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要对课程目标有充分的了解,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去展开教学活动,抓住培养学生的重点,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于教师来说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科学并不是物理或化学等专门的自然科学课程,知识之间虽有联系,但系统性和条理性并不是特别强,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及其有效方法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我国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没有优秀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希望,更是科技发展的后备军。小学开设科学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科学意识,让他们能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为他们今后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奠定基础。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小学阶段科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的重要责任。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虽然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意义重大,而且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但不少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视为主科,科学课程则视是副科。甚至有一部分科学课程的教师也如此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必然不会特别认真,也会缺少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动力。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必然会停滞不前,也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小学生需求的变化。可以说观念上的落后是导致很多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上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原因。
现状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与刚才提到的语文或数学等学科相比,科学相对“年轻”,教师队伍力量的积累不足。再加上对该学科重视程度的不够,有时甚至会出现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课程教学的情况。而即使是专职的教师,因为科学课程涉及到的实际学科领域比较广泛,有时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更难将看似较为松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因此,不少小学生的学习体验要么比较差,满足不了自己的求知欲;要么支离破碎,经常产生一种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学习什么知识的感觉。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除了上文提到的“主科”、“副科”的理念外,一些教师不太重视科学课程还在于教师认为他们今后总会学习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可以到那时再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但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本来就不是让小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萌生科学意识。这种意识和能力不仅有利于其今后在各学科上的学习,而且能够直接改变他们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方法,让他们能够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自觉抵御各种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身心健康地成长。
为此,教师应该重新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思考。比如,把学生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学生对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掌握;在学生基本科学意识达到相似程度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对自己更喜欢的知识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探索,而不是强调所有学生水平的整齐划一,等等。教师在理解这些之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用实践去验证和巩固自己的理念转变,达到理论与实证的结合。这样今后的教学工作才能一直顺利地发展下去。
(二)满足求知欲望
好奇心旺盛是小學生的本质特征,代表着他们的求知欲,也是其创造意识的萌芽。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因为好奇而思考,因为思考而有所创造的故事,比如牛顿与苹果,鲁班与有锯齿形边缘的草叶。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满足求知欲不是让教师在学生碰到任何疑问的时候都直接将最终的答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我满足,自己去追求答案,教师则从旁提供指导和协助。
例如,“刹车的学问”这一课,其中既包括与摩擦有关的知识,还需要了解刹车装置的组成及其功能,学生只通过教材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希望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为此,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小零件作为教具,在上课的时候边讲解边把刹车装置组成画在黑板上,画得尽量大一些,清楚一些。随后,让学生自己或者自由结组将零件拼成一个简易的刹车装置,操作一下试试看,同时允许学生反复拆装,改变刹车装置的结构,看看整个装置的功能会有什么变化,从而了解每个零件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好奇心。
(三)培养创新意识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只要经历过成功的喜悦,就会涌现出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愿望,不断去进行各种尝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同样如此。只要教师能够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学生就愿意进行主动思考,追求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成功。而这也是推动学生在科学学科获得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步骤。为此,教师应该灵活利用教材内容,同时尽可能去紧密地联系生活,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条件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生活中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学科的快乐。
例如,“位置与速度”单元,教师可以在本单元的教学全部完成之后,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发给小车和秒表等物品,然后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去操场上进行自由实验。每组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小车运动,进行距离和时间的测量,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尝试用科学的办法而不只是依靠视觉去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记录表格,保证学生都能在室外实验的时候认真研究探索,而不是把小车运动状态的观察和测量当作单纯的游戏。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抛弃过去那种区分主科和副科的教育理念,对科学学科引起真正的重视,关心小学生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小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应有的成长,也为国家社会未来的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洁.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87+90.
[2]梁得虎.浅谈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65.
[3]吕小狄.探寻小学科学教法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57.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教体局教科院)
关键字: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我国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没有优秀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希望,更是科技发展的后备军。小学开设科学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科学意识,让他们能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为他们今后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奠定基础。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小学阶段科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的重要责任。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虽然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意义重大,而且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但不少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视为主科,科学课程则视是副科。甚至有一部分科学课程的教师也如此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必然不会特别认真,也会缺少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动力。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必然会停滞不前,也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小学生需求的变化。可以说观念上的落后是导致很多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上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原因。
现状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与刚才提到的语文或数学等学科相比,科学相对“年轻”,教师队伍力量的积累不足。再加上对该学科重视程度的不够,有时甚至会出现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课程教学的情况。而即使是专职的教师,因为科学课程涉及到的实际学科领域比较广泛,有时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更难将看似较为松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因此,不少小学生的学习体验要么比较差,满足不了自己的求知欲;要么支离破碎,经常产生一种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学习什么知识的感觉。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除了上文提到的“主科”、“副科”的理念外,一些教师不太重视科学课程还在于教师认为他们今后总会学习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可以到那时再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但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本来就不是让小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萌生科学意识。这种意识和能力不仅有利于其今后在各学科上的学习,而且能够直接改变他们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方法,让他们能够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自觉抵御各种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身心健康地成长。
为此,教师应该重新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思考。比如,把学生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学生对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掌握;在学生基本科学意识达到相似程度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对自己更喜欢的知识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探索,而不是强调所有学生水平的整齐划一,等等。教师在理解这些之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用实践去验证和巩固自己的理念转变,达到理论与实证的结合。这样今后的教学工作才能一直顺利地发展下去。
(二)满足求知欲望
好奇心旺盛是小學生的本质特征,代表着他们的求知欲,也是其创造意识的萌芽。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因为好奇而思考,因为思考而有所创造的故事,比如牛顿与苹果,鲁班与有锯齿形边缘的草叶。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满足求知欲不是让教师在学生碰到任何疑问的时候都直接将最终的答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我满足,自己去追求答案,教师则从旁提供指导和协助。
例如,“刹车的学问”这一课,其中既包括与摩擦有关的知识,还需要了解刹车装置的组成及其功能,学生只通过教材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希望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为此,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小零件作为教具,在上课的时候边讲解边把刹车装置组成画在黑板上,画得尽量大一些,清楚一些。随后,让学生自己或者自由结组将零件拼成一个简易的刹车装置,操作一下试试看,同时允许学生反复拆装,改变刹车装置的结构,看看整个装置的功能会有什么变化,从而了解每个零件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好奇心。
(三)培养创新意识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只要经历过成功的喜悦,就会涌现出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愿望,不断去进行各种尝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同样如此。只要教师能够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学生就愿意进行主动思考,追求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成功。而这也是推动学生在科学学科获得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步骤。为此,教师应该灵活利用教材内容,同时尽可能去紧密地联系生活,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条件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生活中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学科的快乐。
例如,“位置与速度”单元,教师可以在本单元的教学全部完成之后,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发给小车和秒表等物品,然后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去操场上进行自由实验。每组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小车运动,进行距离和时间的测量,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尝试用科学的办法而不只是依靠视觉去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记录表格,保证学生都能在室外实验的时候认真研究探索,而不是把小车运动状态的观察和测量当作单纯的游戏。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抛弃过去那种区分主科和副科的教育理念,对科学学科引起真正的重视,关心小学生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小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应有的成长,也为国家社会未来的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洁.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87+90.
[2]梁得虎.浅谈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65.
[3]吕小狄.探寻小学科学教法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57.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教体局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