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二战中的秘密武器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ork_w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7月14日,侵略苏联的德军中央集、团军先头部队攻占了苏联战略重镇——奥尔沙。奥尔沙火车站出现杂乱景象,德军利用缴获的为数不多苏联宽轨列车,抓紧将后方的补给物资运往这个靠近前线的供应站,当日下午2点30分,一阵突如其来的炮声吓住了正在忙碌的德军,紧接着的一顿迅猛密集的炮火把车站附近的德军和他们的物资列车全部炸毁。幸存的德军迷惑不解,是什么火炮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发射如此多的弹药?关于苏军使用新式火炮的报告被迅速上报,不过德军高层同样迷惑不解。直到莫斯科会战期间,德军首次缴获了一种架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器后,德军才了解到苏联的这种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
  
  艰难起步
  
  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里程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一战爆发后,由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军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威力强大的航空武器。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难以在简单的战斗机上安装。俄工程师提出开发航空火箭,但是由于不信任自己的技术,俄国高层未能允许工厂开发航空火箭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开始在航天火箭方面投入精力。 1921年,专门研制火箭的第二中央特别设计局成立。不过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研制合格的固体火箭燃料和发动机。原来苏联试图在炮弹发射药的基础上研制火箭发动机,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样行不通,随即开始研制专门的固体燃料。经过不懈努力,苏联先后研制出了可以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PC-82 82毫米和PC-132 132毫米航空火箭弹。苏联飞行员曾使用PC-82火箭弹在哈拉哈河狠狠地教训了骄横的日军。而炮兵用的火箭弹实际上就是根据以上这两种火箭弹发展而来的。1938年 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并以эиC(吉斯)-66X6载重卡车作为实验平台。实验车的定向器非常有特色,为了尽可能多搭载火箭弹,火箭炮共有24条工字型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像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作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发射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不言而喻,这种调整方式导致射角的精度极差,调整速度也是十分缓慢的。然而,这次试验也证明,采用道轨式发射装置完全可靠,火箭弹的飞行过程也让人满意。
  
  走向成熟
  
  1939年3月,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试制成功具有8根导轨的 BM-13-16,它的发射架也是工:字型的,每個导轨可挂载两枚火箭弹。这样BM-13总共可以携带16枚M-13 (PC-132的改进型)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拥有左右各90度的方向射界。苏联军方随即对其进行了各项严格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BM-13特别适合打击暴露的、敌有生力量密集的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由于BM-13是自行式的,因此电适合打击突然出现的敌军以及与对方进行炮战。不过,由于火箭炮发射时烟尘火光特别明显,且完全没有防护,因此它不适合在敌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
  1940年,BM-13试生产了6门 1941年苏联军方又订购了40门,到6月份,又增加了17门。1941年6月 17日,BM-13进行了成功的发射表演。6月21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前夜,在BM-13的定性测试尚未全部完成时,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全力生产 BM-13火箭炮及M-13火箭弹。6月 28日,苏军决定组建一个BM-13特别独立火箭炮连。6月30日夜,头两门火箭炮开到了驻地。第2天,炮兵连正式成立。当时该连队只有7辆试生产型的BM-13、3000发火箭弹,连长是36岁的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大尉。经过1个多星期的应急训练后,全连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火箭炮的操作方法。由于极端保密,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但是炮架上有一个K字(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便爱称其为“喀秋莎”(KaTmma)。这个名字后来不胫而走,成为苏军对该火箭炮的标准称呼。7月上旬,独立炮兵连被编入苏联西方方面军,来到了斯摩棱斯克前线。7月14日,7门“喀秋莎”隔着奥尔沙河,发射了112枚火箭弹,打击了对岸德军占领的火车站。为了避免遭到德军炮火袭击,费列洛夫连没有再次装填,匆匆撤出了阵地,而对于德军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在此之后,费列洛夫连躲过了德军的空中侦察和炮兵观测队,在斯摩棱斯克、叶尔尼亚,毫不留情地教训了法西斯侵略者。德军上层命令,不惜一叨代价找到苏联火箭炮的发射阵地,最好俘虏他们,不行就全歼他们,但是德军的每次行动都是白费工夫。1941年10月初,德军发起了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10月7日夜,正在行军的费列洛夫连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与德军渗透的先头部队遭遇。炮兵连沉着应战,炮手们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员奋力挡住德军的冲锋,为火箭炮的发射争取时间。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弹后,为了不让武器落到敌人手里,苏军彻底销毁了7门火箭炮。由于发射火箭弹和销毁火箭炮耽误了时间,炮兵连被包围。在突围过程中,包括连长费列洛夫大尉在内的绝大部分苏军官兵壮烈牺牲。苏军的第一个火箭炮连就这样结束了战斗历程。后来费列洛夫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他的家乡配斯特和奥尔沙的几条大街被命名为费列洛夫街。 1995年6月21日,根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的第619号总统令,费列洛夫被迫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步入辉煌
  
  1941年6月30日,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开始批量生产BM-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量生产的火箭炮顺利地通过了测试。从此,“喀秋莎”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喀秋莎”底盘的后部,有两个手动的千斤顶,发射时,炮手要把它放下,以保证发射平台的稳定。发射装置位于驾驶室中,由炮长操作,电可以通过电线连接,由连长统一发射。初期的BM-13一般编为独立追击炮营或连,主要用于对抗敌方的猛烈攻击。后来,苏军在实战中发现,BM-13在泥泞路况下的越野机动性不够,便希望开发一种履带式的火 -箭炮,但是,能够搭载132毫米火箭发射架的履带底盘只有T-34和KB两种型号。显而易见,在当时急需坦克的战况下,炮兵是不可能获得这些底盘的。因此,他们只好选择了过时的T-40水陆坦克底盘,安装了BM-8-24 24联火箭炮发射器。BM-8火箭弹则是由PC- 82 82毫米航空火箭弹改进而来。不过 T-40在1941年秋已经停产,车况和数量都远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定型生产的 BM-8-24是以新型T-60轻型坦克为底盘的。BM-8-16的威力比BM-13小,射程也近些,不过它的机动性好,火力密集度高,适合打击近距离的敌有生力量和轻型野战工事。此外,还有一些安装在斯大林CT3-5拖拉机上的BM-13和BM-8-24火箭炮。因为,拖拉机的行驶速度实在太慢,这些笨家伙在机动作战中根本无法跟上部队,因此它们同样没有定型批量生产。这些迫使苏联当时要不惜一切代价寻找一种可以用的底盘。1941~1942年间,苏联还开发了一种SN-24火箭炮。由于M-24 240毫米火箭弹是新开发的,不像M-8和M-13是经过长期测试才研制成功的,因此M-24存在相当多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也没有定型生产。因为M-13的威力已经足够,因此苏联就没有接着发展大口径火箭弹,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提高现有火箭炮的产量上。到了1942年,美国正式参战,大批美援物资源源不断运抵苏联,其中包含有各种运输车辆。美国的通用GMC 6X6卡车的性能比苏联自己的3HC-6卡车好的多,因此,1943年以后生产的火箭炮几乎都是以通用GMC卡车为底盘,这种型号的火箭炮改称BM-13H。不过,由于绝大部分的BM-13都是以通用 GMC为底盘,所以后来5M-13H就统称为BM-13。苏军还在美国卡车底盘上安装了BM-8-36 36联装、BM- 8-48 48联装和BM-8-72 72联装火箭炮。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伟大胜利,1531门?喀秋莎”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对付德军的坚固火力点,苏军投入了刚刚研制成功的M-31-4火箭炮,可这是一种架在地上发射的火箭炮。发射M-30 300毫米火箭弹。M- 30是一种超口径火箭弹,战斗部的口径是300毫米,后部发动机的直径只有152毫米。这样就相当于减少了火箭弹发射药的药量,导致M-30的射程只有2800米。不过M-30火箭弹战斗部装药达28.9千克,比203毫米榴弹的威力还大,可以摧毁战争后期德军的坚固火力点。1944年,出现了采用M-31-4发射架的BM-30-12 12联装自行火箭炮。BM-30火箭炮在布达佩斯、布拉格、科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苏联共生产了2400门BM-8系歹Ij、6800门BM-13系列和1800门BM-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到二战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BM-13。苏军的火箭炮部队已经成为整个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另类“喀秋莎”
  
  1941年底,苏联曾经研制了线导的M-13CH火箭弹,最终由于难度太大放弃了研制计划。
  由于前线对装备火箭炮的呼声越来越高,苏联还在3轮摩托车和摩托雪橇上搞了一种奇特的BM-8-12 12联火箭炮。不过在摩托车上的火箭炮发射稳定性实在太差,所以它并没有定型批量生产。开始组装的少量BM- 8-12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还有一种装在重机枪枪架上的M-8-6 6联装火箭炮也曾经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
  1942年秋,苏军和德军在高加索地区展开激战。由于高加索地域是山地,苏军的火箭炮开不上去,而前线部队又需要火力支援,苏联又紧急开发了一种山地型“喀秋莎”一 BM- 8-8八联装火箭炮。BM-8-8由3个模块组成,总重68公斤(不含弹),每个模块重22~23公斤,因此,只要 3个人就可以携带1门火箭炮,非常适合山地作战。不过,等到火箭炮正式装备部队时,已是1943年初,此时的德军为了避免被包围,正从高加索撤退。苏联的“山地喀秋莎”只装备了两个独立营,没有能够发挥大的作用。由于后来的战斗主要是在平原上进行的,山地型“喀秋莎”很快就停产了。
其他文献
美国国防部处心积虑地炮制的 200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报告》于7月19日出炉,尽管白宫多次下令修改,但美国防部却蓄意策划的这份报告仍肆意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这种无端攻击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当然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  自2000年以来,美国防部每年都会向国会提交所谓《中国军力年度报告》。2005年7月19日抛出的中国军力情况最新年度报告仍然未摆脱以往报告主观臆断的模式,大肆制造和
期刊
近日有海外媒体报道称,美国方面在对欧盟和以色列就中国军事合作问题上施加压力之后,又打算将下一个矛头指向乌克兰。一直以来乌克兰是中国的重要武器及技术供应国。    美国遏制中国军力的力度加大    从今年年初开始,美国就在不遗余力地叫喊“中国威胁论”,而且从美国本土喊到了亚洲;从最初的一些美专家学者喊到了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此外,本年度美国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于7月19口才山台,由此可见
期刊
武器装备采购历来为台湾当局、军队所重视。近年来,为防止所谓的“台海军力对比严重失衡”,增加“以武拒统”的本钱,台湾当局在军购上可谓是不遗余力,甚至饮鸩止渴。然而,从大的趋势看,今后几年台军武器装备采购将面临4道无法回避的门槛。    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台军未来军费开支因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将下调,武器装备采购费用难以狮子大开口    陈水扁执政以来,台湾经济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财政状况不断恶化,
期刊
近日台湾海军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亚太军事观察家的注意,台湾媒体报道说,台“中科院”研发多年的舰载型“天剑-2”防空导弹和垂直发射系·统已经试验成功,台海军准备在2006年将此高性能导弹装备在法制的“拉斐特”级(台军称为“康定”级)导弹护卫舰上,取代舰上现有老旧并只具备低空防御能力的“海槲树?导弹。    这个“天剑家族”已成为台军自造导弹中,惟一拥有陆海空不同类型,能够全方位对空作战的导弹。“天剑-2
期刊
编者按:据羌国媒体披露,经过长达两年多的研究, 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近日向美陆军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军地面部队如何投入全球各个潜在危机地区》的专项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的时间界限为2003年~2012年,研究对象包括朝鲜半岛、南亚、伊拉克、台海、俄罗斯、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在这份长达180余页的报告中,对台海冲突的研究占了相当的篇幅,主要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如何阻止美军支援台湾以及关军如何突破解放
期刊
建造    利用“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建立战略机动舰队,这是近年来韩国政府和军方一直在努力奋斗的目标。2004年11月11日,韩国现代重工集团下属的特种和海军舰船分部正式开工建造KDX-3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的首制舰,拉开了实现上述宏大目标的序幕。韩国国防部同时透露,韩国计划在2012年前投资3136亿韩元(约合31亿美元)建造3艘标准排水量为7000吨的KDX-3级导弹驱逐舰,首制舰定于2008
期刊
编者按:2004年10月14日,中国与饿罗斯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至此,两国间的4300公里的边界全部确定,中国与前苏联之间长期的边界争端已得到圆满解决。这是两国人民的幸事,也是东亚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幸事!然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国关系由于两党关系的紧张而紧张到了兵戎相向的地步,发生在吉林省虎林县珍宝岛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铁列克提的两次流血武装冲突
期刊
编者按:本文编译自英国《简氏情报评论》2003年10月号,作者杰弗里·费登原为联合国监督、检验及核查委员会下属的多学科分析中心主任,现为MIT安全研究项目的高级研究人员。在本文中,他全面探讨了中国导航卫星系统的效能,并分析了该系统在增加中国战略导弹精度方面的潜在作用。本刊发表此文章,并不代表本刊证实或同意其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随着2003年5月24日第三颗“北斗-1号”卫星的发射升空,中国
期刊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军 (简称NVA)装备的M56型钢盔是一种外形奇特甚至可以称作古怪的钢盔,其源头可以追溯至二战时期的第三帝国。早在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之时,帝国研究院下属钢铁特别研究分院便着手进行有关钢盔防护性能的研究。该机构结合多种轻武器弹道分析结果,对当时世界各国装备的各种钢盔进行了大量的轻武器和炮弹碎片试射试验。  后来,帝国国防科技学院接手了该研究项目,负责人是学院的福莱厄和亨
期刊
前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当今的武器装备发展呈现出3大趋势:一是发达国家逐渐摆脱传统的作战理论,开始进行新军事技术革命;二是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水平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利用冷战结束后,国际武器发展速度趋缓的间歇,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传统武器技术上的差距;三是在当前背景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于本国经济实力考虑,更多的选择进行旧式武器的升级,而且这是目前国际武器市场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在F-5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