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的基本水情:受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降水年内分配过分集中、年际剧烈变化,造成了江河的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甚至发生连续大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要求有很大的矛盾,而且极易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以防洪和灌溉为核心目标的水利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迄今为止,全国累计新筑、整修和加固不同标准的堤防29.4万km,这些堤防保护人口约6亿人,保护农田约7亿亩(15亩为1 hm2,下同);兴修水库8.79万座,总库容7 162亿m3;已初步形成了大江大河的防洪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基本保障;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9.3亿亩,我国能够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灌溉工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洪与灌溉面临的形势和问题:①防洪。大江大河防御洪水能力仍然偏低,中小河流治理滞后、防御洪水能力更低,山洪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伤亡惨重,城市防洪问题凸显,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尚不完善。②灌溉。农田水利基础薄弱,灌溉用水方式粗放,组织方式面临新挑战,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维修养护机制尚未建立。未来防洪和灌溉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实现途径:①防洪。力争通过10 a努力,从根本上扭转防洪工程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减灾体系,主要江河、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实现途径: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强力推进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②灌溉。突出农田水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加快扭转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建立有利于农田水利良性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途径:全面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田水利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