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时代变迁,它仍然是我们心中的“世外桃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cong966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世外桃源”,人们脱口而出的或许是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然而,那更具灵性,更为有血有肉的,当属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了。你看,“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那神秘而宁静的茶峒山城仿佛就在不远处,而这样一个人家好像就是我们的某位邻居。
  《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作者所描绘的这个湘西边境上“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的小城定然会成为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而当我们身处一个人人得以安居乐业、高等教育广泛普及、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时代,这座“边城”似乎既闭塞又落后,似乎存在于“文明之外”,但它依然是万千读者心中的“桃源”,是无数人向往的“净土”。
  那么,为什么任凭时代变迁,这座“边城”一直都具有“世外桃源”的魅力呢?笔者以为,书中所展现的“边城”扣住了有史以来人们对于生活最朴素的美好追求:生态和谐与人际和睦——生态和谐关乎自然之纯美、关乎人与环境浑然一体,人际和睦关乎人性之纯良、关乎情感之真挚;也戳中了当代人在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关于教育、情感、财富、人情等多方面的痛点。
  一、生态和谐
  全书有着近二十处对自然景致的描写,俨然一幅柔美绵长的山水画卷,却又与人物的情感、成长、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边城在静水流深之中跃入眼帘,故事在岁月静好之中拉开帷幕。
  于是,本书所呈现的这份生态之静美并不止于自然风光之纯美,更在于人与自然的休戚与共、和谐互动。正如古语言:“上善如水”,作者笔下的“边城”也如水般善良温柔,如水般清澈灵动:凭水依山的茶峒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又如俗语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纯美清澈的自然、这依山傍水的小城,孕育了一個个纯真洁净的灵魂。
  一如“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个在大自然里“散养”的翠翠,没有读书和考试的烦恼,没有升学和竞争的压力,没有诗书与才艺的熏陶,却生得天真无邪、活泼乖巧、讨人喜爱。这样的“自然教育”难道不值得正于当代教育中焦灼的家长与孩子艳羡吗?
  又如“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一个未经现代文明熏染之地,春夏秋冬各有景致,却“永远那么妥帖”,人们的生活不去违背自然的节律,衣食住行皆与环境相调和,人居画里,生活如诗。其中,“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更让这美丽的边城多了一份“桃花源”的意味。这样的“诗意栖居”难道不值得“久在樊笼里”的日夜不分、四季不明的都市人群向往吗?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诗与远方”嘛?
  再看“冬天的白日里……各处人家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用棕衣做成的口袋,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他硬壳果……屋角隅各处有大小鸡叫着玩着。间或有什么男子,占据在自己屋前门限上锯木,或用斧头劈树,把劈好的柴堆到敞坪里去一座一座如宝塔。又或可以见到几个中年妇人……躬着腰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做事……”边城人们的生活总是从自然中来,又到自然中去,尽管是如此的“单纯寂寞”,但也诚如作者所说,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静寂增加了人们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平凡的日子里也不缺乏对于未来的期待。这份“极简生活”,这份我们总是想要的“静静”,不也正是滋养我们的“梦想”和灵感的土壤吗?
  二、人际和睦
  如果说生态和谐是“边城”的一张清新的名片,那么人际和睦便是“边城”的一副纯真的灵魂。在纯净秀美的自然景观之外,“边城”更是一曲人性的赞歌。
  这里“风俗淳朴,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这里人心纯良,一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在水大时,面对河心浮沉而来的牲畜、空船,或是船上妇人或哭喊的小孩,不由分说地挺身而出、救人救物;这里的人恪尽职守,老船夫五十年来无论阴晴雨雪,都忠实地守在渡口为过往行人服务,年已七旬,却仍不愿休息;这里,人人都有着“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的质朴觉悟,即便渡头为公家所有,渡人不必出钱,但心善之人还是会给小费,因为“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而摆渡人也必将想方设法把钱塞回去,若是盛情难却,他也会“把人给的小费买了上等的烟草挂在腰间,慷慨赠给来往过渡喜好这口的人”;这里人情真挚,老船夫与翠翠之间的相依为命,天保与傩送之间的兄弟情深,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情感萌动,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照与放心托付,无一掺杂物欲,无一暗藏奸诈……
  尽管一些女子迫于生计从事了卑贱的活计,也偶尔遭人调笑,但她们“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字里行间却看不出多少辛酸无奈,或真切,或糊涂,“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反倒多了一份动人的凄美;尽管因为天保的意外离世导致顺顺一家对老船夫抱有怨愤,但顺顺一家从未刻意为难过老船夫,甚至出面为老船夫料理后事;尽管老船夫在一个雷雨之夜猝然离世,翠翠成了一个彻底的孤儿,却有一位老军人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和陪伴翠翠的责任,不仅让翠翠很快走出了悲伤,也让她感到又有了一位可以相依为命的祖父;尽管阴差阳错之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还未开始就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但翠翠依然静静守候在渡船上,期盼着傩送的归来……尽管一切并非那样尽善尽美,但这也正揭示了一种最为合乎自然的“世事无常”,也体现出了边城人民对于自然的顺应以及“活在当下”的达观;并且在每一次“无常”之中,人性的真诚和善良都得到了更大的彰显;也正是如此的人情温暖,让诸如亲人离世、爱人出走之类的现实的不幸与痛苦都被淡化了,都只好像一个电闪雷鸣的风雨夜,过去后,总会迎来晴朗的日子;在这样温情脉脉的小镇里,连那只小黄狗都显得充满人性,它俨然是与翠翠和老船夫形影不离的亲人,它忠诚地守护翠翠和老船夫,是他们生活中的好帮手,他能帮船夫衔缆绳,也能陪翠翠进城,以至于老船夫相信“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
  正如沈从文曾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指出,本书意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关于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书中的一段歌谣将它刻画得惟妙惟肖——“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他们既诚实,又年青,又身无疾病。他们大人会喝酒,会做事,会睡觉;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他们女人会养儿子,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福禄绵绵是神恩,和风和雨神好心,好酒好饭当前阵,肥猪肥羊火上烹……慢慢吃,慢慢喝,月白风清好过河。醉时携手同归去,我当为你再唱歌……”如此随心随性、顺天安命的生活,无需揣度人性的本质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无需思考生命的意义却让每一天都有了意义,怎一个幸福了得!也不由得想起苏轼说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纵览全书,这座边城有着明净的天空、青翠的小山、清澈的溪流;有着淳朴的民风、悠闲的生活、单纯的爱情;有着和美的生态、纯粹的人性、恬淡的意境;有着一份不必设防的安心和一份无需慌张的安宁。反观当代社会,城市的天空罕见湛蓝,水域难得清澈,雾霾不时造访,星空成为“文物”;世俗的成功被视作走向幸福的不二法门,财务自由成了我们全部的理想与追求,厚黑学被奉为“行走江湖”的通行证,“996”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日常。我们向往平和,却深陷焦虑;我们渴望安逸,却无法安于清贫;我们崇拜知识,却越来越无知;我们期盼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被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裹挟的我们,更善于用脑权衡利弊得失,却忘记了如何用心感受善恶美丑。即便身处“边城”的水土,脑中惦念的依然是邮件、微信,手中放不下的依然是微博、抖音,心中难以释怀的还有车贷、房贷……于是,这座看似车马可及的“边城”,却是我们到不了的远方;于是,我们心中永远都有这样一座边城,这样一方乐土;于是,任凭时代变迁,它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于是,《边城》配得上那句赞誉——“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通常社会阅历少、三观不够稳定,却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新观念极其敏感,也极易接受并尝试,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媒体最广泛的受众。这就使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必然。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左柏州著的《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即是一本研究在新媒体视域下为何及如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革新
期刊
在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极为重要。外语教学既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又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是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关键指标,而学生对对象国历史文化知识、风俗习惯的了解正是提高此能力的手段之一。外语报刊是外语学习者了解对象国文化知识的有效渠道。报刊报道的新闻事件,也是相关文化的传播,报刊语言中蕴含着此国的民族价值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民众心态、人际关系、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西班牙语传
期刊
2019年记者节期间,我应李珮教授邀请,再去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讲学。此行除了一如既往酣畅淋漓的学术交流,还结识了年轻有为的该院副院长蔡斐教授,我们虽然初相识,却一见如故,把谈甚恰。  清华有“三清团”之说,即本硕博均在清华就读者,与此相似,蔡老师本硕博都是西南政法的“嫡系”。他上大学的2001年,正好也是我调入清华之时,至今刚好二十年。他同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娜教授一样,都在三十七八岁晋
期刊
【摘要】《国家宝藏》是央视总台打造的一档国产文化综艺节目,自开播以来广受赞誉,最近开播的第三季在传播主体、形式、内容和宣发等传播要素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再度收获超高口碑,成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现象级文化亮点。通过传播学角度对该节目进行剖析,特别是对运用新媒体技术赋能、挖掘文化内核、营造综艺网感、关注年轻受众等方面的创新传播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国家宝藏》第三季;传播要素;创新传播  我国
期刊
【摘要】通过立足健康专业媒体融合发展现状,聚焦业界创新实践,透过内容为王、开门办报、渠道为要的传播规律,研究MCN多渠道网络现象背后的媒体逻辑;探索专业化整合、轻量化投入、模块化保障,解决内容生产难、资金保障难、全媒体人才培养难等瓶颈问题;尝试运用MCN多渠道网络模式,延伸内容价值增长链条,提升媒体内容生产、全媒传播、用户服务能力。采取“内容+政务”“内容+商务”“内容+服务”的办法,落地MCN多
期刊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寄托着一代代文人雅士对家国的怀念之情、对爱人的思念之意,透视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底蕴,是值得珍视的民族文化遗产。在诗歌整体研究过程中,书写及社会传播方式历来是最为重要的宏观命题之一,很多学者多年来致力于这一特定主题的系统研究,而诗歌传播方式主题研究的价值实际上就在于梳理和揭示诗歌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诗歌在社会传播过程中有一
期刊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广大的国土疆域之内,在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之中,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流传至今。而在漫长的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中,每一朝每一代都和国外,尤其是亚洲诸国,有着频繁且深入的艺术文化交流。应桃编著的《中国音乐文化亚洲传播史研究:以6至13世纪日本、朝鲜为中心的考察》(2017年4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研究的即是我国音乐文化在亚洲各国各地区的传播历史。在该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6至13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红色中华》报和红中社改名为《新中华报》和新华社,中共中央机关报转型为人民报刊。以党报为核心的人民新闻事业的诞生,标志着工农革命跨入民族与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人民报刊的办报原则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壮大,迅速推动了民族与人民解放斗争的彻底胜利。  【关键词】红色报刊;人民报刊;《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  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红色中华》报
期刊
【摘要】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品牌大省、农业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在河南“三农”媒体中,《河南日报》(农村版)是唯一一家面向农村发行的省级党报。在新形势、新业态下,为占领新兴主流舆论阵地,为省委、省政府“三农”中心工作提供全媒体舆论支持,《河南日报》(农村版)应加快智媒转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把中原“三农”第一报打造为中原“三农”第一全媒体,建立河南具有影响力的“三农”新型主流媒
期刊
语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不同文明主体间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载体,外国语学习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受到了高度重视。从宏观层面而言,语言学习是推进跨文化交流、丰富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在外国语教学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等鲜明特点。作为目前我国高校外国语教学整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语教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命题,而作为高校日语教学体系中的有机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