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管层对大公资信的处罚虽然不是真金白银,但是暂停证券评级业务及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对公司业务收入与信誉的影响却难以消除
如果知名的信用机构丢失了公信力,对企业自身乃至对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都是灾难性的。
近日,证监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及中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协会相继发文,就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资信”)评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罚或者警告。
外界认为,银证保罕见三方发声表明对证券评级市场的监管决心,“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证券评级业务及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这一严惩也宣告大公资信未来一年的业务将处于停滞状态。
在处罚下发当天,大公资信发布了公告声明,称“表示歉意,并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对于评级质量下滑、未来整改计划、处罚影响以及其董事长“求情信”等种种市场传闻等问题,《投资者报》记者向大公资信方面求证,不过其相关负责人仅表示“谢谢关注”,截至记者发稿时也未对相关问题进行回复。
与此同时,评级行业对大公资信被罚反应谨慎,多家评级机构拒绝就此发表意见。
媒体报道,自今年6月份以来,监管机构针对评级虚高、评级泡沫、以及信用评级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现场检查等相关工作。随后,监管“靴子”落在了大公资信头上。
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发布对大公资信处罚公告称,“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并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对此,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决定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同一天,证监会网站披露,北京证监局也给出“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处罚。
据悉,北京证监局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大公资信开展专项现场检查发现,其存在“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并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大公资信当天晚上9点给出道歉公告,表示“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
大公资信的快速回应并未平复外界的质疑。8月20日,中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协会向各保险公司、各资产管理公司发布了《关于关注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级质量的提示函》,表示“持续关注大公国际在评级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没有真金白银的罚款,但是暂停业务一年,等于没有办法开展业务,这样的处罚还是比较严重的。”小小金融总裁刘小峰对《投资者报》记者说,这对大公资信自身品牌信誉也将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客户关系,而且短期内很难消除。
监守自盗性质恶劣公司官网资料显示,大公资信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大公资信自己定义为第一家向全球提供国家信用风险信息的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先后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债券融资总额度逾万亿元。
在大公资信介绍以及公告中,多次扛起“民族品牌”大旗,甚至此前网传8月2日由大公董事长关建中签发,直接向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递交的文件中提到,交易商协会对大公资信的“不正当”处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不排除引发债券市场竞相抛售,从而让全国数万亿债务出现“雪崩”和“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连锁反应,甚至导致国家出现重大债务危机。
大公资信方面并未对上述信件的真实性做出回应,不过媒体、机构对其“买卖评级”的行为进行了细节披露,上述所谓“不正当处罚”说法遭遇“打脸”。
据监管人士透露,大公资信此次受罚主因是大公及其关联公司向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7800万元;向18家公司债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1.2亿元。收费后,相关企业评级迅速调升。
光大证券固收研究首席分析师张旭此前表示,需关注信用评级的“峭壁效应”,即评级公司在授予评级时,通常会授予AAA、AA+、AA级这三个级别,当主体接近违约边缘时,又会进行大量跨级下调。他表示,个别公司虚高的现象有扩大的趋势,2017年初至2018年8月17日,大公资信的上调率为19.16%,处于银行间各评级公司的首位,且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刘小峰表示,此次监管层重拳出击,警示效应明显。过去存在刚性兑付的预期,信用评级并没有多大价值。而现在资管新规之下,明确要打破刚性兑付,评级机构作为资本市场“守门员”责任重大。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评级行业将迎来强监管时代。
“信用评级机构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了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大公资信的处罚措辞可谓严厉。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加大对证券评级机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
张旭表示,在“一手评级、一手咨询”的业务模式下,如何建立“防火墙”、有效地避免利益冲突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据了解,评级机構对主体评级收费在5万元到20万元不等。“在金融产业链,评级是个清贫的行当,如果守不住清贫,很容易与企业产生合谋行为。”刘小峰介绍。
如果知名的信用机构丢失了公信力,对企业自身乃至对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都是灾难性的。
近日,证监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及中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协会相继发文,就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资信”)评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罚或者警告。
外界认为,银证保罕见三方发声表明对证券评级市场的监管决心,“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证券评级业务及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这一严惩也宣告大公资信未来一年的业务将处于停滞状态。
在处罚下发当天,大公资信发布了公告声明,称“表示歉意,并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对于评级质量下滑、未来整改计划、处罚影响以及其董事长“求情信”等种种市场传闻等问题,《投资者报》记者向大公资信方面求证,不过其相关负责人仅表示“谢谢关注”,截至记者发稿时也未对相关问题进行回复。
与此同时,评级行业对大公资信被罚反应谨慎,多家评级机构拒绝就此发表意见。
监管利剑出鞘
媒体报道,自今年6月份以来,监管机构针对评级虚高、评级泡沫、以及信用评级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现场检查等相关工作。随后,监管“靴子”落在了大公资信头上。
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发布对大公资信处罚公告称,“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并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对此,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决定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同一天,证监会网站披露,北京证监局也给出“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处罚。
据悉,北京证监局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大公资信开展专项现场检查发现,其存在“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并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大公资信当天晚上9点给出道歉公告,表示“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
大公资信的快速回应并未平复外界的质疑。8月20日,中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协会向各保险公司、各资产管理公司发布了《关于关注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级质量的提示函》,表示“持续关注大公国际在评级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没有真金白银的罚款,但是暂停业务一年,等于没有办法开展业务,这样的处罚还是比较严重的。”小小金融总裁刘小峰对《投资者报》记者说,这对大公资信自身品牌信誉也将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客户关系,而且短期内很难消除。
监守自盗性质恶劣公司官网资料显示,大公资信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大公资信自己定义为第一家向全球提供国家信用风险信息的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先后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债券融资总额度逾万亿元。
在大公资信介绍以及公告中,多次扛起“民族品牌”大旗,甚至此前网传8月2日由大公董事长关建中签发,直接向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递交的文件中提到,交易商协会对大公资信的“不正当”处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不排除引发债券市场竞相抛售,从而让全国数万亿债务出现“雪崩”和“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连锁反应,甚至导致国家出现重大债务危机。
大公资信方面并未对上述信件的真实性做出回应,不过媒体、机构对其“买卖评级”的行为进行了细节披露,上述所谓“不正当处罚”说法遭遇“打脸”。
据监管人士透露,大公资信此次受罚主因是大公及其关联公司向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7800万元;向18家公司债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1.2亿元。收费后,相关企业评级迅速调升。
光大证券固收研究首席分析师张旭此前表示,需关注信用评级的“峭壁效应”,即评级公司在授予评级时,通常会授予AAA、AA+、AA级这三个级别,当主体接近违约边缘时,又会进行大量跨级下调。他表示,个别公司虚高的现象有扩大的趋势,2017年初至2018年8月17日,大公资信的上调率为19.16%,处于银行间各评级公司的首位,且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刘小峰表示,此次监管层重拳出击,警示效应明显。过去存在刚性兑付的预期,信用评级并没有多大价值。而现在资管新规之下,明确要打破刚性兑付,评级机构作为资本市场“守门员”责任重大。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评级行业将迎来强监管时代。
监管将进一步从严
“信用评级机构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了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大公资信的处罚措辞可谓严厉。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加大对证券评级机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
张旭表示,在“一手评级、一手咨询”的业务模式下,如何建立“防火墙”、有效地避免利益冲突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据了解,评级机構对主体评级收费在5万元到20万元不等。“在金融产业链,评级是个清贫的行当,如果守不住清贫,很容易与企业产生合谋行为。”刘小峰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