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绍云:疾病为师,茶汤为药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ux_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的一次茶会,终于见到他,在龙泉山间的一个空旷小院,他一袭布衫端坐椅上,吹着洞箫,旁若无人。远远地还没看清面容,悠悠的箫声已穿过院墙飘入耳中。
  嗯,这也符合我的想象。清雅茶人,会吹箫没什么奇怪的。但看了半天,发现他一直保持着端正的姿势一动不动,这就是功夫了,就像有修为的高僧讲法时一样。这样一个人,你无法想象他曾经是玩摇滚的,痴迷于重金属solo时的超高音,沉醉于低音贝斯的轰鸣。


  茶会将要开始,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发现他竟然不能直立行走。他说这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疾病,留下的痕迹。
  
  1992年,严绍云还是风华正茂的十八岁少年,在云南玉溪师专学音乐。年轻的激情无处释放,他开始组建乐队玩摇滚。就在他准备用摇滚乐来证明生命是多么灿烂时,他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
  “当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逃避。”他说自己用身体做了一道证明题:每天高于1000毫升的酒精加上40根以上的香烟,以及不低于8小时的摇滚轰鸣,日夜颠倒的作息,再加上两种极端情绪——极度亢奋和极度低落的反复煎熬,其破坏力远胜海洛因。半年之后,他就达到了别人吸毒三年以上对身体的糟蹋效果。
  强脊炎对一个摇滚青年的摧残,是非常强烈的。摇滚是情绪的极端爆发,而强脊炎是一种僵直性的病,就好像冰水浇在了烈火上。
  没办法,摇滚乐队只能解散,严绍云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四处访医问药的几年后,一天早上醒来,他发现自己突然不能动了,头剧烈地疼痛,他陷入了持续的恐惧中。
  接着内脏开始变坏,口腔接连溃疡,肠胃极度难受,一吃完就想吐,一吐完又想吃。他住进了医院,整个人虚脱得无力去按呼叫器,十多天时间,体重下降了近40斤。
  医生束手无策,严绍云决定做最后一次垂死挣扎。他从医院走出来,花了两个小时去看一位中医,路上他碰到一只蜗牛,陪着他走了很长一段。
  这位医生给他把把脉后,居然轻松地说,“放心,我能治你的病。”
  “就是这句话,救了我一命。”严绍云感慨道。“我相信了她,因为她像算卦的一样,把我的症状都一一例举了出来。然后让我回家多睡觉,少吃饭,恢复点体力再来开几服药吃。”
  医生后来并没有开出什么神奇的药,但严绍云却真的慢慢康复了。
  “现在想来,这位中医当时是吹牛,并不是她的药救了我,而是她吹的牛让我宽了心。疾病的痛苦,并不来源于疾病本身,而是源自身体和精神的对抗。”他说,“情绪和妄想对身体的摧残,比疾病严重得多。”
  
  病好了,心没好。
  疾病让他体验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智慧:我们不是在痛苦中,就是在去痛苦的路上,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快乐,都是酿造痛苦的过程。
  缘于此,严绍云说疾病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这个老师让他思考起一个问题:既然痛苦和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没有答案。还好,他遇见了茶。
  一个午后,他把一小撮干瘪的茶叶投到水里的时候,刚好一缕阳光从窗缝中射进来,照到杯子上,吸引了他的视线。茶叶在舒展、变绿,像是枯死的生命再一次绽放开来。
  他在文章里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我嗅到水里散发出的清香,我喝了一口茶汤,感觉到身体里被注入了一股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一种宁静的生命力,我预感到,我的第二次生命即将开始。”
  他从自行车棚里翻出很久没骑的自行车,开始了访茶之旅。
  先去书店看茶书,接着是大街,一切开着门的茶店。
  后来云南有了茶叶批发市场。他把自行车停在较远的地方,以掩盖自己的身份,然后西装革履地进去蹭茶喝。
  严绍云嫌这样的效率还不够高,于是买了很多盖碗回家,从茶店要很多茶样回去,对比着喝。
  后来一段时间,他混迹在一个叫“三醉斋”的网站,做了普洱茶版块的版主,由此认识了很多茶人,学习怎样更好地评鉴茶叶。
  云南有世界上最好的气候和水土,因此能够孕育出最好的茶树,再加上最少的人工干扰,成就了世界上最高品质的茶叶。这些茶叶生长的地方叫做:古六大茶山。其中最好的在倚邦和曼洒。
  基本上所有茶人都会到此一游。
  严绍云当然也不例外。当年他初到易武乡(现在曼洒山的行政中心)时,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跑遍了村村寨寨的家家户户。
  不久他开始招兵买马,租房子搭灶,建设了第一个非家庭作坊专业型手工初制所,因为他对之前所有茶农做的茶都非常不满意,一定要亲手做出最好的茶来。
  经过失败的教训,不断地重新思索和品茶,他终于找到了制茶的方法。
  答案就是:反过来,做减法。
  找到方法后,下一步就是确定最好的产地。现有的资料显然不够细致,于是他组织了一个“团伙”,把整个古六大茶山凡是产茶的村寨都调查了一遍:统计茶园情况、海拔、经纬度、茶园形态、地质情况、产量。制作茶样,测量茶树,做了很多标本。把各个村里最老的,说话能听清楚的老人走访了一遍,并留下了调查录音。
  严绍云和他的伙伴们分别蹲在不同的山头上,就干两件事:做茶,喝茶。


  越好的茶,离人类和社会越远。电和手机、电脑像是串通好的,一用手机和电脑就停电,一不用就来电。雨和电是冤家,雨一来电就走,甚至雨还未来,电就停了,村干部如是说:反正都得停,不如先拉闸,避免危险。
  时间久了,就习惯了这种沉寂。
  再后来,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觉得烦。“干嘛老不停电啊。”   他居然渐渐习惯了孤独寂寞。并且开始享受。
  严绍云分享自己的这一转变过程:没人陪伴,所以天天独自喝茶,所以不讲话,所以没有交流,所以只能跟茶和自己的思想玩,所以茶和思想就开始捉迷藏,所以茶就战胜了思想,所以思想就闪了,所以就只剩下了我和茶,所以我就体会到了孤独寂寞的美妙。
  茶以不变应万变,战胜了身手敏捷的思想。“茶是我的第二个老师。茶教会了我怎样做茶。茶教会了我怎样喝茶。茶教会了我怎样做人。”他这样剖析茶对自己的影响。
  
  密林茶山,隐居数年,以茶为师,精勤专定,严绍云终于悟到了一种哲学: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听到这两个词,很多人也许会心生不屑:这有什么稀奇,老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了。
  没错,早说过了,我们也听过了。听过就过了,有几个人真正明白,有几个人真正去践行呢?严绍云就照着这两个词做了。
  他制茶,讲究无为而自然成。从茶树上摘下叶子,自然发酵——脱水——自然消失水分——收起来,用开水冲泡来喝,纯天然,纯手工,无关机械,不掺任何人工添加的口感香气。
  喝茶也是如此。“茶本一味,至善至简,人多技巧,而成万类。”有感于此,他开创了“自然成茶道”,以无为之法制茶、奉茶、饮茶,为社会做减法,茶以行道,躬身不辍。
  2011年底,严绍云开始携茶遍访各地,举办“自然成·止语茶会”,迄今超过700场,有14000多人与他面对面喝过茶。
  龙泉山中的这次茶会便是其中之一。
  茶客在一间山房坐定后,严老师走了进来。他佝偻着身子向大家合十,坐下来后,身子又立即变得挺直。然后也请众人“正襟危坐”,非是拘谨,而是端正坐姿,调和气息,放松全身。
  没有更多的言语,他不提自己带来的是什么茶,也不讲每一泡的茶色和香气,更没有繁复的泡茶程序,甚至茶具也只是一把简单的大茶壶、普通的茶杯。
  这跟我对茶道的印象截然不同。
  他的弟子为每一位茶客斟茶,“一碗喉吻润”,严绍云清朗地念出七碗茶歌的第一句,而后众人跟着他举杯饮茶。茶汤微烫,只能小口啜饮。十几位茶客一起啜茶的声音像清风一样。
  “喝茶时,避免用思想,茶就是茶,茶透全身,全身知。真切之处在于纯体验,不动脑,即休息。”
  “二碗破孤闷”,接着喝第二杯,茶汤顺着喉咙而下,茶气开始在身体里渗透,流走,化融,疏通,弥散。
  “无论你看到什么,无论你听到什么,不跟随,不判断。”喝茶间隙,严老师轻缓地重复这句话。众人似乎受了启示,渐渐地越发安静了,不自觉地微闭了眼,只听见一片饮茶清音。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当他念出这一句,我心想终于有标准了。待喝完这杯,松松衣裳,全身果然已经微微出汗,连冬天一向寒冷的脚部,也感觉暖意升起。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杯茶尽,不敢妄言体悟到如此境界,但相信长期如此,必有大益。因为第一次体验自然成茶道,已感到全身通透,说不尽的舒爽。
  问严老师茶的好处,他说茶怡精神,更是清洗身体的良药。人的五脏六腑,任一脏器病了,都可能要命,唯有经常清洗体内毒素,保护好各个脏器,才能避免因病而失去生命。用茶来清洗身体,即等于给身体做减法,健康是减出来的。
  诚如古话,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如吃饭,茶饭、茶饭,相辅相成,静心、专注、放松地喝茶,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其间却自有人生至味。
其他文献
人类又经嘴和手的配合并用,用手助嘴来创造出文字,作为各种声音之符号。人类有了文字以后,人的心灵更扩大了,情感思维理智种种心能无不突跃地前进。这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标记。譬如说,人类有语言,是人类文化跃进一大阶程。人类有文字,又跃进一阶程。人类有印刷术,又跃进一阶程。但在唯物史观与生产工具的理论下,这些便全没有地位来安放了。  思维与表达  从前中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仙人,用小笼子装鹅,笼
期刊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干姜,味辛、性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姜,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应用,《神农本草经》里面就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也大量应用。姜有干姜、生姜、煨姜、姜皮、炮姜等,这个干姜不是指生姜直接晒干,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张锡纯说过,姜的根茎叫母姜,母姜晒干叫干姜,如果母姜放入地下发芽,长出其他根茎,这些当
期刊
湖湘文化的象征与民族精神之载体  记者:文正公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  曾樾:身为曾家后人,前人的功过后人自有评说,重要的是,前辈代代传承的精神和一脉相承凝聚的文化。  我对先祖和家世的认识是六十年代初上中学,通过历史课了解到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和曾国藩的,紧接着亲历“文化大革命”。  十七岁时我去了新疆。远离父母家人多年工作在外,很少能聆听到上辈人以先贤为实例对自己的教诲,时至今日,尚健在的老人
期刊
凡是烧得好吃的菜,你细细地去品,多半能品出一丝丝苦味来。一道真正的美食,只有香、辣、甜、酸这些讨人喜欢的味道是不够的,必须要掺杂一点苦味,滋味才会醇厚,才会让人有余味绵长的感觉。  五行中,火有温暖升腾的特性,苦味属火,但苦味又属阴,它是阴火,就像炉膛里烧剩下的灰烬,有余温的时候有一点烘干的作用,完全冷却以后如果不把炉灰掏空,新火就烧不起来。所以,苦味的东西分两类:一类是苦温的,例如咖啡、红茶,祛
期刊
×年×月×日,秦国×郡×县×乡×里村民甲去了一趟县廷。他不是去上访,而是找县法官做法律咨询……  好像听到有人说“法官”这个词穿越了。劳烦搜索一下《商君书·定分》,“法官”二字在里面出场13次。当然,秦国法官和现代法官的职能不一样,更接近今天的司法局,主要负责向官吏与群众解释大秦律令。秦法官的日常生活不是抄背律文,就是替人解惑。情景可能类似以下对话——  村民甲:我乃×县×乡×里户人(户主)士伍甲
期刊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大师  传统是什么?就是過去,好的坏的,一锅乱炖,跟现在没什么两样,用不着拔高,用不着贬低。祖宗留下的东西,什么没有?你别以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宝贝,最大的一件,是中国人。但我们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浑身的毛病。  传统,谁都有。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别人的孩子未必比你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亏的是自己。西方人,开口闭口,言必称国际,你的我的,
期刊
十四岁即嫁入曹家的班昭,续汉书,作女诫,处外东观续史,居内赋颂并娴,几乎达到了中国女子的巅峰。乃至如今,金星还有以她名字命名的陨石坑。她一生的成就近乎都是在婚姻内完成的。就算这样,暮年的她站在往事的碑文上,依然说“战战兢兢,常惧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这是如今小门小户过日子,关起门来丈夫也得对自己卑躬屈膝的现代女性所难以理解的。  《女范捷录》云:男子有德便是才,斯言尤可;女子无才便是
期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最朴素的人生理想。而齐家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幸福的家庭太难得,不圆满的家庭却很多。家是中国文化的根,家是中国人心的归宿。大学曰: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可教人,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最近很多名人的子女出了问题,甚至吸毒,让国人唏嘘不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实看到别人的子女出了丑,不应跟着一起起哄,而是反躬自省我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是否也是问题重重呢
期刊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易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后数千年,诸如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绘画等各类艺术形式无不融合着这部典籍的内涵主旨。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
期刊
南宋年间,有一位审安老人,集宋代點茶用具之大成,绘制了《茶具图赞》。书中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  茶炉:韦鸿胪,名文鼎,字景旸,号四窗间叟。  茶臼:木待制,名利济,字忘机,号隔竹居人。  茶碾:金法曹,名研古、轹古,字元锴、仲鉴,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茶磨:石转运,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君。  水勺:胡员外,名惟一,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