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本文基于有效的教学实践,深入进行了具体探索,希望分析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0-0113-01
在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学生在提问过程,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实际,通过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探索能力,学生在提问过程是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通过有效的解答疑问,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信心,其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基于有效的教学实践,深入进行了具体探索,希望分析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疑问”
为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其质疑能力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利用这个年龄段小学生敢于质疑、争强好胜的心理状态,抓住机会巧妙设置疑问点,从而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打下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正所谓“学问”即“学”与“问”相结合,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对此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提出并参与解决问题。
(一)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悬念式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好奇心。小学生面对新奇的数学现象、有趣的数学变化规律,新鲜感和探究欲望油然而生。因此,教学情节的新颖性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讲授有关《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师生竞赛”游戏,即让学生随机提出一个整数,比赛谁先判断出其能否被3整除。由于教师本身具备更丰富的数学知识,学生会产生求索心理,愿意主动探索知识规律,并追问教师屡战屡胜背后的原因。此时,悬念式教学的优势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设生疑的情境,使学生“疑”中“问”
正所谓“疑”与“问”不分家,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疑问,让学生通过对疑惑之处的探索,更加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授有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亲自计算长方形和同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学生得出计算成果后,自然会对两者一样的结果产生质疑。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手工剪裁、拼接,让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从而使其明白同底等高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同的原因。在这种亲自探索、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理论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一)教会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是一门既以其普适性源于生活,又以其概括性高于生活的逻辑性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例如用料最省问题、造价问题等出发,从自身的亲身经历中观察、了解、探索数学现象背后的本质性问题,从而对数学的普遍规律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种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能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其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实际价值性,从而对数学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教会学生从解题过程中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做对题”的能力,还应注重“做会题”的能力。前者是指学生能够在作业、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后者是指学生能够从习题出发,思考其设计原理,提出疑问之处,从题目背景出发,在做题中思考,以思考促学习。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学生审题时如下提问:题目中有哪些条件?任务是什么?缺少什么条件?解题所需公式、定理是什么?在学生解题时可如下提问: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根据条件可初步得出哪些结论?进一步的解法是什么?而在学生做完题后可如下提问:结果是否经过验证?这道题是否存在其他解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养成自主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慣。
(三)教会学生从对比中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就题论题,还应该从题目的对比中找出其中差异,并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在新知识的延伸处发现问题
数学知识无穷无尽,而课本中的知识只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而课本例题的解决方式也是此类试题最普适的方案。因此若局限于掌握课本知识,当面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学生会遇到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应注重知识延伸,在保证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较为困难、复杂的拓展性问题穿插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更巧妙的解题方式有所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追及问题”时,可以如下设计问题:甲、乙两村相距3000米,小张和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相向而行,小张每分钟行80米,小王每分钟行7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距300米?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题目对分类讨论的要求——一种可能是两人依然相隔300米,不存在追及现象;另一种可能是两人追及相遇后,由于速度差异,在计时停止后又相距300米。由此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提问水平,教师要科学对学生进行引导,要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建辉.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68、73.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0-0113-01
在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学生在提问过程,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实际,通过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探索能力,学生在提问过程是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通过有效的解答疑问,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信心,其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基于有效的教学实践,深入进行了具体探索,希望分析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疑问”
为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其质疑能力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利用这个年龄段小学生敢于质疑、争强好胜的心理状态,抓住机会巧妙设置疑问点,从而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打下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正所谓“学问”即“学”与“问”相结合,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对此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提出并参与解决问题。
(一)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悬念式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好奇心。小学生面对新奇的数学现象、有趣的数学变化规律,新鲜感和探究欲望油然而生。因此,教学情节的新颖性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讲授有关《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师生竞赛”游戏,即让学生随机提出一个整数,比赛谁先判断出其能否被3整除。由于教师本身具备更丰富的数学知识,学生会产生求索心理,愿意主动探索知识规律,并追问教师屡战屡胜背后的原因。此时,悬念式教学的优势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设生疑的情境,使学生“疑”中“问”
正所谓“疑”与“问”不分家,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疑问,让学生通过对疑惑之处的探索,更加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授有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亲自计算长方形和同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学生得出计算成果后,自然会对两者一样的结果产生质疑。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手工剪裁、拼接,让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从而使其明白同底等高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同的原因。在这种亲自探索、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理论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一)教会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是一门既以其普适性源于生活,又以其概括性高于生活的逻辑性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例如用料最省问题、造价问题等出发,从自身的亲身经历中观察、了解、探索数学现象背后的本质性问题,从而对数学的普遍规律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种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能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其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实际价值性,从而对数学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教会学生从解题过程中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做对题”的能力,还应注重“做会题”的能力。前者是指学生能够在作业、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后者是指学生能够从习题出发,思考其设计原理,提出疑问之处,从题目背景出发,在做题中思考,以思考促学习。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学生审题时如下提问:题目中有哪些条件?任务是什么?缺少什么条件?解题所需公式、定理是什么?在学生解题时可如下提问: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根据条件可初步得出哪些结论?进一步的解法是什么?而在学生做完题后可如下提问:结果是否经过验证?这道题是否存在其他解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养成自主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慣。
(三)教会学生从对比中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就题论题,还应该从题目的对比中找出其中差异,并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在新知识的延伸处发现问题
数学知识无穷无尽,而课本中的知识只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而课本例题的解决方式也是此类试题最普适的方案。因此若局限于掌握课本知识,当面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学生会遇到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应注重知识延伸,在保证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较为困难、复杂的拓展性问题穿插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更巧妙的解题方式有所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追及问题”时,可以如下设计问题:甲、乙两村相距3000米,小张和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相向而行,小张每分钟行80米,小王每分钟行7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距300米?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题目对分类讨论的要求——一种可能是两人依然相隔300米,不存在追及现象;另一种可能是两人追及相遇后,由于速度差异,在计时停止后又相距300米。由此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提问水平,教师要科学对学生进行引导,要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建辉.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