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铭:青年人不能只有“小确幸”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贞铭,摄于2015年1月。

  人物简介
  郑贞铭,1936年生于福建闽侯,1942年赴台湾,台湾政治大学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所教授、主任、所长、社会科学院长,台湾“中央社”常驻监察人,《香港时报》董事长等职,被誉为台湾“新闻教父”。
  郑贞铭先生衣着总是整洁优雅,衬着一头花白头发,透出儒雅的学者风范。年初,这位台湾“新闻教父”推出力作《百年大师》,讲述上世纪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100位大师。今年郑贞铭已79岁,54部著作等身,他说写这部书的初衷是:“近年来,鉴于社会变迁,功利弥漫,青年人的价值观受到很大扭曲,因此决心以余年为青年人找人生典范。”
  学者要居平常屋,往高处立,向宽处行
  
  说起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价值观,郑贞铭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我出身清寒,但坚信天道酬勤。更幸运的是,人生每一阶段都能遇大师,他们给了我智慧。所以我一直相信人格力量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郑贞铭幼年丧父,8岁时和姐弟六人跟随母亲及舅公到台湾讨生活。“那时我们生活很艰难,每天我大姐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我们才有水喝;到很远的地方砍柴,我们才能烧火做饭吃。童年时,我受妈妈的影响很大,她常说两句话:‘与不熟悉的人分享是缘分,与熟悉的人分享是幸福。’‘有三件事不能等:读书,尽孝,行善。’”
  虽然家境困难,但郑贞铭学习优秀。在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学时,他遇到了台湾知名女作家聂华苓,培养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高中時,郑贞铭还遇到了一位十分严厉的老师陈介石,他让学生们背诵《古文观止》,每天背一篇古文,第二天背不出来就打手心。正是这样的老师奠定了郑贞铭扎实的文学功底,并影响了他一生的行为规范。在接受采访时,他深有感触地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一个人为什么行为平庸?因为他的思想苍白。为什么思想苍白?因为书读得不够。”
  郑贞铭的大学时代是在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度过的。其间,他遇到恩师王洪钧,王老师是记者出身,曾经做过台湾“教育部高教司长”“文化局长”,由于发文倡导青年人参政,被认为是煽动青年抢饭碗,最终被免职,回到高校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王洪钧对郑贞铭十分器重,并告诉他:“一个人最根本的当从抱负着手。若为了个人荣辱、顺逆之境皆无意义,应该以‘为天下师为志’,则胸襟自然开阔,气度自然不凡,力量自然产生。”后来王洪钧在美国旧金山病逝,郑贞铭得知噩耗后的第二天便买了机票飞过去,在墓前下跪祭奠。“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没有去,我的良心将永远不得安宁。”
  28岁时,郑贞铭到美国访学,又有两位学者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令我决心以新闻教育为终生追求。一位是传播学创始人之一施拉姆,他建议郑贞铭把新闻教育作为安身立命的事业。另一位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时任院长贝克,他则告诉郑贞铭:“新闻不是事业,是志业。”
  不到40岁,郑贞铭就写下了第一本书《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然在台湾售卖,堪称是一本经典的新闻学教材。 如今,郑贞铭与他的学生们成立了“24贤社”,遵循人生十帖:“立志、感恩、乐观、传承、尽孝、行善、求知、惜时、健康、公理。”谈到此处,郑贞铭对记者说:“在这个方面,我的老师谢然之先生(著名新闻学者)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他92岁时告诉我说:‘学者要居平常屋,往高处立,向宽处行。’我铭记于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世界日报》4位社长是他的学生


  1962年大学毕业后,年仅26岁的郑贞铭受创始人张其昀邀请,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前身)新闻系代理主任,两年后升任正式主任,是台湾当时最年轻的大学系主任。他在中国文化学院工作了53年,创办了新闻系、广告系、新闻研究所,直到创办新闻学院。
  让郑贞铭印象最深刻的一名学生叫高信疆,他是中国文化学院的第一届新闻学本科生。他读大一时,在作业本上写了一句话:“老师的冷漠是我们心里永远的痛。” 郑贞铭看后十分震惊,“我一方面惊讶于大一的学生怎么能写出如此富有哲理的诗句,另一方面我又在思考怎样做一名教师。我发誓要做一个热情的教师,就给他回复了一句话:‘老师的冷漠是学生心里永远的痛,学生的冷漠也是老师心里永远的痛。’”
  后来,高信疆成为知名作家,被称为“台湾纸上风云第一人”。郑贞铭60岁生日时,高信疆送上一副对联:“老师布局,天下一轮明月,万里晴空触眼明,将遇良才;学生运子,世事皆沐春风,千尺绛帐拂面轻,马逢伯乐。” 郑贞铭感叹道:“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郑贞铭向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提出,希望与密苏里大学合作。因为当时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成立刚一年多,与拥有悠久历史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相差悬殊,但是出乎他意料,这位院长欣然同意了。从那时开始,郑贞铭每年都送学生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后来这批学生中有很多人成为台湾各大媒体的负责人和主笔。
  2010年,位于美国纽约的圣若望大学为郑贞铭颁发了“终身教育奖”。一开始,他对此并不理解,因为他与这所学校没有任何联系,后来有朋友告诉他:因为在美国华人圈影响最大的《世界日报》,其中4位社长是郑贞铭的学生。
  正因为他培养出了一大批新闻人才,郑贞铭被称为“新闻教父”。2014年,他提出了新闻教育的“六个不是”,即不是技术教育、不是廉价教育、不是孤立教育、不是速成教育、不是僵化教育、不是功利教育。后来,他又提出“六是”,即新闻教育是专业教育、伦理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终身教育。而一名好的新闻人,则应该具备“五个有”:心中有爱,肩头有担,腹中有墨,目中有人,手中有艺。
郑贞铭(后排左三)与家人。

青年要勇于承担时代的痛苦


  曾有人问郑贞铭:“你已经到了暮年,为何还要写书出书,到处奔波呢?”郑贞铭说:“我曾将我的一本书名定为《桥》,开篇语便是‘在分歧、匆忙的社会中,我无视疲乏与奚落,承受着欢笑与泪水,我希冀搭建一座桥,构建着不相连的两岸’。虽然我不知道两岸的‘桥’何时‘竣工’,但只要一直搭建着,我便总在收获。”而他现在最想做的,则是为青年人的价值观架起一座桥,桥的一头是现实,另一头是历史与理想。
  《环球人物》:您认为时下青年价值观存在哪些偏差?为什么会这样?
  郑贞铭:这跟外界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在当下世俗化的社会,一些青年片面追求个人生活上的安逸,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缺乏关注,他们不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那样有理想主义色彩,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关注远远超脱于对个人生活境遇的思考。
  在这一点上,大陸和台湾的青年或许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台湾有些青年人追求小确幸的生活,大陆有些青年人讲究生活享受。可能因为他们在毕业后都面临着生活压力,追求经济生活的提高。台湾由于近些年经济发展态势不是很好,青年人的起薪普遍比较低,这也使得青年人想努力改变自己的经济条件,由此容易导致拜金的倾向。
  《环球人物》:从“反服贸”到“反课纲”,从中可以看到台湾青年的哪些价值观?
  郑贞铭:他们所表现出来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他们关心社会,忧心未来。但是他们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民主政治所赋予他们的自由,在表达上采取了对立方式,甚至是激烈的、过激的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台湾青年的忧虑情绪和他们对未来的迷茫。
  我站在学校老师和父母的角度来看,学校和家庭肩负着很大责任,应该好好地引导青年人读书,因为他们处在人格叛逆期,需要学校和家庭给予正确的引导。
  《环球人物》:那在您看来,大陆青年的价值观存在哪些问题呢?
  郑贞铭: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对于金钱的过度追求,一是在关注社会、国家和民族问题时缺乏国际视野,不能平和地看待不足。譬如西方国家指出中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时,一部分大陆青年容易用中西方对立思维,通过指出西方国家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来反证自己,这种表现是宣泄情绪,有时会比较激烈。
  《环球人物》:您撰写的《百年大师》一书中共收录了百年来海峡两岸的100位大师的传记,您在选择为这些大师们立传时的标准是什么?
  郑贞铭:我选用了10个关键词来归类:风气之先、家国情怀、文化基座、学术昆仑、狂狷名士、人文典范、思想行者、科学高峰、人间性灵、美的世界,代表人物有容闳、蔡元培等等。在青年价值失落的时代,他们的精神可以指引青年人。
  《环球人物》:您希望现在的青年从大师身上学到哪些重要的品质?
  郑贞铭: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胡适的《少年中国之精神》都提倡少年精神,这是一种时代力量,时代使命和时代精神,引领着时代前进的方向。
  当代青年所欠缺的是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否承担起时代的痛苦,并将其转化成动力,正确地引领时代,而不是怨天尤人,一味地抱怨。大师们在青年时会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等,但更重要的是会站在时代高度思考问题,他们不止是利己,更多的是利人,是为他人、社会、国家和民族着想。
  如今是和平时代,但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譬如世俗化、金钱主义、社会抱怨等,青年应该向大师学习,正确看待时代的不足,勇于承担时代的痛苦。
其他文献
一  个失去行动能力的人,要把探测器以1/5的光速送往宇宙;一个轮椅上的人,要构想人类移民外星的宏伟计划。再没有什么比这幅场景更激动人心,更能彰显“超越”的力量。  就在不久前,这幅场景开始了与中国网友的亲密接触。史蒂芬·霍金,这位轮椅上的著名物理学家,4月12日开通个人微博,并向中国网友发布了他的“突破摄星”计划:将一台质量为克级的自动化太空探测器以1/5的光速送往太空,并在发射后20年左右到达
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画像为什么长得一样一样的?  这事儿是我家伪知识分子,也就是我爹发现的。伪知识分子雄心勃勃要画一套中国帝王像,临摹材料用的是1985年版历史教科书上的画像。经过半个月的耕耘,他选择了放弃,因为从嬴政到刘秀到李隆基到赵匡胤,中国帝王长得都一样:光头强的倭瓜脸,加菲猫的肿眼泡,蜡笔小新的八字眉,慢羊羊的山羊胡子。不但长得一样,更过分的是衣服的褶皱都一模一样。伪知识分子愤愤撂笔:“这哪
斯科特·德隆,1983年出生,毕业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2013年创办“病毒新星”网站,成为风投家们竞争的目标。  成立8个月的网站,只有3个人运营,其中两个还是兼职,却拥有每天200多万的独立访问用户,月收入几十万美元。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要知道答案只能去问斯科特·德隆,因为正是他创立了这家名为“病毒新星”(viralnova)的网站,并让它的内容像“病毒”一样在社交网络中传播,迅速成为IT界一颗
近代教育家张奚若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于1925年回国。归国后,他曾回老家陕西与几位老友小聚。  聚會时,大家对张奚若旅美的经历很好奇,就连他吃什么、穿什么都一一询问。其中一位爱吹嘘的友人不服气地说:“我虽然没去过美国,但这些年走南闯北,见识了很多东西。我连外国人的面包都吃过,像馒头一样圆圆的,中间抹了黄面酱,味道很好。”其他人多在乡间务农,没见过外国人,更不知道面包是何物,于是都看向张奚若
父亲、母亲,永远是温暖的话题。就像是春日里的暖阳,刚刚盛开的鲜花,触动着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日本导演北野武为父母所写的《菊次郎与佐纪》,不久前推出中文版。他笔下的父母轶事,槽点与泪点共存,读者的心也随着他的文字,在惊讶与感动中不停摇摆。  身为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的人生,一本书都讲不完。他1947年出生于东京。大二主动退学,混迹酒吧街;26岁摇身一变,成了相声艺人;后来更是成为知名演员、导演
匈牙利姑娘纳特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工作,经常回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探望父母。每次回去,她都想买些西欧生产的“洋气”礼物送给他们。可是她发现,妈妈越来越不稀罕她带回去的“欧洲制造”了。纳特丽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我妈妈现在只去布达佩斯的中国商贸城买衣服,身上从里到外都是中国服装。她说,中国衣服鞋帽款式多,样子新潮,质量好,价格也能承受,让她靠退休金生活时,也能把自己打扮得好好的。我也常陪妈妈逛中国商店
翻墙、偷窥、上房、刺杀……假如某个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这类知识,估计会引来警察的干预。川上仁一教授所要讲的“忍术”,偏偏离不开此类内容,而日本警方也绝不会因此来找他的麻烦。这位教授,本人便是一名忍术大家,最近刚刚被三重大学社会实践中心特聘为教授讲“忍术学”。    第二十一代宗师  川上仁一,1950年出生于日本福井县若狭町,看起来不过40岁左右,而且文质彬彬、谈吐风雅。但如果和他握手,你就会有
疗养院里的花园有他的忧伤,修道院外的星空是他的幻想    盛夏过后,薰衣草田结束了收割期,这意味着普罗旺斯闻香识色的时节渐行渐远了。没有了薰衣草和海滩烈日,很多人便把目光转向了更南边的西班牙,企图抓住夏天的尾巴。而也有人和我一样,反其道而行,在游客渐渐稀少的季节从巴黎来到普罗旺斯,不为薰衣草,不为乡野别墅,只为了安静地寻觅艺术大师梵高留下的足迹——在普罗旺斯大区的阿尔勒和圣雷米两座小城,梵高度过了
1 4月26日17时17分,国航CCA058航班搭载198名旅客顺利抵达成都。2 4月27日5点10分,执行中国政府医疗队包机运输任务的机组在认真地进行飞行前准备。3 4月27日5点45分,中国医疗队正在登机。(本组照片由张翔宇、李娇 摄)  4月25日的午后,很多人都沉浸在悠闲的周末时光中,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那个历来宁静的佛国尼泊尔。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世界的宁静,8.1级大地震! 
泰国半数以上交通事故皆因酒驾。但处罚并不严厉,多为到公园或图书馆进行社区服务,多年来酒驾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遏制。最近,为了打击这些“马路杀手”,泰国警方公布了新的处罚方案:酒驾者将被送往医院太平间服务至少48小时,帮忙清理、搬运尸体。消息一出,支持者拍手称快:酒驾者在太平间亲身体验生命无常,才能感受伤痛、唤醒良知,不再冒生命危险违章驾驶。不过,这项措施不具有任何强制性,酒驾者仍可选择其他处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