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讴歌新时代的精神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in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健是我从1978年结识至今,四十多年始终扎根生活的一位画家。初识王健,是我从北京调回山西时,偶尔发现他在山西省委1962年出版的《宣传手册》上刊登了一幅《夺煤》版画,而后又陆续在省内外报刊上见到他的各类美术作品。大约是1978年,在一次省美展作者座谈会上我们相识。在后来多年的交往中,我对他的认识越来越深了。
  他自幼在上海,喜欢画画,小学时老师经常在星期天带他到上海美术馆看画展。六年级时,他的一幅《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彩色宣传画经上海市少年宫推荐,入选在民主德国莱比锡举行的“国际青少年绘画展览会”,并获优秀作品奖。中学期间,他先到油画大师颜文梁先生画室学习素描速写,后又在沪上画坛名家金梅生、张充仁、顾炳鑫、华三川诸先生处学习色彩技法。难怪一些熟悉他的同仁说,“王健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起步的”。
  上世纪80年代,王健被老师推送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西画,在那里学画近两年时间。这对他夯实绘画造型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健后来谈起苏联1955年在我国举办展览会的事。这个展览先在北京开幕,两个月后又移到“上海展览馆”展出。王健当时正逢健康原因离校返沪修养,他抓住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地到展览会的“造型艺术馆”内,观赏、临摹大师们的作品色彩和技法。后来,我见到他的一些油画习作,感到不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造型和色彩,均带有俄罗斯现实主义风味。


  王健是位很勤奋的画家。为广泛吸取生活中的营养,他在繁忙的工作和教学之余,总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不辞辛苦地奔波在矿井上下,体验黑哥们儿辛苦艰险的劳动生活。此外,在长达9年做中学美术教师期间,每年的寒暑假,他都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足迹遍及黄土高原、戈壁大漠、巴山蜀水、江南水乡、海岛渔村、凉山彝寨、版纳雨林和青藏高原,还远赴时值战火烽烟的西南边陲老山前线,并专程到越南、缅甸等国村寨采风写生。虽然旅途艰辛,但每次都收获颇丰。
  为便于搜集创作素材,钢笔成为王健的得力工具,其钢笔画不论人物或写景,结构严谨,造型精确,用笔讲究,疏密有致。不仅有大量表现矿山的题材,更有大量的风景名胜、古迹山川、边疆村寨、山乡古镇内容。尤其是他的钢笔人物画,用笔时而奔放简练,时而细致入微,用多种洒脱技法,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新时代讴歌的激情。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性格豪放的矿工,还是大山里的农民、少数民族弟兄,还是戍边战士、藏区牧民,乃至国际友人,无不让人感到其用笔精准,繁简适度,无可挑剔。
  上世纪90年代,在一次“美术家文化市场”活动中,王健作为受邀的“代表画家”之一,在会上展示了十余幅钢笔人物画作品,引起轰动,围观者络绎不绝。活动进行不足一半时间,作品即被订购一空。当时在现场的山西画院画家、美术评论家王如何指着王健作品说:“这都是精品,能达到如此水平的画家真不多见!”之后他又对我说:“我和王健不熟悉,请您有机会跟他说说,让他抓紧时间出一本钢笔画集,肯定会畅销的。”
  在省画院一次讨论人物画造型技法时,女画家汪伊虹也提到了王健的钢笔人物画:“他的钢笔人物在用笔上让人感觉,‘多一笔则多了少一笔则少了’,用点用线十分精确,恰到好处!”钢笔画虽色彩单一,但要画好相当不易,特别是以线造型的钢笔画,一点一画都要把握有度,丝毫疏漏不得,特别是钢笔人物肖像,下笔即成局,不像其他画种错处可修改。


  王健是位“多面手”画家,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的美术作品中,除版画外,还有不少漫画、宣传画、中国画、油画、钢笔画以及科普美术作品;此外还有建筑艺术造型设计、陶瓷壁画、壁挂等工艺美术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西山矿务局担任《矿工报》美术编辑时,还兼任省煤管局主办的《山西煤炭》美术编辑。1969年初,他应煤炭部之邀,担任了在京举办的“首届全国煤炭工业展览会”总设计工作。
  在美术创作中,王健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主题,很好地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矿井上下,工人们那特有的黑白分明、高度反差的刚毅形象,时刻感染着他,不断地激发他创作的热情。基于这种特殊的美,他创作了一批表现煤矿工人的版画作品,一经问世即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得到国内外版画家们的赞誉。
  他的版画《接班》《乌金出山》《煤乡乐》《班中餐》《造福》《开采“乌金”的人》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特别是水印作品《接班》在全国版画展评选中,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赞赏。
  生活是艺术之母,为追求崭新的生活、开阔艺术视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王健毅然放弃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和优越的家庭生活,从黄浦江畔来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煤管局工作。为便于更进一步贴近矿山生活、接近矿工,他在省里工作半年后,主动请求调往西山矿务局,到局党委宣传部任报社美术编辑。“文革”结束后,为追回被浪费的宝贵时间,他又请调到中学当美术教师。在任美术教师期间,我曾多次动员他到山西画院(现山西美术院)工作;时任太原画院院长王步超也希望他调到画院任专业画师,均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解释说,他不愿“浮”在上面,去省市画院任专业画家,个人名声无疑提高了一大步,但在具体创作上却造成不少损失。他说,在矿区工作,下基层采风很方便,无需什么手续,随时可直达矿井上下,体验生活。后来我们只好特聘他担任省、市画院的客座画师。


  王健在校任教期间,不仅教学认真,还积极为矿区培养美术人才。他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在学校开办美术班,不仅免费教学,还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免费晚餐。这批学生后来在省内外高等美术院校毕业后,有的留校任教,被提升为教授、副教授,有的已担任美术系主任;留在矿区工作的学生们,均成为单位的美术骨干,不少人已出版了美术作品集和论文集,为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这批学子们发自肺腑地表达感恩之情:“没有王健老师的栽培,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几十年来,王健无论是担任美术编辑、美术教师,还是建筑公司的副总工程师,总是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他从未放弃美术创作,上世纪50年代至今,数以千计的各类美术作品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许多作品被选入国家出版的多部美术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当代艺术家名人”称号,上世纪80年代初即被吸收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国外举办的国际画展,多幅版画展出后被主办国美术馆收藏。他的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国美术家》《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数十部典籍。
  前些时候,山西灵石县在我的家乡建美术馆,请王健做建筑造型设计。其间,我再次催促他出版自己的作品集时,他希望我写上几句话,作为纪念。就此写出这些心里话,是我对王健的真实认知和对他画作的见解,希望能看到他更多的美术作品问世。
其他文献
我常常想缘分到底是什么?不是久久的期盼,也不是刻意谋划的结果,是久盼却不期而至的惊喜收获。此次宁波之行至余姚拜谒王阳明故居确是我意外的收获。  王阳明是世界历史上一百位哲学家之一。公元1472年,王阳明诞生在浙江余姚。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上的阻隔,我都无法与真实的王阳明结缘。但是不能与活着的王阳明相识不等于就不能与他的思想和精神结缘。学习拜读他深厚的学说、仰慕他的思想和精神,是2005年我于北京大学做
期刊
引 子  柴汶河是条倒流河,从东往西,像在山东鲁中平原划了道口子。河水从源头太公峪一路西下,流到约十公里远的地方,开始汇聚从金斗山、蒙山下来的水,势头加大。再往西几公里,河道忽地加深了一两米,河面也增宽了三四倍,等流到王庄矿矸石山的时候,柴汶河已经有模有样了。  河水流过王庄矿区,一路向西,走了约有四十公里,来到一个叫鱼庄镇的地方,河水开始往南、往西、再往北,拐了一个U字形大弯儿,这个大弯儿的南岸
期刊
自从今年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以后,读书很快成了热门话题。“书香”这个美好温馨甚至是带着浪漫色彩的词汇居然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使国民在惊喜和振奋中感悟到了读书的分量。本来读书是件私人的事情,但现在看这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大问题。所以在“建设书香社会”中,每个人都责无旁贷,而且刻不容缓。  为什么要读书?人的回答大概不会完全一致。我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村里
期刊
有人说,地心煤巷是远古与现实悲剧的起源  有人说,进入地心煤巷的矿工等于死了没埋  也有人说,地心煤巷是一个熔炉  提纯整个生物界经年的思想与经验  紧随在矿工身后,徒步进入地心煤巷  我不是远道而来,慕名观光的旅客  而是地地道道一个漂泊归来的游子  煤壁越近,内心越紧张  有近乡情怯的凄惶,归心似箭的迫切  有“散上峰头望故乡”的抑郁  有“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愁绪  一切如初,一切却已旧貌换新
期刊
是否进行一场煤炭保卫战?  矿工们眉头紧皱  从炮采,到综采。从落后到先进  一座现代化大型矿井  难道抵御不住市场的风雨来袭?  是否重新评估煤炭作为  工业食粮的价值?是否重新评估煤炭  在世人生活中的地位?  一个老矿工搓着满是老茧的手  陷入了沉思——  作为煤炭,是无辜的  波涛汹涌的煤  其实,远去的不仅仅是黄金十年——  多么辉煌的年代啊  综采机分明就是印钞机  煤,分明就是货真价
期刊
祖母在世时喜欢吸旱烟  对于稍微年轻一点儿的人  他们是不敢享用的  那烟在乡下老家叫小叶子  劲特别大。闻着呛,要咳出肺来  那年夏天。祖母拿着旱烟锅  坐在门口面向西看夕阳  祖母把烟锅吸得越红  磕在地上石头的声音越响  有一天,祖母把自己也搕进了泥土  送寒衣  这个飘着小雨的夜晚  透过一堆燃起的火焰  忽明忽暗里  父亲,我看到您的面容  冷吗?父亲。这个寒风拂面的夜晚  在您曾经工作
期刊
冬天里的苔藓  这片土地,我认识的每一片叶子  此时都穿上了冬装  浅绿的叶子都变成淡黄  或者泛红。或者一树  都没有一片叶子  你想要的色调  会在明春的园子里嬉戏  冬天里的一块苔藓  大山上的一小点绿意  你有时连成一片  有时小如指头  有时你就是一个人  躲避阳光,长在石头上  活在阴影里  眼眸里的渴望已经干涸  冬天里的一块苔藓  森林里织就的  一块绿色的小衣裳  活得小小心心 
期刊
在他的喘息声中,我仿佛听到他心里的哭泣:也许这将是最后一次了,虞姬,我的虞姬,我们没有机会了——  在天寒地冻的垓下,我听到了死亡那渐渐逼来的脚步声。分分秒秒都变得如此珍贵,却又如此漫长。我相信大王和他的将士们也都听到了,只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而已。  荒草摇曳,枯枝如一只只瘦骨伶仃的手,痉挛着伸向苍茫天空,将天空抓出一道道的伤痕。西天边,残阳给四周的景色泼洒上一层血色,新鲜的血的腥气从有厮杀声的地
期刊
甘肃煤矿职工书法家协会主席、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工会副主席马积森先生,是一位志存高远、心系丹青的“士君子”;一位恪守信念、矢志以求的优秀政务工作者;颇具造诣的书法家及有一定影响的艺术教育家。  马积森不仅在百里矿区,就是在陇上翰墨之林,也有极广泛的影响。但由于为书法名气所掩,人们很少论及他的事功。其实,知人论事,他首先是一位企业领导干部,是为靖煤公司发展壮大奉献全部智慧并做出一定贡献的优秀党务工
期刊
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中这样描述乌镇:“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茅盾没有专门考证乌镇何以名“乌”,有人却做过探究,乌镇得名的最真实原因是这里土地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故谓之“乌墩”,唐代建镇后遂称为乌镇。乌镇本来以京杭运河为界分两半,河西乌镇隶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青镇隶属嘉兴府桐乡县,至一九五○年乌青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