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角色的哲学思考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fa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解释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其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结合哲学的辩证统一观进一步阐明译者多角色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以及在翻译活动中绝对中心与相对中心的统一。
  关键词:适应与选择;文化创造者;统一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6—0017—02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除生态学的很多其他领域,尤其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态”的自然法则和基本原理,那么翻译学是不是也能借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其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本体性问题呢?对此,胡庚申在他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著作中一一做了合理而有力的解释论证,并以实证调查作为坚实的后盾。鉴于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交际活动的积淀,而人类又是生物界的一部分,这样翻译和生物界就有很清晰的内在联系了,这种联系使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应用于翻译研究成为可能,即适合于生物界的基本规律也同样适用于翻译活动。(胡庚申,2004)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
  
  在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应用于翻译研究时,我们不可能全盘搬出所有理论一一套用,因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整套理论,胡庚申总结概括了翻译的特点,得出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进行大量的适应、选择、保留、淘汰等操作,在借用了生物进化论的适应选择学说基础上,提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译者既要适应也要选择,适应指译者对以原文为基本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而选择则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代表身份对译文实施选择。(胡庚申,2004)在这里,翻译生态环境是有别于语境、文化语境等术语的,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整个世界,是各种与翻译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当然,这个环境就像生态环境一样是运动的变化的整体。从这点出发,即便我们能说原文是静止的,可它一旦被用来翻译,就不得不被翻译生态环境的代表者——译者用运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原文就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也就不可能有原文与译文的对等,且不说我们平常的文学作品等的翻译,原文与译文的产生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因而需要译者适应的翻译生态环境相应地就会有所改变,就算是即时的口译,原文和译文也不可能对等,很简单的比方,原文许多的话语是为提示听众或因自己口误紧张等而形成的,这时译文就完全没必要严格对等了。译者不是一味忠实原文,他是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后作为其代表去选择译文的。适应选择论中,不再强调对原文的忠实,或是对译语的归化等,一切都是以译者为主导。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看来,译者决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工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绝对的操纵者,他可以选择何种程度的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的最终形式。当然,他有自己的制约机制,即他必须是“适者生存”,否则就像自然界的“滞弱留强”一样被淘汰。
  
  二、适应选择论的译者中心
  
  在生物进化论中,是生命体去适应整个生态环境接受自然的选择,因为达尔文认为只有生物才具有适应和选择的能力。而在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翻译是原文——译者——译文的三元结构,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生命体;原文和译文是客体,是非生命体。只有译者这个生命体能担当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职责,他是翻译活动的中心。
  胡庚申在其著作中重点从“原文——译者——译文”三元关系,从译者与作者、读者、委托者、译评者、译文使用者等诸者关系,从译者既是“原文读者”又是“译文作者”的功能视角,不同译者产生不同译作的差异视角,还有意义构建视角、适应选择视角、翻译实践视角等论述了译者的中心地位,较之前译论研究者都论述得更全面更科学从而更具说服力,也就能推动译者在整个翻译研究中的地位从本质上提高上升。
  
  三、译者角色的哲学统一
  
  1.绝对中心和相对中心的统一
  自有翻译实践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译者的角色问题,认为译者是翻译工作不可或缺的实施者,这点哪怕是机器翻译产生之后都得到了译界乃至一般人们的普遍认同。然而,长期以来翻译工作者努力为译者赢取“正名”,这些工作似乎仅仅停留在呼吁阶段,可是翻译适应选择论就从理论层面真正对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给予了明确的定位。
  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译者需要多维度地适应这个翻译生态环境,如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而且适应选择论认为适应的维度越多越好,可能某种程度上是这样,但笔者认为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真的去找最多的维度来适应的话那就难免会有点无所适从,所以在进行多维度适应时,我们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理念,找出在那个环境下的主要维度来适应。那这种主要维度又该如何判断呢,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译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在广大翻译研究者的集体智慧下得出的科学指导依据。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绝对的中心地位,他在实施翻译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想法对原文进行翻译,怎么译,哪些译哪些不译,用什么方法,遵循什么原则,讲究什么策略,译到什么样的程度自己可以满意,等等许多方面他自己都有绝对的选择权。在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的确确译者是可以做主的。
  然而,根据哲学的基本观点,我们知道没有绝对的中心,译者在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他只是有相对的主导权,他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制约,如读者反应等。译者在翻译时需做出积极主动地选择,但前提是要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件。从这点看来,翻译活动是一个与翻译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多维度循环制约过程,而整个过程,又由译者作为翻译生态环境的代表来进行对译文的选择活动。
  译者的中心地位不仅表现在翻译这个过程,还表现在译者对译作命运的决定权里,这也是翻译过程的一个必然结果。不同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译作,因为不同的作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能力不等,从而也有不同的选择性活动。不同时期的译者也会有不同的译作,因为译者是个发展动态的个体,翻译生态环境也是变化发展的,动态的主体去适应动态的翻译生态环境自然会有不一样的选择。
  2.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在解释翻译适应选择论时,笔者提过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之所以能够实施选择,实际上是在接受、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代表者的身份对译文进行选择。这时译者是翻译生态环境的整体代表。但我们又知道译者实际上也是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员,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从哲学的观点看来,任何整体性的普遍性的事物都不得不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恰恰是通过这无数的个体,无数的部分,我们才得以认识较完整的世界。置于翻译实践,通过译者这些个体,译语世界看到了原文、原语所呈现的文化大语境,同时又接触到了新的为译者所创的另一新文化,即译语读者认识到了更大范围的语言文化世界,“自然界”,而不仅仅是翻译生态环境。
  3.文化创造者与其他诸者的统一
  一直以来,译者是文化的沟通者,把一国文化介绍到他国,这点被广泛认可。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时,为了让异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语文化,不得不对原语文化进行相应的介绍。然而,人们却忽视了译者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创造文化的角色,通过介绍异国语言,译者根据自己的了解,实际上产生了中间的“第三文化”,这“第三文化”在译语中被接受并广泛流传最终形成新的文化融入到原有文化里。
  在不同语言构成的大千世界里,译者在进行多维度适应选择后形成译文,在其中有选择更有一种新的组合即创新,形成一些新的文化,而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文化沟通者的身份使译者不得不有文化创造,有了积极的文化创造也能更好地促进沟通。译者的角色又是二者的相互统一。
  在整个生态环境中,人这个主体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实实在在地发挥着这个作用。而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这个特殊的主体自然是在首先认识即适应这个环境的条件下,对整个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翻译是关于语言的活动,有语言就离不开文化,所以译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只不过译者决不是唯一的创造者,文化是整个人类的文明。
  除了译者是文化沟通者、文化创造者的角色外,他又不时地担当着读者、作者等角色。所以译者是多角色的统一体。从哲学的观点看来,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人处在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里,不可能只担负着一种职责,或者一个角色。译者的这个多角色身份实际上是整个翻译生态环境的一个微观体现。
  
  四、译者地位的提升
  
  虽然在这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个新视角来看译者的角色,其主要目的是要翻译工作者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给其一个新的对译者的研究视角,宏观上理解翻译这项活动,认清很多翻译的本体性问题,但我们还是希望这有助于译者地位的提升。译者就像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承担着社会上某个必不可少的角色,这在工作性质上没有卑劣之分。但我们还是要想办法使整个行业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同时在社会上努力树立起好的形象,一个与翻译事业真正相符的形象。这需要译界自身的重新定位,同时对外界的加大宣传。
  提高译者的地位,并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全盘歌颂译者的高尚,而是让世人了解翻译事业、翻译科学的不可或缺,对社会的不可或缺。它其实就像音乐,既流行于世界的每个角落,又是专业研究者的崇高艺术,是研究的一块神圣领土,而作为翻译事业的一般译员他们同样是值得尊敬的,和领导人、委托人等一样,他们承担着社会的某种角色,推动社会的发展,旧文化的交流,新文化的形成。
  
  五、结语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选择论给广大译者提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他把译者正式纳入到定义中,把译者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这也是能体现翻译实际的。尽管这是全新的生态学视角,但同时融合了哲学的辩证统一观点,这也显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容性。笔者在解释介绍该理论时,从中总结出几个关于译者角色的统一点,以便译者翻译时更好的意识到自身的地位,更积极地投身于翻译事业中。
  
  参考文献:
  [1]蔡新乐.翻译适应选择论简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6.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刘云虹,许钧.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剖评析[J].中国翻译.2004.
  [4]吕炳华.译者主体的体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
  [5]穆雷,诗怡.翻译主体的发现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3.
  
  (责任编辑/王丽君)
其他文献
4月29日,重庆市武隆区检察院举行公益诉讼"回头看"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武隆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实地察看了三家采石场生态修复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代表委员对做好公益诉
社会转型中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权遭遇侵害的状况时有发生,影响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实现的有经济原因、制度原因、文化原因、法律原因等。我们要健全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就业权保障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农村社会怎样,城乡发展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当前”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行政化倾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缺乏自主性等,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继续发展。因此,为完善高等学校
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现代企业最具战略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大
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原因,我国妇女参政的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妇女参政工作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妨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妨碍女性参政
随着近几年我国举办各种国际性体育赛事,国内掀起一定的体育热潮,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但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原因,体育产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农业问题是入世谈判制订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对策,以便我们能够兴利除弊,为解决入世后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管理方式在企业创业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步入新世纪,进入成长阶段时,落后的管理方式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困难和障碍日益凸显.实现管理方式
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竞争法制的不断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文化的培育和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地区)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我国对市场竞争文化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