那些智商偏低,理解能力较差,语言表达困难,思维出现障碍的学困生。这些学生最主要的表现是记忆力特别差:教师讲10遍的问题还是记不住——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了;这科记住了,那科又忘了。他们想要成功,又得不到成功。非常苦恼,也很自卑。学习困难多数表现在多种学科上。
我们认为学困生的类型主要有以上4种类型。我们只有分清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类型,才能找到转变学困生的办法。这样,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超过智力因素;而学习习惯在非智力因素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习惯的力量十分巨大,好习惯使人一生受益,而坏习惯会贻误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且又获得更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与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其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或不断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有多种多样,如学习、交往、生活等。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学习习惯而言,又可分为具体行为操作层次习惯和心理操作层次习惯。前者如写字、看书、动作速度等习惯;后者如思维、记忆等习惯。就习惯作用而言,可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前者如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工整、守时、好问、勤思,等;后者如作业潦草、拖拉、上课讲话、懒于思考等。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问、认真做作业、今日事今日毕、预习和复习读写、正确使用工具书、书写工整、独立思考、善于推理、想象和多项思维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靠空泛的说教,主要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来形成。那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呢?
文中所说的学困生主要是指农村初级中学的学困生。现在我们国家农村中学情况比较复杂,地区不同,差别也特别大。我们学校是通化南的一所普通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的校风校纪还是比较好的。为了研究学生学习困难的类型、成因及对策,我们对八年级78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家庭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这78名学生中,居然有37名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困难、吃力,占被调查总数的47、44%,这一调查结果虽然不能说是农村初级中学的普遍现象,但至少也反映了目前学困生问题已经是当前农村初级中学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务必引起教育长官及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我们研究学困生,就是要研究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类型,以便找到解决学困生这个大难题的好办法。现将我们研究学困生类型的初步结果概述如下:
心理疾病型学困生。我们认为心理疾病型学困生可分为内因型学困生和外因型学困生。
内因型学困生,主要是指天生(从小)就非常不喜欢读书的学生。这些学生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哭着、喊着不上学,每天得靠父母哄着、逼着、打着才能勉强去幼儿园,所以,这些学生从小就染上了非常厌恶读书的心理疾病。一听读书就反感,从来没有主动学过,也从来没有取得过好的学习成绩。这些学生的主要表现是贪玩好斗,胸无大志,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松懈,纪律涣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成绩也漠不关心,易感情用事,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控能力,有的态度蛮横,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存在着严重的逆反或反抗等不良心理障碍。但是,这部分学困生大多数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往往也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能,一般来说这些人的人际关系、组织能力、合作能力都很强。
外因型学困生。主要是指曾有过好的学习成绩,但在后天的学习阶段中因受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刺激和干扰,导致严重的心理伤害所形成的学困生。这类学生主要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健全、离婚等家庭破裂者居多。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态度消极,情绪低沉,感情脆弱,过渡焦虑,极易激动,行为盲目冲动,表现反复无常。但是这些学生通常也是智力正常,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正确引导是能够适应学习的需要的。
知识断层型学困生。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就十分吃力,基础就没有打好,现在长大了,是中学生了,虽然有要学好的愿望,但由于基础太差,自己的自控能力又不强、坏习惯多,又缺乏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长此以往,便出现了积重难返,知识链严重脱节的知识断层型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上课精神不集中,好动,学习呆板,不愿动脑思考,经常抄袭作业,上进心不强,只会凭空幻想,不会踏实做事。
方法不当型学困生。主要是指有美好的理想,也有上进心,愿意学习,也能坚持学习,只因学习方法不当所产生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学习方法呆板,死记硬背,精力不集中,丢三落四,不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懂装懂,从不主动提出问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善于利用时间,更不会调节各学科的学习内容,缺乏动脑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多表现为偏科,尤其是理科。
智力低下型学困生。主要是指那些智商偏低,理解能力较差,语言表达困难,思维出现障碍的学困生。这些学生最主要的表现是记忆力特别差:教师讲10遍的问题还是记不住——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了;这科记住了,那科又忘了。他们想要成功,又得不到成功。非常苦恼,也很自卑。学习困难多数表现在多种学科上。
我们认为学困生的类型主要有以上4种类型。我们只有分清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类型,才能找到转变学困生的办法。这样,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才能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