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儒学核心价值观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吴光教授学术论文集《从“道德人文”到“一道五德”》之《重塑儒学核心价值观——“一道五德”论纲》,很受启发,很受激励,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
  吴光教授认为,在儒家理论系统中,“道”是集政治、伦理、道德于一体的主宰性观念。它有道路、原则、引导、学问、境界之义。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根本之德,作为人生根本原则、政治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德”指对“道”的体悟、实践,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儒家所论道、德关系实质上是体用关系。
  那么,儒家的根本大道是什么?在儒学诸多价值观念中,有没有一个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我认为,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仁”,儒家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的确立,是儒学道德主体性特性的确立。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这是对孔子根本之道的最精辟概括。
  “仁”的涵义丰富多彩。其基本内涵,第一是人,所谓“仁者人也”,有道之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第二是德,所谓“仁者爱人”,就是有道者的根本之德在于爱一切人;第三是根本之道,《中庸》引孔子之言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政治的要义在于以人为本。
  儒家以“仁”为根本之道的理论主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儒学特质。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就必须承认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宰权,就必须承认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人民。儒学民本思想在君主專制时代是“君以民为本”,但从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后,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即已具有权力来源于民、君是人民请来为民服务的民主启蒙性质。其逻辑的发展必然是从民本走向民主。
  “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如何?先儒早有论述,仁与其他德目是体用关系。仁是道之体,义、礼、智、信是道之用。因此,将“仁”作为儒学根本之道是符合传统儒家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的。
  关于五常大德,愚见以为,从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最具普世性意义而言,则以“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五常之德”比较恰当。
  吴光教授分别阐释了“义、礼、信、和、敬”的含义。并回答了“智”为传统儒学“五常”之一,为何将“智”排除在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之外?他说理由有三:一是强调儒学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文意义,上述“一道五德”更能体现儒学这一特质;二是“智”在传统儒学中主要是指“是非之心”、“知识”之智,可归入知识论系统;三是传统儒学包打天下,当代儒学则只扮演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角色,不能也无须包打天下,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智”的作用已经主要由科学来承担,而不必作为核心价值观念了。
  吴光教授还特别指出:儒学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学问,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儒学,处处需要儒学。如政治生活中不同政治力量的和平共处与合作共赢,开创竞争与和谐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谨守仁道,用义、礼、信、和、敬的道德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等等,甚至生老病死,婚丧节庆,都遵循着儒学道德,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表明儒学是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活学问,而非仅存于故纸堆的死学问。
  吴光教授的“一道五德”论纲高屋建瓴,推陈出新,实现了传统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儒学焕发活力,让生活回味儒学。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吴光教授先从国家治理层面提出了“民主仁学”,又从公民生活层面提出“一道五德”,探索了儒学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与公民儒学的理论架构,论纲再深化再细化,佐以实践样本,续以总结提炼,可以作为每个公民的人生意义与生活指南。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灵根自植之法,再造文明之道(胡适先生之语: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是中华文化复兴之路。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摘要:玄鸟之后、天命殷商,最终归于牧野的尘土,半隐在历史的黄土下三千多年。若不是近代考古发掘,这样一段动人的历史便不会栩栩如生地走进我们的视野;我要讲的关于妇好的故事,不是单纯在介绍一位上古的巾帼英雄,而是在努力地解读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我努力从散落的甲骨碎片和金文残迹中揣摩着晦涩的只言片语,敬畏而拘谨地拼凑着破碎的身影,但苍白语言的尽头,仍然是连天的迷雾。  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
期刊
文人,都有一种书房情结。在小家屋檐之下,享受了人间温情,世俗烟火之后,书房,常常成为心目中极好的去处。再困窘的文人,都會辟出一方空间作为书房。但有书房的人,不一定就是文人。  书房,自然是读书用功的去处。为什么要读书?自古至今,人们都有较共性的认识。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人们对书寄予的美丽情感、美好愿望。现代人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正是古人说法的翻版。古人的很
期刊
“开了!开了!桃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小孙女仰面望着桃树,兴奋的用小手点着桃枝上的花,数着一二三,却怎么也数不清。那笑脸也如那盛开的花朵,粉红妖妖,真正的应了那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一抹暖色竞如蜜水般泛起在我的心潮。  家居里的一方小院,是我两老退休后的心灵寄托。我们把大把的时问经营它,把大量的余热都抛撒在这方小院里。我们见缝插针,把院中有土的地方都铺上红红绿绿。没有章法,不讲品位,贵花贱
期刊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丫环晴雯冬夜薄衣外出,不慎着凉伤了风,“鼻塞声重,懒怠动弹”宝玉悄悄地请了位大夫来怡红院治疗。由此,引出了胡庸医乱用虎狼药,治疗晴雯的“小伤寒”的章回。  晴雯月夜外出戏耍,因风寒侵袭肌肤而发病。胡君荣诊了脉象后说:“时气不好,竟算是‘小伤寒’,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小伤寒”这句中医伤寒学派的术语,出自清代医学家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又名冒寒。此症属四时感冒
期刊
很喜欢明代爱国将领于谦《观书》中的那几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在这首诗中,于谦将书比作多情的老朋友,与书朝夕相伴、形影不离,表达了他在读书时心无杂念、乐在其中的情形,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  我的老家坐落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深山老林里,因此,生命中便有了许多在山中读书的体验,特别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坐在明月朗照的山里静静地读书,室内
期刊
年年清明节,今又清明节,众所周知,清明节是民族扫墓节,目的是为了体现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另外,清明节还有一种叫法:植树节。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潇潇,此时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种植树木正其时。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原本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传说有三,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一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二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
期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三春”就是春天。在古代,人们一般把农历正月称为孟春,把二月称为仲春,把三月称为季春,这就是合称的“三春”。  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唐李白《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元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刘大白《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这里的“三春”都
期刊
古人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十年可以栽培成一颗大树,也许是杨树、柳树、槐树抑或是香樟树、银杏树、菩提树。十年成就什么,关键取决于十年前的种子。  生命就是一颗种子。  “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属于你。”陈奕迅的《十年》歌曲让人回味人生百味,感情千回百转。曾经陌生的你我因为天意走到一起,曾经缠绵悱恻的情侣如今又陌路天涯。十年是可以沉淀一种情感,也可以将爱情童话粉碎。  “头悬梁锥
期刊
久久为功篇  细微之处见精神,久久为功成大业。从“精准扶贫”到“改革开放”再到城市管理,这都是习近平始终秉持的理念。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典出](战国)《荀子·劝学篇》  [释义]把土堆积起来可以成山,把水积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
期刊
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  人尽能,真是平易,而其  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  身研玩不尽,即做人道理  亦然,最美好处,亦总在  最平易处也。  ——钱穆  读书三到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
期刊